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張錫純醫(yī)案(三)

二十六、張錫純的升肝舒郁湯

【組成】生黃芪18克,當歸9克,知母9克,柴胡5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沒藥9克,川芎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舒肝解郁,補氣升陷。
【主治】陰挺;肝氣郁結(jié)。張氏認為"治婦女陰挺,亦治肝
氣虛弱,郁結(jié)不舒"。
【方論】肝主筋,肝脈絡陰器,肝又為腎行氣。陰挺自陰中挺出,形狀類筋之所結(jié)。病之原因,為肝氣郁而下陷無疑也。故方中黃芪與柴胡、川芎并用,補肝即以舒肝,而肝氣之陷者可升。當歸與乳香、沒藥并用,養(yǎng)肝即以調(diào)肝,而肝氣之郁者可化。又恐黃芪性熱,與肝中所寄之相火不宜,故又加知母之涼潤者,以解其熱也。
【驗案】
一婦人,年三十余?;即俗C,用陳氏《女科要旨》治陰挺方,治之不效。因憶《傅青主女科》有治陰挺之方,其證得之產(chǎn)后。因平時過怒傷肝,產(chǎn)時又努力太過,自產(chǎn)門下墜一片,似筋非筋,似肉非肉,用升肝補氣之藥,其證可愈。遂師其意,為制升肝舒郁湯服之。數(shù)劑即見消,10劑痊愈。
一室女,年十五。因胸中大氣下陷:二便常覺下墜,而小便尤甚。乃誤認為小便不通,努力強便,陰中忽墜下一物,其形如桃,微露其尖,牽引腰際下墜作痛,夜間尤甚,劇時號呼不止。
投以升肝舒郁湯,將升麻加倍,2劑痛止,10劑后其物全消。
【今用】
1.子宮脫垂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于陰道口外,稱為子宮脫垂。常伴發(fā)陰道前后壁膨出。病因多為分娩損傷、營養(yǎng)不良、盆底組織松弛或腹壓增加所致。根據(jù)其脫垂程度和位置可分為3度。其臨床表現(xiàn),輕癥者可有腰骶部疼痛或下墜感,走路、負重、久蹲后癥狀加重,休息可減輕。Ⅱ度及Ⅲ度者外陰部有腫物脫出,Ⅱ度走路時變大,休息后可縮小,用手可回納。Ⅲ度者可影響正常行走,臥床休息用手都不能還納,脫出物有潰瘍形成。Ⅱ度以上者常有尿頻、尿急、甚至排尿困難,出現(xiàn)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尿失禁等。臨床通過婦科檢查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即可確診。
子宮脫垂屬中醫(yī)"陰挺"范疇,又稱為"陰脫"、"子宮脫出"。主要機理是沖任不固,提攝無力?!度驑O一病證方論》:"婦人趨產(chǎn),勞力努咽太過,致陰下脫,舉重房勞,皆能發(fā)作。"《醫(yī)宗金鑒》:"婦人陰挺,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用力太過,或因氣虛下陷,濕熱下注。"常見的分型有氣虛、腎虛,治宜補虛升舉。本方適用于肝氣虛證,治以升補肝氣。
升肝舒郁湯加減:生黃芪20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川楝子10克,生麥芽15克,桂枝5克,甘草6克。
臨床運用,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加減。宮頸糜爛,帶黃味腥者,可加半枝蓮、、+土茯苓、蒲公英等;表現(xiàn)為肝氣虛者,加知母,山萸肉以實肝腎,防全方升散過度或化熱;若營血瘀滯,可香、沒藥;膽怯、失眠多夢者,可加朱砂、生龍骨、生牡蠣、郁金。
(1)根據(jù)《中醫(yī)研究》,1995,8,(1):37,趙一峰報道:仿張氏升肝舒郁湯自擬升補肝氣湯,經(jīng)數(shù)年的實踐證明,治療子宮脫垂療效頗佳。處方:生黃芪30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6克,桂枝5克,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生麥芽15克,仙鶴草60克,土茯苓30克,甘草6克。
(2)根據(jù)《中國民問療法》,2000,8,(12):25,孫彥民報道:用升肝舒郁湯配合針刺治療子宮脫垂10余例,取得很好療效。處方:生黃芪18克,當歸9克,知母9克,柴胡5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沒藥9克,川芎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另服復方阿膠漿10毫升,每日3次口服;配合針刺百會、長強、三陰交、子宮、氣海等穴。
2.乳腺增生瘸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內(nèi)纖維增生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乳管上皮增生。乳管可擴張呈囊狀,故又稱纖維囊性乳腺病。在青中年女性中本病多于其他乳房疾病。迄今對本病的治療效果尚不夠滿意,因此值得繼續(xù)研究。'
本病的病因未明,但據(jù)臨床所見,其癥狀與月經(jīng)周期相關(guān),病人有較高的流產(chǎn)率,考慮與女性激素改變相關(guān)。突出的臨床表現(xiàn)有二:即乳房脹痛和乳房內(nèi)出現(xiàn)腫塊。腫塊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多數(shù)發(fā)生于一側(cè),也可見于雙側(cè)。腫塊大小不一,韌而不硬,與皮膚和深部組織之間無粘連,而可被推動,但與周圍組織的分界并不清楚。在皮下脂肪較少者,可觸知腫塊表面有結(jié)節(jié)(腺體增生)。本病在臨床多見,診斷一般容易。但仍需重視鑒別診斷,特別是乳癌。
本病相當于中醫(yī)的"乳癖",中醫(yī)認為乳癖由于肝郁致脾失健運,或腎虛致沖任失調(diào),結(jié)果痰濕內(nèi)蘊成結(jié),聚于乳房。本方適用于肝郁導致的乳癖。
升肝舒郁湯加減:黃芪30克,當歸19克,知母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炮山甲10克,柴胡6克,芎6克,夏枯草15克,甘草5克。
肝陰不足者,加白芍;腫塊較硬者,加牡蠣、海藻、浙貝母等;腫脹較重者,加瓜蔞、天門冬。
根據(jù)《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1,17,(12):15,馮學賢等報道:用升肝舒郁湯加味治療乳腺增生病60例,治愈17例,顯效4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處方:黃芪30克,當歸19克,知母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炮山甲10克,柴胡6克,川芎6克,夏枯草15克,白芍15克,瓜蔞15克,甘草5克,淫羊藿12克。水煎分3次口服,每日1劑,3個月為1個療程。
【方歌】
升肝舒郁用柴胡,并用乳沒肝氣疏;再加芪芎補肝氣,還有當歸與知母。

 

二十七、張錫純的化血丹

【組成】花蕊石9克(煅存性),三七6克,血余3克(煅存性)。
【用法】共研細,分2次,開水送服。
【功用】化瘀止血。
【主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
【方論】世醫(yī)多謂三七為強止血之藥,不可輕用,非也。蓋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圣藥,又同為化血之圣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無他患。此愚從屢次經(jīng)驗中得來,故敢確實言之。即單用三七12~15克,或至30克,以治療吐衄及大小便下血,皆效。常常服之,并治婦女經(jīng)閉成癜瘕。至血余,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補血之功則過之,以其原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還原化,且煅之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
【驗案】曾治一童子,年十五,大便下血,數(shù)月不愈,所下者若爛炙,雜以油膜,醫(yī)者諉謂不治。后愚診視其脈,弦數(shù)無力。俾用生山藥軋細作粥,調(diào)血余炭1.8~2.1克服之,日2次,旬日痊愈。
【今用】
1.支氣管擴張咯血
支氣管擴張癥的特點為長期反復咳嗽、咯痰、咯血,本病是常見的慢性支氣管化膿性疾病,大多數(shù)繼發(fā)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尤其是兒童和青年時期麻疹、百日咳的支氣管肺炎,由于破壞支氣管管壁,形成管腔擴張或變形。其發(fā)病主要因素為支氣管一肺組織的感染和支氣管阻塞。感染引起管腔粘膜的充血、水腫、使管腔狹小、分泌物易阻塞管腔,導致引流不暢而加重感染,而支氣管阻塞又會誘發(fā)肺部感染,故二者相互影響,促使支氣管擴張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再結(jié)合童年誘發(fā)支氣管擴張的呼吸道感染病史。必要時應結(jié)合特殊檢查明確診斷,選用x線、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支氣管造影,即可確診。其中,咯血為本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反復咯血,血量不一。
支氣管擴張癥屬中醫(yī)"咳嗽"、"咯血"、"肺癰"等范疇。其咯血究其本源,總屬于本虛標實之證??┭獣r,宜清熱瀉肺、祛瘀止血為主,重在治標。癥狀改善后,當從滋水涵木、養(yǎng)陰潤肺人手。若咯血后,出現(xiàn)口干舌燥,即用養(yǎng)陰之藥,重在治本。止血多以化血丹加減治療。
化血丹加減: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沖服),血余炭3克(沖服),茜草9克,仙鶴草15克。
兼有風熱者,加桑葉12克,菊花12克,白茅根30克,蘆根30克;咽干者,加天花粉12克,黛蛤散9克(包),川貝母,玄參12克;郁怒傷肺,心煩易怒者,加白茅根10克,荷葉梗10克,牛膝10克;大便于結(jié)者,加杏仁10克,瓜蔞15克,生地15克。
(1)根據(jù)《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0,(4):95,張恩樹報道:運用化血丹和宋代醫(yī)家錢仲陽的瀉白散為基本方,組成瀉白化血湯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106例,療效顯著。經(jīng)治療后咯血等癥狀消失者102例。其中服藥最少5劑,最多15劑。處方: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癥狀較重者,每日2劑,每6小時服藥1次。如出現(xiàn)風熱證,伴有發(fā)熱、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牛蒡子10克;若兼有燥火,癥見鼻干、嗆咳、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酌加沙參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0克;若肺熱較重,癥見發(fā)熱、痰多黃稠,酌加魚腥草10~15克,金蕎麥10-15克,炒黃芩10克;若木火刑金,癥見煩躁易怒、胸脅引痛、脈弦數(shù)者,酌加黛蛤散15。20克(青黛、蛤蚧比例為口0,布包入煎),山梔子10克;大便干結(jié)者,酌加大黃5~10克(后下)。
(2)根據(jù)《寧夏醫(yī)學雜志》,2000,(4):203,戴莉萍報道:運用化血丹加味治療咳血療效顯著。其治療肺被火刑,血去陰傷,金水不相施化者處方:田三七5克,煅花蕊石10克,血余炭3克,北沙參30克,葶藶子15克。每日2劑,冰凍后服,并用米醋濕敷頸項。
2.鼻出血
鼻出血是鼻腔疾病常見癥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鄰近結(jié)構(gòu)病變的癥狀之一,但以前者多見。由于可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很多,故臨床表現(xiàn)也多變化。多為單側(cè)出血,亦可雙側(cè);可表現(xiàn)為問歇反復出血,亦可持續(xù)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鼻涕帶血,重者可大量出血而休克,反復出血可導致貧血。青年患者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下方,中老年患者多見于鼻腔后部出血。該病診斷主要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即可確診,但必要時要診斷該病是因鼻腔疾病出血,還是因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鄰近結(jié)構(gòu)病變而出血。
鼻出血屬于中醫(yī)"鼻衄"范疇,有燥證、火證、氣虛證、陰虛證之分。無論何種類型的出血,均可以化血丹加減應用,以化瘀止血。
化血丹加減:三七粉3克(沖服),血余炭3克(沖服),花蕊石15克,藕節(jié)12克,生石膏30克,牛膝15克。
若熱郁不解,脈弦滑有力者,加黃芩15克,蘆根30克,前胡9克,梔子9克;若舌苔垢膩,胃熱較重者,加知母5克,大黃5克;食少納差者,加焦三仙各15克,雞內(nèi)金12克。
根據(jù)《寧夏醫(yī)學雜志》,2000,(4):203,戴莉萍報道:運用化血丹加味治療鼻出血療效顯著,'其治療燥火爍金、灼傷陽絡致衄如涌泉,處方:田三七10克,花蕊石10克(煅存性),血余炭3克,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日_2劑,藥成后冷服,并外用米醋濕敷額項。
【方歌】
化血丹治吐衄方,花蕊三七血余嘗;共研細末開水送,二便下血亦能當。

 

二十八、張錫純的理 飲湯

【組成】白術(shù)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6克,炙甘草6克,茯苓片6克,生白芍6克,橘紅4.5克,川厚樸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宣通陽氣,利痰化飲。
【主治】痰飲證。治因心肺陽虛,致脾濕不升,胃郁不降,飲食不能運化精微,變?yōu)轱嬓?,停于胃口為滿悶,溢于膈上為短氣

