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董其昌作品欣賞(六)
仿米芾洞庭空闊圖 手卷 紙本墨筆 1615年作
題識:語巴陵舟中,望洞庭空闊之景寫此。乙卯玄宰識。鈐印:董其昌、太史氏
后紙自題:米老居京口,常以清曉登北固,眺望煙云之變,曰:此最似瀟湘虎兒楚山清曉圖。進(jìn)道君大都寫瀟湘奇景也。余常謂畫家須以古人為師,久之則以天地為師,所謂天廄萬馬,此吾粉本也?;河虚L圖自題曰:夜雨初霽,曉煙未泮,謂其狀有類于此。余亦時仿。董其昌自題,寄崇螺侍御。鈐?。褐嬖恢v官、董其昌印
本幅以墨筆畫洞庭湖之景,左虛右實,用筆生拙,勁力內(nèi)斂。起首之景若隱若現(xiàn),主要以米氏點子皴表現(xiàn)遠(yuǎn)山,淡墨點寫小樹。主題部分在中段,天高云淡,奇峰聳立,湖面遼闊,樹木叢生,房屋掩映,意境深遠(yuǎn)而自有生氣。山石皴染并施,樹木勾、寫、染兼用,筆法多變。后段則以寥寥幾筆勾寫山峰、樹木,以示空曠。
仿米家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1615年作
奇峰白云 設(shè)色紙本
仿米家山水 立軸 水墨絹本
款識:山生云時云出山,觸膚為雨遍塵寰。端知帝所旌幢會,只在金臺玉室間。玄宰。 鈐?。鹤诓畬W(xué)士(白文)、董其昌印(白文)
仿米家山水 手卷 水墨灑金箋
米氏云山 立軸 水墨紙本 1615年作 (132萬元,2006年4月中貿(mào)圣佳)
款識:西郭避暑處。鶴甫見詩寫此贈之。董玄宰。乙卯六月。鈐?。憾祝ò孜模⒆诓畬W(xué)士(白文)
題跋:米元章畫在有意無意之間,玄宰畫在似米非米之間。眉公題。
董其昌于元四家中,尤嗜黃公望、倪瓚二人。嘗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跋中慨嘆:“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睂δ哂亍耙蕴煺嬗牡瓰樽凇辈ⅰ盁o畫史縱橫習(xí)氣”的畫風(fēng)羨賞不已。董其昌認(rèn)為元四家“皆從北苑(董源)起祖”,而終以北苑為師。南宗山水雖祖述王維,其實,董源才是董其昌心目中的南宗領(lǐng)袖。由于米氏父子對董源的推重,使得董其昌對米家山水情有獨衷。所謂米氏云山,當(dāng)全以清潤水墨自山頂向下橫點迭積,并無勾勒線條,此等筆墨表現(xiàn)雄峻峰巒、奇峭山壁顯然是力不從心的,卻與董其昌“尚暗不尚明”、“尚淡不尚硬”的山水畫審美意趣相契合的,這正是董其昌仿米氏云山的緣起。
仿米氏云山立軸,于簡潔疏闊中現(xiàn)平遠(yuǎn)高峻之氣度。畫面下部左起安置坡腳叢樹,順勢向右,隱顯屋宇橋梁。坡腳橫皴,水際潺礒,率意而不失謹(jǐn)細(xì)。濃墨皴點,苔草茂盛。叢樹以重墨為干,挺拔而秀逸。濃淡相間的墨法點樹葉,蔥蘢蓊郁,濃蔭籠罩。淡墨煙嵐,浮于山間,縈轉(zhuǎn)縹緲,似入仙境。畫幅中上部,高聳數(shù)峰,近濃而遠(yuǎn)淡,層次分明。橫點溫潤而堅實,山體凝重而皎然。輕嵐逶迤,云霧顯晦。通觀畫作,山水形境,意韻宣達(dá),皆有賴于畫家情性靈感、學(xué)養(yǎng)文思之厚積,發(fā)之以深厚的筆墨功力,雖著墨無多,但筆墨暈彰,從容揮灑,氣勢彌漫,使人兀立凝視,可游可居。畫幅上部右側(cè),董氏所書行草自題,用筆虛和,率意純熟,生秀勁健,宛轉(zhuǎn)靈逸。章法錯綜,疏密得宜,可見其得益于楊凝式《韭花帖》之遺澤。左側(cè)為眉公題跋。眉公當(dāng)為董其昌摯友陳繼儒。觀其所題,筆力綿潤,清腴見骨。題跋之語,亦見二人心緒之悟通,立論之同一。兩公染翰于一紙,洵為藝林之佳構(gòu)。
仿米友仁筆云山煙雨 鏡心 1615年作
秋林晚楓 立軸
求米得米 手卷 水墨金箋 (5529.2萬元,2010年7月北京納高)
