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江南宜興,一直是天下文人的夢境。
那波光云影、杏花春雨的悠閑所在,分明是唐詩的故土;煙水寒籠、畫舫船頭的縹緲意境,好比是宋詞的家鄉(xiāng);太湖的水流到這里,如一闋柔軟綿長的灘簧古唱,婉約溫雅、柔韌豪放;這里的山不高,卻俊秀;不奇,卻雅致;不險,卻是天生的一派嫵媚。如此美妙的山水,必得有神奇的傳說陪襯著,方顯出歷史的契闊和韌性,我們的故事,就從古陽羨里那一折“富貴土”的傳說開始吧。
在那遠古的時代,宜興丁蜀一帶只是太湖之濱的一個小小村落。人們?nèi)粘龆鳌⑷章涠?;耕作之余,取山間陶土,制作些缸甕碗罐,以作日用之需。生活非常平淡簡樸。一日,村里忽然來了一位形貌怪異的云游僧人,邊走邊喊道:“賣富貴土,賣富貴土!”村上人感到好奇,紛紛駐足觀望。僧人見人們躊躇不前,又高聲喊:“貴不欲買,買富如何?”
人們更加不知究竟,這個仿佛從天而降的破和尚到底要干什么呢?那異僧卻越走越快,越喊越響;村上的幾位長者覺得奇怪,便跟隨其后,一路朝青龍山、黃龍山的方向而去。走到一個拐彎處,那異僧突然不見了,遠處的天邊,出現(xiàn)了一道絢麗的彩虹。老人們四下張望,忽見坡前有幾個土坑,上前一看,里面全是五顏六色的泥土。老人們就把這些奇妙的五色土帶回村里,讓兒輩們搗煉燒制,竟出現(xiàn)與從前迥別的色彩效果,可謂五彩繽紛。于是后人紛紛效仿,一種世界獨有的紫砂陶,由此雄踞一方,享譽九州。
地質(zhì)學專家認為,宜興紫砂陶在我國乃至世界陶瓷中獨樹一幟,是宜興的歷代陶工的智慧把天賦的紫砂泥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結(jié)果。世界上別的國家有沒有紫砂泥?據(jù)考證是沒有的。在西方,如美國、意大利、英國、日本等陶瓷工業(yè)高度發(fā)達國家,都沒法生產(chǎn)出紫砂泥。它們生產(chǎn)的紅色陶器,只能稱之為紅色炻器。我國地大物博,紅色陶土分布極廣,但所產(chǎn)陶土礦物組成、化學組成與宜興不一樣,因此,把宜興紫砂泥說成世界獨有,決不言過其實。
OCTOBER“女媧補天、摶土造人”,是我們黃皮膚黑眼睛的祖先,出于對天空和大地的敬畏,給后人留下的神話故事之一。他們認為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歸大地、化做泥土。紫砂就是大地深處的一把土,要說簡單,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簡單的存在呢?但就是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東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千變?nèi)f化的乾坤都可以裝進一把壺里。它還是那把土嗎?就像中國的中藥,把一些枯枝敗葉放在一起煮,最后的神奇就在一碗湯里。水火土木,相克相生。中國古代哲學的經(jīng)典,在紫砂誕生那天起,就與它一道穿越滄桑風雨,共同塑造著不朽的東方傳奇。
紫砂泥又稱巖中巖、泥中泥。其中又分紅泥、紫泥、團山泥。即便是在宜興,也只有丁蜀鎮(zhèn)郊黃龍山中的甲泥礦層里才能找到。紫砂,貴在有“砂”,那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獨特材質(zhì)。由于這種“砂”的作用,燒成后的紫砂壺外觀,便會呈現(xiàn)出遠比一般陶泥黏土豐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氣性好、蓋不奪香而無熟湯氣。一經(jīng)泡養(yǎng)和把玩,“火氣”盡消,其“水色”和韻味,可與玉器媲美。它那獨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無法比擬的。明代的吳梅鼎曾經(jīng)寫過一部傳世之作《陽羨名陶賦》,我們把其中的一段翻譯成白話文,讀來很有意思:
說到那紫砂泥色的變化,有的陰幽,有的亮麗;有的如葡萄般的紺紫;有的似橘柚一樣的黃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綠;有的如寶石滴翠;有的如帶露向陽之葵,漂浮著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沙上撒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堅實,如黔黑的包漿發(fā)著幽明之光,那奇瑰怪譎的窯變,豈能以色調(diào)來命名?仿佛是鐵,仿佛是石,是玉嗎?還是金?遠遠地望去,沉凝如鐘鼎列于廟堂,近近地品味,燦爛如奇玉浮幻著精英。那是何等的美輪美奐!世上一切珍寶,都無法與它匹敵啊。
紫砂礦土從巖中取出,質(zhì)堅如石;幾個月日曬雨淋,漸漸風化,狀如粉末。需經(jīng)長期陳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氣,這樣的過程就像儲藏老酒,時間越長,酒越醇香。生泥變成熟泥的工藝流程,經(jīng)過千百年的經(jīng)驗積累,更是自成體系,各懷絕招。
為什么紫砂藝術(shù)只屬于宜興呢?除了地理地質(zhì)上的天然優(yōu)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宜興有幾千年的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時期,宜興的先民就在這片土地上燒造原始的陶器。長期積累的成型工藝和紫砂壺的誕生,都是一脈相承的。像漢罐的造型和打圍身筒的手工絕技,就給紫砂壺提供了成型的依據(jù)。
紫砂乾坤千奇百妍,歷代藝人以巧奪天工之技,將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出神入化,演變出千萬般英姿與風情。其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鑲接成型,成為世界造型一絕。其間又通過變形與裝飾,彰顯其斑斕多姿的風貌??芍^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我們把它細分一下,則大致可為三類:
一是幾何形體,俗稱“光貨”。其中又分為方形和圓形器兩種。“光貨”的造型要求是“圓、穩(wěn)、勻、正”,柔中寓剛而圓中有變,厚而不重且穩(wěn)而不笨。方形器則追求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wěn)莊重,方中寓圓。
二為自然形體,是一種模擬自然物體形態(tài)的壺藝。俗稱“花貨”??傻窨社U,師法自然。大千世界,花卉翎毛,瓜、果、蟲、魚,松、竹、梅、橘,皆可作為裝飾。最能代表制壺藝人的匠心獨運,以造化為師。提煉取舍是為根本,適度夸張才是藝術(shù),寓意象征手法多樣,源于自然還須高于自然。
三是筋紋形體,俗稱“筋囊貨”。特點是將壺體分成若干等分部分,然后組成精確嚴密的整體結(jié)構(gòu),再組合成完整的壺體。上下映襯,身蓋齊同,紋理清晰,明暗分明。單是口與蓋嚴絲合縫,尚不足為奇,其工藝要求如精密機械,達到了無微不至、無以復加的程度。
成型的紫砂壺坯,要放進窯里燒成。這也是一門天大的學問。在丁蜀鎮(zhèn)的前墅村,我們見到了一座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老龍窯。
龍窯,是中國古代陶業(yè)工人的非凡創(chuàng)造。它的形狀,確如一條匍匐在山坡上的蒼龍。在“龍脊”的兩側(cè),均勻地分布著填放燃料的鱗眼洞。黯淡無光的陶坯,在千度以上的窯火中,漸漸變得通體透明。在窯工們的眼里,這都是一個個有靈性的生命;火鳳凰在盡情地舞蹈中,涅槃而新生。而奇麗的窯變,賦予了紫砂陶器別樣的風韻。它們既是實用的飲器,又是具有鑒賞價值的藝術(shù)品。明代有個叫歐子明的宜興人,他創(chuàng)建的歐窯在當時非常有名,它繼承了宋代南北各名窯的成就,燒成了宋代哥窯的紋片、官窯的青色和鈞窯的紫彩;一首民歌里這么贊美說:“歐窯妍如花,絢麗如晨霞?!?br style="line-height: 24px;"> 時間越過了千年。如今的陶都,龍窯只是作為一座活文物而存在著。窯的變革讓應運而生的倒焰窯、隧道窯、推板窯和電窯在以后的歲月里大放異彩。
終于,一把承載了紫砂藝人和窯工血汗,經(jīng)過了千錘百煉的紫砂壺出品了。我們?nèi)绾蝸龛b定它的優(yōu)劣呢?
