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系列之董卓(尾聲)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董卓已經講了三期,不過最重頭的事件還未講到。本期就將講述董卓對抗關東聯軍及最終身敗名裂的經過。
前文講到董卓的七大罪狀,件件令人發(fā)指。在董卓的暴政之下,東漢帝國一息尚存的秩序也變得分崩離析。
初平元年(190)正月,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組建聯軍,以打倒董卓為旗號,公開反抗董卓。
在正式講關東聯軍之前,還要先講一點鋪墊。當初董卓進京后,苦于朝中缺少自己人,經過一番挑選,提拔周毖為尚書、伍瓊為城門校尉,將二人視作親信。后來的關東諸侯中,韓馥、劉岱、孔伷、張咨、張邈這些人都是周毖、伍瓊二人所舉薦,董卓全部任命為地方長官,尤其韓馥更是成為冀州牧。這些人到任后不僅沒有感謝董卓,反而組織起軍隊反抗董卓,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發(fā)覺這些人都是周毖、伍瓊所推薦,認為兩人背叛自己,于是斬殺之。
按照《后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殺周、伍二人的動因則有所不同。據該傳記載,靈帝末年時期,黃巾余黨郭太在并州西河郡的白波谷起兵,轉戰(zhàn)至司隸關中地區(qū),號稱“白波賊”,人數達到十多萬。這支叛軍中就有后來的曹魏名將徐晃,在徐晃篇中筆者做過分析,在此就不展開了。
當時董卓派中郎將牛輔迎擊,卻吃了敗仗,于是白波軍就在河東郡及周邊站穩(wěn)腳跟。后來關東諸侯起兵討董,董卓怕關東軍與白波軍聯合,自己將腹背受敵,于是毒殺廢帝弘農王劉辯,打算遷都長安,憑借函谷關險要地形據守。
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在朝堂上正式提出遷都的想法。東漢國都一直都在洛陽,遷都絕非小事,自然引起大臣們的反對。太尉黃琬、司徒楊彪據理力爭,周毖、伍瓊也極力勸阻。本來董卓也料到遷都之事有大臣反對也正常,但這兩個親信也不支持自己,董卓勃然大怒道:“當初我入朝時,你二人勸我任命賢良,我對你們多信任,推薦的人我都安排到重要崗位去了。結果呢,這些人到任后就開始反對我,現在已經舉兵討伐我來了。你們兩個現在居然還敢反對我遷都,打算出賣我到何種程度!”
盛怒之下,下令將伍瓊、周毖斬首。黃琬、楊彪一看心中頓時恐懼,趕緊求饒,表示董卓大人遷都的決策英明,之前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太低。過了一會,董卓稍微消了氣,也有些后悔殺了周、伍二人,于是表奏楊彪、黃琬為光祿大夫,以示安撫。
其他人再也不敢提反對意見,于是董卓遷都長安。
在《三國志》中記載較為精煉,《后漢書》則記載了董卓殺掉周毖、伍瓊兩名親手提拔親信的經過。董卓入京伊始就沒有取得士人的支持,隨后的一系列表現更加劇與士人階層的疏遠與對立。所以董卓可以信賴的士人并不多。周毖、伍瓊盡管被董卓提拔,但也貌合神離,推薦了許多反董人士,并且反對遷都。按理來說董卓殺這二人理由很充分,卻又后悔,董卓顧忌的是百官寒心,或者說士人們的疏離。
遷都固然有軍事上的現實考量,但也使董卓進一步陷入被孤立、反對的狀態(tài)。
在搬遷過程中,關東聯軍的孫堅大舉進攻,不斷向西挺進。董卓再次暴露兇殘本性,不僅放火燒毀宮殿,盜挖皇陵財寶,甚至將洛陽城方圓百里的房屋全部燒毀,同時大肆搶掠。二百年繁華的都城洛陽變成人間煉獄,死于董卓部隊刀下的百姓不計其數,財物被董卓的士兵洗劫一空。
