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一生中有四件大事,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手段與武功謀略。分別是計除孟達,智敵吳蜀,遠征遼東,當然,還有高平陵之變。
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來年揮軍北伐,第一次北伐顯然經(jīng)過嚴密的籌劃,是以三郡同時響應叛魏,關中震動,實際上不只如此,孔明更早就埋下了另一個伏筆。
這個伏筆,乃是孟達的軍隊。
《晉書?宣帝紀》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jié)。
孟達原為蜀漢將領,投降曹魏后,巧言令色,深得文帝歡心,司馬懿勸諫說不可重用此人,曹丕不聽,讓孟達領新城太守,并假節(jié)。曹丕死后,孟達在魏國失去了靠山,憂心忡忡,這時候諸葛亮開始與他書信來往,煽動孟達舉兵叛魏。
《晉書》與《三國志》皆有描述此節(jié),內(nèi)容稍有出入,大意相同;司馬懿聽到風聲,得知孟達有反叛之心,但二公子不動聲色,他寫了一封信安撫孟達,說道:
將軍當年棄劉備而去,我們當然知道你忠于國家,才會對你委以重任,現(xiàn)在愚蠢的蜀人都怨恨你、諸葛亮也想除掉你,以致有這些謠言,別擔心,我才不會被騙呢!
孟達看到這里,放下心來,還寫了封信給孔明,信中說:
司馬懿在宛城,距離洛陽八百里,距離我一千兩百里,就算他得知起事消息,發(fā)函請示皇帝約需要十天,明帝下旨送達約需要十天,司馬懿再調(diào)兵遣將又需要十天時間,到時候我已經(jīng)整軍完畢、固守上庸,沒有什么好怕的了。
八天之后,孟達簡直不敢相信他的眼睛──司馬懿親率大軍而至,兵臨城下。上庸城三面阻水,易于防守,孟達又在城外筑柵欄抗敵,但根本擋不住司馬懿這波閃電攻勢,魏軍渡水破柵,經(jīng)過了半個月的進攻,孟達外甥鄧賢、將軍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斬孟達,將其首級送回洛陽稟告皇帝。
這件事恐怕只有司馬懿能做到,此戰(zhàn)除了精準的策略,更倚靠他的地位與權力,因為魏明帝信任司馬懿,才能做到「先斬后奏」,迅速平亂。
諸葛亮策反孟達,對于魏國來說,原本是個頭痛的問題,想不到司馬懿一面寫信麻痹孟達,一面急速行軍,僅僅費時八天,在尚未請示魏明帝之際便已殺到上庸,讓孟達和蜀漢兵馬措手不及,錯失了連手的機會。
這是司馬懿典型的戰(zhàn)略:精湛的演技,閃電般的奇襲。
孟達
《晉書?宣帝紀》孫權圍江夏,遣其將諸葛瑾、張霸并攻襄陽,帝督諸軍討權,走之。進擊,敗瑾,斬霸,并首級千余。遷驃騎將軍。
226年,曹丕方過世,孫權兵分兩路攻打曹魏,司馬懿督軍作戰(zhàn),大破諸葛瑾,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余人,《晉書》與《三國志》皆有記載,二公子替魏明帝曹叡立下大功,遷驃騎將軍。
這一年,司馬懿47歲,記錄中這是他初次用兵,雖然曹丕封他為撫軍大將軍,但軍權原集中在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身上,而司馬懿手握重兵,其實始于曹叡在位這十余年間。
曹叡聽從曹丕的遺言,對司馬懿給予絕對的信任與權力。
司馬懿先擊敗諸葛瑾,再除去叛將孟達,只能算是牛刀小試,這些并不是能夠與他匹敵的對手,說起二公子的宿敵,當然就是這個人──228年,諸葛亮展開北伐,其后魏國與蜀漢連年交戰(zhàn),大將軍曹真負責御敵,曹真晚年染病,這個重責大任便落到了司馬懿身上。
接下來,就是各位觀眾期待的劇本,司馬懿與諸葛亮開始進行頂峰對決。
《晉書?宣帝紀》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后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褂谑蔷砑壮恳垢爸A镣麎m而遁。
上邽之役,乃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生涯中唯一一次正面交鋒,諸葛亮兵發(fā)祁山,聲東擊西轉(zhuǎn)攻上邽,瞄準了當?shù)佧溂Z,魏國諸將盡皆驚懼,司馬仲達挺身而出,對眾人說道:「別怕!諸葛亮謹慎持重,他在扎穩(wěn)陣營后才會開始割麥,我們趁機趕路,只要兩天時間就能追上他了!哈哈哈哈哈!」
于是司馬懿率大軍日夜兼行,來到上邽,諸葛亮聽到二公子的笑聲,竟望塵而逃。
《晉書?宣帝紀》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jù)渭水,此易與耳?!?/strong>
司馬懿又道:「我們這樣沒日沒夜的趕路,敵軍若懂兵法,應該趁此良機攻擊,諸葛亮卻躲避不敢作戰(zhàn),我看他根本沒什么本事,哈哈哈哈哈!」
《晉書?宣帝紀》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jù)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最后兩軍交戰(zhàn),二公子大獲全勝,諸葛亮退兵遁逃,司馬懿追擊破之,斬首上萬人──奇怪的是,魏國這場漂亮的勝仗,《三國志》中一個字也沒有提到。這場戰(zhàn)役疑點重重,很可能只是晉人的意淫。
《晉書》這段記載并沒有其他史料左證,而陳壽在西晉為官,撰寫《三國志》取材嚴謹、頗受佳評,然而其立場不得不尊崇魏晉統(tǒng)治者,故無法替司馬家立傳,但對于司馬宣王的功績多有記載,怎么會偏偏漏掉這場大勝仗呢?