鑒別一把壺的好壞,首先看它的造型,要神形兼?zhèn)?;就像看一個人的五官是否端正。其次要試一下實用功能。泡綠茶宜選扁形口大的壺,這樣散熱快,不易變色;泡紅茶宜選高形小口壺,經(jīng)沸水沖泡后茶湯色香濃。還要看端把是否提握方便,壺嘴出水是否流暢,口蓋是否嚴密。第三要看色澤肌理效果,聽其音質(zhì)。一把好壺的音質(zhì)是很清脆的,有金屬的質(zhì)感;然后再看制作的精致程度,壺的表面應該光潔圓潤、線條流暢、底部平整,刻畫周到;最后要看印章,名家的壺,印章十分講究,有一整套印章分別蓋在壺底、壺把、壺蓋內(nèi),大小相宜,還配有簽名證書、作品照片等,有的在壺上某個部位做了暗號??傊?,每個作者都有他自身的防偽方式。
如果說,神奇的傳說只是人們把樸素的心愿附麗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發(fā)現(xiàn)和由此煥發(fā)的巨大魅力,卻讓世界記住了宜興,記住了這個坐落在太湖西岸的文明古城?!疤斩肌钡拿雷u讓宜興一路風塵,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宜興卻有幸在時間風雨的穿越中呼朋引類、廣結(jié)知己。宜興古稱荊溪、荊邑,秦漢兩代改稱陽羨。據(jù)駱駝墩遺址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七千年前,宜興就有制陶先驅(qū)們留下的作品。而紫砂壺的緣起和勃興,則一直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宜興民間,保存著一件出自北宋年間的紫砂器。從造型看它非常粗拙,然而已經(jīng)隱現(xiàn)出古代工匠的智慧;窯火的冶煉技術(shù)雖不成熟,但它已經(jīng)彰顯出紫砂壺的雛形。那個朝代,有一位愛喝茶的徽宗皇帝。他曾經(jīng)寫過一部《大觀茶論》。茶文化由此從士人走向民間。明代是個胸膽開張、元氣淋漓的時代,朱元璋一聲令下,以龍團鳳餅無益于國民生計、助長奢靡風習為由,在洪武七年,將茶餅改為散茶。歷史沒有記載這位朱皇帝是否精于飲茶之道,但中國飲茶卻因此柳暗花明,另辟蹊徑。大壺大盞退至一邊,宜興紫砂壺迅即被世人所青睞。是因為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尤其是宜興龍窯遺址它泡茶不走味,儲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取暖不燙手。色澤光潤古雅,茶湯純郁芳馨;風格超凡脫俗,意韻深厚沉郁。風雅文人、達官名宦趨之若鶩,幾與金玉同價。
有了愛不釋手的壺,更須芳冠九州的茶。如果宜興有壺無茶,那壺也想必難以發(fā)揚光大。
作為中國名茶的產(chǎn)地之一。宜興自古山山有溪、巖巖有潭,雨水充足、氣候溫潤。大溪小泉潺潺奔流,水色澄洌如晶似玉。早在三國東吳時代,“國山苑茶”即著稱于江南。到了唐代,陽羨茶已蜚聲南北,成為孝敬皇上的貢品。一時名流云集、群賢畢至。詩人盧仝曾這樣寫道:“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倍枋リ懹鸩粌H在這里吟風踏月、撫山弄水,汲南嶺活泉、烹北園之茶。后來干脆在南山里住下來種茶、采茶、制茶。這里的一脈茗香被他記錄在后來的傳世之作《茶經(jīng)》里,讓宜興的好山好水好茶再一次走到了歷史的前臺。
到了宋代,宜興已經(jīng)是一個逾萬戶的都市。有一天,蘇東坡駕一葉扁舟,悄然駛?cè)胩!拔醽黻柫w,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這位曠世奇才與宜興有著天然的緣分。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寫,而陽羨茶卻不能不喝。他在蜀山腳下講學,提倡“飲茶三絕”,即茶須陽羨茶,水要金沙泉,壺須紫砂壺。后來的宜興人喜歡用一種叫“東坡提梁壺”的款式,上鐫“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句。盡管東坡時代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紫砂壺,但這里的人都愿意相信,東坡大人正是有了這三絕之寶,才感嘆一聲,從此買田陽羨、種橘品茶而吾將老矣。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大概沒有不喜歡茶與紫砂壺的。明代以后,社會風習受新儒學的影響,平淡嫻雅、質(zhì)樸溫厚已成為一種時尚。紫砂壺的敦厚內(nèi)斂、古雅蘊藉,甚合文人心意。他們感嘆于這里的溪山風流、茶陶仙洲;留下了許多傳世的詩文與畫卷。有一句流傳千古的禪林法語只有三個字:“吃茶去”,那是叫人把纏繞于心的世間煩惱拋卻一邊,以空虛清明的心境去過一種清淡無為的生活。
布衣百姓沒那么多講究,但茶還是被鄭重地排在柴米油鹽之后。江南鄉(xiāng)鎮(zhèn)的小巷深處,一年四季都飄著茶香;鼎沸鬧市、尋常巷陌的老茶館更是星羅棋布。無論時代興衰、王朝變更,壺中沸水依然滾,茶里言語撲面香。許多人把生命里的寶貴年華留在了一壺茶里,泡老了悠悠歲月,恍惚了百年人生。那一排排黑蒼的紫砂老壺已經(jīng)記不清侍候了幾代茶客,溫暖了多少從風雪驛道而來的寒士,撫慰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靈,承載了多少普通人的歡愉和惆悵;壘起七星灶,砂壺煮三江;一個砂壺四個杯,風清月朗美紫砂。它支撐著一個乾坤,匯聚著綿綿浩氣;記敘著昨夜長風,寄托著人生的念想。
在陶都宜興的大街小巷,只要你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各式紫砂陶器。一些普通的門楣、尋常的宅第,推門進去,沒料想竟是一個嘆為觀止的紫砂藝術(shù)世界。世代相傳的壺藝,于平淡中彰顯出博大與豐厚,新和舊的故事都在壺里。當你終于領(lǐng)略了宜興的風土,解讀了荊溪的湖山,尤其是從那醉人的茶香里遙想那千年的往事,你才能叩響古老紫砂的門環(huán)。
一、供春:鼻祖開山
說起江南宜興的自然風景和名勝古跡,可謂洋洋大觀。我們緩緩打開一把歷史的折扇,就會看到這里還完好地保留著“浪子回頭”的東晉大將軍周處的廟宇,梁祝故事中祝英臺的讀書處碧鮮庵,則深藏在秀麗的螺巖山中;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尋父的“天下第一祖庭”,至今梵音不絕。然而,有一座在中國紫砂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金沙寺,如今卻已不復存在了。這里原來是唐朝宰相陸希聲晚年隱居的地方,不過,歷史之所以記住了這座不一般的寺廟,并不因為那位曇花一現(xiàn)的宰相,而是因為它的主人和一位名叫供春的書童。沙寺位于古陽羨(宜興)君山之隅、東溪之上。建筑雄偉,環(huán)境絕幽。這里的老僧肯定不是一般的和尚,用今天的話說,他應該是有點藝術(shù)細胞的。他懂茶道,平時常與一些制陶工匠接觸。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丁山一帶的制陶業(yè)已十分興旺,金沙寺附近就有陶瓷的作坊,平時的耳濡目染,老僧肯定能做簡單的紫砂器皿。當時有一位名叫吳頤山的官人,帶著一個書童在這里讀書休養(yǎng)。吳頤山名仕,字克學,宜興人,文才極好,與吳門畫家唐寅是好友。正德甲戌年進士,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他的書童名叫供春。舊志說他“髫齡穎異”(筆者更愿意他是一個不得志的文學青年)。老和尚做壺的時候,他就在一旁偷看。時間一長,他就學到了做壺的本領(lǐng)。但老僧之壺畢竟粗拙,供春覺得,如果給他一坨泥,他會做一把更好的。有一次,趁大家不注意,他取了一點老僧做完壺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模仿寺旁一棵大銀杏樹上的樹癭紋樣,做了一把紫砂壺。當時他并沒有做壺的工具,只有一把茶匙,所以在壺面上留了很多手指螺紋印。反而顯得古秀可愛。