,漬滿肺竅為喘促,滯膩咽喉為咳吐粘涎。甚或陰霾布滿上焦,心肺之陽不能舒暢,轉(zhuǎn)郁而作熱?;蜿帤獗脐柾獬鰹樯頍?,迫
陽氣上浮為耳聾。然必診其脈,確乎弦遲細弱者,方能投以此湯。
【加減】氣分不足者,加生黃芪;黎明泄瀉者,去厚樸、白芍,加雞內(nèi)金4.5克,補骨脂9克。
【方論】方書謂,飲為水之所結(jié),痰為火之所凝。是謂飲涼而痰熱也。究之飲證亦自分涼熱,其熱者,多由于憂思過度,甚則
或至癲狂,雖有飲而恒不外吐。其涼者,則由于心肺陽虛,如方名下所言種種情狀。且其證,時吐稀涎,常覺短氣,飲食減少
,是其明征也。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陽而宣通之;白術(shù)、茯苓、甘草理脾之濕而淡滲之;用厚樸者,葉天士謂"厚樸多用則破氣,少用
則通陽",欲借溫通之性,使胃中陽通氣降,運水谷速下行也;用橘紅者,助自術(shù)、茯苓、甘草以利痰飲也?!侗窘?jīng)》謂芍藥苦
平,后世謂芍藥酸斂之性,可制虛火之浮游。又取其涼潤之性,善滋肝膽之陰,即預防肝膽之熱也。況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
痰飲自減乎。
【驗案】一婦人,年四十余。上焦?jié)M悶煩躁,思食涼物,而偶食之,則滿悶益甚,且又黎明泄瀉。日久不愈,滿悶益甚,將成
鼓脹。屢次延醫(yī)服藥,多投以半補半破之劑,或佐以清涼,或佐以收澀,皆分毫無效。后愚診視,脈象弦細而遲。知系寒飲結(jié)
胸,阻塞氣化。欲投以理飲湯,病家聞而遲疑,似不敢服。亦俾先煎干姜數(shù)錢服之,胸中煩躁頓除。為其黎明泄瀉,遂將理飲
湯去厚樸、白芍,加生雞內(nèi)金4.5克,補骨脂9克,連服10余劑,諸病皆愈。
【今用】
1.胸腔積液
正常情況下,胸腔內(nèi)有少量液體起潤滑作用,胸液量保持穩(wěn)定。病理情況下,胸腔內(nèi)液體過多,表現(xiàn)為咳嗽、胸痛,胸悶、氣
促、畏寒、發(fā)熱等癥狀,檢查患側(cè)胸廓飽滿,呼吸活動減弱,叩診濁音,語顫及呼吸音減弱或消失。中量積液時在濁音界的上
緣有時可聞及支氣管呼吸音及"哮嗚音"。氣管和心臟向健側(cè)移位。通過胸部X線檢查可以確診,超聲檢查可以幫助診斷和定位。
進行診斷性胸穿和(或)活檢可以區(qū)別積液性質(zhì),明確病因。西醫(yī)治療本病主要是采用抗感染和B超定位下抽液等方法,但因為胸
部纖維等包繞,有時難以抽出。中醫(yī)治療本病,常常收到滿意的療效。
本病屬于中醫(yī)"痰飲"的范疇,治療時以化痰蠲飲為主要目的,但是胸為清陽之府,內(nèi)有痰飲蒙蔽胸陽,必須通過通陽利水的方
法達到蠲化痰飲的目的。理飲湯宣通胸陽,化飲利水,本病屬于胸陽不振、心肺脾腎陽虛者皆可以加減用之。
理飲湯加減:白術(shù)10克,干姜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茯苓30克,生白芍12克,枳殼15克,桔梗10克,生黃芪15克,橘
紅6克,川厚樸6克。
咳嗽劇者,加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杏仁9克;胸悶喘促者,加蘇子15克,萊菔子15克;倦怠懶言者,加太子參12克,黃芪量
加倍;納呆者,加雞內(nèi)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
根據(jù)《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2):146,鄭強報道:運用理飲湯治療頑固性包裹性胸腔積液,中醫(yī)辨證屬于心肺陽虛,脾失
健運,飲停胸脅者療效顯著。處方:白術(shù)12克,干姜15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生白芍6克,橘紅12克,川厚樸12
克,生黃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肺氣腫
肺氣腫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早期僅重勞動或劇烈運動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以后逐漸加重,甚至靜臥時亦可出現(xiàn))、咳嗽、咯痰及
反復呼吸道感染。一般可見桶狀胸,肺部叩診過清音,聽診呼吸音減弱,呼氣延長,通過輔助檢查如血常規(guī)、肺功能、動脈血
氣分析以及X線檢查可以確診,慢性支氣管炎多發(fā)展成為本病。西醫(yī)治療以對癥治療、控制感染為主,適當配合吸氧、體質(zhì)和呼
吸鍛煉,加強營養(yǎng)。中醫(yī)治療強調(diào)辨證論治,具有預防發(fā)作和良好控制的作用。
本病相當于中醫(yī)學"哮喘"、"肺脹"等范疇。痰是本病發(fā)展的病理產(chǎn)物之一。常因痰阻氣道、氣阻痰壅,則咳喘不已。對于痰飲
多者,多屬于陽虛所致,因為飲為陰邪,心脾陽虛,則痰飲內(nèi)停。張錫純之理飲湯具有通陽化飲的作用,臨床可加減運用。理
飲湯加減:白術(shù)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茯苓15克,橘紅6克,厚樸9克,白芍6克,干姜6克,細辛3克,半夏6克。
痰黃粘稠難咯者,加浙貝母6克,瓜萎15克,黃芩9克,生石膏15克;心悸氣短者,加太子參15克,麥冬30克,五味子10克;動
則氣喘者.,加紫石英30克,補骨脂15克。
根據(jù)《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1):20,閻治達報道:運用理飲湯加減治療慢支性肺氣腫療效顯著。處方:桂枝、炙甘草
、茯苓、橘紅、厚樸、白術(shù)、干姜、杏仁。每日1劑,水煎服。作者認為本方可以溫陽健脾,化飲止咳。
【方歌】
理飲湯中術(shù)姜配,桂枝甘草茯苓備;白芍橘紅加川樸,通陽化痰效驗最。
 
二十九、張錫純的清 腎湯
【組成】知母12克,黃柏12克,生龍骨12克(搗細),生牡蠣9克(炒搗),海螵蛸9克(搗細),茜草6克,生白芍12克,生山藥12克,澤瀉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清熱通淋,固腎止遺。
【主治】治小便頻數(shù)疼澀,遺精白濁,脈洪滑有力,確系實
熱者。
【方論】龍骨、牡蠣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凡心氣耗散、肺氣息賁、肝氣浮越、腎氣滑脫,用之皆有捷效。即證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膽用之,毫無妨礙。
【驗案】一叟,年七十余,遺精白濁,小便頻數(shù),微覺疼澀。診其六脈平和,兩尺重按有力,知其年雖高,而腎經(jīng)確有實熱也。投以清腎湯,5劑痊愈。
【今用】
1.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可以分為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兩種,是青壯年、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病。本病主要表現(xiàn)為尿次增多,排尿時尿道內(nèi)有燒灼感及尿不盡感;可有骶部、會陰、下腹部、腹股溝區(qū)、尿道或睪丸不適或脹痛。有時合并虹膜炎、關(guān)節(jié)炎或神經(jīng)炎;尿道口有粘性分泌物,多在尿末或便后,量多少不等;有的患者伴有性功能紊亂,如性欲減退、早泄、遺精等。檢查:前列腺指診可正常,也可表面不平,硬度不均等,可有局部壓痛。長期慢性前列腺炎癥可使前列腺體積縮小、質(zhì)硬。前列腺按摩液鏡檢:白細胞或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超過10個,卵磷脂小體減少;前列腺液細菌培養(yǎng)有助于區(qū)別是否有細菌感染,為治療提供敏感抗生素。本病容易反復發(fā)作,中醫(yī)藥治療有很大優(yōu)勢和良好的效果。
本病相當于中醫(yī)"遺精"、"早泄"、"陽痿"、"淋證"、"精濁"等范疇。此類疾病以膀胱濕熱兼腎陰虧虛者居多,精濁蘊熱,阻滯溺竅,或腎陽虛衰下元不固,氣化失職,脂液凝結(jié)致淋濁之證。故清腎湯瀉火固腎并治,攻邪而不傷正,清熱而能去濕濁之邪,又可固腎。臨床隨證加減其效益彰。
清腎湯加減:知母12克,黃柏12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海螵蛸9克,茜草5克,生白芍12克,穿山甲6克,青皮6克。
少腹疼痛,加烏藥12克,川楝子12克,沒藥6克;陽痿,加蜈蚣1~3條,當歸15克,仙靈脾15克;虛火上炎,加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遺精自濁嚴重,加薏苡仁24克,敗醬草18克,制附子3克。
根據(jù)《吉林中醫(yī)藥》,1994,(6):21,陳立群報道:運用清腎湯加味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療效滿意,經(jīng)1個療程(用藥20天)治療,膀胱濕熱證15例中有10例治愈,占66.6%,腎陰虛證13例中有8例治愈,占61.5%。經(jīng)1.5個療程治療,另5例膀胱濕熱證者治愈,另5例腎陰虛證者好轉(zhuǎn)。腎陽虛患者6例中有2例治愈,4例好轉(zhuǎn)。經(jīng)1.5個療程治療,共治愈25例,占73.5%,好轉(zhuǎn)9例,占26.4%。處方:知母12克,黃柏12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茜草15克,白芍10克,懷山藥10克,海螵蛸9克,澤瀉9克。膀胱濕熱明顯者,加瞿麥、敗醬草、蒲公英、苦參。腎陰虛證明顯者,加生地、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腎陽虛證明顯者,加肉桂、巴戟天、仙靈脾、菟絲子。精濁阻竅不暢者,加王不留行、桃仁;尿道澀痛者,加木通、車前子、琥珀;血尿者,加阿膠、大薊、小薊;舌質(zhì)偏暗者,加乳香、沒藥、紅花。前列腺指診變硬者,加三棱、莪術(shù)、炮山甲。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20天為1個療程。
2.精囊腺炎
精囊腺炎是指精囊腺的非特異性感染性疾病,也是男性的常見疾病。臨床上分急性精囊腺炎和慢性精囊腺炎兩種。其主要臨床特征是精液中混有血液,因為精囊與前列腺、泌尿道、直腸等器官相鄰,當這些器官有炎癥時,很容易蔓延到精囊引起發(fā)炎,因炎癥刺激,精囊壁出現(xiàn)腫脹、充血、微細血管損傷而致出血,隨著射精動作精囊腺收縮,血隨精出,形成血精。本病的診斷要點是:①性交、遺精、手淫時射出的精液呈血性。②射精時會陰深部疼痛;或會陰、下腹、直腸脹痛不適。③肛指檢查精囊腺腫大觸痛。④精液檢查可見大量紅細胞、膿細胞。西醫(yī)治療主要是抗菌治療、止血治療,若精囊腺膿腫形成者,可經(jīng)直腸會陰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或從直腸、會陰部切開引流。
本病屬于中醫(yī)"血精"范疇,中醫(yī)藥治療本病主要從濕熱下注、陰虛火旺人手,辨證結(jié)合辨病治療,對于陰虛火旺,相火妄動,精室被擾,損傷血絡所導致的血精,治以滋陰固腎,清熱涼血的清腎湯,療效顯著。
清腎湯加減:知母15克,黃柏15克,白芍12克,茜草6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澤瀉12克,白茅根15克,旱蓮草15克,小薊12克。
遺精盜汗者,加五味子10克,五倍子10克;口渴舌燥者,加石斛15克,玄參18克;午后低熱者,加白薇12克,地骨皮12克。
根據(jù)《湖北中醫(yī)雜志》,1995,(6):16,袁福茹等報道:運用清腎湯加味治療血精癥療效顯著。共治療34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轉(zhuǎn)4例。多數(shù)患者于服藥3。7天見效。處方:知母15克,黃柏15克,白芍12克,烏賊骨12克,茜草12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澤瀉30克,山藥30克,女貞子30克,白術(shù)12克。
【方歌】
清腎湯中知柏澤,龍牡茜草山藥合;再加白芍海螵蛸,善治遺精與白濁。
 
三十.張錫純的十全育真湯
方中臺參以培元氣之根本,知母以滋陰,而山藥、元參以壯真陰之淵源,丹參以化瘀血之渣滓。至龍骨、牡蠣,若取其收澀之
性,能助黃芪以固元氣;若取其涼潤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陰;若取其開通之性,又能助三棱、莪術(shù)以消融瘀滯也。三棱、莪
術(shù)既善破血,尤善調(diào)氣,補藥劑中以為佐使,將有瘀者可徐清消,即無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補藥之滯。R--棱、莪術(shù)與
參、術(shù)、芪共用,大能開胃進食。至于療肺虛之咳逆,腎虛之喘促,山藥最良。治多夢之紛紜、虛汗之淋漓,龍骨、牡蠣尤佳

【驗案】弟長男媳,年24歲,于本年正月問患寒熱往來,自因素畏服藥,故隱忍不肯言。至4月初,家人來迓弟,言兒媳病劇。
回家視之,雖未臥床不起,而瘦弱實難堪矣。診其脈,弦而浮數(shù)。細詢病情,言每逢午后先寒后熱,時而微咳無痰口夜作瀉10
余次,黎明則頭汗出,胸間綿綿作疼,食一下咽即脹滿難堪,而諸虛百損之狀,顯然盡露?;I思良久,為立逍遙散方。服2劑無
效。因復至滄取藥,適逢張××自津來滄,遂將兒媳之病細述本末。張××日:"以弟之意,將用何方以治之?"答日:"余擬將
資生湯、十全育真湯二方,匯通用之,可乎?"張××日:"得之矣。此良方也,服之必效。"弟遂師二方之義,用生懷山藥24克
,生白術(shù)、凈萸肉、生雞內(nèi)金、生龍骨、生牡蠣、鮮石斛各9克,丹參12克。連服4劑,諸證皆大輕減。又于原方加三棱、莪術(shù)(
十全育真湯中用此二藥者,因虛勞之證多血痹也)各3克,粉丹皮、地骨皮各6克。又連服8劑,諸病悉退,飲食增加,今已完全
成功矣。
【今用】
慢性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
凡臨床具備以下特點者為球疾?。耗I小球性蛋白尿(以清蛋白蔓)伴管型尿和(或)腎小球源性血尿;腎外表現(xiàn)為高血壓病及水腫
;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害先于并重于腎小管功能障礙。本病分為急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隱匿
性腎小球腎炎、A腎病及腎病綜合征。此類疾病診斷包括:臨床診斷、病理診斷和功能診斷三方面。以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例,臨
床診斷標準:①起病緩慢,病情遷延,臨床表現(xiàn)可輕可重或時輕時重。隨病情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腎功能減退、貧血、電解質(zhì)紊亂
等情況。后期可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病變及尿毒癥。②可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表現(xiàn)中的一種或數(shù)種。臨床表現(xiàn)多
種多樣,有時可伴有腎病綜合征或重度高血壓。③病程中可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誘發(fā)類似急性腎炎之表現(xiàn)。有些病例可自動
緩解,有些病例病情逐步加重。與其他慢性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病一樣,此類疾病病程較長,遷延難愈。本病屬于中醫(yī)"水腫"、"虛
勞"、"腰痛"、"尿血"、"關(guān)格"等范疇。中醫(yī)藥治療有很大優(yōu)勢。
慢性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證屬氣陰兩虛、瘀血內(nèi)阻者明顯增多,此與病程遷延不愈,久病人絡有關(guān),中藥治療方選十全育真湯加
減。
十全育真湯加減:黨參12克,生黃芪30克,生山藥15克,知母12克,玄參12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丹參5克,三棱5克
,莪術(shù)5克,益母草15克。
腰痛明顯者,加寄生30克,杜仲15克,菟絲子15克,枸杞子12克;血尿,加茜草6克,白茅根15克,小薊12克,炒槐花9克,阿
膠12克(烊化);血壓偏高不降者,加車前草30克,赤芍15克;水腫明顯者,加澤瀉12克,茯苓皮12克,豬苓9克,滑石12克。
根據(jù)《中醫(yī)藥學報》,1998,(5):9,郝麗莉報道:運用十全育真湯加減治療慢性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以蛋白尿為主的氣陰兩虛
型病人,對于調(diào)整其機體免疫狀態(tài),消除蛋白尿,改善腎功能均有較好的作用。處方:人參20克,生黃芪20克,生山藥20克,
知母20克,玄參20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丹參10克,三棱7克,莪術(shù)7克,車前子6~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溫服。
【方歌】
十全育真治虛勞,三參知母芪山藥;三棱莪術(shù)龍牡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三十一、張錫純的健 運湯
【組成】生黃芪18克,野臺參9克,當歸9克,寸麥冬9克(帶心),知母9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沒藥9克,莪術(shù)3克,三棱3克。
【用法】水煎,每日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益氣養(yǎng)血,行痹止痛。
【主治】痹證。因氣虛所致的腿痛、臂痛、腰痛等。
【方論】方中用生黃芪、野臺參健脾益氣,脾氣旺盛則一身之氣充盛,當歸乃補血之要藥,使一身之血旺盛,寸麥冬、知母滋
陰,陰液旺盛而血亦不虛,生明乳香、生明沒藥配伍應用以活血化瘀止痛。三棱、莪術(shù)乃血中之氣藥,行血中之氣,能使一身
之氣血暢通,而瘀、滯盡去矣。
【今用】
1.坐骨神經(jīng)痛
坐骨神經(jīng)痛是指以坐骨神經(jīng)通路及分布區(qū)域的疼痛為主的綜合征。可由多種病因引起,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性主要
是坐骨神經(jīng)的間質(zhì)炎,多因牙齒、副鼻竇、扁桃體等病灶感染,經(jīng)血流而侵及神經(jīng)外衣而致。繼發(fā)性主要因坐骨神經(jīng)通路遭受
臨近組織病變影響。臨床表現(xiàn):疼痛限于坐骨神經(jīng)分布區(qū),大腿后部,小腿后外側(cè)和足外側(cè),坐骨神經(jīng)支配肌肉的肌寥減里。
,甚至癱瘓。診斷依據(jù)其癥狀及查體跟腱反射減低或消失甚塞妻氏征陽性,常見壓痛點:坐骨切跡、臀中點、胭窩點、腓點、
登苫:腰椎攝片常見腰4、5椎間隙狹窄。治療應注意休息,簍警菜臥休2~4周,局部熱敷。服用鎮(zhèn)靜止痛藥。必要時可用牽引
、豐術(shù)治療。
坐骨神經(jīng)痛屬中醫(yī)''痹證''范疇,有行痹、痛痹、著痹、熱痹、久痹(氣虧血虛證)之分。病理機制多由機體正氣不.足矗、寒
、濕、熱之邪得以內(nèi)侵于肌肉、經(jīng)絡,本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調(diào)之,須配以扶正藥物。健運湯適用于氣虧虛的久
痹。
健運湯加減:生黃芪20克,黨參15克,當歸9克,寸麥,9克,青風藤9克,知母9克,乳香9克,沒藥9克,三棱3克,菸術(shù)3育.
秦艽9克。
2.嚴后身痛
產(chǎn)后身痛指產(chǎn)婦在產(chǎn)褥期內(nèi)出現(xiàn)肢體麻木、酸痛、重著者,亦稱"遍身痛"、"產(chǎn)后關(guān)節(jié)痛"。類似于西醫(yī)的風濕、類風濕引起的
關(guān)節(jié)痛。本病發(fā)生多與產(chǎn)時、產(chǎn)后血去過多,產(chǎn)褥期汗出不止,當風感冒,居處潮濕陰冷等有關(guān)。癥狀可見: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
惡風畏寒,關(guān)節(jié)活動不利,甚者肢體腫脹。體格檢查:關(guān)節(jié)活動度減低,或關(guān)節(jié)腫脹,病久不愈者可見肌肉萎縮,關(guān)節(jié)變形。
診斷依據(jù):病史、癥狀、結(jié)合體格檢查,必要時參考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血氣分析、血鈣、紅細胞沉降率、抗鏈"0"、類風濕
因子等。
產(chǎn)后身痛有血瘀、血虛、外感之分。病理機制與產(chǎn)后營血虧虛或風、寒、濕邪稽留有關(guān)。辨證重在辨其疼痛性質(zhì),肢體酸痛、
麻木者,多屬虛證;疼痛按之加重者,多為瘀;疼痛游走不定者,為風;冷痛而熱敷痛減者,多寒;腫痛灼熱者,為熱;重著
而痛者,多濕。治療應依其疼痛性質(zhì),辨證論治。血瘀、血虛者可選用健運湯加減治療。 。
健運湯加減:生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15克,麥冬15克,知母9克,乳香9克,沒藥9克,三棱6克,莪術(shù)9克。若身痛較甚,
脈絡青紫者,酌加紅花、雞血藤以增活血行瘀、宣絡止痛之功;若關(guān)節(jié)疼痛較重,兼有外邪者,酌加穿山龍、威靈仙、羌活、
獨活以疏風活絡止痛;若血虛傷精,癥見腰背疼痛,脛膝酸軟,足跟痛,加熟地、杜仲、續(xù)斷、山茱萸益腎填精、強壯筋骨。
根據(jù)《河南中醫(yī)》,2001,(4):46,郭世衛(wèi)報道:健運湯治療產(chǎn)后身痛125例,取得了滿意療效。125例中95例痊愈,22例有效
,8例無效,總有效率93.6%。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15克,知母6克,麥冬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三棱6克
,莪術(shù)6克。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1周為1個療程。
【方歌】
健運湯中生黃芪,臺參'-3歸麥冬齊;知母乳香與沒藥,三棱莪術(shù)效堪奇。
 