除了司馬懿,與上邽之役有關系的還有郭淮、費曜、張郃等人,陳壽仍是語焉不詳,只在張郃傳中含糊地寫下這一筆。
《三國志?張郃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合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合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zhàn),飛矢中合右膝,薨。
對照諸葛亮本傳,雖然沒有寫明誰勝誰敗,但真相似乎已經(jīng)掩蓋不住了。
《三國志?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zhàn),射殺合。
諸葛亮受到李嚴謊報軍情拖累,糧盡而還軍,并非戰(zhàn)敗,反而在退兵時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郃,至于司馬懿追擊斬首萬人之事,若此言屬實,恐怕諸葛亮又得自貶三等了,怎么沒有任何相關記錄呢?
由此觀之,此戰(zhàn)有三種可能,第一,司馬懿大獲全勝;第二,雙方交戰(zhàn)有勝有敗,各自吹捧;第三,實際上,這是諸葛亮的勝利。我相信的是最后一種。
《漢晉春秋》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賈栩、魏平數(shù)請戰(zhàn),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zhàn)。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jiān)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第三種可能,也就是《漢晉春秋》的記錄。避而不戰(zhàn)的不是孔明,而是精明的二公子,他從來不做沒有把握之事,但諸將不滿的聲浪越來越大,司馬懿只得出兵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在武侯的調(diào)度下,魏延、高翔、吳班一舉擊潰魏軍,斬敵三千人、獲玄鎧五千領,司馬懿僅能自保回營──二公子的粉絲倒也不必難過,此事對于司馬懿其實是有好處的;他學到重要的一課,那就是以后再也不跟孔明打了。
《晉書?宣帝紀》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zhàn),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shù)挑戰(zhàn),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zhàn),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wèi)尉辛毗杖節(jié)為軍師以制之。
諸葛亮
三年后,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魏國知道孔明遠征,急于求戰(zhàn),司馬懿記取教訓,無論諸葛亮如何挑戰(zhàn),他始終不動如山。
諸葛亮使出大絕招,送了一襲與司馬懿非常相襯的女裝過去,二公子見狀大怒,卻寫信問皇帝說:「陛下,孔明欺人太甚,我可以出去跟他大戰(zhàn)三百回合嗎?」
魏明帝立刻貼心的回答道:「不準出戰(zhàn)?!?/p>
《晉書?宣帝紀》后亮復來挑戰(zhàn),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jié)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jié)而至,賊不復出矣?!沽猎唬骸副吮緹o戰(zhàn)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
諸葛亮持續(xù)挑戰(zhàn),二公子裝出要打的樣子,但都被皇帝遣來的辛毗仗節(jié)擋了下來──這出戲大家都看明白了,但姜維當時仍是個青澀的年輕人,他還不明白。
姜維說:「丞相,他們派了個軍師拿著符節(jié)而來,這下賊子無法出兵了?!?/p>
孔明道:「傻孩子,對面本來就不想出兵,要打的話早就打了,哪有千里迢迢跟皇上請戰(zhàn)的道理,他只是擔心長期避戰(zhàn)導致軍心渙散,于是寫信回去,請曹叡和辛毗陪他演了這出戲?!?/p>
這個戰(zhàn)術確實厲害,頭頸能轉(zhuǎn)動180度的惡狼固然可怕,但把頭縮進殼里的烏龜更是可怕,360度毫無死角。
另一方面,司馬懿寫了封信給他的弟弟司馬孚,信中說道: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破之必矣?!?/strong>
司馬懿所言不錯,他與諸葛亮最大的不同,在于對權謀的執(zhí)著與欲望,二公子有野心,能夠忍人之不能忍,也能夠抓準時機做出決斷,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晉書?宣帝紀》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此次交手,孔明與仲達以和局收場,平心而論,司馬懿確實有勝過諸葛亮之處,這點正是最后兩人分出勝負的關鍵:
