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擊即位,史稱魏武侯。
魏武侯時期,由于魏文侯打下的堅強基礎,所以在武侯時期魏國還是延續(xù)了霸主地位。而魏武侯此人憑借其父留下了充足的物資,在加上本人愛好軍事,喜歡打仗,故而魏武侯時期的國策不再傾向于魏文侯時期發(fā)展增強國力,制霸中原,轉(zhuǎn)而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四十萬人的軍隊,想要滅了其他國家。
歷史上對于魏武侯的評價并不高,大都認為魏擊此人在武功方面與其父不相上下,當然在深謀遠慮上還是差一截的,盡管還是憑借軍事實力使得魏國變身超級戰(zhàn)國。但其為人遠不如文侯氣量宏大,不能知人善任,所以在魏武侯時期,盡管魏國雖仍是戰(zhàn)國時期的霸主,但地位已然不穩(wěn)固,埋下了諸多禍患。其為人詬病的點主要有如下兩點:
魏武侯即位一年,李悝便去世。按資排輩或者是按能力高低,相國之位應給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吳起。但魏武侯沒有學到其父的任人唯賢,反而堅持春秋以來的任人為貴、任人唯親,所以在其上位后立田文為相。
幸運的是田文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管治國、治軍等方面的能力皆遜色于吳起,所以盡管吳起百般看不上田文,田文還是雅量的包容了他,沒有引起什么大的禍患。
及至田文去世,公孫痤就相位,公孫痤此人有識人之明,卻無薦人之賢,私心多過公心,所以故意用計離間了魏文侯和吳起,使得魏文侯懷疑吳起的忠心。
時值楚悼王在幾次征戰(zhàn)失利中明白了楚國與中原強國的差距,為發(fā)展國力苦求人才而不得,吳起在知道了自己被武侯所疑之后,為求自保,逃到了楚國,直接被委以重任,把握楚國的軍政大權(quán),并在楚國開展變法,使得楚國得到大幅發(fā)展,與魏國戰(zhàn)力基本拉平。
而魏文侯任人唯親的做法,也使得大量的人才外流,為楚國的衰落留下了禍患。
魏武侯在識人任人方面剛愎自用,大家也普遍認為他在對外戰(zhàn)略上也多有失誤。
魏文侯時期基本團結(jié)三晉一致對外,然魏武侯一心想著一統(tǒng)三晉,漸漸的與韓趙離心,甚至想使趙韓滅國,致使同盟瓦解。
與趙交惡:趙敬侯不甘一直屈居魏國之下,遷都于邯鄲,表明趙國要參與中原爭霸的決心。在意識到了趙國人對魏國外交態(tài)度上的轉(zhuǎn)變時,魏文侯沒有選擇舍棄些許利益團結(jié)趙國這一盟友,反而支持公子朝爭奪君位。意圖借此插手趙國國政,結(jié)果自然趙勝魏敗,三晉聯(lián)盟走到了盡頭。也使得魏國在對外擴張之時束手束腳,總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首尾不顧。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魏武侯下了一招臭棋。
在對秦國上,由于吳起奔楚,使得秦國壓力減小,其時秦國幼子即位,由其母輔政,魏武侯想借由扶持投奔自己門下的秦國公子師隰為君,以此減輕秦國方面的壓力,制衡天下。然而師隰此人頗有大志,不甘作魏國人的傀儡,在加上秦、魏還是世仇的關(guān)系。師隰潛入秦國,得到與國君昌之母矛盾重重的秦國貴族支持,發(fā)動政變,廢了秦出公,迎立師隰,是為秦獻公。
秦獻公即位后,利用自己在魏國的學習,將魏國的政治體制用于建設秦國。短短的幾年間,秦國擺脫了被魏國人窮追猛打的窘破境地,潛心質(zhì)變。
同樣的方法,魏武侯將吳起介紹給楚悼王,結(jié)果使得楚國崛起。魏武侯幫齊國田氏向周王室討封借此交好齊國,甚至插手齊國國政,卻幫助了齊國的再一次崛起。
綜上,可看出,魏武侯在外交上基本是想先吞并韓趙,結(jié)交好其他諸國的策略,無奈均未實現(xiàn),反而使得其他大國紛紛借機崛起。
對于魏武侯其人,小編只能說時也命也,戰(zhàn)國時期各位征戰(zhàn),沒有什么正義與非正義,只能說都是政治權(quán)謀的結(jié)果。魏武侯其人盡管歷史評價不高,但說不上昏庸,只能說各國都不是省油的燈,任他擺布。而他的策略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當然歷史從來只認成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