三十二、張錫純的白根湯
【組成】白茅根500克(取鮮者,去凈皮與節(jié)間小根,細切)。
【用法】將茅根用4大碗水煮一沸,移其鍋置至爐旁,候十數(shù)分鐘,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鍋置爐旁,須臾視其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溫服多半杯口服五六次,夜服二三次,使藥力相繼,周十二時,小便自利。
【功用】利水消腫,通腑瀉熱。
【主治】水腫證,可見肌膚發(fā)熱,心內(nèi)作渴,小便甚少等癥。
【加減】咳嗽痰中帶血加鮮藕片,兼有虛熱者,加鮮小薊60克。
【方論】此水腫,乃陽虛不能化陰或有濕熱壅滯,以致小便不利,積為水腫。茅根其性微涼,味甘而且淡。為其涼也,故能去實火;為其甘也,故能清虛熱;為其淡也,故能利小便。且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上有12小孔,像人十二經(jīng)絡,故能宣通臟腑,暢達經(jīng)絡,兼治外感之熱,而利周身之水也。茅根善清虛熱而不傷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用為涵養(yǎng)真陰之妙品,且其形皆中空,均能利水,血亦屬水,故能引泛濫逆上之血徐徐下行,安其部位也,小薊能清血分之熱,血熱之妄行,故用以治吐衄。
【驗案】一媼,年六十余,得水腫證。醫(yī)者用藥,治愈3次皆反復,再服前藥不效。其子商于梓匠,欲買棺木,梓匠固其親屬,轉(zhuǎn)為求治于愚。因思其證反復數(shù)次,后服藥不效者,必是病久陰虛生熱,致小便不利。細問病情,果覺肌膚發(fā)熱,心內(nèi)作渴,小便甚少。俾單用鮮白茅根煎湯,頻頻飲之,5日而愈。
【今用】
1.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即急性腎小球腎炎。是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xiàn),并可有一過性氮質(zhì)血癥的一組疾病。常發(fā)生于p-溶血性鏈球菌A組12型等"致腎炎菌株"感染后,常為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膚感染,導致機體免疫反應引起腎炎。前驅(qū)感染后常有1-3周潛伏期,呼吸道感染者潛伏期較皮膚感染短。本病有自愈傾向。診斷以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甚至少尿及氮質(zhì)血癥,血清補體下降等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為主要依據(jù)。
本病屬中醫(yī)"水腫"范疇,有陽水、陰水之分。陽水中又有風寒、風熱、濕熱之分,病理機制為外邪致肺失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腎失開闔,膀胱氣化不利,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而成水腫。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為其主要治法。白茅根湯對風熱,濕熱者效佳。
白茅根湯加減:鮮白茅根500克,小薊60克。
腫勢嚴重者,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瀉肺行水,上下分消。
根據(jù)《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3):27,劉加寬等報道:采用白茅根湯治療急性腎炎40例,治愈32例,顯效5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處方:鮮白茅根800克洗凈(干者500克),搗爛,加水2000毫升,煎一二沸,濾去渣,取湯1000毫升,加白糖20克和勻。每次10歲以下服150毫升,10~15歲200毫升,15歲以上250毫升,每日4次,20天為1個療程,并發(fā)高血壓病者,酌用20%甘露醇、速尿等。
2.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即慢性腎小球腎炎,指原發(fā)于腎小球的疾病所引起的一組免疫性炎癥。臨床以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損害為基本表現(xiàn)。本病絕大多數(shù)起病即屬慢性腎炎,與急性腎炎無關(guān),僅少數(shù)慢性腎炎由急性腎炎發(fā)展而來,慢性腎炎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中、青年為主,男性居多。臨床診斷依據(jù):水腫及高血壓病史達1年以上,有慢性腎炎綜合征(高血壓、血尿、蛋白尿、水腫、腎功能損害),除外繼發(fā)性腎炎。非典型慢性腎炎作腎活檢病理檢查對確診意義很大。
慢性腎炎屬中醫(yī)"水腫"范疇,有脾腎不足、濕熱內(nèi)阻、氣滯血瘀等不同。多為感受濕熱之邪致病,病情反復發(fā)作,濕熱久留,耗傷氣陰,腎臟漸虛,轉(zhuǎn)為慢性。益腎利濕,補氣活血為其主要治法。濕熱較盛者,白茅根湯較佳。
白茅根湯加味:白茅根50克,黃芪20克,赤小豆20克。
血尿明顯者,加小薊20克;瘀血重,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
根據(jù)《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1,(6):10,丁桂清等報道:加味白茅根湯治療慢性腎炎療效觀察26例,24例臨床癥狀消失,尿常規(guī)檢查連續(xù)3次正常,治愈率92.3%,2例顯效。處方:白茅根湯50克,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黨參30克,黃芪20克。1日1劑,分早晚2次服。
【方歌】
白茅根療水腫證,單味獨用效奇特;清熱利水又養(yǎng)陰,止血更宜藕相合。
 
三十三、張錫純的來 復湯
【組成】山萸肉60克(去凈核),生龍骨30克(搗細),生牡蠣30克(搗細),生白芍18克,野臺參12克,甘草6克(蜜炙)。
【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補益元氣,回陽救逆,斂汗固脫。
【主治】寒溫外感諸證,大病瘥后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
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諸證若見一端,即宜急服。
【方論】方中以山萸肉用為主藥,萸肉有救脫之功,較參、術(shù)、芪更勝。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之陰陽氣血將散者
,皆能斂之。故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生龍骨、生牡蠣斂正氣不斂邪氣,若煅之則其性過澀,亦必于外感有礙也。白芍
與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參,合以野臺參共奏補益元氣、回陽救逆固脫之功。
【驗案】一人,年二十余,于孟冬得傷寒證,調(diào)治10余日,表里皆解。忽遍身發(fā)熱,頓飯頃,汗出淋漓,熱頓解,須臾又熱又
汗。若是兩晝夜,勢近垂危,倉促迎愚診治。及至,見汗出渾身如洗,目上竄不露黑睛,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此肝膽虛
極,而元氣欲脫也。蓋肝膽虛者,其病象為寒熱往來,此證之忽熱忽汗,亦即寒熱往來之意。急用凈萸肉60克煎服,熱與汗均
愈其半,遂為擬此方,服2劑而病若失。
【今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為各種心臟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心臟雖有足量的負荷,但心排血量仍不能維持人體需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臨床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種,左心衰竭主要是肺靜脈回流受阻引起肺瘀血所致,以呼吸困難、咳嗽、咯痰及
紫紺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右心衰竭主要是體靜脈回流受阻,引起臟器瘀血及缺氧所致,以尿量減少、右脅肋不適、食欲不振或
伴有嘔惡為主要表現(xiàn)。全心衰竭是左、右心衰臨床表現(xiàn)的綜合。臨床根據(jù)癥狀、體征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
斷。西醫(yī)對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主要是休息,限制鈉鹽的攝人,應用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增強心肌收縮力藥物和輔助
循環(huán)等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屬于中醫(yī)"咳喘"、"水腫"、"心悸"等范疇,中醫(yī)分為氣虛血瘀、氣陰兩虛、心腎陽虛、陽虛水泛、心陽虛脫、
陰陽兩虛等證型。中醫(yī)藥治療有很大優(yōu)勢,尤其是在治療頑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療效卓著,運用來復湯可以治療心陽虛脫
型充血性心力衰竭。
來復湯加減:山萸肉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生白芍15克,野山參6克,黑附子10克,炙甘草6克。氣虛血瘀加丹參、
赤芍、川芎、青皮、黃芪;心氣陰虛加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心腎陽虛加肉桂;水腫明顯加茯苓、澤瀉、葶藶子、寄生。
根據(jù)《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1999,(1):2,詹青報道:運用來復湯加減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顯著。主要加減:溫陽補腎
加淫羊藿、補骨脂、桑寄生;活血通脈加丹參、川芎、赤芍;活血利水加益母草、白茅根、澤蘭;強心瀉肺平喘加葶藶子、大
力子、紫蘇子;清化熱痰加蘆根、桃仁、冬瓜仁、薏苡仁、魚腥草、蒲公英;醒神開竅加菖蒲、郁金、天竺黃;利水消脹加五
苓五皮飲;痰熱結(jié)胸加小陷胸湯或改用陷胸湯(全瓜蔞、川黃連、法半夏、葶藶子、生大黃)。
【方歌】
來復萸肉固虛脫,臺參芍草龍牡合;外感久病致極虛,急煎服之勿耽擱。
 
三十四、張錫純的加味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白術(shù)9克,桂枝尖6克,茯苓片6克,甘草3克,干姜9克,人參9克,烏附子6克,威靈仙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健脾滲濕,溫陽化飲。
【主治】治水腫小便不利,其脈沉遲無力,自覺寒涼者。
【加減】腫滿之證,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滯也,惟與茯苓同用,轉(zhuǎn)能瀉濕滿,故方中未將甘草減去。若腫脹甚劇,恐其壅滯
者,去之亦可。服藥數(shù)劑后,小便微利,其脈沉遲如故者,用此湯送服生硫黃末0.12~0.15克。若不覺溫暖,體驗漸漸加多
,以服后移時覺微溫為度。
【方論】人之水飲,非陽氣不能宣通。上焦陽虛者,水飲停于膈上。中焦陽虛者,水飲停于脾胃。下焦陽虛者,水飲停于膀胱
。水飲停蓄既久,遂漸漬于周身,而頭面肢體皆腫,甚或腹如抱甕,而鼓脹成矣。此方用苓桂術(shù)甘湯,以助上焦之陽。即用甘
草協(xié)同人參、干姜以助中焦之陽。又人參同附子名參附湯(能固下焦元陽將脫),協(xié)同桂枝更能助下焦之陽(桂枝上達胸膈,下通
膀胱故腎氣丸用桂枝不用肉桂)。三焦陽氣宣通,水飲亦隨之宣通,而其通利之性,又能運化術(shù)、草之補力,俾脹滿者服之,毫
無滯礙,故加之以為佐使也。若藥服數(shù)劑后,脈仍如故,病雖見愈,實無大效。此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故
又用生硫黃少許,以補助相火。諸家本草,謂其能使大便潤,小便長,補火之中大有行水之力,故用之,因涼成水腫者尤良也
。脈沉水腫與脈浮水腫迥異。脈浮者,多系風水,腠理閉塞,小便不利。當以《金匱》越婢湯發(fā)之,通身得汗,小便自利,若
浮而兼數(shù)者,當是陰虛火動,宜兼用涼潤滋陰之藥。脈沉水腫,亦未可遽以涼斷,若沉而按之有力者,系下焦蘊熱未化,仍當
用涼潤之藥,滋陰以化其陽,小便自利,惟其脈沉而且遲,微弱欲無,詢之更自覺寒涼者,方可放膽用此湯無礙,或但服生硫
黃,試驗漸漸加多,亦可奏效。特是腫之劇者,脈之部位皆腫,似難辨其沉浮與有力無力,必重按移時,使按處成凹始能細細
辨認。
【今用】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比較常見的疾病,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50~70歲之間,在50歲以前也可發(fā)生,但較少見。可能與內(nèi)分泌和前列
腺慢性炎癥等有關(guān),本病的癥狀起初多不明顯,逐漸加重。其主要癥狀有:①尿頻,尤其是夜間排尿次數(shù)增加。②排尿困難,
初期表現(xiàn)為排尿不能立即排出,需要等待一會兒才能尿出。逐漸加重后出現(xiàn)尿流變細,排尿無力,尿液射程縮短,甚至排尿時
點點滴滴,淋瀝不盡,排尿后仍有尿意。有的病人在氣候突然變化、勞累或飲酒后,產(chǎn)生急性尿潴留,尿液點滴不出;有時可
以見有尿失禁,尿液經(jīng)常性地自尿道外口溢出;有的病人可見血尿。嚴重者導致腎功能衰竭、酸中毒。這些癥狀表現(xiàn)主要是肥
大的前列腺梗阻尿道造成的。
前列腺肥大依據(jù)癥狀和直腸指檢,殘余尿測定,膀胱鏡檢查,膀胱造影等可以確診。
本病屬中醫(yī)"癃閉"之范疇,臨床上常分為膀胱濕熱、肺熱壅盛、肝氣郁結(jié)、尿道阻塞、脾氣不升、腎陽虛衰等證型。凡是濁瘀
淤積于下,久蘊不散,凝結(jié)成塊者,均可用加味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
加味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白術(shù)9克,茯苓6克,桂枝6克,甘草3克,于姜15克,人參9克,烏附子6克,炮山甲8克,威靈仙6克。
若小溲灼熱,短赤,口干13苦,舌紅苔黃脈數(shù),則去桂枝,加黃柏、梔子;若小腹脹痛,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則加紅
花、川牛膝等。
根據(jù)《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2):1,王繼升報道:采用加味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前列腺增生42例,治愈9例,好轉(zhuǎn)28例,
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處方:自術(shù)、桂枝尖、茯苓片、甘草、干姜、人參、烏附子、威靈仙、橘核、荔枝核、川牛膝、黃
芪。若小溲灼熱、短赤、口于日苦、舌紅苔黃脈數(shù),則去桂枝,加金錢草、黃柏、梔子;甚或小溲點滴而下,小腹脹痛,舌質(zhì)
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則加烏藥、小茴香、王不留行子等。
【方歌】
加味苓桂術(shù)甘湯,添加參附靈仙姜;溫陽化飲又健脾,濕盛水腫效力強。
 
