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德國陸軍史話(12)

接上回

邁向統(tǒng)一

自從1955-1956年建立各自的軍隊以來,聯邦國防軍和國家人民軍這一對“敵對的兄弟”就開始了在兩德前線的長期對峙,雙方都在積極厲兵秣馬、整軍備戰(zhàn),為可能的大規(guī)模沖突做準備,而一旦雙方之間的全面沖突爆發(fā),作為各自陣營排頭兵的兩德軍隊也都將首當其沖,屆時必將爆發(fā)同胞相殘的慘劇。不過,北約和華約兩個軍事集團最終還是忌憚于如果彼此之間發(fā)生全面沖突導致核戰(zhàn)爭的最壞結果,因此盡管冷戰(zhàn)時期雙方的關系極度緊張,并且發(fā)生了數次險些導致的嚴重危機,但最終還是都通過外交手段而得以化解,令歐洲渡過了數十年的恐怖和平時期,兩德軍隊也因此從未進行過真刀真槍的對抗,而是一直在各自的軍營和工事里互相對峙了幾十年。

自從組建各自的軍隊以后,東西德都牢牢的融入了各自的陣營之中:根據1957年的羅馬條約,年輕的西德與西方各國之間加強了聯系,它先后加入了歐洲煤鋼共同體 (ECS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 (EEC) 。與此同時,東德也鞏固了它和東方集團各國之間的關系,先后加入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組織。

對于鐵幕兩側的彼此,兩德在成立初期保持著互相不承認的態(tài)度。在戰(zhàn)后早期,西德對東德的官方政策是由其首任外交部長華特·哈爾斯坦提出的哈爾斯坦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西德代表整個德國,不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不同與東德建交的任何國家(蘇聯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關系。西德政府同時宣布,德國的公民身分與權利平等適用于東、西德居民。因此東德人如果潛逃或獲釋到西德,理所當然可享有西德公民權利,包括居住權以及工作權;西德法律同樣適用于東德。另一方面,東德政府則定義自身為獨立存在的合法政權,視西德為敵方領土——企圖利用人民收復第三帝國失地,和東德的和平社會主義政府對立的資本主義、半法西斯主義政權,因此兩德在早期保持著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

在這種狀態(tài)下,東西德之間的邊境于1952年開始逐漸關閉,整個德國國內邊界(innerdeutsche Grenze或deutsch–deutsche Grenze)上逐漸布滿了無數的鐵絲網、哨塔、反坦克障礙、壕溝、雷區(qū)和圍墻等各種軍事設施(東德一側的設防尤其嚴密,因為冷戰(zhàn)時期東德一直有大規(guī)模的逃亡潮)、東德邊防軍和西德BGS也日夜不停的在邊境上巡邏,互相緊盯著彼此的一舉一動,在他們各自的身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則在德國境內陳兵百萬,以備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封鎖邊境的舉動最終在1961年達到了高潮,1961年8月13日,東德全面關閉了東西柏林的邊界,國家人民軍、邊防警察和工人破壞了道路使車輛無法通行,并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墻,4天后,一道真正的墻開始在東西柏林邊界被樹立起來,并在之后安裝了圍欄、雷區(qū)和其他障礙,并清理出了一個巨大的無人區(qū)用來分辨逃亡者,這便是后來著名的柏林墻。柏林墻的建成是冷戰(zhàn)達到高潮的一個象征性標志之一,同時,它也是兩德分裂這個現實的絕佳體現。

1984年左右的兩德邊界設防示意圖
圖林根和黑森交界處保留的一段邊界:一段邊界鐵絲網,后面是一片雷區(qū)和巡邏公路。事實上的邊界位于長有樹木的斜坡上。
在斜坡上的空地后面有一個用于紀念的十字標記:1982年3月28日,34歲的工人Heinz-Josef Gro?e在試圖逃亡時死于該地
東德一側,安放在鐵絲網上的SM-70觸發(fā)式反單兵定向地雷
兩德邊界上的警示牌和界石,上圖中的警示牌的德語意思是:“停止前進!此處為邊界區(qū)”
1961年,柏林墻修建當天,在東西柏林邊界上警戒的東德士兵
1986年的柏林墻

兩德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敵對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了1970年。當年,作為西德新總理維利·勃蘭特所提出的東方政策一部分,兩國于1970年在埃爾福特舉行了首腦會議,彼此之間進行了直接談判和溝通。為解除武裝對立和重返國際社會達成了協(xié)議,并確立通過由東德改善道路狀況和簡化過境手續(xù)保障西德與西柏林之間交通通暢。1972年兩德再簽署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關系基礎條約》,標志兩國在和平和共存的基礎上認同彼此的存在。隨后在1973年,兩德同時加入聯合國,并于1974年時依據基礎條約第8條規(guī)定、在波恩和東柏林相互建立了常駐代表處。

1975年8月,北約和華約決定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關于國際安全與歐洲合作的會議,包括兩德在內的共35個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與除阿爾巴尼亞、安道爾外的全部歐洲國家)最終一起簽署了赫爾辛基協(xié)議。協(xié)議的內容可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類包括十項原則,內容涉及政治和軍事問題,領土完整與定義邊界,和平解決爭端和建立互相信任措施。第二部分專注于經濟問題,如貿易和科技合作。第三部分包括移民自由,文化交流和出版自由等領域。最后,第四部分是正式實施細節(jié)與后續(xù)討論,旨在改善西方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這份協(xié)議的內容,對后來的兩德統(tǒng)一具有很大的意義。

作為雙方之間緩和政策的一部分,雙方在邊界上設立了14條正式外交用的直連電話線(GIP,“邊界信息交匯處”),以用于交流解決影響邊界安全的地方問題,比如像洪水,森林火災或者流浪動物等,而再此之前,雙方基本沒什么非正式交流;東德甚至禁止其軍人和來自西方國家的人說話。許多年來,雙方也以向對方領土發(fā)射或空投宣傳標語和宣傳筒的方式進行宣傳戰(zhàn),僅是1968年一年,東德就向西德方向發(fā)射了超過4,000枚“宣傳彈”,其中包含了大約450,000張宣傳單。界河的河水中還發(fā)現了另外600個來自東德的防水容器,里面也含有宣傳單,這場曠日持久的宣傳戰(zhàn)最終也在70年代被叫停了。

1952年后,雙方之間的過境地點被縮減為三條空中走廊,三條陸地干道,兩條鐵路線和兩處允許船只抵達柏林的河流交匯口,還有其他一些用來輸送貨物的過境處。這種情況也在70年代的“緩和政策”實行后便有了很大改觀。一些為那些“少數邊界流動人員”,大多數也就是西德短途旅客而設立的過境點在邊界沿線各地開放。到了1982年,已經有了19條過境路線:六條普通公路,三條高速公路,八條鐵路線以及易北河和中德運河。