款識:仿米襄陽筆意,玄宰。鈐?。憾洳?、大宗伯章
引首:求米得米?;桨脎?。鈐?。耗甏罄?、半丁老人
拖尾:思翁一生苦習(xí)北苑及至晚年自謂得董之三四,惟嘗所見董仿米倪恰到好處。所謂求其似者未必見似,意在不似面似才得神似,可庶哉矣。辛丑新春,半丁老人。鈐?。喊攵±先?、年長壽
十八年前,長洲陶北溟獲此卷,謂五百年來宗米家潑墨者,悉墮惡趣,而華亭比卷云樹蔽虧樓臺明滅一片,沉雄瀟郁,空靈璀璨之氣雖米顛大姚村虎兒云山得意,皆當(dāng)辟易。房山方壺輩,無論墨憶駿公九有似華亭冠首。豈其地望之隆,學(xué)力天資要不可幾及,今讀此卷,正如大有當(dāng)天碧海,華星俱成螢火駿公所謂華亭尚書天人流墨花,五色風(fēng)云浮天人,赴天人哉。此圖足以盡之矣。百編低徊拊掌嘆絕有如此。午夜審視又證,稽山半叟。鈐?。喊攵±先?、山陰陳年
《求米得米》山水手卷為董其昌仿米家山水的代表作。董其昌自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于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于水之奇?!弊阋姸洳龑γ总赖耐瞥?。董其昌不僅在書法上汲取米芾精髓,同時在繪畫上也同樣取法米芾,曾作仿米家山水多幅,但是董其昌的天才之處就是其雖是臨米但是絕對不似米。用陳半丁的題跋說就是“求米得米”,“似米但不是米”,“以米求米”。其作品不是一味的照貓畫虎,而是融會貫通,作品有其自身風(fēng)格。米芾與其子米友仁創(chuàng)米家山水畫法。山水皴法用細(xì)墨點點皴,猶如米點一樣,世稱“米家山水”。因董其昌極力推崇南宗貶北宗,認(rèn)為南宗米芾的文人畫應(yīng)該成其繼承和學(xué)習(xí)的對象。本幅董其昌完全用“米點”皴法將一幅云山霧水的書卷畫得極為生動。全幅“米點”點山、點水、點樹,亭臺樓閣用線描出。畫面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曲水流觴,云山霧水。筆墨濃淡適宜,陰陽向背,畫面首尾呼應(yīng),全幅描寫山中隠寺,夜深人靜,也許還能聽到那涓涓細(xì)流的聲音,聽到那幽隠于山中的古寺敲出的那幽邃的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也許正是此情此景。
春山欲雨圖 手卷 水墨絹本 1615年作
款識:春山欲雨。七十二高峰,微?;蛞娭?。南宮與北苑,都在卷簾時。乙卯春稧,董玄宰寫。鈐?。憾洳?/span>
引首:筆所未到氣已吞。敔園。
后紙:1.李鱓跋:元人論畫如蟲蝕木,偶爾成文,是變唐宋精細(xì)端重之體,獨開生面,化板為活之法也。但不有前人規(guī)矩,又安能使后人巧乎?畫有名家,有作家,作家而兼名家,猶美人中之佳人,其致不同矣。元之一峰、梅花、迂翁,明之文、沈,是又名家中之出類拔萃者。董思翁獨擅群公之妙,有筆有墨,筆兼八法,墨藏五采。白石翁題畫有謂:我筆力不讓古人,有終身不能及古人處,只坐讀書少耳。讀書、學(xué)畫兩事也。白石翁個中三昧之語,知之者鮮矣。今讀此卷,有書卷氣,又有筆法在,出入倪黃,酷似大小米,是思翁得意之筆。層巒疊嶂,村落溝渠,明察秋毫,春山欲雨,至今墨氣未干。鱓得把玩謬談,請星泉同學(xué)老友其寶之毋失。乾隆六年歲在重光作噩之清和月,懊道人題。
2.張效彬(1882-1968)跋:比得文敏公仿米元暉瀟湘白云小卷,未浹旬,又獲此巨跡。仿米者作于辛亥八月,先于此四年,年方五十有七,正精心作意摹古,以蘊(yùn)藉勝,此則以俊快勝。東坡詩云:筆所未到氣已吞,是之謂矣。二者不可軒輊,均杰作也。公畫每倩趙文度、沈子居代筆,然二家各自成家,各有畦徑,識者究能辨之。至公則書法冠絕等倫,移之作畫,筆法墨法,無不相通,并世儕輩豈能比擬。同時兼得臨魯國二寸正書冊,識此以志一時古緣。庚子首夏,敔園時年七十有九。