三十五、張錫純的蕩 痰湯
【組成】生赭石60克(軋細),大黃30克,樸硝18克,清半夏9克,郁金9克。
【用法】水煎,每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理痰降逆,鎮(zhèn)肝安神。
【主治】治癲狂失心,脈滑實者。
【方論】方中重用赭石,借其重墜之力,攝引痰火下行,俾竅絡之塞者皆通,則心與腦能相助為理,神明自復其舊也。樸硝咸
寒屬水,為心臟對宮之藥,以水勝火,以寒勝熱,能使心中之火熱消解無余,心中之神明,自得其養(yǎng),非僅取樸硝之能開痰也
。大黃味苦,氣香,性涼,能人血分,破一切瘀血,為其氣香故兼入氣分,少用之亦能調(diào)氣,治氣郁作痛。其力沉而不浮,以
攻決為用,下一切積聚。能開心下熱痰以愈瘋狂,降胃腸熱實以通燥結(jié),其香竄透氣之力又兼利小便?!侗窘?jīng)》謂其能推陳致
新,因有黃良之名。半夏味辛,性溫,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稟秋金之收降之性,故力能下達,為降胃安沖之主藥。為其能
降胃安沖,所以能止嘔吐,能引胃中、肺中濕痰下行,納氣定喘。郁金以行氣解郁,消痰涎。諸藥合用共奏降痰之功。
【今用】躁狂癥躁狂癥是以情緒高漲為主癥,伴有相應的思維及行為改變等
精神障礙的疾病,表現(xiàn)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數(shù)日不食,妄言罵詈,不避親疏,毀物打人等。
本病屬于中醫(yī)的"癲狂"的范疇,本病主要原因系七情內(nèi)傷,肝腎心脾受損,加之稟賦不足以致陰陽失調(diào),氣郁痰盛,心神被擾
而成癲狂。本病分為痰火內(nèi)擾、心脾兩虛、陰虛火旺等證型。蕩痰湯適應于痰火內(nèi)擾型。
蕩痰湯加減:生赭石60克(軋細),大黃30克,樸硝18克,清半夏9克,郁金9克,膽南星15克,石菖蒲15克。
若狂躁不已者,加生鐵落、石決明;舌尖紅、不寐者,加梔子、淡豆豉、酸棗仁;痰少粘稠、面色潮紅者,加麥門冬、鱉甲、
五味子、生地。
根據(jù)《浙江中醫(yī)雜志》,1994,(2):78,張再康等報道:運用蕩痰湯治療躁狂癥收效滿意。處方:生赭石60克(軋細),大黃30
克,樸硝18克,清半夏9克,郁金9克。若服藥后,大便未暢通者,大黃可加至60克;若仍未暢利者,可用蕩痰湯調(diào)服甘遂末6克
,則可泄出大量臭穢難聞的粘痰稀便。同時配合用過梁針針刺經(jīng)外奇穴:針刺主穴用過梁針。該針全長182毫米,體長156毫米
,直徑1.0毫米。刺配穴用一般毫針。主穴為天靈(腋縫前線直上1寸,向內(nèi)旁開5分,稍向外斜刺5~6寸)。腋靈(肘腋前線直上
5分,肌腱下緣處,直刺5-6寸)、屈陽委(屈肘橫紋端稍外方約7-8分處,直刺4~5寸)、中平(膝下5寸,脛腓小骨間,即小腿腓
側(cè)腓骨小頭與外踝高點之連線髕骨中線下5寸處,斜刺3-4寸)、平頂(膝下3寸,內(nèi)斜刺6~8寸,余同中平)、陰委(股外側(cè)胭窩橫
紋上1寸處,直刺6。8寸)、陰委2、陰委3(分別為陰委上1寸和2寸處,屈膝取,宜刺6~8寸)、四連(陰委3上1寸,大腿腓側(cè)胭窩
橫紋外側(cè)端上4寸處,直刺6~8寸)、五靈(四連上1寸,股二頭肌外側(cè)緣處,直刺6-8寸)、靈寶(五靈上1寸,直刺6~8寸)。配穴
為涌泉、人中。手法均取強刺激瀉法,一般以4天1次為好。若病重者,亦可1日1次或隔日 1次,但應盡力避免強迫扎針。
【方歌】
蕩痰湯善治癲狂,'赭石樸硝與大黃;半夏郁金清痰郁,痰火內(nèi)擾急煎嘗。
 
三十六、張錫純的加味黃芪五物湯
【組成】生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當歸15克,桂枝尖9克,秦艽9克,廣陳皮9克,生白芍15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健脾益氣,活血散風。
【主治】治歷節(jié)風,周身關(guān)節(jié)皆疼,或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
【加減】熱者,加知母;涼者,加附子;脈滑有痰者,加半
夏。
【方論】《金匱》桂枝芍藥知母湯,治歷節(jié)風之善方也。而氣虛者用之,仍有不效之時,以其不勝麻黃、防風之發(fā)也。今取《
金匱》治風痹之黃芪五物湯,加白術(shù)以健脾補氣,而即以逐痹(《本經(jīng)》逐寒濕痹)。當歸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風(方書謂血活
風自去)。秦艽為散風之潤藥,性甚和平,祛風而不傷血。陳皮為黃芪之佐使,而其里白似肌肉,外紅似皮膚,筋膜似脈絡,棕
眼似毛孔,又能引肌肉經(jīng)絡之風達皮膚由毛孔而出也。廣橘紅其大者皆柚也,非橘也?!侗窘?jīng)》原橘柚并稱,故用于藥中,橘
柚似無須分別(他處柚皮不可入藥)。且名為橘紅,其實皆不去白,誠以原不宜去也。
【今用】產(chǎn)后身痛婦女產(chǎn)褥期間,出現(xiàn)肢體酸痛、麻木、重著者,稱為"產(chǎn)后
身痛",或稱"產(chǎn)后關(guān)節(jié)痛",亦稱"產(chǎn)后痛風"。見于《經(jīng)效產(chǎn)寶》等婦產(chǎn)科專著。本病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產(chǎn)后血虛,經(jīng)脈失養(yǎng)
。亦有因腎虛而致胞脈失養(yǎng)者。本病特點是產(chǎn)后肢體疫痛、麻木、重著,局部無紅、腫、灼熱,臨癥時應與風濕熱相鑒別。產(chǎn)
后身痛與一般風濕身痛不同,因產(chǎn)后氣血俱虛,雖夾外邪,亦當以調(diào)理氣血為主?!渡蚴吓戚嬕{正》云:"此證多血虛,宜
滋養(yǎng),或有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則養(yǎng)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當辨證為氣血兩虛,風寒阻絡時加味黃芪五物湯可
作為首選。
加味黃芪五物湯加減:生黃芪30克,熟地20克,白術(shù)15克,當歸15克,桂枝10克,秦艽9克,木瓜9克,生白芍15克,懷牛膝15
克,陳皮10克,生姜5片。
血虛明顯加阿膠10克(烊化)、雞血藤15克;風邪偏盛加獨活10克;血瘀明顯加三棱6克,莪術(shù)6克。
根據(jù)《時珍國醫(yī)國藥》,1999,(2):135,程術(shù)芹報道:運用加味黃芪五物湯治療產(chǎn)后身痛106例療效滿意。其中治愈97例,好
轉(zhuǎn)9例,有效率為100%。處方為: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2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
,杜仲12克,附子10克,秦艽12克,陳皮6克,生姜9克,大棗10枚(去核)。
【方歌】
加味黃芪五物湯,桂枝白芍大棗姜;秦艽陳皮配白術(shù),歷節(jié)身痛此方當。
 
三十七、張錫純的益 脾餅
【組成】自術(shù)120克,干姜60克,雞內(nèi)金60克,熟棗肉250克。
【用法】上藥4味,白術(shù)、雞內(nèi)金生用,每味軋細焙熟。再將干姜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時
,當點心,細嚼咽之。
【功用】溫中散寒,健脾化濕。
【主治】此方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
【方論】白術(shù)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于姜溫中助陽,驅(qū)寒除濕;棗肉性甘溫,可守中益氣,強健脾胃,固腸止瀉;雞內(nèi)金
能運化藥力以消積,無積亦可行術(shù)、棗之壅。藥4味共奏健脾化濕,溫中散寒之功。
【醫(yī)案】一婦人,年一許,泄瀉數(shù)月。用一切治瀉諸藥皆不效。其脈不涼,亦非完谷不化。遂單用白術(shù)、棗肉,如法為餅,服
之而愈,此證并不用雞內(nèi)金者,因雞內(nèi)金雖有助脾胃消食之力,而究與瀉者不宜也。
【今用】
1.慢性腹瀉
腹瀉是消化系統(tǒng)多種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系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成糊狀,稀薄,甚至水樣便,有時脂肪增多,帶有不消
化食物殘渣,或含有膿血。腹瀉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腹瀉。腹瀉在中醫(yī)稱為"泄瀉",本證在《內(nèi)經(jīng)
》稱為"泄",有濡泄、洞泄、饗泄、注泄之稱。《難經(jīng)》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等稱。宋代以后統(tǒng)稱泄瀉。
其主要病變在脾胃與大小腸。關(guān)鍵是脾不能運化水濕,小腸不能泌別清濁,大腸失其傳化所致。
臨證有食滯、濕熱、肝郁、脾虛、腎虛、水飲、瘀血之分。臨床上凡屬脾虛泄瀉可選用益脾餅治療。
益脾餅加減:白術(shù)120克,干姜60克,雞內(nèi)金60克,熟棗肉250克,山藥粉60克,面粉500克。
氣虛者,加人參、黃芪;腹脹甚者,加厚樸、木香;食積者,加山楂、萊菔子;脾濕者,加藿香、佩蘭;脫肛者,加黃芪、升
麻;久瀉不止者,加赤石脂、訶子、禹余糧。
根據(jù)《藥膳食療研究》,1998,(1):18,陳志春報道:采用益脾餅治療老年人慢性腹瀉,收效良好。處方:熟棗肉250克,雞
內(nèi)金10克,干姜60克,生白術(shù)120克,分別用文火焙干,研成細末,共和棗肉,同搗如泥,制作小餅,放烤爐烘干,空腹當點心
,細嚼慢咽。
2.慢性結(jié)腸炎
慢性結(jié)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jié)腸炎。主要癥狀有腹瀉,粘液膿血便和腹痛等。病情輕
重不一。病程長,常反復發(fā)作。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為多見,男稍多于女。
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特點,屬中醫(yī)"泄瀉"、"痢疾"的范疇,臨床有濕熱滯腸、食滯腸胃、肝氣乘脾、瘀阻腸絡、脾胃虛弱之分。在
脾胃虛弱時可選用益脾餅治療。
益脾餅加減:白術(shù)120克,干姜60克,雞內(nèi)金60克,熟棗肉250克,山藥粉60克,山楂50克,面粉250克。
有濕熱者,熱重于濕者,加銀花、連翹;濕重于熱者,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車前子;氣虛者,加人參、黃芪;氣滯者,加
陳皮、砂仁;腹脹甚者,加厚樸、木香;食積者,加萊菔子;;陽虛者,加肉豆蔻、五味子;脫肛者,加黃芪、升麻;久瀉不
止'者,加赤石脂、訶子、禹余糧。
根據(jù)《廣西中醫(yī)藥》,1994,(總185):41,黃芩漢報道:采用益脾餅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結(jié)腸炎,收效良好。處方:白術(shù)30克
,干姜6克,紅棗200克,雞內(nèi)金15克,面粉500克,菜油、食鹽各適量。鍋中加水1000毫升,放入紅棗及紗布扎好的白術(shù)、干姜
,以武火燒沸后,再改為文火煮1小時左右。除去藥包。將棗撈出,去棗核,棗肉搗如泥。另將雞內(nèi)金粉碎過篩,與面粉、棗和
勻。加水和面,文火烙成薄餅。每次空腹食餅50~100克,每日2次,常食效佳。
3.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是指小兒長期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不想吃東西的一種病癥。本病的表現(xiàn)是食欲不振在2個月以上,開始是吃的少、吃的慢
、吃的東西沒有味道,較重時'連平時最愛吃的東西也不想吃,甚至拒食。由于吃的少,營養(yǎng)不夠,可伴有消瘦,面色不紅潤等
。小兒厭食的常見原因有:零食過多,暴飲暴食,油膩太過,精神壓抑,睡眠不足,偏食等。
中醫(yī)認為厭食屬脾胃虛弱或胃有食積。采用藥膳進行調(diào)理可獲得理想效果。
益脾餅加減:白術(shù)120克,干姜60克,雞內(nèi)金60克,熟棗肉250克,山藥粉60克,山楂50克,面粉250克。
氣虛者,加人參、黃芪;氣滯者,加陳皮、砂仁;腹脹甚者,加厚樸、木香;食積者,加萊菔子;有濕熱者,熱重于濕者,加
銀花、連翹;濕重于熱者,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車前子。
根據(jù)《藥膳食療研究》,1996,(4):20,陳志春報道:用益紅棗泥50克,雞內(nèi)金10克,面粉200克。將白術(shù)、干姜裝入紗布袋
,與棗泥(預先去核)同入鍋,加水煮1小時后去藥,棗肉再用小火煮半小時,壓成棗泥,和人雞內(nèi)金粉和面粉,揉成團并制成薄
餅,以小火烙熟即可食用。
【方歌】
益脾小餅口味香,白術(shù)內(nèi)金和干姜;另外加入紅棗肉,食療止瀉不尋常。
 