此壺乍看似老松樹皮,呈栗色,凹凸不平,壺把似松根,質(zhì)樸古雅,如同古銅器一般。吳頤山見后十分喜愛,于是供春又做了幾把,更是博得當時的官宦文人青睞。一日,吳頤山對供春說,再做書童,你就浪費了,自己去闖江湖吧。
從此供春便浪跡天涯。
據(jù)傳,供春后來還做過“龍蛋”、“印方”“六角宮燈”等壺。但世間最看重的,還是他的處女作“樹癭壺”。舊志稱該壺值“五百金”。而且求壺者趨之若鶩。
在以后的歲月里,人們把供春奉為紫砂壺的開山鼻祖。是因為紫砂從供春開始,終于從簡單的喝水器皿縱身一躍,獲得了藝術(shù)的生命。
供春壺從此不脛而走、聲名鵲起,世人爭相競購,幾與金玉比價。但他所制作品極少,流傳后世的更是鳳毛麟角。許多收藏家和鑒賞家都因為未能親眼見過供春壺而抱憾終身。
時間到了公元1928年,宜興有一位名叫儲南強的愛國紳士,在蘇州的一個地攤上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把造型奇特、沒有壺蓋的供春壺。他抑制住內(nèi)心的激動,不動聲色地用一塊銀圓將其買下。此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為了考證這把供春壺的真?zhèn)?,儲南強多番奔走、旁征博引,寫下幾萬字的考證文章,終于肯定這把壺確系供春所作。他還專門請來了制壺名手黃玉麟配了一個壺蓋。畫家黃賓虹看后認為仿北瓜蒂柄與樹癭不符,于是又請另一位壺藝大家裴石民重新配了一個壺蓋。一時成為佳話。
英國大英博物館知道了供春壺的價值,就派人來找儲南強先生,提出用兩萬美金收購供春壺,被儲先生一口拒絕;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人幾次想占有供春壺,不惜用重金與巧言收買。儲南強干脆躲進深山,四處漂泊。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他才把這把幾經(jīng)滄桑的供春壺獻給了國家,現(xiàn)在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供春壺的誕生,不僅開一代壺藝風氣,還為文人參與紫砂架起了一座橋梁。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歷來是重書畫,輕工藝;認為那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但他們卻在紫砂壺上找到了那種內(nèi)斂含蓄、古樸溫厚的品性。盛行于明代的理學,講究正心修身、節(jié)儉養(yǎng)性。竹風一陣,清茶飄香,甚合于他們講學交游、會黨結(jié)社的風氣。當時的江南已逐步成為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重心地帶。山清水秀的宜興更是人文薈萃之地。許多文人志士聚集流連于此,品茗清談、擊節(jié)高歌;紫砂壺不用上釉,樸拙自然,合于人的本性。他們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小小的壺坯上,既可以題寫壺銘,以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懷,又可以篆刻花蟲鳥草,以寄托行云流水的性情。天下哪一種陶瓷器皿能與之比肩呢?
有經(jīng)濟實力的文人,像明代的趙宦先、董其昌、項元汴等,他們干脆專門在宜興住下來,尋找他們合意的紫砂藝匠,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定制砂壺。所謂的文人參與紫砂,骨子里就是這樣的七份癡愛加三分才情,那才叫真正的深入生活。原本粗拙的紫砂壺卻因此文通氣貫、風流韻暢,在閑散優(yōu)雅的歲月里默默提升著它的品位。
還有一些官場上的文人,則把紫砂名手請至家中,待如上賓。一個構(gòu)思、一把壺樣、一件款式,都可以在杯盞交融中得到完善。當時的紫砂藝人大抵文化不高、見識較少。突然被請到身價不菲的官宦人家,看到了平生從未見過的名家字畫、文房雅玩、博古陳設(shè),著實開闊了一把眼界,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藝術(shù)素養(yǎng)。
在中國古代,書法歷來是文人的必修課,紫砂陶坯對他們來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宣紙。半世倜儻,一生風流;性情所至,如高山流水,盡可在此一瀉千里。
壺隨字貴,壺因字傳。由于古代文人和紫砂藝人的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使紫砂壺擺脫了工匠氣,從而進入了藝術(shù)品的行列。文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還是撰寫砂壺銘。那些閱盡滄桑、看透人生的絕句,其實是他們的另一種風骨。
二、時大彬:天降大任
又一位歷史人物悄悄上場了。
供春之后,第一位紫砂名手,當數(shù)時大彬。
時大彬生于明代萬歷年間。按理,那是一個胸膽開張、元氣淋漓的年代。對于紫砂歷史來說,時大彬這個人物太重要了,從他開始,紫砂壺的一整套制作技法才大體建立,一個凡夫俗子,能有這樣的功績,太不簡單了。紫砂壺的風格,到了明代萬歷年間,也由原來的粗放樸拙,轉(zhuǎn)變?yōu)榫殱櫥?。時大彬并沒有把“革新”掛在嘴上,但他和他的弟子們,用大量流傳后世的作品,掀起了紫砂歷史上第一個革新高潮。
史書認為,時大彬?qū)ψ仙白钔怀龅呢暙I,莫過于把“斬木為?!钡闹品ǎ臑殚称?、圍圈,把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法結(jié)合起來,成為紫砂工藝史上的一次大飛躍。
走進歷史的深處,我們知道,大彬是時鵬的兒子,乃父號稱紫砂“明代四大家”之一,大彬心高,父親那點成就,也就那么回事,他并不太以為然。兒子自有兒子的心事,在他看來,從技藝上超越父親并不難,但紫砂壺到底還能走多遠?他心里沒底。
生吾者父母,知吾者供春也。時大彬內(nèi)心真正的師傅,其實還是供春。他仿供春壺,神形兼?zhèn)?。大彬一向擅制大壺,風格趨于樸實堅致,但做多了,不免重復。他自己開始不滿意,老是摔壺,別人可惜,他還是摔,做十把壺,留下的,只有一二把。
陽羨溪山雖然風流,但畢竟格局太小,窯場更是局促狹窄。他多么需要出去走一走。