3.佚名跋: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自生質(zhì)中帶來,非可學(xué)得,所以一代畫家如林,而傳者不過屈指數(shù)人。思翁此圖擬米老、北苑,氣蒸冉冉欲滴,此等是化工手,非可求之筆墨間者,如何可以學(xué)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脫盡胸中塵濁,能識得乃能學(xué)得耳。是卷信為思翁劇跡。
4.張伯駒(1897-1982)跋:玄宰欲執(zhí)藝苑牛耳,于書畫必刻意求好,以折服他人。比至晚年,功竟名歸,遂由絢爛而入于平淡。此卷為玄宰六十歲時所作,觀其題詩云:南宮與北苑,都在卷簾時。是亦自甚鳴得意。誠如復(fù)堂所云“有筆有墨”,但仍不無跡象可尋耳。人或謂玄宰非晚年(筆)皆為趙文度所代,則不盡然。后復(fù)堂書亦佳。另跋無款,或經(jīng)遺落,無礙于畫之本身也。己亥(1959年)秋日,中州張伯駒識。
5.張效彬再跋:玄宰為吳梅村畫中九友之第一人,其畫镕鑄宋元,包羅萬象,自成一家,大者函元氣,細(xì)者入無閑,本不可以跡象求。即以跡象論,因其寢饋于大癡者至深,故雖變其形貌而實擷取其菁華。此卷題云,仿北苑、南宮,仍隨時呈露一峰法乳之根柢,蓋自萬歷丙申得《富春山圖》至此已二十余年,心手與之俱化,有不期然而然者。如此杰作,只宜默識神會,各就所及,有所得焉,斯可已從而贊之、評之、解釋之,似皆在所不必也。同時又題。
6.張效彬三跋:吾齋尊藏董畫三卷,雖年代略有中晚之不同,而各有特色,未可加以軒輊。因仿明安氏古本石鼓方文例,名《瀟湘卷》為前茅,此卷為中權(quán),擬富春者為后勁。辛丑(1961年)三識。
簽條為近代著名收藏家和鑒賞家張伯駒題:董玄宰春山欲雨圖精品,卷首為張效彬題“筆所未到氣已吞”。卷后有揚(yáng)州八怪之一李復(fù)堂題跋,贊之不絕于口,復(fù)堂題古人畫不多,乃不欲以鑒家聞也,惟此跋書寫渾樸,灑脫自然,極為難得,卷后另有近代著名鑒賞家張效彬、張伯駒二人長跋,皆以為此卷系董氏親筆。
本幅董其昌《春山欲雨》絹本手卷,作于1615年,為其晚年之作。此幀畫卷為其代表作品之一,他把書法運(yùn)筆之法,融入繪畫的皴、擦、點染之中,故戴本孝稱董其昌的畫“力透紙背,真以書法為畫法耳”。本幅作品在墨的運(yùn)用上,能干濕并用,干而不枯,濕而渾厚。在樹、石等形象的塑造上,講究姿態(tài)組合的形式美,不強(qiáng)調(diào)寫實,而強(qiáng)調(diào)韻致和欣賞性,這與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畫“可游可居”截然不同。此畫中云流潤,柔中有骨,運(yùn)筆轉(zhuǎn)折靈變,用墨干濕濃淡兼之,層次分明。畫風(fēng)蘊(yùn)蓄豐厚,清雋雅逸,拙中帶秀?!懂嬕贩Q其為:“誠為開山祖也。他注重師法古人,但不為陳法所拘,在對筆墨的認(rèn)識上,有獨特的見解和造詣,故他的山水畫,在明代首屈一指?!?/span>
此幅作品還傳承的董其昌在繪畫山的另一大特點:用書法的筆法作畫。董其昌作畫追求書法效果,并把它視為作畫的普遍規(guī)律。本畫,近樹多用雙鉤,極少一筆點畫。其中所畫之樹,幾乎全部用有頓挫、一波三折的線條雙鉤,書法趣味十分明顯。山石的輪廓線條也是如此,有一種生拙之趣。在畫意上,他不追求“成教化,助人倫”的功利主義,而是主張以畫為樂,寄樂于畫,故人們稱之為“文人墨戲畫”。
董其昌既是畫家,也是書法家。書與畫的完美結(jié)合,是董其昌一生的藝術(shù)追求。《春山欲雨》中亦有其晚期行書詩句。董其昌的行草書,除有顏體的拙趣外,更多的是學(xué)五代楊凝式。
仿吾家北苑筆 1615年作
仿黃公望山水 鏡心
山行圖 立軸 絹本
(未完 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