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①。夫唯嗇,是謂早服②;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③;無不克則莫之其極;莫之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④,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⑤,長生久視之道⑥。
【注釋】
①嗇:這里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無為之意。
②早服:早準備。
③克:勝任。
④母:這里指“道”,譬喻保國的根本之道。
⑤柢:樹木的根。
⑥視:生活。
【譯文】
治理百姓、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力,萬事才能早做準備。早做準備,就是厚積其德。厚積其德就沒有不能勝任的事,沒有不能勝任的事就無法估計他的力量。無法估計力量,他就可以擔當好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柢固,長生久視的道理。
【解析】
本章重點講的是“治人事天”的原則,并提出了實現(xiàn)這一原則的具體方法,即“嗇”,也就是收斂、退藏,保持虛境。老子認為,只要能夠做到嗇,就能抓住治人事天的根本。
我們先來看看“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句?!爸稳恕敝傅氖侵卫砣嗣瘢笆绿臁敝傅氖潜pB(yǎng)精氣、養(yǎng)護身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不爭”和“無欲無求”,為了幫助人們克制私欲,老子提出了嗇的觀念。什么是嗇呢?嗇原本是愛的意思,既可引申為愛惜、保養(yǎng),也可引申為節(jié)儉。因此,這句話所揭示的道理就是:治理民眾、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注重節(jié)儉、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夫唯嗇,是謂早服”一句。這里的“早服”,意為及早服從、及早從事。整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統(tǒng)治者只有懂得節(jié)儉,才能真正做到施惠于人,才能服從自然之道。如果不懂得節(jié)儉,就算是提早作過打算,也會很快地消耗殆盡。因此,節(jié)儉是順應(yīng)自然之道的行為。在這里,老子告誡統(tǒng)治者要節(jié)省民財、愛惜民力,只有這樣才算做到了無為而治。
緊接著,老子義提出“早服謂之重積德”。其中,“德”指的是君主的德行。君主的德行主要體現(xiàn)在領(lǐng)導治理圉家的實踐中,治理同家的關(guān)鍵在于保證人民衣食無憂,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chǔ)。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百姓只有豐衣足食了,才會安下心來,才不會惹是生非,發(fā)生逆亂。儲藏好糧食,除了關(guān)系到民心的安定,還牽涉到戰(zhàn)爭的成敗。有句話這樣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庇纱丝梢姡Z食在戰(zhàn)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要懂得積蓄糧食的重要性,因為民生問題是穩(wěn)定國家的基礎(chǔ)。作為君主,應(yīng)該具有高瞻遠矚的視野和預(yù)見各種事情的能力,并能由此制定出相應(yīng)的對策,而糧食是否充足就是檢驗一個君主德行的重要指標。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這兩句話指出了積累德行所能達到的境界。其中,“無不克”指的是無所不勝,能戰(zhàn)勝一切。只有做到物資充足、人民安定、社會和諧、領(lǐng)導者高瞻遠矚,這個國家才能戰(zhàn)無不克。實際上,“無不克”是廣義上的,它并非專指戰(zhàn)爭,還指各種困難和挫折。一個人能夠做到無不克,他必然是高深莫測的,人們也就無法揣測他的思想深度了。
什么是“有國之母”?“母”喻指生育萬物的大道,也可喻指事物的根本,“有國之母”可以理解為“有了國家作為立身的根本”,這是就統(tǒng)治者而言的。緊接著,老子很自然地推出了“可以長久”的結(jié)論。
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節(jié)儉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對于個人來說,節(jié)儉同樣意義重大。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個人如果做到以節(jié)儉為美,那么他必定能和大道大德同步,必然會成為一個寡欲恬淡之人。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nóng)夫。農(nóng)人之治田,務(wù)去其殊類,歸于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于此。
早服,常也。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以有窮而蒞國,非能有國也。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后營末,乃得其終也。
莫若,是莫過于的意思。嗇是指農(nóng)夫。農(nóng)民種田,必須把與莊稼不同類的雜草去掉,只留下有用的一種作物。農(nóng)民完全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擔心莊稼長勢不好,而是去除莊稼長勢不好的原因——雜草。對上順承自然的趨勢,對下使百姓和諧安定,沒有比這樣更高明的了。
要盡早歸復(fù)的是普遍、永久的規(guī)律。唯有不斷積累德行,不追求快速,這樣之后才能早日順服、歸復(fù)于普遍的規(guī)律。所以說早服就要不斷積累德行。以有限、局限的能力蒞臨國君的地位,還不能擁有國家。國家安定的原因,這里稱為母。不斷積累德行是著眼于根本,然后再處理次要的事,就能夠長久而善終。
蘇轍《老子解》
凡物方則割,廉則劌,直則肆,光則耀。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謂嗇也。夫嗇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茍誠有而能嗇,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斂藏而用,至于沒身而終不試,則德重積矣。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強,無不能克,則物莫測其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國。
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嗇之可以有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
凡是事物,方正就顯得突兀,有棱角就容易刺傷人,是直的就莽撞,光亮的就耀人眼目。只有圣人方正而不顯得突兀,有棱角而不會刺傷人,筆直而不放縱,光亮而不耀眼。這就叫做嗇。嗇,是有而不用的意思。世人都犯愁沒有東西可以使人順從,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物而能不拿來使用,雖然沒有與其他事物較量過,但是其他事物知道它不是不具備這樣的功能,那么其他事物很早就會服從。萬物既然已經(jīng)順從,就把能使人順服的東西藏起來,到死都不去實驗它的功用,那品德就深厚地積累下來了。既然有深厚的品德,天下最剛強有力的事物也不能和他匹敵,所以萬物都無法知道他究竟有多大的能量。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后可以擁有國家。
世上的小人有尺寸那么大的權(quán)力就輕易使用,一試不能使別人順服,天下知道他有多大的力量了所以都來侵犯他,雖然想要保存他的國家卻做不到。我因此知道有力量而不使用可以擁有國家,是管理國家的根本。
孟子曰:“盡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币詥葜稳?,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嗇事天,則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內(nèi),則根深而不可拔,蒂固而不可脫。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蓋治人事天,雖有內(nèi)外之異,而莫若嗇則一也。
孟子說:“盡心履行責任,修養(yǎng)自己的本性,就這樣來侍奉天。”以有力量而不使用的原則來治理百姓,就可以擁有國家;以這個原則來侍奉天,就會根深蒂固,自身安穩(wěn)、繁盛。古代的圣人,保守性命的永久、常規(guī)的狀態(tài),不以外物損耗自己的心神,所以根深不能被拔起,蒂芥結(jié)實不易脫離。所以能夠長久地生存與感受。治理百姓和服侍天雖然有內(nèi)外的區(qū)別,但有力量不使用的原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