離上海不遠的常熟、松江一帶,有他許多朋友。他開始了他的“婁東游歷”以壺會友,結(jié)交知己。太倉王世貞,松江陳繼儒,都是當時名噪一時的文人墨客。時大彬與他們交往、切磋久了,自感文氣入懷,受益匪淺。朋友們以為,大壺儲茶固多,但容易走味,提攜品玩也不方便。何不將壺縮???于己于客,多多方便。
靈感,或許就誕生于某個清晨或黃昏,大彬遂將大壺改成小壺,這一款端的是素面無華,風骨冷峻,甚合文人心意。沒承想如此一改,名堂就出來了,小巧的紫砂壺變成了玲瓏剔透的掌上珍玩,其身價也直線飆升。明代萬歷年間,景德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全國的瓷業(yè)中心,但當時地道的茶客,對于景德鎮(zhèn)出品的瓷壺,則持堅決否定的態(tài)度,因為,陽羨紫砂壺已經(jīng)脫穎而出,“蓋不奪香而無熟湯氣”等特點已經(jīng)顯現(xiàn)。當時的文人許次紆在他的《茶疏》里這樣寫道:
“近日饒州所造,極不堪用。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br style="line-height: 24px;"> 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當時信息極端封閉的時代,時大彬也已經(jīng)是全國級的名人了。就像我們今天的某些紫砂名人,當他們的作品一旦被中南海紫光閣、故宮或人民大會堂收藏時,就會感到是一種特殊的榮耀一樣,“千奇萬怪信手出,宮中艷說時大彬”。當時皇宮里的王爺們,也都對大彬壺翹起了大拇指,可不是嘛,鼻煙壺固好,也只是鼻子舒服。紫砂壺又能雅玩,又可品茗,爺們兒誰不喜歡?大彬壺,神了!這時的時大彬,真正給紫砂壺大掙了一把臉面。
可惜,今天我們能夠欣賞到的大彬作品已經(jīng)不多了。
這一把《三足圓壺》,出土于1984年的無錫甘露鄉(xiāng),經(jīng)專家嚴密考證,此乃時大彬早中期作品,壺呈淺褐色,材質(zhì)為粗砂施鋪砂,由于當時的窯火技術(shù)尚有欠缺,壺體上還留存著火疵痕跡。但大彬壺那種特有的敦雅古穆,和紫砂光器所需要的扎實功底,已經(jīng)充分顯露出來。壺質(zhì)乃粗砂,壺嘴的線條舒展曲揚,妖嬈動感內(nèi)蘊豐富。壺把呈耳朵形狀,自是玉氣氤氳。壺蓋上貼塑四瓣對稱的柿蒂花紋,諧合民間口彩“事事如意”。壺身似球狀,圓穩(wěn)而閑適,下承三乳頭形矮足,壺鈕圓純,口蓋嚴密精致。足以體現(xiàn)一位成熟的紫砂巨匠的藝術(shù)風范。
對于當今的紫砂藝人來說,《三足圓壺》的出土,等于是一座沉睡了三百年的東方維納斯橫空出世,如此說來,1984年,當是紫砂藝人的福祉之年。而大彬壺的綿綿氣息,自然將永遠游弋于紫砂天地之間。
三、李仲芳:茗壺佳人
那個走路飄飄蕩蕩的相公,真有意思。有人說他早晨是皮包水,捧一壺茶,邀三五友人,嗑瓜子,玩鳥籠,可以喝到日曬三竿;到下午,他是水包皮了,撲進那澡堂子,湯氣氤氳,海聊神吹,他就是神仙了。有時,他囊中羞澀,連一個銀角子都沒有,可總有人請他的客。他善飲,用大杯,喝的是白酒。人又豪爽,喝高了,趴下,有時摔倒在陰溝里,那有什么?爺們兒嘛!有時,還有人把他請到家中,原來,他是制壺的高手,他做的紫砂壺,小巧,精雅,有人說,比他老子的壺都強!
他叫李仲芳,是李茂林的兒子。他父親李茂林,江西婺源人,明萬歷年間遷至宜興,他善制紫砂小圓壺,史稱“名玩”,慕名收藏者頗多。原先,紫砂壺燒成,都是搭放在陶缸內(nèi),不免沾上缸壇釉淚,從李茂林開始,紫砂壺另辟匣缽,燒出的紫砂壺,清新賞目。史書認為,這是李茂林對紫砂的一大貢獻。
仲芳隨父制壺,本是天經(jīng)地義。但仲芳好玩,常去那勾欄瓦肆,喜歡朝歌暮弦、鮮衣怒馬的生活。有人還告訴茂林,你家仲芳見到美女,那眼神直勾勾地,像是要一口吞了人家。茂林聞罷大怒而責打仲芳??蓱z仲芳瘦弱身子,哪里經(jīng)得起打?他抽身逃跑的姿態(tài),頗像一只野鶴。
有一天,李茂林的好友,制壺大王時大彬來訪,見仲芳正在父親的作坊里制壺,那一招一式,讓他心下喜歡。茂林卻在一旁數(shù)落兒子,大彬聽了半天,說,男人哪有不喜歡看美女的?這不算錯!這個徒弟,我收下了。
茂林大喜過望,犬子能投到時兄門下,真造化也!
時大彬扔給李仲芳幾兩碎銀子,說,小子,想玩就玩?zhèn)€痛快,男人哪兒有不玩的?不過,玩完了,就得好好做壺,那可是一點馬虎不得。
李仲芳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銀子,既然時大人慷慨,他也就不客氣了,那些銀子,讓他痛痛快快地玩了三天。
玩完了,他就真的收心了,一心一意做壺了。時大彬的壺,讓他欽佩,何止是欽佩,簡直是五體投地。時大彬并沒有教他怎么做壺,但他悟性好,多看幾眼,就把本事學到手了。他仿時壺,幾可亂真。有一次,時大彬剛做好一把壺,有事出去了,等他隔日回來,泥凳上多了一把壺,和他做的那把完全一樣。細看那活兒,還真不比他差。再抬頭一看,仲芳正站在門口朝他偷著樂呢!大彬大悅,一句話沒說,就在那壺底上穩(wěn)穩(wěn)地打上了自己的印章。
窯場上漸漸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李大瓶,時大名,造璧壺,勝佳人。
一不小心,李仲芳的名氣超過他父親李茂林了。
大彬說,茂林啊,你應該高興。
茂林心里高興,嘴上不服:這個敗家子,就靠一點小聰明。
時大彬搖頭:不見得吧。這小子有靈氣,非吾輩可及也!
茂林造壺,主張復古,風格趨于樸素簡潔;古人的壺太經(jīng)典了,幾輩子也學不完呢。仲芳則以為,造壺之美,當隨時代;文雅巧妙,貴在出新,老是泥古自閉,那才最沒出息。
有一次,仲芳做了一把《扁圓壺》,那是他新設(shè)計的壺樣,興沖沖地走進父親的作坊,脫口道:老兄,你看我這把壺做得如何?
茂林愣住了,正要發(fā)作,但見兒子托在手上的壺,扁圓形、短彎流、圓腹、豐肩、環(huán)柄、平底。造型秀雅,線條行云流水,形態(tài)如出水芙蓉,清新可愛。
茂林不由長嘆一聲:老兄老矣,小弟好自為之吧!
“老兄”之典不脛而走,甚至變成了壺名。一時,求“老兄壺”的藏家,趨之若鶩。
仲芳為此正名:壺乃扁圓,仲芳所制,壺林秀出,乃李茂林之子也。
有人求教仲芳:同是砂土,何故君之妙手,即能點石若金,壺如盈月也?
仲芳答曰:茗壺若佳人,豐而不腴,艷而不俗,玉樹臨風,秋水春云;窈窕而不風騷,溫情而非淫蕩,此乃佳人,亦為佳壺也!
四、陳鳴遠:一壺風月
人們把紫砂歷史上“花貨”鼻祖的桂冠,贈給了一個叫陳鳴遠的鄉(xiāng)村紫砂藝人。他的出現(xiàn),讓峰回路轉(zhuǎn)的中國紫砂在明末清初又綻放出奇麗的光彩。
舊時江南農(nóng)村,男人的名字大抵不外是“福生”、“壽根”、“富貴”之類,就是養(yǎng)一條狗,也得叫個“來富”什么的,討個口彩。陳鳴遠這樣的名字,在鄉(xiāng)間已經(jīng)是鶴立雞群了。他號鶴峰、壺隱,又號石霞山人。陳氏門庭雖然清寒,但耕讀傳家,也算得上翰墨書香。陳鳴遠出生于丁蜀鎮(zhèn)郊的上袁村,也就是今天的紫砂村。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都是制陶為業(yè)。村前小河清流,村后龍窯噴火。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那一片氣場,是何等的充沛!
