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茶
《琴茶》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被罷官后寫的一首七言律詩,詩文表面上看是作者歸隱后的灑脫之情,其實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朝廷為國家作出貢獻,可是他的愿望卻一直沒有能是實現(xiàn)。
作品名稱 琴茶 創(chuàng)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古詩詞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作 者 白居易
1.作品原文
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⑴兀兀:性格高標而不和于俗。
⑵陶陶(yǎoyǎo):和樂貌,《詩經(jīng)·國風·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2]
白居易晚年辭去刑部侍郎的官職,賦閑東都,做《琴茶》一詩,表達了詩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觀點。
首聯(lián)寫自己天性開朗,曠達灑脫,與官場中的風氣相悖,故寄身官場屢受排擠。
“拋官”即辭官,退隱之后無早朝之擾,盡可春眠;年事已高,再無為搏功名而讀詩書之累,更覺逍遙自在。次聯(lián)極寫賦閑后的愜意之狀。
三聯(lián)起句寫琴,《淥水》古琴曲,為詩人之所愛。詩人精通音律,曾有《聽彈古淥水》詩云:“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欲識漫流意,為聽疏泛聲。西窗竹陽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詩人提此曲是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寫茶,“故舊”老朋友、舊相識。“蒙山”指蒙山茶,產(chǎn)于雅州名山縣(今屬四川),蒙頂山區(qū),相傳西漢年間,吳理真禪師親手在蒙頂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飲之可成地仙。詩人舉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詩人畢竟是標準的儒家子弟,他的辭官亦并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劇的矛盾,各種弊端的呈現(xiàn),他的忠君愛國之心無法掩飾,故此在尾聯(lián)他仍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感嘆和欲展宏圖的期望。“窮通行止”,這里的“窮”指報國無路,“通”指才華得施,“行”指政見得用,“止”指壯志難酬。樂天的《江南謫居十韻》“壯志徒許國,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鱗??Κq向日,蓬斷即辭春……行藏與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這句詩的最好注釋。末句表達了詩人想返回長安為國效力的愿望,但詩人至終亦未能再進西京,令人感嘆。
白居易
(772~846)唐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他的詩文流傳極為廣泛,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白居易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F(xiàn)存詩有2800多首,為唐代存詩數(shù)量最多的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guān)詩詞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明代陳絳《辨物小志》
以擅長墨竹名世的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在四川邛州任上時,得友人寄奉蒙頂新茶。畫家以千里之外的無錫惠山泉水烹飲,他“一啜咽云津”,頓覺身心清爽,“羽翼要騰身”了,欣喜之余作《謝人寄蒙頂茶》,詩云:
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
靈根托高頂,勝地發(fā)先春。
幾樹驚初暖,群籃競摘新。
蒼條尋暗粒,紫萼落輕鱗。
的礫香瓊碎,蓬松綠躉均。
漫烘防熾炭,重碾敵輕塵。
惠錫泉來蜀,乾崤盞自秦。
十分調(diào)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無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騰身。
落人真賢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澀,莫厭寄來頻。
“蜀土茶稱圣。”古代巴蜀,是我國早期茶事孕育地之一。四川的茶葉生產(chǎn),其源可追溯到巴蜀建國的初期,即戰(zhàn)國時期。四川產(chǎn)名茶,不但起源早,而且種類多,聲譽高。歷史上多稱蜀茶為“上品”、“極品”、“仙品”等。直到初唐,“貢茶亦以蜀為重”(《歲時廣記》)。歷代詩人文士都爭相稱頌蜀茶,白居易有詩云: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詩人在春深酒渴時,適逢新蜀茶寄到,即呼童汲來渭水烹煎,其欣喜之狀,躍然紙上。
“郊寒島瘦”的苦吟派詩人孟郊,獨嗜蜀茶,當他身邊“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時,急如星火地向在朝廷當官的朋友呈詩“乞茶”:“錦水有鮮色,蜀山饒芳叢”,“幸為乞寄來,救此病劣躬”。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獨珍”之謂。白居易愛蜀茶,最愛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琴與茶是白居易晚年“窮通行止長相伴”的心愛之物。彈琴他最愛聽《淥水》一曲,飲茶則把蒙山茶當作老朋友般喜愛。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相與還。
孟郊乞討的“蒙茗玉花”,也就是蒙山茶。宋文彥博在《贊蒙頂茶》中說:“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液勝醍醐”,譽蒙頂茶如云之脂膏,賽過醍醐。宋吳中復《謝人惠茶詩》有“吾聞蒙山之嶺多秀山,惡草不生生淑茗”之句。李肇在《唐國史補》卷下說:“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
可是,陸羽在《茶經(jīng)》中未列蒙山茶。詩人黎陽王對陸羽未能品嘗到這絕品茶,感到十分惋惜,吟有《蒙山白云巖茶》云: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
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
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
若教陸羽持公論,應(yīng)是人間第一茶。
1、蒙頂茶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
2、在暑熱天喝蒙頂山綠茶,自然可以定心安神、消暑去熱。
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于原始、簡單農(nóng)耕生活狀態(tài),生產(chǎn)落后,主要種植水稻、小麥、 玉米(玉米原產(chǎn)自美洲,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才引入西班牙,明末引入中國)等農(nóng)作物和馴養(yǎng)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jīng)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yīng)該比較原始。最早食用鮮葉,之后是摘下葉片曬干收藏、烹煮羹飲。
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于巴蜀地區(qū)。盡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于何時,但是,從現(xiàn)存世界上關(guān)于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 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制造的起源地。到目前為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