三十八、張錫純的毒 淋湯
【組成】金銀花18克,海金沙9克,石韋6克,牛蒡子6克(炒搗),甘草梢6克,生自芍9克,三七6克(搗細),鴉膽子30粒(去皮)
。
【用法】上藥8味,先將三七末、鴉膽子仁開水送服,再服余藥所煎之湯。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主治】治花柳毒淋,疼痛異常,或兼白濁,或兼溺血。
【加減】此證若兼受風者,可加防風6~9克。若服藥劑后,其疼瘥減,而白濁不除,或更遺精者,可去三七、鴉膽子,加生龍
骨15克,生牡蠣15克。
【方論】今人治毒淋,喜用西藥猛悍之品,以其善消淋證之毒菌也。不知中藥原有善消此等毒菌,更勝于西藥者,即方中之鴉
膽子是也。蓋鴉膽子味至苦,而又善化瘀解毒清熱,其能消毒菌之力,全在于此。又以三七之解毒化腐生肌者佐之,以加于尋
常治淋藥中,是以治此種毒淋,更勝于西藥也。
【今用】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性傳播疾病之一,其主要是通過性生活和其他性行為或密切接觸而傳播,從而引起泌尿生殖系粘膜
特殊感染。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無合并癥者,男性有尿急,尿頻,尿痛,尿道口流膿(開始為漿液性分泌物,漸為黃色粘稠性或膿
血性分泌物),尿道口紅腫以及全身不適等;女性除有輕度尿路刺激外,可有外陰瘙癢,白帶增多,宮頸充血,觸痛,膿性分泌
物等。擠壓尿道旁腺有膿液滲出。有合并癥者,可出現(xiàn)相應部位或器官病變的臨床癥狀,如男性的淋菌性前列腺炎、精囊炎、
附睪炎、尿道狹窄等;女性可見淋菌性輸卵管炎、淋菌性盆腔炎、輸卵管或卵巢膿腫及其破裂后所致的盆腔膿腫、腹膜炎等。
淋病目前在國內(nèi)外廣泛流行,其診斷主要依據(jù)接觸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及尿道分泌物直接鏡檢,即可確診。
淋病可歸屬中醫(yī)"淋證"、"淋濁"、"白濁"等范疇。有濕熱蘊結(jié)下焦和脾腎兩虛兩型。病理機制與濕毒有關(guān),利濕排膿,清熱解
毒為原則,而濕熱蘊結(jié)型可以選用毒淋湯。
毒淋湯加減:金銀花18克,海金沙9克,石韋6克,牛蒡子6克,生甘草6克,白芍9克,鴉膽子30粒(去皮另包),黃柏9克,土茯
苓9克,車前子9克,木通6克,三七6克(搗細為末),鴉膽子仁用龍眼肉裹服,再將余藥煎湯服。
小便澀痛明顯者,加琥珀3克(沖服),苦參15克;遺精,加金櫻子15克,芡實15克;腰痛明顯,加桑寄生24克,續(xù)斷24克;血尿
,加小薊12克,仙鶴草18克,白茅根30克。
(1)根據(jù)《云南中醫(yī)藥雜志》,1995,(4):18,高福泰報道:
加減毒淋湯治療淋病68例,經(jīng)過5天治療,全部癥狀消失者36例,菌檢轉(zhuǎn)陰者21例;治療10天全部癥狀消失者66例,菌檢轉(zhuǎn)陰者
66例,另2例又繼續(xù)治療1周后癥狀消失,菌檢轉(zhuǎn)陰,全部病人治愈。處方:土茯苓30克,金銀花30克,甘草梢5克,白芍15克,
海金沙10克(布包),石韋6克,三七6克(研細吞服),鴉膽子30粒(去皮殼桂圓肉裹服)。濕毒下注型重用土茯苓至50~60克;火
炎毒盛型加生地10克,竹葉10克,黃連3克;陰虛火旺型加女貞子10克,墨旱蓮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生地10克,減海金
沙、石韋;陽虛毒戀型加熟附片6克,肉桂3克,減海金沙、石韋。每13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2)根據(jù)《福建中醫(yī)藥》,1997,(1):25,余惠物報道:應用毒淋湯加減治療淋菌性尿道炎58例,取得滿意療效。治療1~2周
后,癥狀消失,58例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淋球菌。處方:海金沙15克,牛蒡子6克,石韋10克,生白芍9克,三七6克,銀花18克,甘草
6克,鴉膽子30粒(去殼取仁另包)。伴血尿者,加鮮小薊根、茜草。每日1劑,水煎2遍,分3次服,其中鴉膽子仁用龍眼肉包后
吞服,每次10粒,1133次。
【方歌】
花柳毒淋痛非常,或兼白濁溺血殃;金沙芍草鴉膽子,石韋銀花三七蒡。
 
三十九、張錫純的薯蕷雞子黃粥
【組成】生懷山藥500克(軋細過羅),熟雞子黃3枚。
【用法】用雞子數(shù)枚煮熟,取其黃捏碎,調(diào)薯蕷粥中服之。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澀腸止瀉。
【主治】治泄瀉久,而腸滑不固者。
【方論】蓋雞子黃,有固澀大腸之功,且較雞子白,易消化也。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補肺補腎
兼補脾胃。且其含蛋白質(zhì)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陳修園謂山藥為尋常服食之物,不能
治大病,非也。山藥之汁晶瑩透徹,粘而且滑,純是蛋白之質(zhì),故人服之大有補益。然必生煮服之,其蛋白之質(zhì)始全;若炒焦
而后入煎劑,其蛋白之質(zhì)已涸,雖服亦何益哉。
【驗案】
一人,年近五旬。泄瀉半載不愈,贏弱已甚。遣人來詢方,言屢次延醫(yī)服藥,皆分毫無效,授以薯蕷粥方。數(shù)日又來,言服之
雖有效驗,瀉仍不止。遂俾用雞子數(shù)枚煮熟,取其黃捏碎,調(diào)粥中服之,2次而愈。
河間劉君仲章,久仕鄂,年五十余歲。漏瘡甚劇,屢治不痊,后兼泄瀉不止,蓋腸滑不固,故醫(yī)藥無靈。診其脈甚小弱,漸已
成癆。囑其用泄瀉門薯蕷雞子黃粥。1劑瀉止。3服,精神煥發(fā)。
十數(shù)日后,身體復原。
【今用】腹瀉是指每天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或)性質(zhì)改變。腹瀉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性腹瀉除已經(jīng)有固定名稱
的像桿菌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亂、鼠傷寒沙門氏菌等感染外,其他細菌、病毒以及真菌等所致的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
,都診斷為腸炎。腸炎的特點是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等。西醫(yī)認為腸炎的主要
病因是感染引起,細菌性腹瀉主要發(fā)生于夏季,致瀉性大腸桿菌為最主要病原。病原微生物通過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用品、
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癥狀。體征主要是脫水,可以根據(jù)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脫水。本病常見
并發(fā)癥是營養(yǎng)不良癥、營養(yǎng)性貧血以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癥。通過大便病原學檢查可以確診疾病類型。腹瀉病因復雜,治療方法
很多,對于有些小兒腹瀉,可以通過中藥治療,收到良好的效果。
腹瀉可以用薯蕷雞子黃粥加味治療,薯蕷脾胃雙補,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泄瀉;雞子黃既富有營養(yǎng),又易于消化
,且有固澀之功。
二藥甘甜無異味,利于小兒服用。消化不良,久瀉不止者可單用本方,兼夾他癥,隨證加減。
薯蕷雞子黃粥:生懷山藥20~30克,雞子黃1-3枚。
傷食加焦山楂12克,焦神曲18克,砂仁5克;風寒瀉加藿香6克,蘇葉3克,茯苓12克;濕熱瀉加葛根7克,黃芩3克,黃連3克,
薏苡仁12克;傷陰者,加石斛6克,玉竹6克,生白術(shù)6克。
根據(jù)《青海醫(yī)藥雜志》,1994,(1):71,周有寬報道:運用薯蕷雞子黃粥加味治療小兒腹瀉有明顯的效果。處方:山藥15克,
雞子黃2個,生姜4.5克,半夏4.5克,黃連3克,黃芩3克,干姜1.5克,炙甘草3克,黨參10克,大棗3枚。水煎(除雞子黃外)
取汁200毫升,另取熟雞子黃研散摻人藥中,每服30毫升,每日4次。兼有發(fā)熱,惡寒之表證者,加葛根、薄荷;脘脹甚,噯氣
頻作者,加厚樸、砂仁;上吐下瀉甚者,加兒茶、烏梅;瀉下如注者,加柴胡、升麻。合并脫水者予以補液。
【方歌】
薯蕷雞子黃做粥,泄瀉日久是良謀;山藥為末以水煎,熟雞子黃一并投。
 
四十、張錫純的定 心湯
【組成】龍眼肉30克,酸棗仁15克(炒搗),山萸肉15克
(去凈核),柏子仁12克(炒搗),生龍骨12克(搗細),生牡蠣12克(搗細),生明乳香3克,生明沒藥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用】益氣養(yǎng)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虛怔忡。
【加減】心因熱怔忡者,酌加生地10余克。
【方論】《內(nèi)經(jīng)》謂"心藏神",神既以心為舍宇,即以心中之氣血為保護,有時心中氣血虧損,失其保護之職,心中神明遂覺
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故方中用龍眼肉以補心血,棗仁、柏仁以補心氣,更用龍骨人肝以安魂,牡蠣人肺以定魄,魂魄者
心神之左輔右弼也,且二藥與萸肉并用,大能收斂心氣之耗散,并三焦之氣化亦可因之團聚。特是心以行血為用,心體常有舒
縮之力,心房常有起閉之機,若用藥一于補斂,實恐于舒縮起閉之運動有所妨礙,故少力香、沒藥之流通氣血者以調(diào)和之。其
心中兼有熱用生地者,因生地既能生血以補虛,尤善涼血而清熱,故又宜視熱之輕重而斟酌加之也。
【今用】心系疾患心系疾患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西醫(yī)講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充血
性心力衰竭、心率失常、急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或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等等。
此類疾病有一些共同點,都容易出現(xiàn)心悸、氣短、胸悶、胸痛、失眠或周身乏力等表現(xiàn)。具有上述表現(xiàn)者中醫(yī)稱之為"心悸"、"
胸痹"、"不寐"等名稱。辨證多為心之氣血兩虛,心神不寧。治療宜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梢赃x用定心湯加減運用。
定心湯加減:龍眼肉18克,酸棗仁15克,山萸肉12克,柏子仁10克,生龍骨12克,生牡蠣12克,生明乳香3克,生明沒藥3克,
丹參12克。
夜寐多夢,加石菖蒲10克、遠志6克;口淡無味,不喜飲水,加茯苓15克,白術(shù)15克;肢冷畏寒,加制附子6克,干姜6克,炙甘
草4克;頭暈乏力,腰酸不適,加枸杞子12克,狗脊18克,寄生18克,川續(xù)斷24克,鹿角霜12克等;大便干結(jié),加大柏子仁、酸
棗仁用量。
根據(jù)《河南中醫(yī)藥學刊》,1995,(5):48,牛曉亞報道:作者跟隨導師孫建芝教授臨證中,發(fā)現(xiàn)定心湯治療心系疾患范圍很廣
,應用本方較之歸脾湯、四物湯之類,更具有優(yōu)勢療效。處方:炙甘草10克,紅參6克(另煎),桂枝10克,生地10克,寸冬12克
,龍眼肉15克,山萸肉15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丹參20克,柏子仁15克,酸棗仁15克,遠志10克,石菖蒲10克,白芍
12克,延胡索10克。臨床根據(jù)病情兼痰、挾瘀、兼濕、兼熱不同,靈活變通。此外,囑患者勿勞累,調(diào)情志,慎飲食以防宿疾
復發(fā)。
【方歌】
心虛怔忡定心湯,龍眼柏棗萸肉嘗;生明乳沒和龍牡,生地可加心熱涼。
 
四十一、張錫純的安 魂湯
【組成】龍眼肉18克,酸棗仁2克(炒搗),生龍骨15克(搗末),生牡蠣15克(搗末),清半夏9克,茯苓片9克,生赭石12克(軋細)

【用法】水煎,每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補心安神,化痰定驚。
【主治】心中氣血虛損,兼心下停有痰飲,致驚悸不眠。
【加減】若服1~2劑后無效者,可于服湯藥之外,臨睡時用開水送服西藥臭剝瓦,借其麻痹神經(jīng)之力,以收一時之效,俾湯劑
易于為力也。
【方論】痰飲停于心下,其人多驚悸不寐。蓋心,火也,痰飲,水也,火畏水刑,故驚悸至于不寐也。然痰飲停滯于心下者,
多由思慮過度,其人心臟氣血恒因思慮而有所傷損。故方中用龍眼肉以補心血,酸棗仁以斂心氣,龍骨、牡蠣以安魂魄,半夏
、茯苓以清痰飲,赭石以導引心陽下潛,使之歸藏于陰,以成璧睡睡鄉(xiāng)也。
【驗案】一媼,年五十不能眠,屢次服藥無效。診其脈有滑象,且其身形甚豐腴,知其心下停痰也。為制此湯,服2劑而愈。
【今用】失眠是神衰弱的主要癥狀?,F(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主要是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diào),并且主要是抑制功能減弱,相應地引
起興奮功能增強所導致。
中醫(yī)"失眠",有入睡困難,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病理機制為心膽脾腎的陰陽失調(diào),痰棼內(nèi)擾
,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法在瀉實補虛基礎(chǔ)上安神定孝。,奎方適用于氣血虧虛兼心下停痰飲所致的入睡不很困難,但易在夢
中驚恐而醒,醒后難再入睡者。
安魂湯加減:龍眼肉20克,酸棗仁15克(炒),茯神9克,遠志12克,生龍骨15克(搗碎),生牡蠣15克(搗碎),清半鄹烹纛巍嘉磊
髫蓉弩黧圳柵棗仁腿心中煩熱者,加知母瀉熱除煩;心膽氣脛,刀u滅酸蛋仁川里以寧心安神;失眠嚴重者,加五味子、合歡皮
、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脘悶、納呆者,加陳皮、厚樸以健脾理氣化痰。
根據(jù)《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1,(3):7,田杰報道:多次用安魂湯治療因氣血虧虛兼心下停有痰飲導致的失眠取得了警好
的效果。方藥:龍眼肉18克,酸棗仁12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法夏9克,茯苓9克,生赭石12克,若小兒夜睡不寧,多
為飲食積滯,稍加蟬衣、鉤藤等平肝鎮(zhèn)靜即可。
【方歌】
安魂湯方治不眠,龍牡酸棗與龍眼;半夏茯苓代赭石,也治心下停飲痰。
 
四十二、張錫純的宣 解湯
【功用】滑石30克,甘草6克,連翹9克,蟬蛻9克(去足、土),生白芍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清熱解表,利水消腫。
【主治】感冒久在太陽,致熱蓄膀胱,小便赤澀,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瀉。兼治濕溫初得,憎寒壯熱,舌苔灰色滑膩者。
【加減】若滑瀉者,甘草須加倍。
【方論】風溫之熱,由太陽經(jīng)人于膀胱之腑,阻塞水道,而陽明胃腑亦將實也。方用滑石性近石膏,能清胃府之熱,淡滲利竅,能清膀胱之熱,同甘草生天一之水,又能清陰虛之熱,一藥而三善備。連翹、蟬蛻清熱達表,以解未罷之太陽,使膀胱蓄熱,不為外感所束,則熱更易于消散。自芍滋陰利小便,更使熱去而陰存,免散利之過。
【驗案】一叟,年六十五,得風溫證。六七日間,周身悉腫,腎囊腫大似西瓜,屢次服藥無效。旬日之間,求為診視。脈洪滑微浮,心中熱渴,小便澀熱,痰涎上泛,微兼喘息,舌苔白厚。投以此湯,加生石膏30克,周身微汗,小便通利,腫消其半,猶覺熱渴。遂將方中生石膏加倍,服后又得微汗,腫遂消盡,諸病皆愈。
【今用】小兒腹瀉腹瀉是指每天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或)性質(zhì)改變。腹瀉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性腹瀉除已經(jīng)有固定名稱的像桿菌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亂、鼠傷寒沙門氏菌等感染外,其他細菌、病毒以及真菌等所致的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都診斷為小兒腸炎。小兒腸炎的特點是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等。西醫(yī)認為小兒腸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引起,細菌性腹瀉主要發(fā)生于夏季,致瀉性大腸桿菌為最主要病原。病原微生物通過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癥狀。體征主要是脫水,可以根據(jù)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脫水。本病常見并發(fā)癥是營養(yǎng)不良癥、營養(yǎng)性貧血以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癥。通過大便病原學檢查可以確診疾病類型。腹瀉病因復雜,治療方法很多,對于有些小兒腹瀉,可以通過中藥治療,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兒腹瀉屬中醫(yī)"泄瀉"范疇,小兒泄瀉常見證型有傷食瀉、風寒瀉、濕熱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病機為脾胃運化失常,清濁相干,并走大腸。治療以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為總則,虛中夾實應扶正祛邪,補中有消或消中有補,消補兼施。其中濕熱瀉或兼?zhèn)痴哌m宜本方加減治療。
宣解湯加減:滑石12克,連翹9克,蟬蛻6克,白芍9克,山楂3枚,甘草6克。
夾食滯者,加萊菔子、神曲消食和胃,陳皮、半夏降逆;暑熱期間有發(fā)熱,頭痛者,加金銀花、薄荷清熱解表。
根據(jù)《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5):22,管利民等報道:用加味宣解湯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療效顯著。100例中,痊愈85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3%。加味宣解湯組成:蟬蛻、連翹、白芍(或赤芍)、滑石、甘草、扁豆衣、山楂、木香、鳳尾草。若兼發(fā)熱加薄荷、淡豆豉;咳嗽加佛耳草、杏仁、川貝母;大便帶粘液或赤白者,加水蓼。每日1劑。
【方歌】
宣解湯用滑石草,連翹蟬蛻加白芍;熱蓄膀胱小便赤,大便滑瀉服之妙
 