舊志說陳鳴遠能詩文,善丹青,書法直逼晉唐。但沒有具體的作品記載。宜興這塊土地非常神奇,無論富人窮人,都喜歡書畫。你敲開一戶窮人的柴扉,雖然家徒四壁,但墻上卻冷不丁地掛著一幅唐伯虎的山水??梢?,風雅并不只是富人的專利。
“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這是舊時江南收藏界的一句流行語。促使陳鳴遠成名很早的原因,主要是他既承襲了明代器物造型的樸雅大方,又發(fā)展了精巧的仿生寫實技巧。不僅擅長制壺,還能做杯、瓶、盒以及各式文玩;鐫刻功夫也十分了得。而且,他是紫砂藝人中文學修養(yǎng)最扎實的第一人。
紫砂的兒女情長、詩情畫意,是從陳鳴遠開始的。
海棠、合歡、松柏、蘭草,在舊時江南,有喻情言志之說;而南瓜、核桃、石榴、花生等果實物品,則襯映了中國民間祈福迎祥的審美心理。陳鳴遠把這些東西移到了紫砂壺上,既為飲器,亦可雅玩,更是傳情托志之物。一時洛陽紙貴,求一柄鳴遠壺,殊不易也。
一說浙江紹興府有黃姓公子,家財萬貫。欲求寧波鹽商崔某之女為妻。聘金為5000兩大銀。崔某不允,曰:若取得鳴遠《束柴三友壺》一柄,婚事必成。
黃某求壺心切,星夜趕到宜興,不惜血本托人求見鳴遠。偏偏鳴遠看不起那種紈绔子弟,連續(xù)多日托病不見。那黃某困守在客棧里,懨懨地就得了一種病,竟是湯水不進。鳴遠得知實情,心下有所松動,他不愿耽誤了別人的風月好事,于是趕制了一把《束柴三友壺》。
該壺的壺體是一捆松柴,腰間用藤條一匝,故名束柴;松竹梅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歲寒三友,亦是歷代文人士大夫精氣神之象征。陳鳴遠的意境無疑是富有詩情的:山間小徑,清風一陣;一個擔柴漢子唱著山歌拾級而來,松之堅貞,竹之清悠,梅之高潔,全部體現(xiàn)在平民化的構(gòu)圖之中。那壺體之上,松枝、竹節(jié)、梅蕊,逼真而傳神,顯示了陳鳴遠獨特的審美理念。捏塑、雕刻工藝上的突破,使該壺更具兒女情態(tài),洋溢著一份生命的疏放之美。
黃某得壺,欣喜若狂。三月之后大婚喜日,專派豪舫來接鳴遠前去赴宴。而陳鳴遠大門緊閉,鄰人說他前日出門,不知何方云游去了。
陳鳴遠名噪一時,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無不爭相邀請,禮如上賓。他到了浙江桐鄉(xiāng),在當?shù)匚娜送艨峦ゼ抑?,當場表演壺藝,汪某善書工詩,即興吟詠,鐫刻于壺上;陳鳴遠一路走去,在海寧、寧波一帶廣交文朋壺友。許多文人聞風而來,或題詠,或篆刻,或切磋,或交流。那樣的情景,比起我們今天的筆會或研討會,或許要更風雅,也更實在些。
陳鳴遠的傳世作品,國內(nèi)外均有收藏。
南京博物院收藏著他的一件代表作《東陵瓜壺》,那是花貨中的經(jīng)典之一。以瓜形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此壺砂質(zhì)溫潤,屬團山泥胎。葉脈藤紋刻畫逼真,整體構(gòu)思和諧巧妙,富于生活情趣。壺身款名: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
另一件較能代表陳鳴遠壺藝風格的作品是《包袱壺》。壺體為一衣包,平面作長方圓角形,形體飽滿而不臃腫。布紋褶裥既不失真,又不落自然主義之俗套。嵌蓋結(jié)構(gòu)增強了整體感,在狀為衣包的壺體上,一頭壺嘴,一頭壺把,首尾呼應,趣味盎然。壺底鐫刻:兩腋習習清風生。鳴遠。這把1708年所制的包袱壺,歷盡滄桑,現(xiàn)藏于美國弗里爾藝術(shù)館。
就其風格而言,陳鳴遠深受時代影響,紫砂和瓷器一樣,明代講究清新流麗,到了清代則纖細精巧。他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而自成風貌。從他開始,紫砂壺已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體系。
陳鳴遠對紫砂的貢獻,首先是茶壺造型的設(shè)計上,對明代末年筋紋器形,多以自然形體入壺,用今天的話說,他就是花貨類的一大宗師。其次,他還創(chuàng)制出紫砂半桃、核桃、落花生、板栗、荔枝、石榴、老菱等紫砂雅玩。由于紫砂泥的材質(zhì)特點,這些像生果品栩栩如生,使人真假難辨,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還有,就是他擴大了紫砂陶的藝術(shù)品的外延,把青銅器皿、文房雅玩也豐富了進來,諸如筆筒、雙卮、瓶、洗、鼎、爵等等。體現(xiàn)了一代陶藝家熱愛生活、描摹自然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五、邵大亨:鐵骨與柔腸
不知道邵大亨的人,單看名字,會以為是個財主或者老板。就像我們今天說的張總王總。沒承想,老爺子在中國紫砂史上占著一個相當?shù)奈恢谩D敲匆粋€人,窮得叮當響,脾氣又倔,就靠一手絕技、靠幾把茶壺傳世,簡直匪夷所思。
老皇歷不必翻了,什么嘉慶,什么道光,邵大亨的那個時代,并沒有讓他真正春風得意?;鸸馔辽锔G場,滿世界的陶器,聲響鏗鏘。邵大亨不做壺,還能做什么?那樣一條路,已被大家走得爛熟。拜師,學藝,做一個圓熟的匠人,滿手皸裂,躬背駝腰,把每天做的壺換成白米,養(yǎng)家糊口,然后,風雨剝蝕地老了,做不動了,像太陽一樣落山了,人也變成了一把老壺。
大亨不從。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沒有人見過他去廟里上香,他也不拜神仙、官宦,他不賣壺,視金錢如糞土。他喜歡玩,他吃什么呢?五谷雜糧,飽一頓餓一頓也沒有關(guān)系。終年是一襲加了補丁的短褂,素面朝天。這一方滋潤的水土竟養(yǎng)出個異人,沒有人能說得清他的身世。只知道,他挺著一臉麻子,從上袁村來。
上袁村,在中國紫砂史上是個近于“圣地”般的村落。從這里走出去的紫砂圣手,有惠孟臣、陳鳴遠、黃玉麟、邵友亭、程壽珍、顧景舟、王寅春……
沒有找到邵大亨讀書的記載。與上袁村毗鄰的蜀山腳下,有一座聲名遠播的東坡書院。想必,邵大亨會去那里走動,哪怕是旁聽。他會折下許多樹枝,在地上寫字;他是愛喝一點酒的,白酒。很烈的性子。邵大亨早期的壺,常用來換酒喝。豬頭肉是這里的窯工最愛的下酒菜。邵大亨是慷慨的,他荷包里那點可憐的碎銀子都用來買豬頭肉了。用荷葉包著的豬頭肉會特別的香,邵大亨喜歡和窯工們一起醉,邵大亨醒來的時候,窯工們已經(jīng)把他的壺燒好了。那是什么樣的壺啊,魚化龍,太極八卦,仿鼓,井欄……仿佛神助,大亨的壺名不脛而走,大亨真的是大亨了。
邵大亨成名很早。但他的壺卻做得不多。他懶嗎?不,他不肯重復自己。他也沒有那么多的矯情。有關(guān)大亨壺的故事,在民間,像三國水滸、七俠五義,口口相傳。
一財主藏得一把大亨壺,視若性命;一日,侍女不慎,將壺打碎,財主暴怒而將其懸梁毒打,后又逼其投河。大亨聞知,以一新壺換下侍女性命。財主見大亨囊中尚有好壺,欲出重金求之。大亨曰:壺不過泥丸小科,人卻是血肉之軀;敝壺造孽,差點害了小女性命!言畢,將壺擲地而粉碎,旋揚長而去。
另一折說的是,某縣令得知大亨壺金貴,傳大亨到衙門聽命做壺,大亨不從,被衙役死打,皮開肉綻,仍不從;最后是某師爺從中斡旋,大亨勉強胡亂捏些泥團,敷衍應付,給縣太爺下了一個臺階。