盡管冷戰(zhàn)時期兩德一直是冷戰(zhàn)的最前線,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也十分緊張,但和現代大眾想象的并不一樣的是,兩德邊界其實從來沒有今日朝韓邊境那樣被完全封鎖過,盡管限制非常多,但人們照樣還是可以出去邊界到另外一頭。西方游客和西德居民能夠相對輕松地去東德旅游或者拜訪親戚,但是也必須經過一系列的官方流程,并且整個旅行途中會受到許多限制。東德軍民則要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直到1964年他們才獲準到西德探親,但只有退休人員才有這項特權(于是當時就產生了一個笑話:只有東德的人才盼著老年生活)。而到了1972年,東德開始允許年輕人到西德旅游,但是因為申請流程很麻煩,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少部分人真正這么做。盡管東德在法律上不允許移民,但1975年赫爾辛基協(xié)定簽署以后,一部分東德公民開始利用協(xié)議中保障人身流動自由的條款來鉆空子,以確保其出國簽證的有效性,最終大約有15,000到25,000人通過這種方式離開了東德。

除了這些正常的流動外,在兩德邊界上存在的另外一種人口流動情況就是逃亡潮——尤其是從東德逃跑到西德一側的。逃亡行為在東德被稱為“從共和國外逃”,違者將收到巨額罰款和最高三年監(jiān)禁的懲罰,而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東德邊境士兵們每天都會接到“追捕、逮捕或殲滅違規(guī)者”的口頭命令,后來在1982年被正式制度化,稱為“開槍射擊令”。

由于東德在東德邊境的防御非常嚴密,大多數逃亡者都在試圖越過邊界的過程中被捕或者被殺,實際上僅有少數人能夠成功(在上世紀80年代離開東德的人員中,非法穿越邊境的人數只占了大約1%,大多數人其實是得到官方批準后才離開的),但每年仍然都有數百人能夠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逃亡成功,至于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其中最令人咂舌的是1979年9月兩戶人家的八個人乘坐熱氣球逃跑的事件。他們最高上升到了空中2,500米處,最終降落在西德小鎮(zhèn)奈拉附近。后來該事件改編成電影《偷渡人》。還有的逃跑者則依靠體力和耐力。例如1987年,一名逃跑者使用鐵鉤來翻越鐵絲網;1971年一名醫(yī)生從羅斯托克游泳45千米(28英里)橫渡波羅的海,在快抵達丹麥的洛蘭島時由一艘西德的游艇救起。還有一名逃跑者在1987年利用一床充氣床墊橫渡了波羅的海。

不過人口流動并非是單向的,每年同樣也有許多人因婚姻問題,家庭隔閡、個人生活或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等原因從西德移民到東德,也有北約部隊士兵,包括英法德美的士兵叛逃到東德的例子。不過東德對這些西方外逃者的審查很嚴格,其中不少人被懷疑是間諜而被捕;有些人則自殺了,只有少數人最終能夠在東德成家立業(yè)。由于缺乏統(tǒng)計資料,德國國內邊境地區(qū)在冷戰(zhàn)時期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是個迷,更不提他們都是什么人了。但是自從德國統(tǒng)一后東德有關紀錄中的證據不斷被發(fā)現,人們對死亡人數的估計一直在上升。到2009年,非官方的估計人數是1,100人,但官方給出的數據只有270到421人之間。另外,有25名東德邊防人員在與西德邊防人員的沖突里被打死,或遭抵抗的逃跑者殺死,還有的是死于己方戰(zhàn)友之手(經常是意外造成)。

1970年,東德部長會議主席維利·斯托夫(左)和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埃爾福特會面
1973年,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前,東西德國旗并排飄揚
1972年,兩德過境協(xié)定簽署后,普拉伯檢查哨上等待過境的車輛,東德邊防軍負責檢查旅客證件
1974至1979年間成功穿過邊境內各道關卡的人數
卷放在圓筒中的東德宣傳冊,這種宣傳冊在東德和西德進行“傳單戰(zhàn)”時以發(fā)射方式過境
西德邊防警察部隊士兵、平民和一個東德邊防士兵在呂貝克附近的黑恩堡隔欄相望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后,東德經濟又一次陷入長期衰退,導致了經濟停滯、生活消費品緊缺等一系列問題,這一情況加劇了加上東德自從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導致東德民眾的不滿日益增加。當19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聯放松了其原本對東方集團各國的嚴密控制,當東德領導層失去了原本最大的靠山后,其面臨的問題也因此更加嚴重。

東德國內情況的迅速惡化也影響到了國家人民軍的戰(zhàn)備以及發(fā)展,首先是由于蘇聯減少了從東德的軍備訂貨,因此從1986年中開始,東德的一些軍備公司開始把生產轉向民用產品,特別是在軍用微電子產品領域上,但和冷戰(zhàn)結束以后蘇聯的軍工業(yè)所面臨的情況一樣,向民用生產的轉變導致了難以承受的高昂成本,而且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大多質量低劣、不敷使用。而在1980年代,國家人民軍士兵也不得不越來越多的被派去協(xié)助經濟部門、來自部分重要流域大學生的服役期限也被縮短。到1990年年初,國家人民軍仍有21000人在軍營外服務于經濟生產,這一點嚴重影響了部隊戰(zhàn)備工作,如陸軍14個現役摩托化步兵團中有半數將無法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坦克師麾下的摩步團被調離后,坦克師失去了步兵,也因此實際上失去了戰(zhàn)斗能力,摩托化師也因為嚴重缺編,有時甚至無法進行師一級的訓練。基本上,每個摩步團只有1個摩步連可以實施戰(zhàn)斗訓練。由于面臨的種種困難,國家人民軍已經越來越難以履行其原本計劃中的進攻任務,因此到1987年5月,國家人民軍采用了新的防御性軍事學說,東德領導層還計劃在1989年將武裝部隊縮編大約6%。

1989年3月28日,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東德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fā)了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當年5月,在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支持下,匈牙利的新政府開始拆除德匈邊界上的一些軍事設施,嚴重破壞了東德邊界的整體性,大批東德人迅速借助這條渠道經過匈牙利涌入奧地利,并在之后前往西德。到9月,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但事與愿違,這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xù)爆發(fā)群眾集會和游行,要求進行更進一步改革。到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fā)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澆油。10月7日,正當東德舉行40周年國慶時,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 耶拿等地都爆發(fā)不同規(guī)模的抗議示威,其中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多名市民聚集抗議,并與警察爆發(fā)了沖突,數百人被捕。

1989年10月,東德舉行了40周年國慶,這也是國家人民軍最后一次閱兵

10月18日,埃里希·昂納克宣布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tǒng)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納克出任東德領導人,克倫茨上臺后隨即宣布實行“徹底改革”,宣布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游行的人,并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然而這些都沒有平息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游行依舊進行。

