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由于北方民族沖突的影響,士族高門為了不再重演家破身亡的悲劇,一反西晉時的頹風,勵精圖治,奮勵向上。士族中出現(xiàn)了一些有作為的人物。郗鑒就是為穩(wěn)定當時政局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之一。
郗鑒,字道徽,家族是高平金鄉(xiāng)(今山東金鄉(xiāng)北)的大族。他的曾祖郗慮,曾受學于東漢大儒鄭玄,建安年間官至御史大夫??梢娝沂怯腥鍖W淵源的。郗鑒年輕時即以儒雅著名,被稱為“兗州八伯”(即八名士)的“方伯”。郗鑒雖列身士族,但他“少孤貧”、“躬耕隴畝”、又喜好讀書,與當時奢靡斗富的社會風氣很不相容。
郗鑒年輕時雖有名望卻“不應州命”。八王之亂中,他三十歲左右了,為趙王倫辟為掾。他“知倫有不臣之跡,稱疾去職。及倫篡,其黨皆至大官,而鑒閉門自守,不染逆節(jié)”。
八王之亂后期,少數(shù)民族趁機作亂,以反晉的名義起兵,又殘酷屠殺漢族百姓。為了躲避胡族統(tǒng)治者的屠殺,大量的北方人逃往比較安定的長江以南。是為永嘉南渡。而那些一時走不掉留在北方的西晉官吏、地方大族、豪強則紛紛部勒宗族、部曲筑起塢堡自保。
郗鑒在八王之亂后期回到家鄉(xiāng)。永嘉之亂起,郗鑒與鄉(xiāng)里千余家避難魯國之鄒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據(jù)山自保。郗鑒被推為塢主。在鄒山,郗鑒率眾與石勒等日日交兵,雖“外無救援,百姓饑饉,或掘野鼠蟄燕而食之,終無叛者。三年間,眾至數(shù)萬”。
后來東晉朝廷成立后,司馬睿與世家大族的矛盾越發(fā)尖銳,并最終爆發(fā)王敦中亂。在鄒山堅持數(shù)年抗戰(zhàn)的郗鑒,在王敦攻下建康后不久,不得不退屯合肥,結果“徐、兗間諸塢多降后趙”。
王敦攻下建康后不久,晉元帝司馬睿病逝,司馬紹繼位。東晉帝王中,唯有司馬紹有作為,他重用郗鑒、溫嶠、陶侃等人,郗鑒成為平亂的中堅人物之一。平定王敦之亂后不久,公元325年,27歲的司馬紹病逝,5歲的司馬衍繼位,國舅庾亮執(zhí)政。庾亮執(zhí)行嚴刑厲法,強干弱枝的政策,最終激怒蘇峻,引發(fā)蘇峻之亂。
蘇峻攻下建康后,郗鑒在廣陵起兵攻擊蘇峻。后陶侃被推舉為討伐蘇峻的盟主。經過兩年的激戰(zhàn),蘇峻之亂被平定,朝廷論功封賞。陶侃以“盟主”排在第一。郗鑒居第二,官至侍中、司空。
郗鑒從蘇峻之亂平定的咸和四年(329)起到咸康五年(339)的十年間,一直以徐、兗刺史的身份鎮(zhèn)京口。永嘉之亂中,淮河下游一帶的漢族人民避難渡江,多居住在京口及其附近。咸和四年,郗鑒又將江北的很多流民遷到這一地區(qū)。大量的北方流民為郗鑒補充了許多驍勇的士兵。加之郗鑒致力經營,使這一地方的政治、軍事地位變得更為重要。所以,郗鑒能以他特有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實力制止了兩次即將發(fā)生的內亂。
在平定王敦、蘇峻兩次內亂后,江東士族的政治實力大增。尤其是陶侃,蘇峻之亂后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江等八州軍事。其權勢在南士中絕無僅有,東晉一朝也不多見。當時時成帝幼小,王導執(zhí)政,陶侃“據(jù)上流、握強兵,潛有窺窬之志”(《晉書·陶侃傳》)。想要起兵廢王導,結果郗鑒不同意,陶侃也只能作罷。
陶侃死后,庾亮任荊州刺史,雖居外鎮(zhèn)“而執(zhí)朝廷之權。既據(jù)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晉書·王導傳》)。庾亮與輔政的王導矛盾日趨尖銳,“又欲率眾黜導,又以諮鑒”(《晉書·庾亮傳》),也因郗鑒不許而不敢貿然興兵。
郗鑒僅靠著言語威懾,便制止了陶侃、庾亮這兩次即將發(fā)生的內亂,因而保證了東晉政局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的安定。咸康五年(公元339年),郗鑒病故,時年七十一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