戰(zhàn)國時代
戰(zhàn)國七雄疆域圖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zhàn)。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建立,建都于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并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趙國(前403年至前222年)的統(tǒng)治者是戰(zhàn)國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之后,原為趙侯。于公元前325年稱趙王(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但楚、吳、越三國的君主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到了戰(zhàn)國各大強國的國君相繼稱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封趙烈侯趙籍為諸侯立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wèi)、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qū)),在邯鄲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公元前222年,滅于秦國。公元前208年,趙歇重建趙國,定都信都(今邢臺市),數年后為漢將韓信所滅。
燕國,中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國君為侯爵,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長子燕侯克代封,燕國的疆域范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遼寧的全部,朝鮮、韓國、河北、吉林、山西、內蒙古的一部分。
由于燕國建國以后的較長時間內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所以文化較中原各國落后。燕桓侯時,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遷都臨易。燕莊公時在山戎的侵略下險些亡國,靠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成為春秋時期十二諸侯之一。
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fā)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燕易王稱王。前320年,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在趙武靈王支持下,立姬職為王,燕國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燕國相國子之死后二年,燕國人共同擁立太子平,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招賢納士、勵精圖治,燕國國力大增,占領了中山國北境一帶。燕將秦開東向擊胡,拓地千余里,使真番(首爾、京畿道、忠清南北道)、朝鮮(平壤、開城以及平安南北道、黃海南北道)歸屬自己。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國、趙國、韓國、魏國合縱攻破齊國,幾乎占有齊國全境(除了莒、即墨兩城),燕國達到全盛。
燕昭王之后燕國國勢大減,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國俘虜,燕國滅,。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zhàn)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河北的部分地區(qū)。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1年(一說: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從安邑(一說: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國亦稱梁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于魏國地處中央四戰(zhàn)之地,憂患的環(huán)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zhàn)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zhàn)國250余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戰(zhàn)爭中,魏國“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周朝時期華夏族建立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出土材料中,羋的原字為嬭(nai),熊的原字為酓(yan)。《史記·楚世家》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span>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武、文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北抗齊桓公、宋襄公,實為一代霸主。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周室、邲之戰(zhàn)大敗晉國稱霸,開創(chuàng)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zhàn)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江漢,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的“宣威盛世”時期。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公元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后,采納范增的建議,自稱武信君,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楚懷王令項羽北上攻秦救趙、劉邦西向攻秦入關,最終導致秦朝滅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并分封諸侯,劉邦為漢王,項羽在楚漢戰(zhàn)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
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于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戰(zhàn)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tǒng)一六國,齊國滅亡。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后,仍以臨淄為都城。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建立者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zhèn)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并遂為諸侯。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yǎng)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為周王室養(yǎng)馬并在戍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wěn)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連同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咸陽)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最初由于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后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并穩(wěn)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國多位君王死于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zhàn)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zhàn)。戰(zhàn)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zhàn)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和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版圖第二大的國家。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