11月8日,面對國內的局勢,東德中央委員會成員選擇了集體辭職,并且宣布從11月10日起放松了邊界管制。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當天在東柏林一個有幾分混亂的媒體會議上宣布了這個消息。在會上,他由于誤解了一個遞給他的詢問何時開放邊界的紙條的真正含義,他竟然宣布邊界會“毫不延遲地馬上”開放,而不是政府原先打算的那樣明天開放。消息一出,就有幾千民眾在短短幾小時之內聚集到柏林墻下要求守衛(wèi)打開大門。負責守衛(wèi)的邊防軍被這種情況嚇得目瞪口呆,由于聯系不到上級而無法接到指示,并且害怕會發(fā)生踩踏事故,于是便打開了大門。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幕發(fā)生了:人群涌入西柏林,人們紛紛站在圍墻上,用鎬去砸墻,這些景象很快就出現在了世界各地的電視屏幕上,樹立了幾十年的柏林墻一夜之間倒塌了。

當全世界都盯著柏林墻的倒塌時,德國國內邊界全線也在同一時間都開始了“開放邊界”的活動?,F有的過境點立即開放。在接下來四天時間里,四百三十萬東德人,相當于其國家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涌入了西德。在柏林—漢諾威高速公路上的黑爾姆施泰特過境站中,汽車排起的長龍足足有65千米;有的司機等了11個小時才能開往西德。在接下來幾個月里,邊界逐漸全線開放。許多新的過境點開始建立,一些分離長達將近40年的小鎮(zhèn)開始重新連為一體。而東德邊防軍對此則置之不理,許多官兵索性自己也加入了進入。例如,一名名叫彼得·薩恩的士兵描述了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在邊界開放之后的反應:

“圍墻倒塌之后,我們處在一種癲狂的狀態(tài)。我們向上級提出取消我們的預備方案,幾天后就獲準了。我們去參觀了西德的黑爾姆施泰特和布倫瑞克,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當國家人民軍的士兵還在因收聽西德電臺而受罰的時候,我們卻在西德旅游?!?/p>

在柏林墻倒塌和德國國內邊界消失后,東德的剩余生命開始進入倒計時。從11月9日那天起,大批人帶著鐵錘和鑿子來到圍墻邊敲下墻體,并將墻體留作紀念品。柏林墻上一些非正式的通道被開鑿出來。這些人被稱作“圍墻啄木鳥”。東德邊防軍在一開始還嘗試修復“圍墻啄木鳥”所造成的墻體損壞。但很快他們就放棄了這種嘗試,也不再對路過行人進行任何檢查(反正大家都知道東德已經沒幾天了)

柏林墻倒塌后,東德邊防軍在檢查一處墻體漏洞
1990年初,在東西柏林邊界的邊防軍

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自由大選,基督教民主聯盟成為第一大黨,東德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民主社會主義黨為第三大黨。 5月18日,東德新政府與西德簽署國家條約,條約規(guī)定了兩德將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7月6日兩德開始就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條約規(guī)定了兩德統(tǒng)一的原則、方式和時間,以及兩德統(tǒng)一后的政治制度等。最終在1990年8月31日簽署了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guī)定,東德于同年7月23日恢復設置的五個州,均遵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3條集體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并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制議會民主制度。隨后,該等條約于同年9月20-21日,分別獲雙方議會通過,28日同時在東、西德刊登憲報,10月3日00:00(CEST)起生效。

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開始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tǒng)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布統(tǒng)一。原屬東德的五個州——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歷時40年的分裂后,德國再次成為了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

在兩德統(tǒng)一的過程中,1990年1月20日,第一個獨立的東德軍人利益團體——國家人民軍職業(yè)軍人協(xié)會成立。 1990年4月18日,萊納·埃佩爾曼成為東德末任國防部長,4月27日,埃佩爾曼在科隆會見了西德國防部長格哈德·斯托爾滕貝格。 雙方都同意統(tǒng)一的德國應該成為北約的成員。 1990年5月2日,兩軍首次召開了聯合司令員會議,埃佩爾曼仍嘗試做挽救國家人民軍的最后一次嘗試,提出在聯邦制框架下,讓國家人民軍和聯邦國防軍能夠一起存在,但西德國防部長斯托爾滕貝格最終拒絕這一要求,重申統(tǒng)一后的德國只能擁有一支軍隊。1990年7月 20日,國家人民軍的職業(yè)軍人舉行了重新宣誓效忠的儀式。1990年8月23日,西德國防部發(fā)布命令,決定在9月28日為止,陸續(xù)開始接收原國家人民軍的裝備。

隨著1990年8月31日《統(tǒng)一條約》的簽訂,原國家人民軍成員在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國家訓練機構的軍事訓練和進修活動全部結束,這些人員也被要求立刻回國,同樣被召回的還有所有派遣在其他國家的外派顧問和訓練、技術人員。 1990年9月9日,原國家人民軍的280名軍官開始在西德空軍軍官學校 (OSLw) 接受初步訓練,以便為他們在德國聯邦國防軍擔任軍官的職責做好準備。 

9月12日,《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在莫斯科簽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法國、蘇聯、英國和美國之間的條約為德國統(tǒng)一鋪平了道路,并于1991年3月15日正式生效。 該條約的規(guī)定,德國承諾不會擁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將德國武裝部隊的兵力限制在370,000名士兵,并從1994年開始,陸續(xù)撤出蘇聯西方集群以及禁止關于在東德領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外國軍隊。 1990年9月24日,東德簽署了退出華沙條約組織的議定書。

10月12日黃昏,國家人民軍舉行了最后的鳴金收兵儀式。在東、西德國旗分別降下及升起后,最后一面軍旗隨即被銷毀,而軍隊亦告解散。10月4日,總部設在施特勞斯貝格的德國聯邦國防軍東部司令部 (BwKdo Ost) 在約爾格·申博姆中將的指揮下接管了原東德領土的指揮權。 1990年10月19日,德國聯邦國防軍東部司令部地區(qū)的首次新兵公開莊嚴宣誓在巴特薩爾曾根的集市廣場舉行。

1990年兩德統(tǒng)一前夕,東德軍官觀察西德陸軍裝甲擲彈兵的演習
1990年1月,國家人民軍士兵們在科特布斯的軍營舉行示威,要求減少兵役和進行軍事改革
1990年10月4日在萊比錫,約爾格·申博姆中將檢閱已經加入聯邦國防軍的前國家人民軍部隊

1990年10月3日統(tǒng)一完成后,國家人民軍正式解散,其人員和裝備等被合并進聯邦國防軍,因此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兵力達到了組建以來的最高點,有接近600,000人,另外,原國家人民軍的所有現役和庫存裝備、基地、軍事設施和物資也全部被聯邦國防軍接收,根據《聯邦預算法》和軍事法規(guī),這些材料沒有連同相應的文件一起移交;相反,它是按原樣在現場被接管的,其中,主要裝備統(tǒng)一如下:

767架飛機(直升機、飛機)

208艘船只

2,761輛主戰(zhàn)坦克

9,467輛裝甲車(步兵戰(zhàn)車、裝甲運輸車、裝甲偵察車等)

133,900輛輪式車輛(汽車、卡車、拖車、摩托車等)

2,199門火炮

1,376,650支輕武器

303,690噸彈藥

62,535噸液態(tài)關鍵物資(火箭推進劑、清潔劑、有害物質等)

