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57年,漢景帝即位。
景帝做太子時,晁錯就是其手下的紅人,他思想深刻,極具口才,曾數(shù)次給漢文帝上書縱論治國強兵之道,被稱為“智囊“。但性格孤傲,不大合群,有兩個人特別討厭他。
一個是丞相申屠嘉。晁錯總是直接越過丞相跟景帝商量事,讓丞相情何以堪啊。有次終于抓到晁錯一個罪過,申屠嘉請示景帝要殺晁錯,沒想到皇帝竟然為晁錯開脫。這個申屠嘉當年要殺漢文帝的弄臣,文帝都要讓三分的,哪受得了這個氣啊?;氐郊揖谷粴W血而死。晁錯當然就更牛了。
另一個是袁盎。袁盎本是漢文帝身邊的大秘,深得信用。他有兩段故事值得一提:
有一次,漢文帝要逞一下少年英雄氣,想騎馬從山坡向下俯沖。袁盎一把給拉住了,講: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
家里有千金的富人,就懂得特別愛惜生命,不在屋檐下坐著,以防檐瓦滑落砸了頭。圣明的君主都極其持重,不做危險的事,不存僥幸之心。您玩這個極限運動,萬一馬驚了,出點事故,江山怎么辦,太后怎樣辦?
漢文帝的寵妃慎夫人經(jīng)常跟皇后坐一張席子,平起平坐的感覺。有一次,袁盎當著皇帝的面就請慎夫人坐到靠下首的位置。慎夫人怒了,皇帝也煩了。袁盎講:
尊卑有序,則上下和。
慎夫人再受寵也是妾,皇后那是主,您忘記”人彘“了嗎?皇帝跟慎夫人一下子變怒成感激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F(xiàn)在景帝上來了,袁盎的位置被晁錯取代,當然心里不舒服。有道是,姜是老的辣,晁錯最終死在袁盎手下。說來話長。
前文講過,劉邦采用周朝的“封建制”,它的好處前面已講過,壞處是什么呢?壞處是,時間長了,諸侯國慢慢發(fā)展壯大,便可能不聽中央政府的話了,國家就散了,又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的動蕩。
所以,從賈誼就開始建議削藩,晁錯也是積極建議操作這個事,把諸侯國的地盤和資源一點點回收到中央來。
站在皇帝的立場,這個思路太正確了。所以,景帝即位之后,就在晁錯的推動下,大刀闊斧地推這個事。然而,那些諸侯王肯定不高興啊,這不從身上割肉嘛。特別是吳王,他的封地最富有,實力也最強,在漢文帝時就不怎么服皇帝管了。于是,串聯(lián)了楚王、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趙王,一共七個諸侯國共同起兵造反。這就是自“呂氏之亂”后,漢朝的第二次政權(quán)危機,史稱“七國之亂”。
造反軍隊來勢洶洶,眼看著生靈涂炭、江山不穩(wěn),漢景帝心急如焚,就找晁錯商量唄,主意都是你出的,現(xiàn)在出亂子了,你看怎么收拾吧?晁錯出了幾個主意,都不稱景帝的心。
這時,晁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他還想趁機弄死冤家對頭袁盎。因為袁盎當時是中央派去輔佐并監(jiān)督吳王的,現(xiàn)在吳王突然造反了,袁盎也應(yīng)當殺頭。
晁錯這邊正找人商量抓袁盎,袁盎那邊也得到了消息,連夜去求大將軍竇嬰幫忙。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景帝的表兄弟,他的面子很大,直接就帶著袁盎來見皇帝。
正好晁錯在。景帝問袁盎,對于七國造反有什么高見。袁盎講,七國造反不足為憂,因為他們手下沒有真正的人才輔助,如果真有輔助,他們就不可能走造反這條自取滅亡之路。他們手下的所謂豪杰,不過是圖吳王的銅鹽之利,這樣的團隊用利誘的策略很容易瓦解。
旁邊晁錯聽得也非常投心思,禁不住稱贊:袁盎說得太對了。景帝又問:老袁啊,你看具體怎么辦呢?袁盎就請求讓旁邊人都先出去,皇帝照辦,只留下晁錯。袁盎瞅瞅晁錯,跟景帝說:我只能跟您一人講?;实劬椭v晁錯也出去了,晁錯氣得咬牙切齒也沒辦法。
袁盎這才對景帝講:事情之起,都是因為晁錯出這個削藩的餿主意,“七王”造反不過就是為了保住自己封地,殺了晁錯出氣而已。您若把晁錯殺了,承諾不削藩了,他們肯定退兵,兵不血刃,這個事就辦了。
漢景帝黯然良久,最后說:我不會因為憐惜一個人,而傷害了天下的!于是秘密授意大臣控告晁錯罪行。十幾天后,晁錯在上朝的路上就被斬了,全家被殺。
七國造反之前,晁錯的父親專門從外地趕來,對晁錯講:皇帝剛剛即位,你就急不可待地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語多怨,你這不是作死嗎?晁錯答:不這樣弄,皇權(quán)就危險了啊?;胃福豪蟿⒓姨煜掳擦?,咱晁家可要完了啊。之后晁父不忍見大禍臨頭,竟然自殺。司馬遷評價晁錯,錯在不懂的一個“漸”字。這么大的事,應(yīng)當一點一點來嘛,零剌肉不疼,一下子就剌太多,誰也受不了啊。
在我看來,此事是典型的伴君如伴虎。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對領(lǐng)導多重要,或者以為領(lǐng)導對你有多愛,你永遠只是他的一顆棋子而已。
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不聰明怎會被稱為“智囊”?然而,要是真聰明怎會死得這么不明不白呢?
此事也可看出景帝的不成熟、不明智。不久,有人就向他直言:“七王”根本不是針對晁錯個人,殺晁錯非但不能使“七王”罷兵,而且再無人敢提中肯的建議了。景帝后悔不及。
那么,景帝會不會因此而怨恨袁盎呢?這個沒有記載,不過,最后袁盎死得也挺慘,稍后再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