身懷絕技,就必得孤僻狷介嗎?大亨愿意。他知道為此付出的代價,煢煢孑立,正好清凈于心。
大亨的壺,全無甜俗之匠氣,每一根線條都彌漫著詩書的清香。中國的文化,經(jīng)卷浩繁,有人說那是一口醬缸,有人說那是黃金屋、顏如玉。大亨則用他的壺,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做了最形象的詮釋。
有我之境,乃道家之說;
無我之境,乃佛家之說;
忘我之境,乃儒家之說。
邵大亨是深得個中三味的。
我們來說一說他的仿鼓壺。
江南的腰鼓,是屬于妙齡少女的。那樣的一種鼓,是盤在腰間的;每年的正月十五,鄉(xiāng)場上是要鬧元宵的。火樹銀花,鞭炮震天,腰鼓咚咚地敲著,隨著少女們歡快的步伐跳躍,邵大亨看著是喜歡的。他要做一把壺,把自己的愉悅記錄下來,他是一個感情內(nèi)斂的人,什么都不會直說的。最早見到仿鼓壺的人,是一個癡愛大亨壺的收藏家,蘇州大儒吳大澂,他癡癡地說了四個字:骨肉停勻。是說壺?是說少女?原來大亨也是喜歡女人的,他喜歡的,是那種勻稱而不失豐腴,飽滿而決不臃腫,亭亭玉立而決不妖冶招搖的女人。她是素靜安謐的,不是那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自然,仿鼓壺不是女人,但是,它記錄了一個剛性男人的女人觀,那份舒展與窈窕,風韻與神采,全被邵大亨融入了壺里,這是邵大亨從骨子里流出的對這個世界上好看女人的真誠傾慕。
邵大亨壯年早殤。他留給這個世界的壺確實不多。三百年后,他的上袁村的一位小老鄉(xiāng)、被人們稱為20世紀紫砂一代宗師的顧景舟這樣寫道:“從格調(diào)上來品評,大亨傳器一改盛清階段宮廷化的繁縟靡弱之態(tài),重新強化了砂藝質(zhì)樸典雅的大度氣質(zhì),既講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xiàn)出技巧的深到。成為陳鳴遠之后的一代宗匠?!?br style="line-height: 24px;"> 顧景舟還可惜地說,存世的大亨壺,遠非大亨的代表作品;那些大亨用生命鑄造的輝煌砂壺,早已隨著大亨遠遁了。
遺憾,也是一種大美。
六、陳曼生:凝望那個背影
說紫砂,何能繞得過陳曼生?
若論官銜,他只是個七品縣令;但他把自己的才情與紫砂糅合在一起,歷史便記住并留下了他的名字:陳曼生。
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他是浙江錢塘人,原是一位飽學詩書、精通金石書法的才子,“西泠八家”之一。嘉慶六年應科舉拔貢,清代嘉慶二十一年,在毗鄰宜興的溧陽當縣令。一個寒窗苦熬的文人,終于坐了一把縣太爺?shù)慕灰?,照例應該好好消受一番。但曼生兄的目光,仍然在文峰墨海間遨游。有一天,他辦公的廳堂西側(cè),突然發(fā)現(xiàn)一枝連理桑,家人與幕客均以為此乃大吉之兆。于是便討了一個彩頭,將齋名改為“桑連理館”。
據(jù)說,曼生當上縣令不久,就遇上了一件大事。溧陽丘陵山區(qū),盛產(chǎn)白芽茶,此乃孝敬皇上的貢品。清明之前,必須作為十綱貢茶的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親自前往山中采茶之地,日夜監(jiān)督。又差人快馬加鞭、晝夜兼程,趕往京城?;噬掀妨税籽坎?,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幕客好友皆雀躍歡呼。曼生性情中人,一時興起,手持大鈸,敲擊不已。那大鈸乃紫銅所制,凹凸有致,锃亮發(fā)光。合則響,合而美,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歡”為名,以合鈸為樣,設(shè)計了一把合歡壺,讓陽羨的制壺高手楊彭年來制作。一日,彭年來了,包袱解開,是一坨紫砂泥。彭年說,這是朱泥,燒成后通體大紅,必具風雅之質(zhì)。這一把壺,曼生要親制,衙門里的公事,讓手下人去辦吧。他要制壺,皇上來了也不管了。彭年在一旁竊笑,呆頭鵝,呆勁上來,門板也擋不住啊。
在彭年的幫助下,壺制成了。壺底一枚方印:阿曼陀室。壺面上,“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币酁槁H刻,蒼勁俊秀,表達了他當時的喜悅之心。
曼生豪性之余,取過筆墨,給彭年畫了一幅《菊花紫砂壺圖》,題記曰:“楊君彭年制茗壺,得龔時遺法,而余又愛壺亦有制壺之癖,終未能如此壺之精妙者,圖之以俟同好之賞?!?br style="line-height: 24px;"> 寥寥數(shù)語,對楊彭年的欣賞之情躍然紙上。
如果是一般的撫弄風雅,那倒也罷了。而陳曼生骨子里偏偏是那種不玩痛快決不罷休的文人。嘈雜的官場他沒有興趣,見慣了滄海桑田,心就趨向沉靜。離此不到百里的宜興窯場,才是他心中的牽掛。一見到那溫雅古樸的紫砂壺,他就怦然心動、愛不釋手。我們可以想象,陳曼生乘坐的官船,經(jīng)常是在暮色蒼茫時分,悄悄地駛?cè)胧裆侥_下的蠡河。避開了官場上那種對等的接風應酬,他居然一頭鉆進了四面漏風的窯頭小屋。在那樣漫長的寒夜,有一把暖心慰懷的紫砂老壺,伴著純香馥郁的茗茶,天高海闊、品壺論藝,一切都是多余的了。誰也無法想象,最初的“曼生壺”就是這樣誕生的。
烏紗,算什么東西?皇恩何浩蕩?官宦不過一秋風而已。
那些和紫砂名手們交流的日子始終是愉快的。窯場上那陶器出品的清脆聲響,無疑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以至在回到溧陽的衙門府,陳曼生的心還留在陶都那溫心暖骨的紫砂壺里。當時他身邊有許多幕客,如江聽香、郭頻伽、查梅史等。那都是些做官前結(jié)交的文朋詩友,他們聚集在陳曼生這里,有時也參政議政,提供些“振興溧陽”之類的錦囊妙計;更多的卻是在一起談詩研文、探討書畫。有曼生兄買單,他們可以不愁衣食而聚起一個藝術(shù)沙龍。曼生兄癡愛紫砂,他們也必然受到影響。紫砂是男人的知己,不僅因為可以喝茶,而是可以把玩。不為稻粱謀的哥們兒深得中國古代儒學、道學之玄機,把陰陽學說滲透到具體的紫砂造型里;每一根線條,都浸淫著東方古典美學的理念。流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就是在陳曼生的主持下,由他的文朋畫友們共同完成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陳曼生和他的幕客們對紫砂藝術(shù)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在紫砂壺款式上進行了一次革命。這種革命是溫良恭儉讓式的慢慢滲透。紫砂還是那個紫砂,龍窯還是那個龍窯,但壺已經(jīng)不是那老是承襲前代千壺一面陳陳相因的壺了。曼生壺的出現(xiàn),如一股清新而淋漓的元氣,一掃陳舊壺風;紫砂名手們瞪大了他們原本清高的眼球,玩壺的主兒們則掂量著他們囊中的銀子。接下來,曼生們開始把篆刻作為一種裝飾手段施于壺上,使紫砂壺成為藝術(shù)品的條件更為成熟。而他們撰寫的那些格調(diào)高雅的壺銘,則為提升紫砂的文學意蘊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氣。