早在西漢時期,相傳當?shù)厝藚抢碚嬖诿缮缴戏N植茶樹。吳理真是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0年)人,由于在蒙山種植茶樹,帶動了當?shù)夭枞~生產(chǎn)的發(fā)展,據(jù)說至今蒙山頂上留下的七株茶樹是當年吳理真所種。到了宋代,茶葉成為與鹽、鐵一樣重要的生活物質(zhì)和軍需物質(zhì),對宋代中央財政起到了重要作用。據(jù)宋代《金石苑》記載: “甘露祖師由西漢出現(xiàn),吳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嶺表來,住蒙山植茶七 株,以濟饑渴。元代京師旱,敕漲秦二相,詔求雨濟時,師入定救旱,少頃,沛澤大通。”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于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zhì),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对颇嫌洝氛f:“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lián)延數(shù)十里,在縣西南。古詩云:“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1991年,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jié)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著眾多旅游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吊。 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蒙頂山茶,隨著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zhì),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圣揚花”等茶問世。“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冪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鐘、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后,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nóng)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競栽茶,以規(guī)厚利,不數(shù)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唐代,中日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jīng)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chǎn)技術(shù)、建筑藝術(shù)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達數(shù)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chuàng)了蒙頂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那么,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fā)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zhì)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chuàng)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那時,四川茶葉產(chǎn)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chǎn)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chǎn)量常在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解放后,蒙頂名茶得到應(yīng)有的恢復和發(fā)展,蒙山茶場運用現(xiàn)代制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chǎn)。上世紀80年代,又創(chuàng)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優(yōu)、部優(yōu)產(chǎn)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2011年,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產(chǎn)量增長,質(zhì)量提高,不僅為國內(nèi)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于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蒙頂茶,產(chǎn)于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qū)。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說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shù)南刹?,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贊語不絕。
茶圣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shù)谝?,顧諸第二”(顧諸茶產(chǎn)于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說,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說春分前后春雷初發(fā)時,采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里,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采了蒙頂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于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山,古時屬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致祭。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guān)。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chǎn)各種花色名茶的統(tǒng)稱。有雷鳴、霧鐘、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后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民國初年,以生產(chǎn)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為當時的蒙頂茶的代表。如今,以生產(chǎn)甘露為多。
蒙頂派茶道分蒙頂茶藝“天風十二品”和蒙頂茶技“龍行十八式”兩大類,分屬典雅派與剛健派。兩派一柔一剛,一文一武,一靜一動,這和我國詩詞風格的“婉約派”、“豪放派”一樣相映成趣,乃蒙頂派茶道、茶藝“技”、“藝”雙絕,被譽為中國茶文化藝術(shù)的兩大里程碑。
相傳是蒙頂茶開山祖師“吳理真”所創(chuàng),本來用于祭祀女媧使蒙頂山獨享天外風雨潤澤的。歷經(jīng)兩千年的風雨,演變成著名的蒙頂茶藝。講的是如何泡茶、聞香、送茶、飲茶的奧妙。它包括玉壺蓄清泉、甘露潤仙茶、飲客鳳點頭等12道程序,表演者通常需要沐浴焚香后在山頂表演。茗煙與仙霧漸融漸逝,神思共天,且合且離,可謂將茶藝的雅致之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指蒙頂山“禪茶”中所獨創(chuàng)的十八道獻茶技藝。 相傳,“龍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禪惠大師在蒙頂山結(jié)廬清修時所創(chuàng)。過去,作為僧人修行的一門功課,“龍行十八式”茶藝只在蒙頂山僧人中流傳,直到清代才逐漸傳入民間。 創(chuàng)下融茶道、武術(shù)、舞蹈、禪學、易理為一體的茶技——蒙頂派“龍行十八式”。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水乳交融,更奠定了蒙山作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至尊地位。[1]
蒙頂山長嘴壺茶技“龍行十八式”屬剛健派。在國人心目中,茶道似乎是追求靜穆優(yōu)雅的高雅藝術(shù)的代表。但是,“龍行十八式”茶技卻與傳統(tǒng)的茶道大異其趣,表現(xiàn)出一種剛健向上的藝術(shù)風格,以陽剛之美獨樹一幟,成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絕無僅有的獨特景觀。中央一臺、中央二臺、中央三臺、中央四臺、鳳凰衛(wèi)視,江蘇、貴州、西藏、四川等全世界30多家電視臺都紛紛進行專題或者新聞報道。“龍行十八式”茶技,它是指蒙頂山“禪茶”中所獨創(chuàng)的十八道獻茶技藝。 “龍行十八式”茶技融傳統(tǒng)茶道、武術(shù)、舞蹈、禪學、易理于一爐,充滿玄機妙理。摻茶師手持嘴長
中國茶道活化石--蒙頂山長嘴壺茶技“龍行十八式”名稱如下:第壹式:蛟龍出海,第貳式:白龍過江,
第叁式:烏龍擺尾,第肆式:飛龍在天,
第伍式:青龍戲珠,第陸式:驚龍回首,第柒式:亢龍有悔,第捌式:玉龍扣月第玖式:祥龍獻瑞,第拾式:潛龍騰淵,第拾壹式:龍吟天外,第拾貳式:戰(zhàn)龍在野,第拾叁式:金龍卸甲,第拾肆式:龍興雨施,第拾伍式:見龍在田,第拾陸式:龍臥高崗,第拾柒式:吉龍進寶,第拾捌式:龍行天下。
唐朝詩人李白的《長相思 其一》中有“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的詩句。在這首詩中,淥水意指清水。全詩如下: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
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
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唐朝詩人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全詩如下:
??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