《三國志?諸葛亮傳》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因為司馬懿活得更久。活著就是最大的勝利。
二公子勝而不驕,看過諸葛亮遺留下來的營壘痕跡與兵圖殘卷,留下了一句名言:「孔明真是天下奇才?。 ?/strong>
但他勝過了這個天才。
司馬懿與諸葛亮頂尖對決的故事到此結(jié)束,然后,二公子的傳說才剛開始。
《三國志?明宣帝紀》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
238年,司馬懿59歲,遼東太守公孫淵造反,魏明帝又請出了這位他最信賴的老將軍。
《晉書?宣帝紀》是時大修宮室,加之以軍旅,百姓饑弊。帝將即戎,乃諫曰:「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nèi)有役,勢不并興,宜假絕內(nèi)務,以救時急?!?/strong>
司馬懿此時位高權重,對于魏明帝修筑宮殿、勞役百姓,他直言上諫說,現(xiàn)在人民窮困,并不是建宮殿的好時候,讓我們先解決眼前的威脅才是正途。
此次遠征,司馬懿率牛金、胡遵偕四萬大軍出京都,魏明帝親自相送,并由司馬師、司馬昭送至故鄉(xiāng)溫縣,宴飲累日,衣錦榮歸再踏上征途,這旅程讓一向沉穩(wěn)的司馬懿慨然有感,高歌道: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xiāng)。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strong>
這應是司馬懿酒后所作之詩,唱出了豪情壯闊,也唱出了他的野心。肅清萬里,總齊八荒:這八個字無比霸氣,可見內(nèi)心深處平定天下的大志。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司馬懿畢竟老練,吐露雄心壯志以后,結(jié)尾卻又如此謙卑,因被封為舞陽侯,他說功成以后便會乖乖回到舞陽,聽從陛下的發(fā)落。
兩漢遼東形勢
這自然是司馬懿的演技了,人就是這么奇妙的生物,越是年老,反而對權力越是心熱。
《晉書?宣帝紀》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逼,沈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
行軍至遼水,遼軍堅營高壘,難以攻略,魏軍先在南濱作勢強攻,遼東精銳皆集結(jié)于此,司馬懿再率軍悄悄渡河至北岸,筑起長圍,似是有意直取襄平城,魏軍諸將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二公子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于是司馬懿召開作戰(zhàn)會報,向眾人說明他的戰(zhàn)略:「大家看到我軍舍棄南濱,建造長圍,以為我又要以烏龜戰(zhàn)術長期抗戰(zhàn)嗎?錯了,正好相反,筑長圍、取襄平,只是幌子,當我們主力軍隊由南至北而上,敵軍害怕襄平老家有失,只好叫陣出戰(zhàn),那么遼兵原本堅實的防守將變得薄弱,必可破之。」
司馬懿率軍繞過遼兵身后,敵軍果然主動邀戰(zhàn),魏軍大破原本難以攻克的遼軍精銳,一連三戰(zhàn)皆捷,大獲全勝。
司馬懿初始能力便勝過公孫淵,何況與諸葛亮多年交戰(zhàn),獲得了大量經(jīng)驗值,公孫淵退保襄平,卻又如何敵得過司馬仲達。
《晉書?宣帝紀》初,文懿聞魏師之出也,請救于孫權。權亦出兵遙為之聲援,遺文懿書曰:「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strong>
公孫淵初時聽聞魏軍出師,與遠方孫權結(jié)援,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孫權意思意思出兵應付一下,還寫信跟公孫淵說了句風涼話:「我知道司馬公精于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敵,我很替賢弟你擔心啊!」
這句話是廢話,畢竟兩人的能力一目了然,換我也很替公孫淵擔心??!
《晉書?宣帝紀》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于梁水之上星墜之所。既入城,立兩標以別新舊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收戶四萬,口三十余萬。
公孫淵遣使求和,司馬懿不許,在這種窮途末路之下也由不得他投降了,只能突圍而出,司馬懿率軍斬公孫淵,然后入城,男子十五歲以上共七千多人,皆斬之,又誅殺公孫淵所封官員兩千余人,收編剩余人口三十萬,大勝而歸。
狼,終究是狼。
司馬懿的武功威望到達了高峰,也慢慢顯露出他的另一面,就在這個時候,又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具體內(nèi)容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