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繪畫題材以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后又參用趙之謙畫法,并博采徐渭、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chuàng)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主張“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
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有《缶廬集》。
人物生平
吳昌碩,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后海派”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幼時隨父讀書,后就學于鄰村私塾。10余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與清軍戰(zhàn)于浙西,全家避亂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饑饉。后又與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shù)年。
1865年 乙丑 22歲 是年中秀才。是年,海上先輩名家任薰與周閑合作,為吳昌碩繪畫像。
1869年 己巳 26歲 赴杭州,就學于詁經(jīng)精舍, 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編成《樸巢印存》。
1872年 壬申 29歲 赴上海,得識高邕之。
1880年庚辰37歲 寓吳云(平齋)兩礨軒,以《篆云樓印存》請教,吳云為之刪削,更名為《削觚廬印存》。識吳秋農(nóng)、金心蘭、顧茶村、胡三橋、方子昕等。與楊峴(見山)訂交。
1882年 壬午 39歲 居蘇州。友人薦作小吏以維持生計。與虞山沈石友訂交。
1883年 癸未 40歲 在滬識任伯年。任伯年為作《蕪菁亭長小像》。
1887年 丁亥 44歲 至滬,任伯年為作《棕蔭納涼圖》。
1889年 己丑 46歲 在蘇州。時伯年來訪,為之作《酸寒尉像》,自題詩。施旭臣、譚復堂為《缶廬詩》作序。
1890年庚寅47歲 居上海。識吳大澄。
1892年 壬辰 49歲 任伯年又為作《蕉蔭納涼圖》。
1893年 癸巳 50歲 在上海編選壬辰以前所作 詩三卷刊行,題名《缶廬詩》。
1894年甲午51歲 在北京以詩及印譜贈翁同龢。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參佐吳大澄戎幕,北上抗日,兵敗返吳。
1895年 乙未 52歲 任伯年為作《棕蔭憶舊圖》、《山海關(guān)從軍圖》。十一月,任伯年病歿滬上,作詩哭之并撰聯(lián)。
1899年 己亥 56歲 十一月,得丁葆元保舉,任安東縣令,一月即辭去。
1900年 庚子 57歲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門下。
1903年 癸卯 60歲 自訂潤格。編選壬寅以前所作詩為《缶廬詩》第四卷,連同前刊三卷,又《別存》一卷合為一冊。
1904年 甲辰 61歲 移居桂和坊19號,名其齋曰“癖斯堂”。趙子云(趙云壑)投門下。
1909年 己酉 66歲 在滬加入上海豫園書畫善會。
吳昌碩與王一亭等西泠印社社員合影1912年 壬子 69歲 至杭州與西泠諸友宴集。始以字行。
1913年 癸丑 70歲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長。秋,梅蘭芳來會。
與王一亭結(jié)為至交。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吳昌碩的書畫金石藝術(shù),使其名聲大振。
1914年王一亭為吳昌碩在六三園舉辦生平第一次個展,使吳派藝術(shù)開始為日本藝界所了解和推崇。
吳昌碩與王一亭1914年 上海書畫協(xié)會成立,任會長。
1915年 乙卯 72歲 上?!?span>題襟館書畫會”推先生為名譽會長。
1917年,吳昌碩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
1920年 庚申 77歲 日本長崎首次展出其書畫,東京文求堂繼刊《吳昌碩畫譜》,長崎雙樹園刊行《吳昌碩畫帖》。諸樂三列為門弟子。
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于1920年慕名來華,與先生結(jié)成忘年之交?;貒?,朝倉文夫塑造了一尊吳昌碩的半身銅質(zhì)胸像,親自送至杭州。
1921年 辛酉 78歲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span>漢三老碑》被日商購去,與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畫義賣,終募款八千大洋將碑贖回。日本朝倉文夫為范銅像。
1923年 癸亥 80歲 潘天壽由諸聞韻引見來謁,撰聯(lián)以贈。門弟子陳師曾 卒。
1925年 乙丑 82歲 沙文若(孟海)由王賢引列為門弟子。為已逝先閑師友周閑遺作花卉長卷作引首并題。
1927年 丁卯84歲。11月29日逝于滬寓。
1933年11月,遷葬于浙江余杭縣塘棲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cè)山麓宋梅亭畔。
吳昌碩有三子一女,次子吳涵、三子吳東邁均善篆刻書畫。
吳昌碩待人以誠,求知若渴,廣交藝界名士,尤與海上名賢任薰、周閑、任伯年、張子祥、胡公壽、蒲作英、陸廉夫、施旭臣、諸貞壯、沈石友等人交誼甚篤,相互切磋,幾無虛目。又從知名收藏家鄭盦、吳平齋、吳愙齋等人處看到不少歷代彝器文物和名人書畫真跡,臨摹欣賞,摘錄考據(jù),經(jīng)年累月,孜孜不倦,藝事隨之大進。定居上海后,與王一亭亦師亦友,經(jīng)王一亭大力推介,成為海上畫界領(lǐng)袖。