四十三、張錫純的安 沖湯
四十三、張錫純的安 沖 湯
【組成】白術(shù)18克(炒),生黃芪18克,生龍骨18克(搗細),生牡蠣18克(搗細),大生地18克,生白芍9克,海螵蛸12克(搗細),茜草9克,川續(xù)斷12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補脾益腎,止血固經(jīng)。
【主治】婦女經(jīng)水行時多而且久,過期不止或不時漏下。
【方論】《內(nèi)經(jīng)》用茜草、螵蛸二藥雀卵為丸,鮑魚湯送下,治傷肝之病,時時前后血也。
二藥大能固澀下焦,為治崩之主藥也。海螵蛸為烏賊魚骨,其魚??谥型履?,水為之黑,故能補益腎經(jīng),而助其閉藏之用。茜草一名地血,可以染絳,《內(nèi)經(jīng)》名茹蘆,即茹蘆根也。蒲留仙《聊齋志異》載,有人欲烏其須,或戲授以茜草細末,其須竟成紫髯,洗之不去。其性之收澀,亦可知也。螵蛸可以磋物,故能消瘀。茜草色赤似血,故能活血。且天下妙藥,大抵令人難測,如桂枝能升元氣,又能降逆氣,山萸肉能固脫,又能通利九竅。凡若此者,皆天生使獨,而不可以氣味形色推求者也。
【驗案】
鄂督王子春將軍之如夫人,年19歲,因殤子過痛,肝氣不暢,經(jīng)水行時多而且久,或不時漏下。前服逍遙、歸脾等藥,皆無效。診其脈,左關(guān)尺及右尺皆浮弦,一息五至強。口干不思食,腰疼無力。乃血虧而有熱也。遵將女科調(diào)經(jīng)門安沖湯去芪、術(shù),加麥冬、霍石斛、香附米,俾服之。2劑血止,6劑后食雖增加,口干腰疼皆愈。繼將湯劑制作丸藥,徐徐服之,月事亦從此調(diào)矣。
民國十三年七月,友人張竹蓀君之令堂,因籌辦娶兒媳事勞心過度,小便下血不止,其血之來瀝瀝有聲,請為診視,舉止不定,氣息微弱,右脈弦細,左脈弦硬。為開安沖湯,服后稍愈。翌晨起,忽然昏迷,其家人甚恐,又請診視。其脈尚和平,知其昏迷系黃芪升補之力稍過,遂仍用原方,加赭石24克,1劑而愈。
家族嬸有下血證,醫(yī)治10余年,時愈時發(fā),終未除根。民國十五年六月,病又作,請為診視。治以《傅青主女科》治老婦血崩方,遵師訓加生地黃30克,服即愈。七月,病又反復。治以安沖湯方,以其心中覺涼,加干姜6克。1劑病又愈。
斯年初秋,佃戶李姓之女,年17歲,下血不止,面唇皆白,六脈細數(shù)。治以安沖湯,重用山萸肉,3劑而愈。
【今用】
1.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
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簡稱宮血)是指由于丘腦一垂體一卵巢功能失調(diào)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除外妊娠、血液病、且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zhì)性病變者。主要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周期紊亂,經(jīng)量血多,經(jīng)期延長,屬婦科臨床常見病。根據(jù)卵巢功能障礙的情況.宮血分為無排卵型和排卵型兩大類。診斷主要根據(jù)病史、體征、癥狀以及輔助檢查如體溫測定、診斷性刮宮、陰道脫落細胞檢查來確定。
宮血屬中醫(yī)"月經(jīng)過多"、"崩漏"范疇。病因多端,如氣滯血瘀,血不歸經(jīng),虛熱實火迫血妄行等。然氣虛不攝,沖任失調(diào)引起的崩中漏下,月經(jīng)過多臨床最為多見。張氏安沖湯是治療氣虛型的主方之一。
安沖湯加減:白術(shù)18克(炒),生黃芪18克,生龍骨18克(搗細),生牡蠣18克(搗細),大生地18克,生白芍9克,海螵蛸12克(搗細),茜草9克,川續(xù)斷12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
心中煩熱者,加知母10克以瀉熱除煩;氣虛者,加大黃芪10克以益氣攝血;中氣下陷者,加升麻10克配黃芪升提舉陷;納呆者,加陳皮10克,厚樸6克以健脾理氣化濕。
根據(jù)《江蘇中醫(yī)》,1994,15(3):7,安峻義報導:采用安沖湯加減治療宮血61例,痊愈50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處方: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生地15克,烏賊骨15克,白芍12克,茜草12克,續(xù)斷20克。
氣虛甚者,加黨參15克;出血量多如注者,加升麻炭10克,柴胡10克,焦地榆50克;長期少量出血者,加三七粉3克(沖),花蕊石15克,焦芥穗10克;面色蒼白少華者,加阿膠10克,鹿角膠15克;腹痛伴有血塊者,加炒蒲黃10克,炒靈脂15克。
2.月經(jīng)過多
月經(jīng)過多是婦科常見病之一,表現(xiàn)為有排卵的月經(jīng)周期,但月經(jīng)量每個周期超過80毫升以上,可出現(xiàn)繼發(fā)性貧血,其病因尚不清楚,患者的血象、子宮肌層和內(nèi)膜結(jié)構(gòu)及子宮小動脈、腺體密度等同正常女性。由于本病多發(fā)生在流產(chǎn)、刮宮后,多次分娩后或放環(huán)后,似其發(fā)病和內(nèi)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損傷相關(guān),近代已有相當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月經(jīng)過多患者局部前列腺素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婦女,周圍血中的前列腺素水平則未有明顯的變化。其臨床表現(xiàn):多發(fā)生于生育期婦女,常發(fā)生在流產(chǎn)、刮宮后或放環(huán)后,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則,月經(jīng)量明顯增多,色暗紅,經(jīng)血中有紫血塊,每次經(jīng)量超過80毫升,經(jīng)期無明顯延長,經(jīng)前時有心煩、口干,尤其在下肢出現(xiàn)皮下瘀斑,久之出現(xiàn)繼發(fā)性貧血,但無其他血液異常表現(xiàn),舌質(zhì)淡胖或紅,脈細或細弦,婦科檢查子宮體正?;蚵杂性龃?,質(zhì)偏硬,其他無特殊異常,應與子宮肌瘤、子宮內(nèi)膜息肉、子宮內(nèi)膜結(jié)核相鑒別。
中醫(yī)認為月經(jīng)過多的病因是沖任受損,胞宮系于沖任,沖任隸屬肝腎,肝腎兩虛,如心脬又弱,則經(jīng)行量多,也有認為是腸胃積熱下注沖脈,血海受熱而迫血妄行,目前一般認為經(jīng)量過多的病機主要是瘀阻脈絡。如表現(xiàn)經(jīng)血暗紅,舌有瘀點或瘀斑,舌下出現(xiàn)紫斑等。子宮的血脈屬陰絡,月經(jīng)過多常起于陰絡受損,或有病患,引起血不歸經(jīng)現(xiàn)象,離經(jīng)之血即瘀血,瘀血阻滯,經(jīng)脈受阻,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月經(jīng)過多而積瘀又化熱,熱迫沖任,經(jīng)血更多,血去傷陰,最后導致氣陰兩虧,經(jīng)血持續(xù)增多。
安沖湯加減:白術(shù)18克(炒),生黃芪18克,生龍骨18克(搗細),生牡蠣18克(搗細),大生地18克,生白芍9克,海螵蛸12克(搗細),茜草9克,川續(xù)斷12克,知母10克。
偏于熱者,舌苔薄黃膩,加竹茹6克,黃芩10克,茵陳6克,蒲公英15克;偏于寒者,舌質(zhì)暗淡,舌苔白或白滑,加干姜3克,肉豆蔻6克;脾胃虛弱,加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疼痛劇烈,加延胡索10克。
根據(jù)《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20(4):18,孫秀玲等報道:采用安沖湯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146例,結(jié)果治愈110例,占75.3%:顯效33例,占22.6%;無效3例,占2.1%;總有效率97.9%。藥物組成:自術(shù)12克,黃芪2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白芍10克,海螵蛸20克,茜草根10克,續(xù)斷10克,阿膠1O克,艾葉5克。經(jīng)血量多,色紅,宮內(nèi)郁熱者,加生地30克,側(cè)柏炭10克;陰虛有熱,量不多色紅者,加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色暗有塊,伴少腹痛有瘀滯者,加益母草10克,三七粉3克(沖服)。水煎服。服藥時間于月經(jīng)來潮的第3天始,日1劑,5劑為1個療程,經(jīng)凈停藥。若不愈,可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下次月經(jīng)來潮,經(jīng)血恢復正??赏K?,如仍不正常,可按上述方法繼續(xù)服用,此方可連續(xù)服用3個月經(jīng)周期。
【方歌】
安沖湯中地龍牡,白芍芪術(shù)螵蛸伍;茜草續(xù)斷須摻入,止血固經(jīng)見功夫。
 
四十四、張錫純的安 胃飲
【組成】清半夏30克(溫水淘洗2次,毫無礬味然后入煎),凈青黛9克,赤石脂3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2次,每次各煎取清汁1大碗,調(diào)入蜂蜜60毫升,徐徐溫飲下。一次只飲一,半口服盡。
【功用】降逆止嘔。
【主治】惡阻。
【加減】若服后吐仍未止,或其大便燥結(jié)者,去赤石脂加生赭石30克(軋細);若嫌青黛微有藥味者,亦可但用半夏,赭石。
【方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赭石能墜胎,此方治惡阻,而有時以赭石易赤石脂,獨不慮其有墜胎之弊乎?答日:惡阻之劇者,飲
水一口亦吐出,其氣化津液不能下達,恒至大便燥結(jié),旬余不通。其甚者,或結(jié)于幽門(胃下),闌門(大小腸相接處),致上下
關(guān)格不通,滿腹作疼,此有關(guān)性命之證也。夫病既危急,非大力之藥不能挽回。況赭石之性,原非開破。其鎮(zhèn)墜之力,不過能
下有形滯物。若胎至六七個月,服之或有妨礙;至惡阻之時,不過兩三個月,胎體未成,惟是經(jīng)血凝滯,赭石毫無破血之性,
是以服之無妨。且嘔吐者,其沖氣、胃氣皆上逆,借赭石鎮(zhèn)逆之力,以折其上逆之機,氣化乃適得其平,《內(nèi)經(jīng)》所謂"有故無
殞,亦無殞也"。半夏力能下行,為降胃安沖之主藥,能止嘔吐,降胃氣之厥逆。蓋胃氣不降,則肝脾之氣不能升發(fā),而郁滯化
熱,更加橫逆犯胃,加劇嘔吐,故加用青黛瀉肝而散郁火。
【今用】妊娠劇吐妊娠劇吐是指在妊娠期間所出現(xiàn)的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的證候群。臨床上表現(xiàn)有很大差別,嚴格講,妊娠劇
吐是導致婦女脫水及酸中毒的劇烈惡心與嘔吐。孕婦在妊娠早期,通常是6周左右常有食欲不振、挑食、頭暈、倦怠,或者輕度
惡心欲吐等癥,在清晨空腹時較明顯,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且多在妊娠12周左右自然消失,不屬妊娠劇吐范圍。若上述
反應嚴重,孕婦呈持續(xù)性嘔吐,不能進食進水,甚至食入即吐者,則稱為妊娠劇吐。
本病證在中醫(yī)稱為"妊娠惡阻?,也有"阻病"、"病兒"的稱謂,是妊娠早期常見的病證之一。分為脾胃虛弱、肝胃不和、痰濕內(nèi)
阻3型。安胃飲為治療肝胃不和證之常用方劑之一。
安胃飲加減:清半夏10克,青黛10克,赤石脂30克,竹茹10克,陳皮10克,蘇葉10克。
如嘔甚傷津,舌紅口干者,加沙參15克,石斛15克。
根據(jù)《湖南中醫(yī)雜志》,1996,(2):39,宋先仁報道:安胃飲加減治療重癥妊娠惡阻1例,收效良好。處以張氏安胃飲原方:
生赭石30克,清半夏30克,青黛10克,煎汁調(diào)蜂蜜徐徐飲之。用藥1劑,當天未吐,次日晚又嘔吐1次,納差,拒絕輸液,要求
繼服中藥,又慮其嘔吐,但降其胃氣,不升肝氣,非其治也,故處方加減為:石膏20克,山藥30克,代赭石30克,麥冬18克,
清半夏12克,竹茹12克,玄參12克,柴胡6克,甘草6克,生麥芽6克。服藥6劑,嘔吐未作,飲食大進,患者甚喜,要求帶藥出
院。遂處以上方去代赭石加黨參15克,5劑。后順產(chǎn)女,體健,現(xiàn)已上小學4年級。
【方歌】
衷中參西安胃飲,安沖降逆止惡阻;青黛半夏赤石脂,或加赭石軋細服。
 
