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劑學發(fā)展的歷史回顧
醫(yī)學聯絡官
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
中藥藥劑學的發(fā)展
1.歷代典籍——各時期藥學專著的成書年代、作者、經典內容和歷史價值
2.中藥制劑新劑型、新技術、新輔料與應用現狀
中藥藥劑學發(fā)展的歷史回顧
1.唐代以前
(1)商湯:伊尹·《湯液經》——首創(chuàng)湯劑,最早的方劑與制藥技術專著。
(2)戰(zhàn)國:《黃帝內經》——第一部醫(yī)藥經典著作。
(3) 秦、漢:《神農本草經》——首次強調應根據藥性選擇劑型
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首次論述以動物膠汁、煉蜜和淀粉糊作丸劑賦形劑,至今仍有應用。
(4)晉:葛洪·《肘后備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藥劑”,主張批量生產貯備,供急需之用。將成藥、防疫藥劑及獸用藥劑分專章論述。
(5)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根據疾病性質和臨床需要選擇劑型
2.唐代~明、清時期
(1)唐: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燾·《外臺秘要》《新修本草》——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國性藥典
(2)宋、元: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第一部中藥制劑規(guī)范,具有準藥典性質。
(3)明、清:
明:朱橚·《普濟方》,李時珍·《本草綱目》,王肯堂·《證治準繩》、陳實功·《外科正宗》;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吳尚先·《理瀹駢文》,吳鞠通·《溫病條辨》。
新中國成立后中藥藥劑學的主要成就
1.中藥制劑的文獻研究
《全國中成藥處方集》(1962年)
《中藥制劑手冊》(1965年)
《中藥制劑匯編》(1983年)
《全國中成藥產品目錄》
《中華本草》
《中藥方劑大辭典》
《中國藥典》(九版)
2.傳統劑型改進與原制劑工藝優(yōu)化
3.中藥新劑型新制劑的研究開發(fā)4.中藥制劑基礎理論的研究5.中藥制劑新的質量標準體系的建立
常規(guī)標準:崩解度、重量差異、澄明度、微粒細度等
成分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鑒別等
含量控制:主藥、毒劇藥成分含量測定等
安全衛(wèi)生標準:微生物限度、重金屬限度、灰分限度等
新版藥典明確規(guī)定:
①中藥注射劑和兒童常用品種的重金屬和有害元素限度標準等。
②所有中藥制劑必須標明有效期,且最長不得超過5年。
6.中成藥現代化產業(yè)體系初步形成
中藥制劑新劑型、新技術、新輔料的研究應用現狀☆
1.新劑型
知識小貼士:
藥物新劑型的開發(fā),需向“三效(高效、速效、長效 )”,“三?。ǘ拘孕?、副作用小、劑量小)”,“五方便(服用、攜帶、生產、運輸、貯藏方便)”努力。
2.新技術、新工藝
(1)浸提技術:SFE-CO 2、超聲波提取法、其他如加壓逆流提取、酶法提取
(2)分離精制技術:膜分離技術、吸附澄清法、大孔樹脂吸附法、綜合法(如水醇法配合高速離心分離)
(3)制粒技術:流化噴霧制粒、噴霧干燥制粒、快速攪拌制粒
(4)包合技術
(5)固體分散技術
(6)質量控制檢測技術:TLC、GC、HPLC、 D0TLCS、電子顯微鏡、同位素技術
(7)中藥制劑前處理綜合工藝
3.常用新輔料(牢記縮寫)
甘露醇、乳糖、微晶纖維素(MC)、微粉硅膠、羧甲基淀粉鈉(CMS-Na)、預膠化淀粉、羥丙基淀粉、聚維酮(PVP)、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羧甲基乙基纖維素、丙烯酸樹脂、羧甲基纖維素鈣(CMC-Ca)、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鄰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鈦、木糖醇酐單硬脂酸酯、海藻酸鈉、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又稱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β-環(huán)糊精(β-CD)、聚乙二醇(PEG)、鄰苯二甲酸醋酸纖維素(CAP)等等。
知識小貼士:什么是藥用輔料?
藥用輔料是生產藥品和調配處方時使用的賦形劑和附加劑,即除了主要藥物活性成分以外一切物料的總稱。藥用輔料除了賦形、充當載體、提高穩(wěn)定性外,還具有增溶、助溶、緩控釋等重要功能,是可能會影響到藥品的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