講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有幾個歷史誤區(qū)跟大家解釋一下。
第一個誤區(qū),董卓到底何時開始遷都?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董卓遷都是在關東聯軍攻勢猛烈,呂布丟失虎牢關之后,實則不然。
上文已經講到,在雙方正式交戰(zhàn)前,董卓就已經著手遷都。遷都不僅要將皇帝、百官搬到長安,古代最重要的資源——人口也不能留給對手。董卓的遷都是與對抗關東聯軍同時進行的,關東諸侯正月起兵,董卓就開始了遷都。三月份孫堅連連得勝,董卓只得一邊指揮軍隊,一邊抓緊向西移民。
據《后漢書·董卓傳》載“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于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饑餓寇掠,積尸盈路?!比路萏鞖膺€比較寒冷,西遷的百姓饑寒交迫,加上涼州兵野蠻驅使,死于途中者不計其數。董卓自己則留在洛陽畢圭苑中,將方圓二百里又燒了一遍,確保不給關東諸侯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有句俗語叫“麻桿打狼兩頭怕”,董卓這邊畏懼關東諸侯的盛世主動遷都長安,另一邊以袁紹為首的諸侯們也害怕董卓強悍的軍力,加上諸侯們各懷私心,沒有形成合力,所以雙方并沒有爆發(fā)大規(guī)模戰(zhàn)斗。關東諸侯行至酸棗逡巡不前,董卓則抓緊搶掠洛陽,眾人翹首以盼的決戰(zhàn)并未發(fā)生。
第二個誤區(qū),關東聯軍成立時盟主袁紹是否在場?很多人認為袁紹當然在會盟現場,實則不然。當時袁紹、王匡屯兵河內,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屯兵鄴縣,袁術屯兵南陽,張超、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兵酸棗。當時在酸棗的五路諸侯自認實力與名望不足,于是遙推袁紹為盟主。成立聯盟這么大的事情當然要有隆重的儀式,可五個人誰也不敢擔當主持人,最后公推廣陵功曹臧洪登壇宣讀誓詞,告知天下討董聯軍正式成立。臧洪這個人在演義中沒有提及,但正史中極為重要,以后會講到。
這里能看到,發(fā)起聯盟成立的幾個諸侯畏首畏尾,都不敢出頭,可見這樣的聯盟注定無法成就大事。果然后來聯盟就分裂為袁紹與袁術兩派,董卓還未除掉,互相之間就開始激烈爭斗了。
關于各路諸侯的故事,以后的文章還會涉及,在此簡單概括一下,先不展開。
第三個誤區(qū),第一個跟董卓交手的諸侯是誰?拋開演義中華雄、呂布連斬各路諸侯手下大將的虛構情節(jié)不談,這些情節(jié)大家都耳熟能詳,筆者在這里只說正史。說道正史,有的朋友心中會有答案:印象中只有曹操、孫堅兩人與董卓正面硬剛,其他人不是都在酸棗開會喝酒嗎?也不盡然。
打響第一戰(zhàn)的既不是曹操,也不是孫堅,而是河內太守王匡。王匡早先是大將軍何進部下,在召外兵進京除宦官時,王匡奉命回家鄉(xiāng)泰山郡募兵。王匡帶兵回洛陽途中何進被殺,于是與袁紹等人聯手鏟除宦官。董卓掌權后大批士人棄官逃跑,王匡也逃回家鄉(xiāng)。受周毖、伍瓊的推薦,王匡被董卓任命為河內郡太守。
聯軍成立后,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與王匡會合。參照當年兩人曾在鏟除宦官時共同行動,此時的王匡很可能是受袁紹派遣而進兵。