四十五、張錫純的鎮(zhèn) 逆湯
【組成】生赭石18克(軋細),青黛6克,清半夏9克,生白芍12克,龍膽草9克,吳茱萸3克,生姜6克,野臺參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清膽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嘔吐,因為胃氣上逆,膽火上沖者。
【方論】從來嘔吐之證,多因胃氣、沖氣并而上逆。半夏為降胃安沖之主藥,故《金匱》治嘔吐,有大、小半夏湯。鎮(zhèn)逆湯用
半夏、生姜,佐以吳茱萸增強降逆止嘔之力。野臺參培養(yǎng)胃中之氣化,以和胃氣。代赭石其質(zhì)重墜,善鎮(zhèn)逆氣,降痰涎,止嘔
吐.通燥結(jié)。生白芍味苦微酸,善滋陰養(yǎng)血,退熱除煩,為其味苦,故能人膽而益膽汁;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涼,又善泄
肝膽之熱,此用之以降膽火。龍膽草熊降胃氣,堅胃質(zhì),泄肝膽之熱,故凡胃熱氣逆,胃汁短少者,服之可以開胃進食;肝膽
之熱上炎者用之皆能治愈。青黛涼血,清膽火。全方降逆、止嘔、和胃、清膽以治療胃氣上逆,膽火上沖之嘔吐。
【今用】
返流性胃炎
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包括膽汁、腸液和胰液等)大量返流人胃,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損
傷,從而產(chǎn)生糜爛、炎癥和出血等病變。其主要癥狀是上腹部灼痛,汁性液體,甚至出血。病因是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使胃粘膜產(chǎn)
生炎癥、糜爛和出血等,減弱胃粘膜屏障功能,胃腔內(nèi)的氫離子彌散人胃粘膜內(nèi),刺激肥大細胞,使組胺分泌增加,引起胃壁
血管擴張,炎癥滲出增多和毛細血管瘀血,使慢性炎癥持續(xù)存在;而長期慢性炎癥,使屏障功能進一步降低,造成惡性循環(huán)。
目前纖維胃鏡的廣泛應用給本病的診斷增添了依據(jù),對于本病的治療,盡管方法不少,但是療效尚不能令人滿意。
返流性胃炎屬于中醫(yī)"PEl"、"胃痛"、"吐酸"、"嘈雜"等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為肝膽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膽氣上逆引起。治療
時應該清膽和胃,降逆止嘔。常用鎮(zhèn)逆湯加減治療。鎮(zhèn)逆湯加減:生赭石18克,青黛6克,清半夏9克,生白芍12克,龍膽草9克
,吳茱萸3克,黨參9克,生姜3片。
偏于熱者,舌苔薄黃膩,加竹茹、黃芩、茵陳、蒲公英等;偏于寒者,舌質(zhì)暗淡,舌苔白或白滑,去生姜,加干姜、砂仁、肉
豆蔻;脾胃虛弱,加白術(shù)、茯苓、白扁豆;疼痛劇烈,加延胡索、丹參、炒蒲黃、五靈脂等。
(1)根據(jù)《北京中醫(yī)》,1995,(1):27,張連城報道:運用鎮(zhèn)逆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20例,平均治療71天后,顯效12例,有
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5%。處方如下:代赭石20克,青黛6克,半夏12克,白芍15克,龍膽草9克,吳茱萸6克,黨參9
克,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2次,藥液混合后,分2次服。若胃痛明顯,白芍用量加倍;脾胃虛寒明顯,倍加吳茱萸;脾胃虛
弱者,黨參量倍增;熱象明顯,龍膽草量加大。
(2)根據(jù)《山西中醫(yī)》,2000,(4):28,牛豫潔報道:運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返流性胃炎60例,并與單純采用西醫(yī)藥治療60例作
對照,結(jié)果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組顯效42例,有效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顯效28例,有效17例,無效15例,總
有效率75.00%??傆行蕛山M比較有顯著差異。中藥治以平肝利膽、和胃降逆的鎮(zhèn)逆湯,藥用:生赭石18克,青黛9克,半夏
9克,白芍12克,龍膽草9克,吳茱萸3克,生姜6克,生曬參6克。偏熱者,加竹茹9克,梔子9克;偏寒者,加丁香3克,蘇葉9克
。每日1劑,復煎,分2次空腹頓服,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方歌】
鎮(zhèn)逆止嘔赭夏芍,參姜黛萸龍膽草;胃氣上逆膽火沖,清膽和胃效果好。
 
四十六、張錫純的升麻黃芪湯
【組成】生黃芪15克,當歸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提轉(zhuǎn)胞系,利尿消腫。
【主治】轉(zhuǎn)胞,小便淋漓不通,偶因嘔吐咳逆,或側(cè)臥欠伸,可通少許。
【方論】三焦之氣化不升則不降。小便不利者,往往因為氣化下陷,郁于下焦,滯其升降流行之機也。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藥無
效,而投以升提之藥恒多有效。是以拙擬此湯,不但能治轉(zhuǎn)胞,并能治小便癃閉也。用升提藥,提其胞而轉(zhuǎn)正之,胞系不了戾
,小便自利。古方但重用黃芪治療小便不利、積成水腫者,蓋黃芪實表,表虛則水聚皮里膜外,而成水腫,得黃芪以開通水道
,水被祛逐,脹自消矣。水腫之證,有虛有實,實者似不宜用黃芪。然其證實者甚少,而虛者居多。至其證屬虛矣,又當辨其
為盞虛,或陰陽俱虛。陽虛者氣分虧損,可單用重用黃芪。陰虛者其血分枯耗,宜重用滋陰之藥,兼取陽生陰長之義,而以黃
芪輔之。至陰陽俱虛者,黃芪與滋陰之藥,可參半用之。醫(yī)者不究病因,痛詆為不可用,固屬鹵莽,至其連用除濕猛劑,其莽
尤甚。蓋病至積成水腫,即病因?qū)嵳?,其氣血至此,亦有{損。猛悍藥,或一再用猶可。若不得已而用至數(shù)次,亦宜以補左血之
藥輔之。至今之醫(yī)者,不知陰虛者,多用利水之藥則傷陰陽虛者,多用利水之藥亦傷陽。夫利水之藥,非不可用。然貴薯究其
病因,而為根本之調(diào)治,利水之藥不過用做向?qū)Ф?。?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利水,當歸養(yǎng)血活血,柴胡、升麻升提左機,以
為佐使,俾三焦氣機升降流通,胞系不了戾,則小便利11水腫消。
【驗案】一婦人,產(chǎn)后小便不利,遣人詢方。俾用生化湯力白芍,治之不效。復來詢方,言有時惡心嘔吐,小便可通少許愚恍
悟日:此必因產(chǎn)時努力太過,或撐擠太甚,以致胞系了戾是以小便不通。惡心嘔吐,則氣機上逆,胞系有提轉(zhuǎn)之勢,故/便可
以稍通也。遂為擬此湯,1劑而愈。
【今用】
產(chǎn)后尿潴留
產(chǎn)后尿潴留為產(chǎn)科臨床所習見,西醫(yī)認為本病與滯產(chǎn)時長,運用胎吸產(chǎn)鉗等器械助產(chǎn)或臨盆努責屏氣過度,復加失血1關(guān),產(chǎn)后
身體虛弱,腹壁松弛,產(chǎn)婦怕疼不敢用力排尿等也為{見原因。本病屬于中醫(yī)"癃閉"的范疇,小便不通,點滴不出:閉;小便不
通,點滴而出為癃。臨床上中醫(yī)將癃閉分為上焦氣4不利、中焦氣化不利、下焦氣化不利、膀胱濕熱蘊阻、肝郁2滯、尿路阻塞
及肺脾氣虛等證型。婦人產(chǎn)后體弱,多伴有氣短力,少氣懶言,排尿無力癥狀,臨床辨證以肺脾氣虛為主要{型,用藥治療以升
提中氣,宣發(fā)肺氣為主,升麻黃芪湯為臨床{用。
升麻黃芪湯加減:升麻9克,生黃芪30克,當歸30克,!胡6克,冬葵子12克。
氣虛明顯者,加黨參15~30克,白術(shù)12克;陰虛明顯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會陰切日感染者,加蒲公英30克,通草6克
,生甘草12克。
根據(jù)《中醫(yī)藥研究》,1996,(3):36,連生堂、孫金山報道:運用升麻黃芪湯治療產(chǎn)后尿潴留療效顯著。對于產(chǎn)后尿潴留,一
般行針灸治療可以緩解,中藥治療分為膀胱濕熱型、膀胱瘀阻型、命門火衰型和肺脾氣虛型4類。其用針灸補命門法、用五苓散
等不愈者,根據(jù)兩脈弦而無力,而右寸尤甚,重按似無,辨證為肺脾兩虛,用升麻黃芪湯治愈。處方:生黃芪30克,當歸30克
,升麻6克,柴胡6克。2劑合煎后,分4次,每6小時1次口服。
【方歌】
升麻黃芪湯升提,當歸補血柴胡集;可治水腫與癃閉,胞系了戾亦相宜。
 
四十七、張錫純的加味四神丸
組成】補骨脂180克(酒炒),吳茱萸90克(鹽炒),五味子120克(炒),肉豆蔻120克(面裹煨),花椒30克(微焙),生硫黃180克,大棗81枚,生姜180克(切片)。
【用法】先煮姜10余沸,人棗同煮,至爛熟去姜,余藥為細末,和棗肉為丸,桐子大。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黎明腹痛泄瀉。
【方論】"黎明腹瀉",系腎陽虛衰所致,"火為土之母,命火一衰,脾土當弱,不可腐熟水谷,而作瀉也,此時若恪守通利健運
之信條,勢必僨事,務需改弦易轍,從溫補腎陽人手,方選四神丸(或作湯)以治之。然此藥病輕者可愈,病重者服之,間或不
愈,以其補火之力猶微也,故為加花椒,硫黃之大補元陽以助之"。
本方中,用補骨脂以補命門,吳茱萸以補肝膽,此焙火之基也。然瀉者關(guān)乎下焦,實又關(guān)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溫者,以
暖補脾胃,且其味辛而澀,協(xié)同無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澀大腸,攝下焦氣化。且姜棗同煎,而丸以棗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
下焦之陽,以達中焦也。加花椒、硫黃之大補元陽者以助之。而厲藥力能勝病也。
【今用】虛寒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數(shù)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1次,
糞便于硬,且常伴以排便困難感覺,有急、慢性之分。
中醫(yī)便秘有熱秘、氣秘、虛秘、冷秘之分。其中冷秘是由于下焦陽虛,陽氣不運,傳送失職而陰凝于下。臨床表現(xiàn)為:大便艱
澀,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自,脈沉遲。加味四神丸加減治療
冷秘收效良好。
加味四神丸加減:補骨脂180克(酒炒),生姜180克,花椒30克(微焙),吳茱萸80克,炒五味子120克、肉豆蔻120克(面裹煨),
硫黃18克,大棗80枚。
久瀉中氣下陷者,加黨參、白術(shù)、黃芪、升麻以益氣健脾;滑脫不禁者,加赤石脂、禹余糧、石榴皮、罌粟殼以固澀止瀉。根
據(jù)《中成藥研究》,1989,11(4):45,余惠民報道:用加味四神丸治療虛寒便秘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40-50歲8例
,51~60歲39例,60歲以上者15例;病程在5年以下者38例,5年以上者24例,臨床療效較滿意。處方:補骨脂180克(酒炒),生
姜180克,吳茱萸80克,炒五味子120克、肉豆蔻120克(面裹煨),川椒30克(微焙),精制硫黃18克,大棗80枚。先煮沸生姜,后
入棗同煮至爛熟,去生姜及棗核,余藥研成細末,用棗肉和勻成條,手工為丸,陰干貯瓶備用。每丸重10克,每服1丸,日服3
次,服時用米湯送下。以上藥1料為1個療程,服完病愈則停藥,如仍未痊愈,可續(xù)服1料。治療結(jié)果:痊愈18例,好轉(zhuǎn)32例,無
效12例,總有效率81%。
【方歌】
四神丸中加椒黃,溫陽之力有加強;溫腎暖脾治腎瀉,黎明不用如廁忙。
 
四十八、張錫純的滋乳湯
【組成】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知母12克,玄參12克,穿山甲6克(炒搗),路路通大者3枚(搗),王不留行12克(炒)。
【用法】用豬前蹄2個,煮湯,用以煎藥更佳。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用】補氣養(yǎng)血,通經(jīng)下乳。
【主治】少乳,其乳少由于氣血虛或經(jīng)絡瘀者,服之皆有效驗。
【方論】方中用黃芪大補脾胃之氣,當歸、知母、玄參養(yǎng)血滋液,豬蹄宣絡通乳,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疏通氣血而通乳
。
【今用】產(chǎn)后缺乳產(chǎn)后缺乳又稱產(chǎn)后乳汁少,指產(chǎn)后乳汁甚少或全無。
產(chǎn)后缺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母親營養(yǎng)不良,一般健康狀態(tài)比較差,身體虛弱,乳汁分泌不足。②生活沒有規(guī)律,
睡眠不足,導致過度疲勞,影響乳汁的分泌。③著急生氣,情緒過于激動,精神過于緊張,導致乳汁分泌不足或完全沒有。④
哺乳方法不對,或由奶頭內(nèi)陷、奶頭破裂,嬰兒不能很好地吸吮奶頭,因而乳房內(nèi)的乳汁經(jīng)常不能排空,分泌越來越少。
中醫(yī)認為乳汁缺乏是由氣血虛弱或肝氣郁結(jié)造成。其中氣血虛弱常見癥狀為:乳汁甚少而乳房無脹痛感,面色蒼白,頭暈耳鳴
,心悸氣短,食少,大便溏薄,舌色淡,舌苔少,脈虛細。滋乳湯適用于氣血虛弱型。
滋乳湯加減: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玄參12克,穿山甲6克(炒搗),路路通3枚(搗),知母12克,王不留行12克(炒)。
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少,氣血兩虛者,去知母、玄參,加黨參、陳皮;寡歡多慮,兩乳脹滿作痛,肝氣郁結(jié)者,加柴胡、青
皮、桔梗、絲瓜絡;納少便溏者,加自術(shù)、茯苓、山藥;乳房脹硬結(jié)塊,局部生熱,觸痛者,加敗醬草、蒲公英、赤芍。
根據(jù)《浙江中醫(yī)雜志》,1996,(1):8,王乃漢報道:用滋乳湯加冬葵子治療缺乳癥100例,服藥3劑見效者46例,服6劑見效者
32例,服9劑見效者14例,無效者8例。92例見效者中,藥后乳汁下如涌泉者48例,下乳中等者32例,下而不爽不夠嬰兒食量者
12例。處方:炒冬葵子30克(研碎),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知母12克,玄參12克,炒王不留行12克,炒穿山甲6克(搗碎),路
路通3枚(搗碎),絲瓜絡1枚作引。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少,氣血兩虛者,去知母、玄參,加黨參30克,陳皮10克;寡歡多慮
,兩乳脹滿作痛,肝氣郁結(jié)者,加柴胡6克,青皮6克,桔梗3克。
【方歌】
滋乳芪歸知母玄,路通穿山留行全:補氣養(yǎng)血通乳汁,豬蹄湯煎方更驗。
 
四十九、張錫純的定風丹
【組成】生明乳香9克,生明沒藥9克,朱砂3克,全蜈蚣大者1條,全蝎3克。
【用法】共為細末,用藥1克左右,置小兒日中,乳汁送下,每日服藥5次。必要時根據(jù)病證煮湯劑送服此丹。
【功用】平肝熄風,化瘀止痙。
【主治】初生小兒綿風,其狀逐日抽掣,綿綿不已,亦不甚劇。
【方論】乳香、沒藥行氣化瘀,配伍朱砂、蜈蚣、全蝎鎮(zhèn)驚熄風?!冻彩喜≡础罚?小兒驚者,由氣血不和,寒熱內(nèi)生,心神不
定,所以發(fā)驚。''小兒發(fā)驚,蓋由氣壅致瘀,痰飲內(nèi)停所致,唐容川:''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但毒瘀血則痰飲自消。"故本方
用乳香、沒藥行氣化瘀,蕩滌痰飲,除驚風之原由。加以熄風之蟲類藥,治療驚風、綿風有效。
【今用】小兒驚風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危重病證,以臨床出現(xiàn)抽搐、昏迷為
主要癥狀。發(fā)病年齡以1~5歲為多見。來勢兇猛,病情危急,發(fā)病率高,四季皆有。西醫(yī)學稱之為小兒驚厥。本病分為急驚風
和慢驚風兩種,急驚風來勢急驟,以高熱伴抽風、昏迷為特征,多有接觸疫癘之疾,或暴受驚恐史。慢驚風來勢緩慢,以反復
抽痙、昏迷或癱瘓為主癥,多有嘔吐、瀉、解顱、佝僂病等病史,預后差。急驚風屬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腦脊液檢查有陽性改變
,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出現(xiàn)病理性反射;屬于細菌引起的腦膜炎、腦炎,周圍自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慢驚風病兒也應該根據(jù)不
同的證候,結(jié)合血液生化、腦電圖、腦脊液、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等檢查,明確原發(fā)疾病。
中醫(yī)治療本病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jīng)驗,定風丹從化瘀熄風人手,治療小兒驚風、綿風有較好的療效。
定風丹加減:生乳香30克,生沒藥30克,朱砂10克,生蜈蚣10克,僵蠶10克,蟬衣15克。共研為末,用乳汁或溫開水送服,每
服1克,日3次。
若抽搐甚者,加全蝎10克,地龍10克;發(fā)熱者,用鉤藤10克,薄荷10克煎湯代水,送服;消化不良加炙神曲30克;食少倦怠,
加雞內(nèi)金30克,炒白術(shù)30克。
根據(jù)《四川中醫(yī)》,2000,(6):41,許良生報道:作者根據(jù)其父許仕揚行醫(yī)30多年經(jīng)驗,治療小兒驚風先以定風丹掣其急,再
根據(jù)臨床見證,辨其寒熱虛實,配合湯藥治療,效果顯著。先取定風71-0.3克沖服,再配以益氣熄風湯藥,藥用:生龍骨10克
,懷山藥10克,生牡蠣12克,石決明6克,生黃芪6克,西洋參6克,膽南星6克,鉤藤5克,山茱萸5克,清半夏5克,薄荷葉5克
,羚羊角3克。上藥煎湯再調(diào)服定心丹0.3克。
【方歌】
定風化瘀止驚風,乳沒全蝎砂蜈蚣;諸藥研末乳汁服,或加湯劑一并送。
 