不過,盡管接收了如此大的一筆軍事資產,但冷戰(zhàn)結束后,德國已經不存在直接的軍事威脅,且很多國家人民軍的裝備無法與北約體系兼容或者在性能上已經過時。最終德國國防部根據需求、適用性、操作安全性等分類標準,將原東德軍隊的裝備分為三類。其中,I類裝備可以在接受后繼續(xù)永久使用,或作為庫存裝備,II類裝備可以在接受后臨時使用,但無法長期使用,最后是III類裝備,被認為不適合服役,只能報廢或者轉賣給其他國家。

由于在經過評估后,只有少數裝備的符合I類裝備的標準,諸如MiG-29戰(zhàn)斗機、Mi-8直升機和BMP-1步兵戰(zhàn)車等,因此大部分東德裝備最終都被納入II或者III類標準。原東德軍隊的一些裝備很快被賣給其他國家,裝甲運輸車賣給了土耳其,一些BMP1步兵戰(zhàn)車賣給了瑞典,防空系統(tǒng)賣給了希臘和印度尼西亞,還有一些裝備被送給了美國和以色列用于測試和評估,大量的輕武器和彈藥等則賣給了眾多的非洲國家,并在90年代非洲國家的一些內戰(zhàn)里繼續(xù)發(fā)揮余熱,還有一些裝備則賣給了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館。至于剩下的裝備,則大多從1992年開始被集中銷毀,德國國營的倉庫物資服務公司擔任了這項工作。東德軍隊的大部分軍事設施和基地也被同時關閉,僅有少數繼續(xù)運營。

國家人民軍陸軍的6個現役師在統(tǒng)一后全部被暫時重新改組為國土防御旅,番號分別是37、38、39、40、41和42國土防御旅。第37和41國土防御旅改編自兩個裝甲師,而其他四個則改編自摩托化步兵師。不過這六個旅很快就被解散,東德軍隊的大部分士官團以及軍官團也跟著一起被解雇,其36000名軍官和士官中大部分也被解雇,包括所有上尉軍銜以上的軍官。在德國聯邦國防軍降級后僅保留3200人。

此外,所有女性士兵(此時聯邦國防軍仍禁止女性成為士兵)和所有55歲以上的士兵都被解雇,最終全部17萬名東德士兵里,只有2萬人被納入新的聯邦國防軍框架下。德國將在東德人民軍服役的時間列為“在外國軍隊服役”的時間。因此服役時間不計入統(tǒng)一德國的聯邦養(yǎng)老金積分。退役的士兵和軍官在統(tǒng)一后只能獲得最低限度的養(yǎng)老金;三十年的退伍軍人將獲得比研究生津貼少的養(yǎng)老金。2005年改革后,在NVA服役被稱為“在聯邦國防軍之外服役”。因此東德國家人民軍解散后,許多軍官和士兵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們只能領取最低限度的養(yǎng)老金,很少有人能夠找到工作,除非成為勞工或保安人員。前東德人民軍官員不得將其軍銜附加到他們的姓名作為專業(yè)頭銜。

新勃蘭登堡維修設施中的前東德軍隊裝甲車輛,BMP1步兵戰(zhàn)車已經涂上鐵十字標志
聯邦德國陸軍在統(tǒng)一后短暫使用過的T72坦克,但僅使用了很短時間就退役了,其中許多后來被轉賣給其他國家
一群已經加入聯邦國防軍的前東德士兵。他們的裝備是東西德混合,包括MPI-AK-74突擊步槍和MG3機槍,制服也混合了西德和東德元素。
在庫存裝備中心里的T55坦克,由于性能過時,聯邦德國陸軍沒有將其投入使用,而是直接銷毀或者變賣給了其他國家

從90年代至今的發(fā)展

蘇聯和東方集團的解體使得德國聯邦國防軍在后冷戰(zhàn)時代有必要進行根本性改革。在后冷戰(zhàn)時代,它的任務重點不再是傳統(tǒng)的國與國之間的常規(guī)戰(zhàn)爭,而是危機管理和沖突預防,以及參加北約以及歐盟聯合框架下的海外派遣任務。 這對士兵及其裝備提出了新的不同的要求。

1990年10月17日,經過兩年籌備,法德旅正式開始投入使用,1992年5月22日,作為歐盟軍事一體化的一部分,德國和法國決定組建歐洲軍團,并邀請其他歐盟國家加入,按照計劃,歐洲軍團將成為歐洲聯合國防的核心。

1990年10月,德國陸軍開始實施陸軍第五套編制,在合并了國家人民軍的部隊后,德國陸軍在1990年也達到了成軍以來的戰(zhàn)力最強時期,當時有14個師、43個旅(加上新組建的法德旅)6個現役和6個非現役國土防衛(wèi)旅。但根據陸軍第五套編制計劃,最終決定將現役旅總數減少到26個, 同時,國土陸軍在組織上與野戰(zhàn)軍合并,其部隊也被全部并入野戰(zhàn)軍。 原計劃中的三個軍司令部與三個地區(qū)司令部的合并計劃沒有實施或僅部分實施。 唯一的合并單位僅僅是“東德”軍/東部領土司令部及其相應的下屬合并師參謀部和軍區(qū)司令部。 以前的八個軍區(qū)司令部將與師參謀部合并,但這也只是得到了部分實施,最終只有東德的師和軍區(qū)司令部被完全合并。另外新建了一個空降部隊司令部,為空降師設立了戰(zhàn)術作戰(zhàn)師參謀部,主要負責應對國外危機。 直到蘇聯武裝部隊完全撤出德國后,原東德部隊才開始被分配給北約,但最初隸屬于東部陸軍司令部及其后續(xù)司令部或已經提到的東部軍/領土司令部。

1991年,北約決定采用差異化的新戰(zhàn)略取代靈活反應。 因此1991年北約核規(guī)劃小組的決定導致德國陸軍決定放棄他們的戰(zhàn)術核武器投放能力,此后這一職能被完全移交給德國空軍。傘兵部隊的特殊要求,傘兵部隊則用新的鼴鼠空降戰(zhàn)車全面取代了原本裝備的克拉卡輕型動力車。 隨著1992年B1傘兵連(突擊隊)的組建,陸軍首次擁有了自己的特種作戰(zhàn)單位。

德軍傘兵部隊的鼴鼠1傘降戰(zhàn)車和被其取代的克拉卡輕型動力車

1994年7月14日,法國國慶節(jié),來自第294裝甲擲彈兵營的裝甲擲彈兵和黃鼠狼1步兵戰(zhàn)車與歐洲軍團的比利時、西班牙和法國部隊一起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上參加了閱兵。此事被認為是法德和解的象征之一。

1996年9月8日至13日,“合作燈籠 96”首次在德國明斯特的軍事訓練區(qū)舉行,作為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的一部分,來自18個國家的多國參與。

1996年10月15日,德國武裝部隊關閉了位于英國彭布羅克郡的卡斯爾馬丁射擊靶場。 從1961年5月開始,德國陸軍坦克部隊一直在那里練習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共有336個單位9.5萬余人參加了戰(zhàn)斗射擊。