初平元年(190)正月,王匡進兵至河陽津,準備與酸棗的聯軍協(xié)同進攻。董卓派疑兵假裝要在平陰渡河,暗中卻以一支精兵從小平津北渡黃河,繞道王匡背后突襲,一舉將王匡部隊全殲。袁紹因這一戰(zhàn)受挫,產生畏懼心理,長期不敢再次進攻。王匡后來被當時同屬袁紹派系的曹操攻殺,具體原因不明。
這一戰(zhàn)的效果很有意思,聯軍畏懼董卓戰(zhàn)力強,董卓則擔憂聯軍聲勢大,雙方形成了相持局面。
等到三月份,董卓一面遷都,一面在洛陽燒殺搶掠,城中火光四起時,曹操再也按奈不住,堅決請戰(zhàn)。當時曹操是袁紹任命的奮武將軍,與破虜將軍鮑信一同出兵,張邈也派出部將衛(wèi)茲助戰(zhàn)。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鮑信也被算為一路諸侯,但正史中此時的鮑信還未擔任濟北相,僅是袁紹上表的雜號將軍,與曹操都是袁紹下屬,所以嚴格來說不能算正式的諸侯。
曹操、鮑信、衛(wèi)茲的聯軍行至汴水,與董卓軍大將徐榮遭遇,這便是著名的汴水之戰(zhàn)。曹操士卒幾乎全軍覆沒,戰(zhàn)馬負傷,多虧曹洪獻馬才逃出生天。曹操、鮑信負傷,衛(wèi)茲及鮑信的弟弟鮑韜戰(zhàn)死。
曹操一戰(zhàn)把老本打光,袁紹又不肯聽從建議再次進兵,只得前往揚州募兵,心灰意冷,不再參與聯軍。
王匡、曹操連敗兩陣,還都是全軍覆沒,所以其他諸侯更加不敢越雷池半步。至于孫堅抵達前線,那已經是這一年的年底,所以190年董卓與關東聯軍幾乎打了一整年的靜坐戰(zhàn)爭。
一年后,孫堅勢如破竹地在魯陽之戰(zhàn)、陽人之戰(zhàn)連續(xù)擊敗董卓軍,使董卓不得不親自率兵抵擋。董卓與孫堅在皇陵展開決戰(zhàn),董卓敗退至澠池,留呂布守洛陽。洛陽已經是座廢墟,呂布自然守不住。孫堅進入洛陽后繼續(xù)西進,董卓趕緊分兵把守各要地,以董越守澠池,段煨守華陰,牛輔守安邑,自己退往長安。
這時距離關東聯軍成立已經一年多,除了孫堅這支生力軍之外,其他諸侯已經分裂成以袁紹與袁術為首的兩大陣營,明爭暗斗愈演愈烈。孫堅當時投靠袁術,被袁術表為豫州刺史,袁紹卻另派周昂為豫州刺史,并攻打孫堅大本營陽城。孫堅只得會師救援,就此關東聯軍徹底分裂,再也沒人西進攻打董卓。
關于董卓討伐戰(zhàn),還有很多細節(jié)可以講,篇幅所限,筆者將在其他篇章中繼續(xù)講解。
在上一篇中筆者列舉了董卓入主洛陽后的七大罪狀,在同關東諸侯決裂后,董卓沒有收斂,繼續(xù)著他的荒淫暴政。
第一,鑄小錢。漢朝自漢武帝以來,由中央朝廷統(tǒng)一鑄造錢幣,每枚重量為五銖,所以被稱為五銖錢。王莽時期短暫改變過,光武帝重新沿用,五銖錢經歷數百年的使用,在全國都已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價格體系。
董卓為了籌集更多金錢用于戰(zhàn)爭以及各種開支,開始鑄造小錢。他派人在洛陽、長安大肆搜刮銅人、銅馬及各種銅制器具,熔煉鑄造比五銖錢重量輕的錢幣。這些錢幣粗制濫造,不僅重量輕,而且連印字都沒有,誰也不愿意用。
董卓強行用這種錢購買貨物、糧食。當年秦始皇鑄造的銅人,都被董卓熔煉鑄銅錢,這些銅錢流入市場,造成物價飛漲對關中百姓進行了又一輪經濟掠奪。
第二,拜太師、號尚父,宗族皆顯
初平二年(191)四月,董卓將洛陽徹底掠奪干凈后,退入長安。董卓進城時,故意命與自己不睦的皇甫嵩跪地迎接,狠狠羞辱了一把這位漢末名將。隨后,指使光祿勛宣璠持節(jié)拜自己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之上,并加“尚父”的稱號。在董卓之前被稱為尚父的只有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董卓不僅對漢朝毫無功勞,反而將天下弄得紛亂不休,竟然自稱尚父,不知他是無知還是無畏,總之在作死的路上又進了一大步。