陳曼生自己不光設(shè)計、監(jiān)制了許多傳世的紫砂壺樣,他還親自制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壺藝絕品。不僅讓操練了一生的金石書法大放異彩,也圓足了紫砂夢、過足了紫砂癮。
合歡壺,是曼生所愛之一。又有壺銘曰:“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
哦,嘗試陽羨茶,必得用合江水呢,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合歡,真是一個好名字;一把好壺如果沒有一個好名字,那真糟蹋了它!你看那古往今來的英雄好漢,關(guān)云長、岳飛、武松、霍元甲、董存瑞、雷鋒……哪一個不是響當當?shù)拿郑?br style="line-height: 24px;"> 此后兩百余年,各代壺迷對該壺有著不同解讀,有人以為,合歡乃紅袖添香,月下私語;是曾經(jīng)滄海之后的徹悟,是巫山云雨之后的纏綿;是陳曼生內(nèi)心的一個結(jié),是中國紫砂史上的一個未解的風月故事。
見仁見智,各家自便,只要不辱沒了曼生的風度,便就好了。
曼生制壺,與那些紫砂工匠相比,似不求器型之完美,而講究氣度的不凡。合歡壺,更像一個大家閨秀,她不怎么講究裝扮,一顰一笑,卻是幽雅莫測、風月滿懷。陳曼生著重表現(xiàn)的,是她的肩,那種圓潤、豐腴、靈巧,你可以想象,她的臉、臂、腰、臀、腿……有多美。
據(jù)史料記載,曼生壺并沒有進入商品流通。盡管有人愿意用重金收購,但陳曼生并不動心。君子不言利,陳曼生應該是一個有骨氣的清官,那白花花的銀子對他并沒有太大的誘惑。紫砂的品性更讓他在淡泊的心境中尋求著一種無為的生活。而他的那些哥們兒也沒有去蓄意炒作。作為藝術(shù)品,曼生壺的設(shè)計、制作極為嚴謹。產(chǎn)量也不多,大抵是在朋友和壺迷之間流傳。
據(jù)說,一次酒后,曼生將一些原本打算送朋友的壺統(tǒng)統(tǒng)打碎,也許他突然發(fā)現(xiàn),這些壺其實并不像別人稱贊的那么好,碎壺,與焚琴煮鶴,并非同義也。后有湖廣巡撫吳大澂,乃學富五車之大文人,他四處托人求壺而不得,感嘆萬分地說:金銀非老夫所愛,烏紗亦非老夫所求,唯曼生壺為老夫心動而終難遂愿,此乃一生之憾矣。
《合歡壺》,是曼生僅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砂壺之一。曼生之后,日月經(jīng)年,歷朝歷代,無數(shù)把合歡仿壺如過江之鯽應運而生。正所謂,合歡遍地,知音幾何?曼生靈泉有知,又該當何想呢?
七、楊彭年:造 化
帆影遠去了。
楊彭年和他的弟妹們站在岸邊,目送著那遙去的船影,一點點消逝在天際。
那是陳曼生大人的官船。他總是匆匆而來,急急而去。他一來,窯場上就熱鬧起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官人,輕車簡從,一襲布衣;言語不多,但一句話就能讓你腦筋開竅,他滿腦子是壺,一把把,那么新鮮、別致,畫在紙上,活的一樣,誰都想照著做一把。據(jù)說,曼生大人的壺樣,有十八式呢,又據(jù)說,十八式,只是一個約數(shù),真正的曼生壺,三十六式都不止呢!
可是,曼生大人眼高,他的壺樣,并不是誰都可以做的。曼生大人走遍了窯場附近的紫砂作坊,他不言語;也許,在他眼里,有些壺真不怎么樣,雖然,有的大師傅名頭大得嚇人,壺,也就那樣,依葫蘆畫瓢,一壺死氣;你讓他玩點新名堂,他沒轍。說,一代一代,都是這么傳下來的。
那天,許多人看到了,曼生大人對著熙熙攘攘的窯場長嘆了一口氣。
都知道,曼生大人是毗鄰的溧陽縣令,熬出頭的進士,那多不易啊。曼生大人還是大學問家,是“西泠八家”之一,金石書畫,諸子百家,無所不通。這么一個大人物,偏偏愛上了紫砂,這可真是紫砂的造化呢!
有一天,曼生大人撩起他的長衫,一頭鉆進了一間低矮的窯頭小屋。大家知道,那屋主,叫楊彭年,浙江桐鄉(xiāng)人,前幾年帶著妹妹鳳年、弟弟寶年來宜興窯場討生活,壺,自然做得圓熟,可他們是半路出家,跟那些幾輩子摶泥的紫砂世家比,道行還淺著呢。
可是,曼生大人偏看中他了。
窯場上的人都知道,楊彭年做壺,出手利落;他空手捏壺嘴,不用模子,隨意制成,亦有天然之韻致。他妹妹鳳年,雖是女子,制壺亦出手不凡。一壺既成,求者趨之若鶩,贊曰:既有裙釵之風,又有須眉之氣。
譬如一塊石頭,是因為仙人點化,就成了金。這是古人說的。但在曼生大人眼里,楊彭年兄妹絕非冥石,而是天生的紫砂巨匠。他與他們的見面,應該說是心與心的碰撞,生死契闊,該當何年?人生是這般的短暫,名利如浮云、風流云即散,既然什么都留不下,那就留些好壺吧,既可品茗,又可把玩,實現(xiàn)不了的人生理想,還可以鐫刻在壺上,慰心而養(yǎng)性。
曼生大人展示的那些壺樣,讓彭年兄妹太喜歡了。特別是井欄壺。在彭年看來,這樣的壺,應該做出一種結(jié)結(jié)實實的美,那種沉穩(wěn)的、篤定的、氣定神閑的東西,應該由他來表現(xiàn)。
彭年下手想必很快。他打起那泥片,如星雨紛落。
他圍起那身筒,舒展自如,如龍蛇游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紫砂藝人,大都過分注重茶壺表面花樣繁多的裝飾,而忽視了壺器本身的工藝追求,壺具成型全賴模具之助,此等制作,器型大小統(tǒng)一,但千壺一面,客觀上導致了一個時代紫砂工藝水平的委靡不振。唯楊彭年兄妹等繼承大彬遺法,純用手工制壺,一掃匠氣而氣韻生動、風致天然,從而深得陳曼生賞識。
古井深深,蓄養(yǎng)千年瓊漿呢。楊彭年揣摩著曼生大人的構(gòu)思。
“行欲方、智欲圓、剛?cè)嵯酀?、方圓互見?!边@些話,一板一眼,從曼生大人嘴里說出來,蠻有韻味。
壺嘴,壺身,壺把,都有曼生大人自己的意思。據(jù)說,曼生大人的庭院里有一口古井,每天一早,勤快的小丫環(huán)躬著腰,在那里打水。那道優(yōu)美的弧形,便化作了彎彎的壺把。壺身,便是那口取汲不完的古井吧。也許,井欄壺還有些別的意思,彭年說不出。只覺得,那每個細部,都跟別人的壺不同。是一種蠻有意思的意思。
夜來了。按理,與曼生大人的相聚是應該有酒的。宜興冬寒時節(jié),鄉(xiāng)間流行喝一種用糯米釀制的“缸面清”酒,那種清香是淡淡的,入口容易,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后勁;彭年善飲,喝酒用的是粗瓷大碗;曼生大人開始用金邊小湯碗,景德鎮(zhèn)出的,好看是好看,不過癮。亦改用大碗,一連喝了幾大碗,是微醺的感覺。他神情大悅,拿起楊彭年剛做好的一把井欄壺,連聲贊嘆:好壺,好壺!
受了鼓勵的楊彭年央求道:大人給壺題個詠吧!
曼生大人略一思索,提筆寫道:
汲井匪深挈瓶匪小
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如果把它譯成白話:
用來取水的井并不深呢,
提著打水的瓦罐并不小啊;
用這打來的水烹茶,也該夠暢飲了吧?
讓我們永遠友好,做個摯友吧!這個溫暖的夜晚是值得記敘的。楊彭年并不知道,正是由于曼生大人的參與,式微而頹然的宜興紫砂,有如長夜后的黎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嫩青的曙色。
石瓢、乳甌、匏瓜、笠蔭、橫云、半月……“曼生十八式”就這樣在窯場上傳開了。
可是,大家弄不明白,堂堂的知縣大人,不愛江山美人,怎么偏偏喜歡紫砂壺?