1993年開始,德國陸軍進一步修訂了陸軍第五套編制方案,稱為陸軍第五套編制(N)。由于越來越多的海外任務,導致領土司令部被放棄并與軍司令部合并,第四軍和東方領土司令部則被解散。幾個冷戰(zhàn)時期的軍級單位也進行了改組,第一軍于1995年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德荷軍。 1993年,第二軍改組為第二德美聯合軍,第三軍則于1994年1月解散。裝甲旅和裝甲擲彈兵旅的編制則進行了統(tǒng)一,統(tǒng)一改為兩個裝甲營和兩個裝甲擲彈兵營,以及一個裝甲炮兵營,并在1992年開始設立了快速反應單位,其規(guī)模被劃定為50000名士兵。

直到1990年代早期,德國軍隊一直由北約指揮。 然而,由于蘇聯解體導致歐洲安全政策形勢發(fā)生變化,德國取得對自己軍隊的獨立指揮權開始成為必要。 大約在同一時間,軍隊進行了重組,新建了陸軍最高司令部,作為對本國陸軍的最高指揮機關,另外還成立了陸軍支援司令部,以便集中管理陸軍的后勤和醫(yī)療任務。而由原東德部隊組成的單位最初則集中在第四軍和東方領土司令部的指揮下,在俄羅斯陸續(xù)撤出他們在德國的作戰(zhàn)部隊后,這些部隊也開始被分配給北約,直到1995年這兩個司令部解散為止。之后在1996年,以第25空降旅作為基礎,成立了特種作戰(zhàn)司令部。在1991年的海灣戰(zhàn)爭期間,德軍在伊拉克北部和土耳其部署了部隊,以支援北約的聯合行動,但并未參加實戰(zhàn)。

1994年法國國慶節(jié),來自德軍第294裝甲擲彈兵營的黃鼠狼1步兵戰(zhàn)車從凱旋門旁駛過,這是繼1944年后德軍再一次來到巴黎——而且這回真的只是來參加閱兵的
1991年,在伊拉克北部的德軍CH53運輸直升機

1991年海灣結束后,德軍部隊第一次參加了在伊拉克北部的維和行動,此后它在90年代繼續(xù)參加北約和歐盟框架下的聯合行動,以及聯合國授權下的國際維和行動,具體包括(這里只統(tǒng)一有陸軍部隊參加的行動,??哲姴挥嬋肫渲校?/p>

柬埔寨,1992–1993

索馬里,1993–1994

盧旺達,1994

伊拉克,1991–1996

波黑,1995-2004

阿爾巴尼亞,1997

科索沃,1999

從1989年到2003年,陸軍的M109自行榴彈炮被PZH2000自行榴彈炮取代,而從1989年到1998年,共有2097輛黃鼠狼1裝甲運兵車升級為A3型,防護性能更好。從1996年到1998年,裝甲工兵連接收了24輛凱勒掃雷坦克。 從1996年開始,為工程部隊交付了M3兩棲橋接和轉運車,為海外維和部隊交付了首批ATF野狗輕型機動車。

1996年4月在波黑戈拉日德的德國士兵
1999年在科索沃的德軍豹2A5主戰(zhàn)坦克和黃鼠狼1步兵戰(zhàn)車

1997年后,鑒于軍隊任務范圍的擴大,德國陸軍將下屬部隊重新劃分成兩部分:主力防御部隊(HVK)和危機反應部隊(KRK),另外新建了一個航空機動旅,這個機動旅擁有新裝備的虎式武裝直升機。其中危機反應部隊人數為 37,000人,包括北約反應部隊的德國部分、空中機動部隊參謀部、第7和第10裝甲師的參謀部、第1后勤旅的作戰(zhàn)支援指揮部、第12和第21裝甲旅,第1航空機動旅,第31空降旅,第37空降旅和法德旅的德國部分。 KRK部隊還包括特種部隊司令部和其他支援部隊。 HVK部隊共有20個現役旅、部分現役旅和非現役旅。 其中四個活躍的HVK旅結構和快速反應部隊下屬的旅一致,以在必要時候頂替他們,還有四個現役的HVK旅,結構類似于KRK旅,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另外四個在和平時期處于預備狀態(tài)的旅,具有類似的結構。 其他八個部分現役的 HVK旅的結構與陸軍第五套編制(N)類似。

陸軍還加入了第1德荷軍、第2(德美)軍、歐洲軍、第5美德軍、ACE快速反應軍和東北多國部隊等這些北約或者歐盟聯合作戰(zhàn)單位,并定期向這些單位報告訓練和作戰(zhàn)情況。新組建的東北多國部隊由德國-丹麥聯合部隊以及波蘭軍隊組成。 

2000年開始后,聯邦國防軍進行了改制,增加了基礎軍與中央醫(yī)療勤務軍兩大跨軍種單位。并在2004年成立了軍隊轉型辦公室,以研究德軍在21世紀的總體目標和軍力規(guī)劃等情況,2001年,德國取消了對女性參軍的全部限制。

自2001年以來,德國聯邦國防軍也被部署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行動中,它從2001年開始在阿富汗部署了部隊,期間由于2009年9月4日德軍負責的阿富汗昆都士附近發(fā)生襲擊事件,聯邦勞工部長、前聯邦國防部長弗朗茨.約瑟夫.榮格于2009年11月30日辭職。此后它繼續(xù)負責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在昆都士地區(qū)的行動(2009-2014年)直到2015年,德國決定從阿富汗撤出全部的作戰(zhàn)部隊為止。此外,它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2006)、馬里(2013)、敘利亞(2015)等地進行過部署,并繼續(xù)在科索沃等地部署有部隊。

在科索沃的德國陸軍部隊
德軍駐阿富汗部隊乘坐ATF野狗2輕型機動車巡邏
在阿富汗德軍的黃鼠狼1步兵戰(zhàn)車

2006年6月和2006年7月,德國聯邦國防軍參加了在佛得角舉行的堅定美洲豹演習,這是北約在非洲土地上的首次演習,德國派出了法德旅以及海軍部隊參加演習。從2003年到2009年,陸軍開始接收耳廊狐裝甲車,從2010年10月開始,第一架NH90運輸直升機交付。從2005年到 2011年,特種作戰(zhàn)部 (DSO) 采購了400多輛可空運的ESK 貓鼬多用途車輛,另外為特種部隊司令部 (KSK) 采購了21輛Serval型多用途車輛,從2009年開始,新的鷹IV輕型機動車開始交付,首先被用于在在阿富汗的部署。

2001年以來,陸軍以轉型為主線,廣泛持續(xù)推進改革。 盡管如此,仍然定義了中間步驟:未來陸軍(2001-2006年)和新陸軍或2010年陸軍(從2006年開始)。 從2008年左右到現在,陸軍的兵力一直在10萬人左右徘徊。 陸軍的進一步發(fā)展包括將其進一步分類為干預、穩(wěn)定和支援部隊。其中干預部隊的核心是第1裝甲師,其規(guī)模、師級兵力數量以及與本部部隊進行聯合兵種作戰(zhàn)的能力是僅存的可與冷戰(zhàn)時期的同類部隊相媲美的單位。 此外,部分陸軍單位被重新指派給新成立的基礎軍和聯邦國防軍的中央醫(yī)療服務部門。 領土軍的大部分任務也轉移到基礎軍。 這兩個新的單位成立后,部分失去職能的陸軍支援司令部被解散。