一生反對奢靡,凡衣、食、住各方面都十分簡單。吳昌碩樂于助人,對身后蕭條人,他常以料理喪葬和撫育遺孤為己任。
吳昌碩,工書法篆刻,擅寫石鼓文。以金石筆意繪畫,用其石鼓線條表現(xiàn)藤本類葡萄、葫蘆、紫藤等。畫風博取徐渭、朱耷、石濤、李鱓諸家之長。以花卉見長,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老筆蒼勁,鏗鏘有聲。作品為海上畫派鼎盛時期標志。[4] 及門弟子很多,造詣尤為突出者,早期應推陳師曾,晚期當數(shù)趙云壑、王個簃。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cè),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篆刻作品
篆刻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于留白,或?qū)庆バ保瑲庀髰槑V,構(gòu)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于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樸、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jié)合治印。
篆刻作品: 《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贰ⅰ逗谇嗵铩?、《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后又參用趙之謙畫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兼用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亦創(chuàng)新貌。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富有金石氣。講求用筆、施墨、敷彩、題款、鈐印等的疏密輕重,配合得宜。 吳昌碩自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p>
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gòu)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艷。
吳昌碩書畫選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筆墨形式。
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diào)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菊花也是他經(jīng)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巖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jīng)常入畫的題材。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推崇周閑果蔬風格,作品色墨并用,渾厚蒼勁,對于近世花鳥畫影響深遠。
定居上海后,多與王一亭合作,王一亭繪畫,吳昌碩寫題,“王畫吳題“風行一時,有”海上雙壁”之譽。
繪畫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五月枇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 、《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jié)實》、《人物》、 《三千年結(jié)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隸習漢代石刻,篆學石鼓文。行書學黃庭堅、王鐸。
吳昌碩書法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jié)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
吳昌碩的隸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后,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shù)十年間,反復鉆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后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lián)。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吳昌碩善詩文,奇崛古樸,用典較多,不甚通俗。有些絕句則活潑自然,接近口語,時含有諷刺意味,抒發(fā)生活實感。所作題畫詩寄托深遠,頗有浪漫氣息;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散文作品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證和題畫小品之類,樸質(zhì)淳厚。
《樸巢印存》,施旭臣(浴升)撰序為同治九年,歲在庚午(1870年,時吳昌碩二十七歲),吳瑤華跋。扉頁吳氏自題篆書“樸巢印存”四字,另題“金鐘玉磐山房印學”八字。譜中有先生早年手抄的五言八韻“試帖詩”六首墨跡。共鈐印103方,皆無邊款,線裝二冊,未出版。
《蒼石齋篆印》,自題日:“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十一歲)甲戌春仲題于蕪園逸光?!?/p>
《齊云館印譜》,自署“吳俊昌石著。1876年(三十二歲)。