董卓自己居于尊位,對宗族也大加封賞。首先拜弟弟董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哥哥董擢已死,便封其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其他宗親也都列班與朝廷。
提拔宗族將領在本來也無可厚非,但董卓還把侍妾生的小嬰兒給封了侯,賜予金印紫綬;十來歲的孫女董白封為渭陽君,在郿城東邊建起一座五六尺高的壇,召集中郎將、刺史等官員列隊,為董白舉辦隆重的授爵儀式。這一幕實在太過荒唐。
第三,以殺立威,濫殺成性
董卓偏執(zhí)地認為,士人階層對他的反對是因為自己太仁慈,殺得不夠。必須以暴力震懾士人,他們才不敢反對自己。
當然董卓也知道反對自己的人很多,所以也有保護意識。他的策略很單純,就是修筑郿塢。董卓在長安城以東修筑郿塢,城墻高厚都是七丈,極為堅固,儲存了足夠三十年消耗的糧食,稱其“萬歲塢”。據《后漢書》記載,董卓自己說:“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碑斎晃覀冎溃袊鴼v史上從來沒有靠受一座孤城守到天荒地老的人物,這種做法可以說單純,也可以說愚昧,其實就是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表現。
董卓住進郿塢后,覺得有了安全感,便開始他肆無忌憚的殺戮。一次設宴款待群臣,忽然叫士兵拉著北地郡反叛者數百人來到席間,先斷舌,后斷手足,再挖眼睛扔進鍋里煮。大臣們嚇得戰(zhàn)栗不已,董卓則認為成功將人們震懾住,滿意地喝酒吃菜。
不知讀者是否對張溫還有印象,美陽之戰(zhàn)時董卓作為張溫部下與邊章、韓遂叛軍作戰(zhàn),當時董卓與張溫不合,孫堅曾勸張溫殺掉董卓。如今董卓貴為太師,便打算拿張溫開刀,既打擊報復,也殺雞儆猴。
負責推算歷法、觀察星象的太史官進言稱,天象顯示,近期將有一名大臣被殺。董卓聽聞表示:那太好了,我感覺張溫他跟袁術暗地里有勾結,既然天象說要死大臣,那張溫就去死吧,這樣就符合天象了!于是張溫被拉到鬧市當中活活打死,被董卓強行“順應天意”了。
董卓不僅對大臣說殺就殺,對百姓更加毫無人性。董卓命手下推行告密制度,所謂“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皆處死刑,罰沒財產充公。這些罪名毫無標準,完全是殺人的借口,為求自保,百姓紛紛互相攻擊告密,許多人白白冤死。
面對董卓慘無人道的統(tǒng)治,越騎校尉伍孚站了出來。伍孚借有事稟報,身懷佩刀覲見董卓。伍孚稟報完公事假裝告辭,董卓起身相送。董卓本來挺高興,邊聊天邊用手輕拍伍孚后背,感覺到董卓對自己并無警惕,伍孚抽出佩刀轉身就刺。沒想到董卓雖然身體肥胖,畢竟久經沙場,反映非??斓亻W到一邊,沒有刺中。
董卓大呼左右護駕,指著伍孚罵道:“你這狗東西竟然也反叛我!”伍孚毫不示弱:“我恨不得在大街上把你碎尸萬段,以謝天地!”伍孚還要繼續(xù)罵,還未講完便被董卓的侍衛(wèi)殺死了。
這段歷史,便是演義中曹操行刺董卓的原型,羅貫中對行刺的情節(jié)做了較大變動,使故事更加富有戲劇性。小說很精彩,但歷史上真實的義士伍孚還是要介紹一下。伍孚被殺后,董卓嚴查同黨,荀攸等人被捕入獄,華歆、鄭泰則逃亡至袁術處。
對董卓心懷痛恨的當然不止伍孚、荀攸、華歆這一批人,這時,人們更加熟知的王允、呂布終于登場。
自董卓掌權以來,司徒王允就一直在隱忍,尋找機會除掉國賊。他曾與皇甫嵩密謀,后因皇甫嵩兵權被削而作罷。后來與尚書仆射士孫瑞、中郎將、董卓義子呂布共同合謀誅殺董卓。