2002年重組的陸軍部隊司令部和空中機動作戰(zhàn)部進一步鞏固了重要的支持職能。 這些和其他支援單位為軍隊的其余師和單位提供了他們在“武裝部隊的擴展責任區(qū)”中完成更多樣化任務所需的個別單位。 2002年,最后剩下的軍被解散,部分參謀人員組成德國聯邦國防軍聯合作戰(zhàn)司令部,從那時起負責領導部署在國外的部隊。 第1航空機動旅則發(fā)展成為擁有攻擊直升機和空中機動步兵部隊的強大旅級單位,2007年更名為第1空中機動旅,成為陸軍應對危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陸軍軍種重組啟動。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整個兵種分拆到各個武裝部隊基地,并最終解散了坦克殲擊車部隊,并成立了陸軍偵察部隊,這匯集了幾個兵種的偵察單位。 2009年底在斯特拉斯堡組建的法德旅第291步兵營是陸軍歷史上第一個常駐外國的作戰(zhàn)部隊。2010 年,德國陸軍的獵豹自行高炮退役,作為替代,陸軍于2010年開始引入MANTIS防空系統(tǒng)。

2011年開始,聯邦國防軍根據2011年國防政策指南進行了再次重組,其中最重要的舉措是,從3月1日起暫停了征兵制的實施。 從那時起,根據《征兵法》第7條,志愿服兵役者可以在聯邦國防軍里進行6至23個月的志愿服役。此外,武裝部隊人數則減少至約185,000名士兵,文職部門人數減少至約55,000名雇員、聯邦國防部重組,柏林辦事處人員增加、行政機構重組,將國土防務行政和軍備這一流域轉變?yōu)槿藛T(P)、裝備、信息技術和使用(AIN)和基礎設施、環(huán)境保護和服務三個新的組織領域,另外還重新制定了軍隊服務條例和預備役概念,并加強了督察長的權力。

根據這一計劃,陸軍中現役士兵人數減少到最多61,320人。 其中,有55,320人是專業(yè)和臨時士兵,還有2,250至6,000人是自愿服兵役者。 未來德國國防軍各地區(qū)將有約10萬人身著軍服,其中除陸軍士兵外,還有約2.5萬人在武裝基地,1.5萬人在訓練崗位。 自2011年7月起,軍隊只包括志愿服役的士兵。 2012年3月,陸軍防空部隊被裁撤。

自2012年4月1日起,陸軍督察員開始直接向聯邦國防部長報告。 因此,陸軍在德國聯邦國防軍內形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區(qū)域,并負責確保其“在 [..it..] 分配的部隊和手段以及批準的結構的框架內”(§ 2.2.2 柏林法令)的戰(zhàn)備狀態(tài)。 作為采用新結構的第一步,陸軍參謀部和陸軍司令部于2012年10月1日合并到位于施特勞斯貝格的新陸軍司令部,位于該部之外。 國防軍NBC防御單位于2013年上半年遷至武裝部隊基地。 陸軍辦公室的任務于2013年年中轉移到位于科隆的新陸軍發(fā)展辦公室和位于萊比錫的訓練司令部; 軍隊辦公室則被解散。 2013年年中,第13裝甲擲彈兵師被裁撤。 2013年年中,部隊軍樂處轉入武裝部隊基地。 陸軍的CH-53運輸直升機則于2013年年中移交給空軍。 2014年初,快速反應部隊重組,由原特種作戰(zhàn)師的單位和正在解散的空中機動作戰(zhàn)部的部分組成。而荷蘭陸軍第11空中機動旅則于2014年年中并入快速部隊,因此與德法旅一起,在軍級以下創(chuàng)建了第二個永久性兩國單位。

演習中的德軍豹2A5主戰(zhàn)坦克

 

2011年軍改后的陸軍駐地

自從冷戰(zhàn)結束以來,德國聯邦國防軍經歷了長期的縮編和重組,而德國國內和平主義思潮的泛濫、加上軍費被不斷削減,都導致了軍隊的戰(zhàn)備狀態(tài)越來越差。烏爾蘇拉·馮德萊恩領導下的國防部在2014年出臺了一份關于德國聯邦國防軍當時狀態(tài)的年度報告,其最初被歸類為“機密事項 - 僅供官方使用 (VS-NfD)”,最初僅供聯邦議院成員使用,但在2016年和2017年也向公眾開放。

這些報告揭示了舊武器系統(tǒng)和新獲得的武器系統(tǒng)的戰(zhàn)備狀態(tài)都很差,在議員看來令人恐懼,并在媒體上廣為流傳。 2018年的另外一份報告被歸類為“VS-Secret”,再次招致非議。 據德國聯邦國防軍稱,2018年近10,000個獨立系統(tǒng)的運行準備就緒度平均約為70%。

2019年1月29日,議會武裝部隊專員漢斯-彼得·巴特爾斯 (SPD) 提交了第60次關于軍隊狀態(tài)的年度報告。這份報告中稱,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短缺管理系統(tǒng)在所有地區(qū)繼續(xù)存在。 許多士兵將一切事物和每個人的過度組織視為進行必要改進的主要障礙。 據巴特爾斯說,他們說:“我們把自己弄死了”,并談到了“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官僚怪物”。 當德國聯邦國防軍在阿富汗部署時,大約80%的軍事運輸必須使用民用直升機進行。而2018年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新士兵人數下降到僅2萬人,是德國聯邦國防軍歷史上的最低水平。

2022年,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麥斯(Alfons Mais)索性直言不諱地表示,在歐洲面臨戰(zhàn)爭威脅之際,"聯邦國防軍和我指揮下的陸軍,幾乎可以說只能空手以對。我們能夠對聯盟(北約)提供支持的選項極為有限。"麥斯隨后在社交媒體上稱,問題主要要歸咎于政府多年來縮減軍備支出的政策。而德國前最高層軍官、退役北約將軍拉姆斯(Egon Ramms)在接受德國電視二臺(ZDF)"今日"晚間新聞采訪時也指出,特別是2010年后,聯邦國防軍縮小了編制,削減開支,減少彈藥、裝備修配部件等儲備,嚴重影響到部隊的應對能力。雖然最近幾年開始增補,但仍不足以滿足軍隊執(zhí)行相應任務所需的水平。

當主持人問到,聯邦國防軍"有沒有能力保衛(wèi)這個國家?"拉姆斯的回答非常果斷:"可以簡單地說,沒有。"他表示,德國軍隊目前的狀況,只能勉強完成北約協(xié)同指揮要求的任務,除此之外別無余力。盡管德國的軍費預算盡管從2017年的370億歐元提高到了2022年的500億歐元,但在2017年之前的多年里,仍然一直處于削減開支的壓力下。