《篆云軒印存》,1879年(三十六歲)?!惰F函山館印存》,1881年(三十八歲)。
《削觚廬印存》有二冊、四冊本及一冊本,為平時治印后隨手鈐拓的散頁印稿,故今所見裝訂的佳本,印數(shù)多寡不一,內(nèi)容亦不盡相同。成書在光緒癸未1
883年(四十歲)。有徐康光緒九年(1883)二月題識。
《元蓋寓廬詩集》,1885年(四十二歲)。
《缶廬印存》,初集四冊本,扉頁及自記皆木刻版,1889年(四十六歲)。有印63方,附邊款,有楊峴題識和吳氏自記。
《缶廬詩》三卷,又集題畫詩,硯銘等署日:“別存”,1893年(五十歲)。
《缶廬印存》二集編成,四冊本,存印51方,附印款,有吳氏自題。1900年(五十七歲)。
《吳昌碩石鼓臨本》,1902年(五十九歲)書,日本平尾孤往1960年發(fā)表在《書品》101期上。
光緒壬寅(1902年),徐士愷輯吳昌碩刻印成<觀自得齋徐氏所藏印存》六冊,存印149方,其中13印系吳昌碩為徐氏所刻,附印款,有徐士愷序。
《吳昌碩石鼓文墨跡》,1908年(六十五歲)書,即錢經(jīng)銘藏本,譚澤閩題冊首。197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吳蒼石印譜》四冊1911年有正書局出版。
《吳昌碩石鼓文》,錢經(jīng)銘以吳昌碩六十五歲(1908年)臨本鐫刻入石,1910年由上海求古齋印石印本行世。
《吳昌碩先生花卉冊》,1914年(七十一歲)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
《缶廬印存》三集四冊本,1914年(七十一歲)上海西泠印社刊行。有葛昌楹(書徵)序,吳隱(石潛)題詞。存印58方,附印款。四集四冊本是吳隱“近所訪獲或借之友人”之作,徐印47方,附印款,有吳隱序。
《吳昌碩臨石鼓文》,末題“甲寅(1914年,七十一歲)六月臨阮刻天一閣北宋本石鼓全文?!鄙虾4蟊姇?914年普及本,鈍根題簽。
《西泠印社記》,1914年吳昌碩撰文并書。
《苦鐵碎金》四冊,1915年(七十二歲)上海西泠印社石印刊行。其中一冊為“石鼓文臨本”。
《吳昌碩臨石鼓墨跡》,1918年(七十五歲)臨本,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8年出。
《缶廬印存》八卷,張弁群集拓先生刻印。1919年(七十八歲)。
《缶廬印精拓》一冊本,此譜為吳氏以自刻自用印拓贈其友潘飛聲者,存印36方。
1919年,自輯刊印,有潘氏小記。
《吳昌碩、趙子云合集》,孫雪泥輯,1920年(七十九歲)。[5]
《西泠印社記》是吳昌碩71歲時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吳昌碩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shù)風范的杰作。
西泠印社記下面從用筆、結(jié)字和章法等方面對《西泠印社記》進行具體分析,使我們在臨習這一范本時,做到胸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
《西泠印社記》在用筆上,打破了秦漢以來小篆筆畫一味均勻的慣例,明顯地增加了提按動作,行筆速度也有緩急之別,使線條呈現(xiàn)出粗細的變化,采用中鋒、側(cè)鋒、藏鋒和露鋒等相結(jié)合的用筆方式,使線條形成多形狀、多勢態(tài)的的筆畫,筆力雄健、筆意恣肆,毫無雷同之感。這在吳昌碩之前的篆書都是不曾有過的用筆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書寫時融入了隸書和楷書的筆意。因此,我們在臨習時,首先要明確其筆法的基本特征,體會吳昌碩篆書在起、行、收時豐富多變的手法。
在結(jié)字方面,《西泠印社記》也不同于傳統(tǒng)小篆勻稱平整的結(jié)體特征,而是采取了結(jié)體錯落的結(jié)字法則。大篆在結(jié)字上似乎也存在著參差錯落這一特點,但不夠明顯,總體上依然追求的是均衡之美,而吳昌碩在《西泠印社記》中把結(jié)體的錯落推向了極致,使其篆字顯現(xiàn)出跌宕多姿的字形特征。可以說,對小篆這種在結(jié)字上的改造也是吳昌碩的獨創(chuàng)。此外,我們在臨習還要注意不宜過于強調(diào)垂腳,中宮也不宜偏上,要有“蜾扁”之趣。
作為一篇紀事文章,《西泠印社記》是寫在大約高寬為4:3的界格內(nèi),因而在章法上整篇排列整齊,氣度連貫。臨寫此類章法的篆書要注意字不要頂格,四周要留有一定的距離作為行距字距,格中每字大小形態(tài)也要略有不同。這樣,才能在通篇整齊的章法中顯現(xiàn)出變化來。(崔志強撰文)
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齊白石一生追慕吳昌碩?!栋资姴荨分校R白石寫道:“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縱橫涂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于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p>
又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zhuǎn)輪來”?!?齊白石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苦鐵、大聾等,為浙江安吉人士,出身于一個貧窮的書香門第。他一生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尤其是在其早年,十七歲時遭遇戰(zhàn)亂,一家人流離失所,在外飄泊五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家鄉(xiāng),到那時全家九口人只剩下了吳昌碩父子二人,父親遷居安城,開墾荒園,過了近十年的耕種生活。后來吳昌碩出門游歷,以篆刻為生,直至50歲,經(jīng)友人推薦才做了一個安東知縣,但一月便辭官而去。