正史上的行刺過程當然沒有演義中那么精彩,并沒有美人計,也沒有貂蟬其人。呂布與董卓的決裂,是兩人性格所致。據史料記載,董卓性格魯莽,做事不計后果。一次不知何故,董卓很生呂布的氣,抄起手戟就朝呂布擲出去。要知道手戟是兵器,被刺中不死也要重傷,多虧呂布身手敏捷躲了過去,趕緊逃離現場。
事后董卓也很后悔,對呂布好言安撫,這事就算過去了。但董卓這種性格,呂布可是伴君如伴虎,壓力山大。呂布自身性格也比較反復無常,并非忠義之人,加上并州軍素來與涼州軍不和,兩派將領本就不是一路人。另外呂布也觀察到暗流涌動,知道董卓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舊主丁原他都能殺,國賊董卓他殺起來更不會有心理障礙。于是當王允找上呂布后,兩人便達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
初平三年(192)四月,漢獻帝疾病初愈,召集百官在未央殿舉辦慶祝會。呂布與同鄉(xiāng)騎都尉李肅等并州將領率十幾名親兵偽裝成侍衛(wèi)把守掖門。董卓行至此處,李肅等人突然手持武器沖了過去。董卓大驚,趕緊叫呂布護駕。這時李肅已經用長戟刺傷董卓,董卓身穿內甲沒有受致命傷,只是手臂受傷從馬車上墜下。
呂布聞聲而動,跑到董卓身邊,沒有保護董卓,卻不慌不忙從兜里逃出詔書,大喊:“有詔討賊臣!”將長矛刺入董卓咽喉,然后斬殺首級。有董卓手下打算接近,呂布又連殺三人,其余人等再也不敢靠近。
王允聞訊,火速派人到朝廷各部門發(fā)放赦免令,安撫群臣。長安官吏百姓聽聞董卓已死,城中一片歡騰,《后漢書·董卓傳》“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于道。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
當時是四月下旬,天氣已開始轉熱,董卓肥碩的身軀開始流出油脂??词厥w的官吏在肚臍處點火,這火一直持續(xù)了好幾天?;饻绾螅€不解恨的袁氏門人又把骨灰揚棄在街道上。王允又派皇甫嵩帶兵攻打郿塢,將董旻及董家老小全部消滅。
在自媒體時代,歷史成為門檻最低的一類自媒體。為了博人眼球,不管什么樣的歷史人物都出現一些與通常認知不同的分析。筆者要說的是,歷史其實是一門非常精深嚴肅的人文學科,所有歷史人物的評價都要建立在事實基礎、某種價值觀、某個成型的邏輯體系之上,新的觀點要慎重提出,不能想當然地胡亂解讀。
所有的歷史人物,但凡神經正常,都不會說自己生來就要做壞事,至少對他本人來說,出發(fā)點一定都是好的。那么評價歷史人物究竟是正面還是負面,最終要看他實際做的事。按照董卓的初衷,也不會希望人們都反對他,整天與他打仗或者刺殺。他也希望天下太平,只不過人人都要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
結果呢?他的行為到底有多惡劣,筆者已經講得夠多。他的所作所為沒有戰(zhàn)略規(guī)劃,沒有國家天下,只有自己。
甚至有人拿董卓與曹操、劉備對比,說董卓不過是出現的早,遇到的抵抗力量過強而已,這是以偏概全的想法。曹操、劉備是有自己的理想,并有一整套理論、邏輯去支撐并實施的,董卓的格局遠小于他們,是遠不能比的。
筆者認為,歷史人物固然都很復雜,不該扁平化地去認識,但也絕不是任何人物都要對現有的結論去做無謂的翻案。至少就董卓而言,完全可以蓋棺定論,此人就是禍國殃民的國賊。如果說之前東漢中央尚有權威,漢帝國的延續(xù)尚有一絲希望,那么董卓就是徹底葬送東漢王朝最后希望的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