在2014年報告出臺后,軍隊狀況也沒有大的改觀,個別武器系統(tǒng)至今存在嚴重缺口,例如,陸軍全部212輛豹2主戰(zhàn)坦克里實際僅有105輛可以隨時投入戰(zhàn)斗、244輛交付的美洲獅步兵戰(zhàn)車中,只有60輛左右可以投入使用,而且許多車輛還有各種問題,陸軍認為它們要到2024年才能完全形成作戰(zhàn)能力、維修部隊永遠在忙,而這里也不是沒有問題:有時會缺少重要的備件。國防專員巴特爾斯抱怨道,目前工業(yè)維修總是“等待時間過長”、甚至不僅僅是這些大型設備存在問題,國防專員巴特爾斯指出,防護背心、靴子、衣服、頭盔以及夜視設備這些裝備也太少,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繁冗復雜的官僚體制。最令人恐懼的可能還是極低的彈藥儲備量,根據德國聯邦議院的國防政治家、軍備工業(yè)代表和其他專家的信息,截至2022年,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彈藥庫存僅夠維持一到兩天的使用,然后就會因為彈藥耗盡而完蛋。

簡而言之,聯邦國防軍的狀態(tài)正處于其建軍以來的最低點,其戰(zhàn)備和作戰(zhàn)能力之低下在德國軍事史上可能都是極罕見的。針對目前低下的作戰(zhàn)能力,2022年2月27日,德國聯邦議院在一項動議中呼吁聯邦政府通過一項決議,以“進一步推進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現代化建設,以擁有裝備齊全、作戰(zhàn)能力強的武裝部隊,立即彌補現有的能力差距,并提供必要的財政資源,以便及時和長期提供?!被痉ㄐ拚覆莅冈诨痉ǖ?7a條新增第1a款,授權聯邦政府設立專項基金,自行授信至多1000億歐元,以加強同盟及防御能力,升級武裝部隊。 此信用授權不受債務規(guī)則的信用限額限制。

同時,一些新的裝備采購也正在進行,其中一些將一直持續(xù)到2030年,陸軍方面包括:44輛科迪亞克3裝甲工程車、84輛豹2主戰(zhàn)坦克、33輛鬣蜥裝甲架橋車、80輛鷹6X6輕型機動車。另外,還計劃采購14套戰(zhàn)術防空系統(tǒng)、43輛拳師犬裝甲運輸車、50多輛美洲獅步兵戰(zhàn)車和14門PZH2000自行火炮。不過,盡管增加了開支,但要擺脫當前的糟糕狀態(tài)也至少需要幾年時間,至于它未來是會在泥潭里越陷越深,還是有機會重新煥發(fā)第二春,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一名德軍士兵展示IDZ未來士兵系統(tǒng),這是德國計劃的下一代步兵裝備

現役編制和裝備

截至目前為止,德國陸軍有62,800名現役人員,另外有9萬名預備役官兵,陸軍由位于柏林附近施特勞斯貝格的陸軍司令部 (Kommando Heer) 的陸軍監(jiān)察官 (Inspekteur des Heeres) 負責指揮。 訓練中心則由設在萊比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監(jiān)管。陸軍的作戰(zhàn)單位現在包括兩個裝甲師和一個較輕的快速部隊師。 與鄰國法國等其他歐洲軍隊不同,團不是一種常見的組織形式,因此在德國軍隊中很少見,德國陸軍的營和團直接隸屬于旅或師作為師級部隊。 一個標準的德國步兵營有大約1,000 人,比大多數北約軍隊大得多(例如,是美國陸軍營的兩倍)。 雖然一些旅仍被指定為裝甲(裝甲)或裝甲擲彈兵(機械化步兵)部隊,但這些名稱現在只是一個傳統(tǒng)名稱,不再標志著不同的組織形式,例如,裝甲旅不會包含比裝甲擲彈兵旅更多的坦克。

陸軍司令部下屬:

陸軍發(fā)展辦公室

訓練司令部

第1裝甲師

第10裝甲師

快速部隊師

訓練司令部

戰(zhàn)斗模擬中心

陸軍發(fā)展辦公室

兩個中央長期存儲中心

中央動員基地

---------------------------------------------------------------------------------------------------------------------------

第1裝甲師,師部位于奧爾登堡,直屬單位:

第1裝甲師參謀和通信連

第1作戰(zhàn)支援營(預備役部隊)

第325教導炮兵營,配備24門PzH 2000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8門M270多管火箭炮、KZO無人機和2臺Euro-Art COBRA 反炮臺雷達

第610信號營(作戰(zhàn)時分配給北約東北多國軍)

第901重型工兵營(預備役部隊)

荷蘭陸軍第43機械化旅

第9裝甲旅

第9裝甲旅參謀和信號連

第3教導偵察訓練營,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第33裝甲擲彈兵旅,配備44輛美洲獅步兵戰(zhàn)車

第91獵兵營,配備GTK Boxer裝甲運兵車

第92教導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美洲豹步兵戰(zhàn)車

第93教導裝甲營,配備44輛豹2A6主戰(zhàn)坦克

德國/英國第130架橋工兵營

第141補給營

第33裝甲擲彈兵營的美洲獅

第21裝甲旅

第21裝甲旅參謀和通訊連

第7偵察營 ,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第1獵兵營,配備GTK Boxer裝甲運兵車

第203裝甲營,配備44輛豹2A7主戰(zhàn)坦克

第212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美洲豹步兵戰(zhàn)車

第921獵兵營(預備役部隊)

第1裝甲工兵營

第7補給營

第41裝甲擲彈兵旅

第41裝甲擲彈兵旅參謀和信號連

第6偵察營 ,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第401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Marder步兵戰(zhàn)車

第 411 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Marder步兵戰(zhàn)車

第413獵兵營,配備GTK Boxer裝甲運兵車

第908裝甲擲彈兵營 (預備役部隊)

第803裝甲工兵營

第142補給營

---------------------------------------------------------------------------------------------------------------------------

第10裝甲師,師部位于費特索赫海姆,直屬單位

第10信號營

第10行動支援營 (預備役)

第131炮兵營,配備16門PzH 2000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8門M270多管火箭炮、KZO無人機和2臺Euro-Art COBRA 反炮臺雷達

第345教導炮兵營,配備24門PzH 2000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8門M270多管火箭炮、12門 120毫米迫擊炮、KZO無人機和2臺Euro-Art COBRA 反炮兵雷達

第905工兵營 (預備役)

第131炮兵營的PZH2000射擊

第12裝甲旅

第12裝甲旅參謀和支援連 

第8偵察營,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第8山地裝甲營(后備部隊,3個坦克連中的1個在和平時期活躍并分配給第104營)

第104裝甲營 ,配備44輛Leopard 2A6主戰(zhàn)坦克

第112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美洲獅步兵戰(zhàn)車

第122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美洲豹步兵戰(zhàn)車

第4裝甲工兵營

第4補給營

第12裝甲旅

第104裝甲營的豹2A6

第23山地步兵旅

第23山地步兵旅參謀和信號連

第230山地偵察營,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第231山地步兵營,配備GTK Boxer裝甲運兵