五十、張錫純的振 頹丸
【組成】人參60克,白術(shù)60克(炒),當歸30克,馬錢子
30克(法制),乳香30克,沒藥30克,全蜈蚣大者5條(不用炙),穿山甲30克(蛤粉炒)。
【用法】共軋細過羅,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6克,無
灰溫酒送下,日再服。
制馬錢子法:將馬錢子先去凈毛,水煮兩三沸即撈出。用刀將外皮皆刮凈,浸熱湯中,旦暮各換湯1次,浸足3晝夜,取出。再
用香油煎至純黑色,掰開視其中心微有黃意,火候即到。將馬錢子撈出,用溫水洗數(shù)次,將油洗凈。再用沙土,同入鍋內(nèi)炒之
;土有油氣,換土再炒,以油氣盡凈為度。
【功用】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
【主治】痿廢之劇者,可兼服此丸,或單服此丸。并治偏枯,麻木諸證。
【方論】馬錢子即番木鱉,其毒甚烈,而其毛與皮尤毒。然制之有法,則有毒者可至無毒。而其開通經(jīng)絡,透達關(guān)節(jié)之力,實
遠勝于他藥也。配以當歸、乳香、沒藥養(yǎng)血活血,蜈蚣、穿山甲通經(jīng)活絡,更以人參、白術(shù)大補元氣、健脾化濕,兼制走竄之
品傷氣,共奏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之功。
【今用】
1.截癱當人體由高處墜下或脊柱受到暴力撞擊時,常發(fā)生脊椎壓縮性骨折或脫位,將引起脊髓不同平面相應的損傷。損傷平面
以下神經(jīng)支配的肢體即發(fā)生癱瘓,內(nèi)臟器官也將發(fā)生功能障礙,即稱為截癱。根據(jù)脊髓的損傷過程和病理變化可以分為脊髓震
蕩和脊髓損傷兩種。臨床通過詳細了解病史及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或核磁共振、肌電圖等檢查可以確定脊髓損傷的程度。本病
屬于中醫(yī)"痿證''的范疇。中醫(yī)認為是督脈受損,經(jīng)絡瘀滯,氣血不得溫養(yǎng),治療采用補督脈,益氣血,溫通經(jīng)脈方法為主。
振頹丸加減:紅參60克,炒白術(shù)60克,當歸30克,生黃芪60克,制馬錢子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蜈蚣10條,穿山甲30克
,雞血藤60克。共為細末過篩,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每日2次,溫黃酒送下。
熱者,加生石膏30克;寒者,加制附子15克,肉桂15克;振顫抖動者,加天麻30克,山萸肉60克;病程久加巴戟天60克,肉蓯
蓉60克。
根據(jù)《中醫(yī)正骨》,2000,(3):16,吳佩瑾等報道:運用振頹丸治療痿廢效果顯著。處方:紅參200克,炒白術(shù)200克,當歸
200克,黃芪200克,鹿茸50克,炒杜仲200克,仙靈脾200克,巴戟天200克,肉蓯蓉200克,烏附片100克,制。馬錢子150克,
乳香150克,炮山甲150克,大蜈蚣30條,共為細末過篩,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3次,溫黃酒送下。
2.肌肉萎縮病
肌肉萎縮病是以肌肉松弛痿弱無力,甚至肌腱拘攣,出現(xiàn)肌肉關(guān)節(jié)、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為特征的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呈慢性進行
性發(fā)展,是一種病程較長,治療上纏綿難愈的疑難病。常見病證有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小兒麻痹后遺癥,癔
病性癱瘓,小兒腦癱,重癥肌無力,中風,外傷或無原因的肌萎縮。
肌肉萎縮病在中醫(yī)屬于"痿證"的范疇,"痿"的記載,首見于《內(nèi)經(jīng)》?!端貑?痿論》日:"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
生痿蹙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于,筋膜干則筋急而攣
,發(fā)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素問·生氣通天論
篇》日:"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以后歷代各家對痿證都有精辟的論述,
足見"痿癥"一名既有淵源,又有臨床可資鑒矣。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有"熱"和"虛"。外感高熱,侵襲于肺,肺受灼熱,耗傷津液,
肺津輸注百脈,津傷則筋脈不得潤養(yǎng),以至筋脈弛緩;或由濕熱之邪蘊蒸陽明,陽明主潤宗筋,濕熱浸淫,則宗筋弛緩,不能
束筋骨而利關(guān)節(jié);或因久病體虛、房室過度、肝腎精血虧損,筋脈失于濡養(yǎng),均能引起本癥,西醫(yī)為感染或自身免疫失調(diào)或某
種藥物的副作用或遺傳因素或基因突變等。用振頹丸效果滿意。振頹丸加減:紅參60克,炒白術(shù)60克,當歸30克,生黃芪60克
,巴戟天60克,肉蓯蓉60克。制馬錢子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蜈蚣10條,穿山甲30克,雞血藤60克。共為細末過篩,煉
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每日2次,溫黃酒送下。
寒者,加制附子15克,肉桂15克;熱者,加生石膏20克,知母15克;振顫抖動者,加天麻30克,鉤藤25克,山萸肉60克。
根據(jù)《中醫(yī)藥研究》,1995,(5):45,郭騰等報道:采用振頹丸治療肌肉萎縮1例效果滿意。處方如下:人參30克,白術(shù)15克(
炒),當歸15克,馬錢子15克(炮制),乳香15克,沒藥15克,全蜈蚣6條,穿山甲15克。
【方歌】
振頹參術(shù)歸乳沒,馬錢山甲蜈蚣末;痿廢偏枯麻木證,益氣活血又通絡。
 
五十一、張錫純的和血熄風湯
【組成】當歸30克,生黃芪18克,真阿膠12克(不炒),防風9克,荊芥9克,川芎9克,生杭藥6克,紅花3克,生桃仁4.5克(帶
皮尖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和血熄風。
【主治】產(chǎn)后受風發(fā)搐。
【方論】此方雖治產(chǎn)后受風,而實以補助氣血為主。蓋補正氣,即所以逐邪氣,而活血者,風又自去也。若產(chǎn)時下血過多或發(fā)
汗過多,而致發(fā)搐者,此方仍可不用,為其猶有發(fā)表之藥也,當滋陰養(yǎng)血,以榮其筋,熄其內(nèi)風,其搐自止。若血虛而氣亦虛
者,又當以補氣之藥輔之。而補氣之藥以黃芪為最,因黃芪不但補氣,實兼能治大風也。此方乃當歸補血湯、荊防四物湯、桃
紅四物湯、生化湯加阿膠化裁而組成的方劑。黃芪補血且祛大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氣,紅花、桃仁活血
化瘀,共為活血之用,取血行風自滅之意。阿膠、白芍、當歸滋陰養(yǎng)血,因產(chǎn)后多有陰血虧虛,荊芥、防風祛風解表。
【今用】
產(chǎn)后感冒頭痛
產(chǎn)后感冒頭痛多是因為產(chǎn)后體質(zhì)虛弱,免疫力低下,或由于產(chǎn)程過長,過度疲勞,或出血較多,感受風邪而引起癥狀。
本病中醫(yī)分為血虛型、血瘀型、外感型、血燥型、氣虛型、毒血型,但臨床上多以血虛型、氣虛型多見,故此方在臨床上應用
較多。 '
和血熄風湯加減:當歸30克,生黃芪18克,阿膠12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桃仁6克,蘇梗10克,羌活10克,生姜10克。
失血過多者,加熟地15克,黃芪加至30克,何首烏15克;氣虛甚者,加黨參18克。
根據(jù)《江西中醫(yī)藥》,1995,增刊:54,崔清權(quán)報道:和血熄風湯加味治療產(chǎn)后2-6天內(nèi)患感冒頭痛者350例,服藥2劑,有效率
95%。處方:當歸30克,生黃芪18克,阿膠12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川芎12克,自芍10克,紅花3克,桃仁3克,藁本12克
,蔓荊子12克,烏藥10克,細辛6克。水煎服,分2次服。頑固痛,加蜈蚣、全蝎或合華佗愈風湯;毒血型,加金銀花、蒲公英
;不食,加山楂、雞內(nèi)金;氣滯,加香附。
【方歌】
和血熄風產(chǎn)后嘗,當歸芍藥和荊防;芎芪阿膠與桃紅,產(chǎn)后受風自爾康。
 
五十二、張錫純的咀華清喉丹
組成】大生地黃30克(切片),硼砂4.5克(研細)。
【用法】將生地黃1片,裹硼砂少許,徐徐嚼細咽之,半日
許宜將藥服完。
【功用】滋陰清火,消腫止痛。
【主治】咽喉腫疼。
【方論】生地黃之性能滋陰清火,無論虛熱實熱服之皆宜。硼砂能潤肺,清熱化痰,消腫止疼。
二藥并用,功力甚大。而又必細細嚼服者,因其病在上,煎湯頓服,恐其力下趨,而病轉(zhuǎn)不愈。且細細嚼咽,則藥之津液常清
潤患處也。此方愚用之屢矣,隨手奏效者不勝紀矣。
【今用】
急慢性咽炎
是由于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咽部炎癥。常見病因是病毒,少數(shù)是細菌引起的。當有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fā)因素,使
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時,原已存在的病毒或細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臨床表現(xiàn)為咽喉發(fā)癢或疼痛、常常有發(fā)熱、咳嗽
。診斷主要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一般檢查,全面進行分析。血象、病毒及病毒抗原的測定等檢查可輔助診斷。
咽炎屬中醫(yī)"喉痹"的范疇。病機與邪毒壅盛,氣滯血瘀有關(guān)?;钛[,清熱化痰為其治法。咀華清喉丹可作為其治療方劑之
一。
咀華清喉丹加減:大生地黃30克(切片),硼砂4.5克(研細),射干10克。
咽中異物感明顯加浙貝母10克,咽部紅腫明顯加黃芩10克。
根據(jù)《湖北中醫(yī)雜志》,1996,(5):45,李秋云報道,采用本方與"清咽利喉湯"分用治療急性咽喉炎作為治療組,西藥一般治
療作為對照組,結(jié)果兩組治愈率有顯著差異(P<0.O1)。處方:硼砂4.5克,生地12克,玄參12克,麥冬12克,射干12克,知母
12克,玉蝴蝶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山豆根10克,黃芩10克。咀華清喉丹每日嚼服4次;清咽利喉湯每日1劑,水煎,分2
次溫服。
【方歌】
張氏咀華清喉丹,生地硼砂細嚼咽;滋陰清火消腫痛,喉痹服此效非凡。
 
五十三、張錫純的扶中湯
【組成】白術(shù)30克(炒),生山藥30克,龍眼肉3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用】健脾止瀉。
【主治】泄瀉久不止,氣血俱虛,身體贏弱,將成勞瘵之候。
【加減】小便不利者,加椒目9克(炒搗)。
【方論】龍眼肉,味甘能補脾,氣香能醒脾,誠為脾家要藥。且心為脾母,龍眼肉色赤人心,又能補益心臟,俾母旺自能蔭子
也。白術(shù)性溫而燥,氣香不竄,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治脾虛作脹,脾濕作渴,脾弱四肢運動無力,甚
或作疼。山藥乃平補脾腎之良藥,補脾而不溫燥,滋腎而止瀉,三味合用,健脾祛濕,益氣固澀,泄瀉自止。
【驗案】一婦人,年四十許。.初因心中發(fā)熱,氣分不舒,醫(yī)者投以清火理氣之劑,遂泄瀉不止。更延他醫(yī),投以溫補之劑,
初服稍輕,久服則瀉仍不止。1日夜4~5次,遷延半載,以為無藥可治。后愚為診視,脈雖濡弱而無弦數(shù)之象,知猶可治也。但
瀉久身弱,虛汗淋漓,心中怔忡,飲食減少。躊躇久之,為擬此方,補脾兼補心腎。數(shù)劑酒,而汗則加多。遂于方中加龍骨、
牡蠣各18克(皆不用煅),2劑汗止,又變?yōu)槁[。蓋從前瀉時,小便短少,瀉止后,小便仍少。水氣下無出路,故蒸為汗,汗止
又為漫腫也。斯非分利小便,使水下有出路不可。特其平素常覺腰際涼甚,利小便之藥,涼者斷不可用。遂用此方,加椒目9克
,連服10劑痊愈。
【今用】慢性腹瀉慢性腹瀉是指持續(xù)性或反復性大便次數(shù)增多及糞便形狀改變
超過2個月以上者,多由過敏性結(jié)腸炎、局限性腸炎、慢性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疾病引起。臨床以腹瀉、腹痛、
膿血便為主要癥狀。
慢性腹瀉在中醫(yī)屬于"泄瀉"、"便血"、"腸風"等范疇。其臨床證型可見脾胃虛弱,脾腎虛弱,肝郁脾虛,腸積濕熱等,均導致
大腸傳導失司。其中,扶中湯適用于脾。腎虛弱型。
扶中湯加減:白術(shù)30克(炒),生山藥30克,龍眼肉30克,菟絲子10克。
腎虛明顯,加沙苑子10克,補骨脂6克;有積滯者,可加大黃6克(后下);脾氣不升者,加升麻3克,黃芪10克;胃不降而噯氣明
顯,加旋覆花10克(布包),寸冬6克。注意調(diào)理脾胃氣機。
根據(jù)《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脾胃雜志》,2000,6(8):367,杜長海等報道:采用扶中湯合四神丸治療慢性腹瀉50例,結(jié)果療效滿意
。藥物組成:生山藥20克,炒白術(shù)20克,補骨脂10克,吳茱萸3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5克,車前子1.5克(布包),茯苓15克,
炒薏苡仁15克,炒谷芽10克,炒稻芽10克。隨癥加減:大便失禁,加訶子肉、烏梅;腹痛腸鳴,加木香、烏藥、白芷;濕熱盛
,加黃連、黃芩。
【方歌】
張氏自擬扶中湯,白術(shù)山藥合成方;補火生土龍眼肉,纏綿腹瀉細思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朱良春臨床經(jīng)驗及方劑
民間散佚中醫(yī)藥方
1008.治胃下垂秘方-升胃湯
安沖湯系列,都是能讓月事安定的良方
秘方 驗方 效方 絕對有用
“國醫(yī)大師鄧鐵濤處方拾穗30個常用自擬方” 的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