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金山風(fēng)景區(qū)有著名的金山寺、法海洞、白龍洞、天下第一泉、芙蓉樓、玉帶橋等40余處景點和古跡,而每一處都有一段動人的神話和傳說。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紅玉擊鼓抗金兵,岳飛金山寺詳夢等等,其中以《白蛇傳》的傳說最為聞名。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寺廟建筑把金山山體包裹住,從遠處看,只見寺院,不見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說,寺依山而建,山以寺聞名,走進去,你會發(fā)現(xiàn),包裹著的不僅是金山寺,還有這座江南名山古剎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
金山寺門口,抬頭仰望“江天禪寺”匾額,為清代康熙皇帝隨太后來金山祈禱時親筆題寫的。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聞名的禪宗古剎,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稱為金山寺。寺宇規(guī)模宏大,全盛時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侶數(shù)以萬計。清代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四大名廟。金山寺由于當(dāng)時皇帝的信仰不同,曾兩度由寺改觀。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為龍游觀將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趙佶奉道教,又將龍游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道士觀),為天下神霄第一。后復(fù)名為龍游寺。
1948年一場大火毀掉了金山寺不少建筑,現(xiàn)有建筑多為復(fù)建。
重樓疊閣
慈壽塔又名金山塔,創(chuàng)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等楊登游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后毀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xí)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并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jīng)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七級八面,內(nèi)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遠眺??上壳皼]有開放。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cè)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沒開放也好,留有的想象應(yīng)比實際好。
眾多游客往龍嘴里拋硬幣以圖吉祥
名剎的香火自然旺盛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駐蹕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關(guān)乾隆在金山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使金山更負(fù)盛名。歷代詩人、書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張祜、孫魴、蘇東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趙孟頫、王陽明等登臨觀景,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遺跡和膾炙人口的題詠。
生動的石雕--甩頭翹尾魚
鑼鼓表演迎合國慶喜慶氛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