辭官后久居上海,潛心于書畫、篆刻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終成清末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審美觀中,把傳神寫照、筆精墨妙、不似之似、超以象外、遷想妙得等傳統(tǒng)審美觀點視為評判中國畫的重要標準。中國畫講究“神韻”,要求表現(xiàn)對象在似與不似之間,繼而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吳昌碩的畫中既有傳統(tǒng)畫風的精髓,同時濃厚的個人情感,用墨用色大膽、運筆流暢、筆力蒼勁、獨具一格,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境界。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選擇和表現(xiàn)對象,融合晚清各家之長,然后遺貌取神,加以創(chuàng)造革新,以極度簡練概括的筆墨來表現(xiàn)深邃的意境,抒發(fā)豐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畫筆恣墨縱、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內(nèi)蘊渾厚、虛實相生、能縱能收、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這正是“大處著眼,小心收拾”的結(jié)果。他以潑墨寫葉,濃墨勾葉筋,淡墨畫花卉蔬果,而盤旋往復,貫通全畫的則是以書入畫,畫因書的流動而生意盎然。設色古樸,用筆豪放,充分表現(xiàn)了吳昌碩古拙、渾重、豪邁的畫風。
釋文:息影古池夕,擁書嘉樹陰。
吳昌碩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發(fā)展道路:先習篆刻、石鼓文,而后學畫,致使他的筆法與他人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他總是以篆籀之法入畫,用石鼓文的筆法作畫,精心苦練,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并自成一家,開拓了寬博厚樸的畫風。他的畫作一掃清末畫壇的萎靡柔弱之風,將鐘鼎金石之力、氣、姿、韻融于繪畫中,使筆下的蔬果、花卉,絕不飄浮輕滑,而是古茂厚重,色彩斑斕,有一股雄勁蒼古的金石之氣,百看不厭,耐人尋味,流露出蒼茫厚重、雄渾遒勁的古韻。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從他的畫中不難看出,他的用 筆采用懸腕中鋒,筆力蒼勁老辣,力透紙背。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紫藤等,所作紫藤,疏密有致、繁而不亂,盡顯以草隸之筆入畫的氣勢。他的用筆深厚有力,富于書法的韻味,用墨酣暢、醇厚也是吳昌碩繪畫的獨到之處,更為重要的是他不把筆墨僅僅作為造型的手段,而是把筆墨作為感情的載體,充分發(fā)揮了筆墨的表現(xiàn)功能,這也正是寫意二字的真諦所在。
錄文:深淵求魚大罟所載,平原射虎碩弓自鳴。
詩、書、畫、印一爐冶,是吳昌碩繪畫藝術(shù)的理想,也是他繪畫的重要特色。吳昌碩認為詩、書、畫、印這些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是相通的,藝術(shù)家精通這些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有巨大藝術(shù)價值的作品,且他在實踐上也真正做到把詩、書、畫、印熔冶為一爐,使繪畫演變?yōu)橐环N綜合藝術(shù)。吳昌碩的每一幅作品,從繪畫題材、構(gòu)圖布局、筆墨設色、落款鈴印,無不經(jīng)過仔細推敲,成竹在胸,筆到意隨。他注重畫面的整體配置,從空間的虛實、繁簡、疏密、奇險,到畫、詩、跋、印的相互補充、呼應和生發(fā),形成完美的、有機的、氣脈綿延的聯(lián)結(jié),許多作品還留下詩句來襯托畫的內(nèi)容,寄托他的思想感情。所以,吳昌碩詩書畫印的完美結(jié)合堪稱一絕,并對近代畫壇影響極大。
錄文:多駕鹿車游汗?jié)希瑢憗眭幒喿R平安 。
他繪畫布局喜歡對角傾斜構(gòu)圖,作畫也往往從畫幅中間落筆,構(gòu)圖與不同前人,這些布局使他的畫作極具古意,同時又極具現(xiàn)代感。他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和蔬果,用色大膽,其用色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紅梅、牡丹,色澤強烈鮮艷布局疏密相間開合得體,構(gòu)圖飽滿并運用書法增加氣韻。
在72歲所作的《桃實圖》可算是他作品中的精品代表作,這幅畫的布局、用筆、設色等方面充分顯示出了吳昌碩在畫這幅畫前的苦心思索:看整個繪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鮮紅的大仙桃,或藏或露,令觀賞者色香撲鼻,垂涎三尺,枝干從畫面的右上角凌空垂下,斜曲交錯,給人以剛正平直的感覺;畫面的左下角有一巨石從外伸入起到了與上下顧盼的作用,同時也象征著長壽萬年,石頭與樹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大一小,一面一線,虛實相生?!吨楣狻愤@幅畫是他在77歲時所作,從這幅畫中我們能看到他布局風格的大開大合、大疏大密,他把紫藤那繁雜的生長規(guī)律用筆墨描繪的雜而不亂、層次分明,畫中擅于用長線,構(gòu)圖飽滿氣勢宏偉。
吳昌碩繪畫的藝術(shù)特點為:“以苦鐵畫氣不畫形,不似之似聊象形”為宗旨,繪畫以篆印入畫,格高韻古、元氣淋漓、動人心魄,使觀者為之心壯。從他的寫意花鳥來看,可貴之處是大膽求新,將詩文、篆刻、書法熔于一爐,使畫面顯得古樸質(zhì)實、剛?cè)嵯酀?、雄渾蒼厚、光華輝映,爆發(fā)出一股雄勁蒼古的生命力量,一掃清末畫壇柔媚輕巧和清艷之風,令觀賞者耳目一新,對現(xiàn)代中國畫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