第232山地步兵營,配備Bv206S

第233山地步兵營,配備Bv206S

第8山地工兵營 

第8山地補給營 

第230山地馱畜運營和培訓中心

行動中的現代德國山地步兵,其部隊徽章也使用了德軍山地部隊傳統(tǒng)的雪絨花徽章

第37裝甲擲彈兵旅

第37裝甲旅參謀和支援連

第13偵察營,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第363裝甲營,配備44輛 Leopard 2A6主戰(zhàn)坦克

第371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Marder步兵戰(zhàn)車

第391裝甲擲彈兵營,配備44輛Marder步兵戰(zhàn)車

第393裝甲營,配備44輛Leopard 2A6主戰(zhàn)坦克

第909裝甲擲彈兵營(預備役部隊)

第701裝甲工兵營

第131補給營

第37裝甲擲彈兵旅信號連

法德旅

第291獵兵營

第292獵兵營

第295炮兵營,配備16門PzH 2000 155毫米自行榴彈炮、8門M270多管火箭炮、KZO無人機和2門Euro-Art COBRA反炮臺雷達

德法補給營

第550裝甲工兵連

---------------------------------------------------------------------------------------------------------------------------

快速部隊師,師部在施塔塔倫多夫,直屬單位

快速部隊師參謀和信號連

荷蘭陸軍第11空中機動旅

第1空降旅

第1空降旅指揮和參謀連

第26空降獵兵團 ,下屬1個參謀、2個傘兵司令部、3個傘兵、1個火力支援、1個補給、1個醫(yī)療、1個預備役和1個訓練連

第31空降獵兵團 ,下屬1個參謀、2個傘兵司令部、3個傘兵、1個火力支援、1個補給、1個醫(yī)療、1個預備役和1個訓練連

第260空降偵察連

第310空降偵察連

第260空降工兵連

第270空降工兵連

特種部隊司令部(KSK)

1個參謀和補給、1個特種突擊隊、3個突擊隊、1個支援、1個醫(yī)療和1個信號連

直升機司令部

第10運輸直升機團,配備40架NH90運輸直升機

第30運輸直升機團,配備40架NH90運輸直升機

第36攻擊直升機團,配備40架Eurocopter Tiger攻擊直升機

陸軍航空學校

國際直升機培訓中心

KSK
空降獵兵部隊
第36攻擊直升機營的虎式武裝直升機

--------------------------------------------------------------------------------------------------------------------------

其他單位

作為東北多國軍的一部分:第610信號營

作為荷蘭皇家陸軍第43機械化旅的一部分:第414裝甲營

訓練司令部

德國陸軍軍官學校

德累斯頓陸軍軍官學校

陸軍士官學校

第1中士/士官候選人營

第3中士/士官候選人營

步兵訓練中心

山地和冬季作戰(zhàn)訓練基地

機載和航空運輸學校

機載/航空運輸培訓基地

明斯特培訓中心

明斯特陸軍偵察部隊訓練單位

明斯特裝甲部隊學校

明斯特炮兵學校

武裝部隊聯合戰(zhàn)術火力支援/間接火力訓練區(qū)

明斯特建筑技術學校

工程師培訓中心

卡爾滕施泰滕排爆訓練基地

陸軍技術學校

陸地系統(tǒng)技術學校

陸地系統(tǒng)技術培訓中心

特種作戰(zhàn)培訓中心

策勒空中機動訓練和鍛煉中心

陸軍作戰(zhàn)模擬中心

萊茨林根陸軍作戰(zhàn)訓練中心

聯合國培訓中心

數裝備環(huán)節(jié)

坦克:

312輛豹2主戰(zhàn)坦克(212現役)。到2025年,現役車輛總數將增加到328輛,104輛將升級為A7V標準,交付時間為2019年至2023年

步兵戰(zhàn)車:

382輛黃鼠狼1(212現役),其中200輛黃鼠狼1待升級; 將在2025年以后繼續(xù)服役。 260輛將為炮手和指揮官配備現代熱成像系統(tǒng),還訂購了170多個新的駕駛員夜視儀,同時有71輛車正在安裝新發(fā)動機。

350輛美洲獅(150現役),美洲獅將在未來逐漸取代黃鼠狼1,2022年3月宣布了第二批229輛美洲獅的潛在訂單。 萊茵金屬公司將根據一份價值10.4億歐元的合同對第一批美洲獅進行標準化。

裝甲運輸車:

405輛拳獅犬,分兩批交付已完成,包含256輛裝甲運兵車、72輛裝甲救護車 - 65輛指揮車。到2024年5月,第一批將升級到A2標準。一份93輛炮塔版本的訂單旨在取代鼴鼠1空降戰(zhàn)車

907輛狐式,525輛在使用中,267已升級到A8標準

大約222輛M113,其中48輛為迫擊炮運載車

347輛BV206,189裝甲型和158標準型,由山地部隊使用。

空降戰(zhàn)車:

400輛鼴鼠1

裝甲偵察車:

222輛耳廊狐,148偵察型、24名工兵型、50前線火力協(xié)調型,計劃增加到248

輕型機動車:

636輛野狗1/2

221輛伊諾克

21輛AGF仆從(總共訂購80輛)

495輛鷹4

176輛鷹5-4X4版本

80輛鷹5-4X4版本

自行火炮:

121門PZH2000(94可用,計劃增加到108可用)

多管火箭炮:

38門M270

武裝直升機:

51架歐洲虎式

運輸和觀測直升機:

82架NH90

19架空客H135

8架空客H145

無人機:

84架EMT Luna X-2000

44架KZO

290架EMT Aladin

145架AirRobot AR 100-B

30架Black Hornet Nano

幾種主要現役裝甲車輛
輕型機動車
M270和PZH2000
NH90和虎式武裝直升機
KZO無人機

聯邦國防軍麾下還有另外三支獨立的軍種,這里簡單介紹一下

基礎軍,官方英語譯名為聯合支援軍,部隊成立于2000年10月,負責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后勤、運輸、憲兵、情報搜集、防諜工作。指揮官稱作“基礎軍總監(jiān)”,可由陸??崭鬈姷闹袑⒊鋈?。目前有27707人

聯合醫(yī)療軍,成立于2000年10月,指揮官為醫(yī)療軍監(jiān)察長,負責為海陸軍三軍提供綜合醫(yī)療支援,目前有19,648人

網絡資訊軍,成立于2017年,正式名稱為網絡和信息空間司令部,負責網絡戰(zhàn)。目前有260人

中央醫(yī)療軍準備手術
基礎軍協(xié)助部隊調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冷戰(zhàn)時期西德軍隊編制
聯邦國防軍的野戰(zhàn)防空車輛(一):50年代的美制舶來品
西德國防軍:巔峰戰(zhàn)力50萬,對峙蘇聯歐洲主力,卻墮落成“肥宅”
聯邦國防軍裝甲偵察部隊
德國國防軍陸軍第1裝甲師
為什么二戰(zhàn)后的德軍不再使用傳統(tǒng)的M35鋼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