醒詩魂,解酒困;添畫韻,增書香。這些都是茶與壺賜給中國文人的獨特撫慰。自古茶不離壺,壺則以紫砂為上。宜興的本山土砂可以發(fā)真茶之色香味,天下人愛之甚多。曼生大人不愛金銀而癡迷紫砂,說到底還不僅僅是釋放自己的才情,而是在壺中尋求某種精神寄托。
林語堂曾經(jīng)說過,捧著一把茶壺,可以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zhì)的精髓。
也許,在陳曼生看來,一把小小的紫砂壺里,融會了儒、道、佛家思想的精華。就紫砂壺而言,儒家是筋骨,道學是靈魂,釋家則是神韻。
壺,收盡了曼生大人的人生念想。而他設(shè)計的壺樣,都是由楊家兄妹來做,他們的成名,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紫砂歷史之所以記住了楊彭年、楊鳳年、楊寶年兄妹,不僅因為是陳曼生點化了他們,而是他們縱身一躍,從工匠變成了藝術(shù)家。給曼生大人造的壺中,分明有著他們的精氣神。
楊彭年的《井欄壺》、《笠帽壺》、《玉川壺》、《鐘式壺》……兩百多年來,一直是紫砂業(yè)界頂禮膜拜的經(jīng)典作品。
楊鳳年的《風卷葵》,更是劃時代的驚世之作。作為歷史上有記載的紫砂女名手第一人,她的作品一代一代傳到了今天。
也許,他們都是為紫砂壺而生的。但是,如果他們沒有遇到陳曼生,他們的名字早就湮沒在歷史的煙塵里了。而陳曼生如果不與紫砂為伍,曼生則僅是曼生而已。俱往矣,誰還記得那些過江之鯽般的朝廷命官?想青史留名的,都灰飛煙滅了;可一直到今天,陳曼生和楊彭年還活在他們的“曼生十八式”里。一個個活靈靈的藝術(shù)生命,從歷史的深處昂昂而來,還將踏著無盡的歲月凜凜而去。
八、顧景舟:秘 笈
那一天讀書讀得太晚,在夢里見到一把老壺。持壺的,是位長者,看不清他的面貌,只覺得臉熟;那把老壺,一晃就不見了;后來在一本厚重的書里,又看到了,于是知道,那壺,叫雪華壺,是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老先生的佳作。
關(guān)于顧景舟,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他一生是個手不釋卷、有著古典風范的文人,更準確地說,他是個有著濃重文人氣息的紫砂人,或者是紫砂人中的文化人。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行業(yè)都應該有自己的領(lǐng)軍人物,顧景舟堪稱是紫砂發(fā)展承前啟后的典范;如《僧帽壺》,原是元代景德鎮(zhèn)青白釉瓷器,明代永樂、宣德及清康熙年間,均有僧帽瓷壺出品。紫砂僧帽壺當從此出。原本是傳統(tǒng)的造型,到了他的手里,卻集各家之大成,開創(chuàng)了簡樸大度、協(xié)調(diào)秀美的風格?!吧眽亍鼻哑阶?,六方壺體;僧帽為蓮花塊面組合,壺摘為蓮心,靜穆中不失盎然之趣。是行欲方、智欲圓、剛?cè)嵯酀?、方圓互見的砂壺珍品。
在旁人看來,這位名揚海外的壺藝大師,平時寡言少語,脾氣有些古怪。
了解他的卻認為,他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博大,精神常在書山墨海、古人圣賢間遨游。所謂寂寞花開,情同此理。
在他的同輩中,沒有哪一個的文化底蘊可以和他比肩。所謂“曲高和寡”,是因為周圍可以對話的同道,實在寥寥。歷史上沒有哪個藝人像他那樣重視紫砂以外的學問。所謂“功在壺外”,實際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他的作品風格,靜穆沉穩(wěn),如千年老佛;是入定之美,那些平淡的細節(jié),匯合起來便是驚嘆與神奇,你坐在一口古井邊,看平靜的水面,了無波瀾,但你聽到了井底下,有激流奔涌。
徒弟們知道,顧景舟非常講究壺外功夫。他一生好學,精通古文、書法、陶瓷工藝學和考古鑒賞等學問,直到晚年,他仍堅持每天寫小楷數(shù)頁。他睡覺喜歡朝右睡,床邊終年點著煤油燈,什么時候醒來可以隨時閱讀。后來有了電燈也是這樣。又如,他對制壺工具的要求之苛刻,甚至超出了出征將士對武器的精確講究。他常說,不懂工具,就等于不懂制壺。他的工具有一百多件,每一件都有出處。他做壺,一招一式都有講究的,他打的泥片,厚薄均勻,幾乎不差分毫。有一次,他一口氣做了四把洋桶壺,進窯燒成后,有人把它們稱了一下,其中的三把壺,分量完全一樣,另一把壺,只重了一錢(5克)。
他的代表作之一《提璧壺》,是上世紀50年代和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教授高莊合作的作品。該壺堪稱當代紫砂壺中表現(xiàn)材質(zhì)美、工藝美、形式美、內(nèi)容美、功能美“五美”境界的絕品。1979年鄧穎超訪問日本時,該壺曾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如意仿古壺》則是顧景舟在傳統(tǒng)仿古扁壺的造型上加飾如意筋紋,使作品的氣韻更加生動。壺的形、氣、神融為一體,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這里講的《雪華壺》,是顧景舟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的創(chuàng)作。
這時候的顧景舟,歷盡“文革”滄桑,在紫砂界,已經(jīng)確立了掌門地位。他弟子頗多,或為官,或成名,桃李滿園,夫復何求?嚴冬過盡,春聲可聞;他的心態(tài)應該是非常平和、愉快的。內(nèi)心里,那些一生的積累,已經(jīng)到了井噴的境界?;蛟S,他要營造一座紫砂的樓宇,或是構(gòu)造一座紫砂的寶塔。它應該有巍峨的器宇,是簡潔的繁復;是嚴密的疏朗,是細微的宏偉。不,他心里的紫砂,可能還不止是那樣的分量。他選擇了雪花,六角形,自天邊飄來,一片片,似有若無;世界上還有比雪花更輕盈、更瑩潔的東西嗎?但他就是要用這雪花之輕,來表現(xiàn)乾坤之重。
景舟性情,于一片雪花,便窺見一斑。
一層一疊,團團如蓋;六層之塔,大慈大悲;這是景舟大師理想中的美妙世界:涼臺、靜室、明窗、松風、晏坐、行吟、清談、把卷;天地山川、星河燦爛、白云為蓋,流水作琴……壺把,如滿弓,蓄勢待發(fā);壺嘴,窈窕娉婷,如美人水袖,一拂處,令江湖失色。
本山綠泥,自黃龍山出;龍窯燒出嫩金黃,溫潤如玉。壺胎,飽滿如鼓。雪之花,塵之夢;冰清玉潔,晶紋可觸。微笑,雪花的微笑,平和,寧靜,包容。那分明是景舟大師之心懷。
口與蓋,嚴合適度;壺嘴出水,一注如虹,盈尺而不浮花;無論賞玩、實用,都非常相宜。
據(jù)說,雪華壺出窯后,一直擱在景舟大師案頭。弟子們發(fā)現(xiàn),他時常將其珍賞于掌上。弟子問何故?乃笑而不答。
弟子們以前總是問,顧輔導,制壺有秘笈嗎?
只見他慈祥的眼睛,特別晶瑩透亮,那眼波深處,但見一派山川坦蕩、萬籟蕭蕭。
現(xiàn)在他們仿佛明白了,何等心境,即何等胸懷;而秘笈,則如蓮心,藏之蓮蓬,出于污泥,一塵無染;徹悟者,即秘笈全解也!
九、蔣蓉: 靜水深流
2005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如約來到蔣蓉老人位于宜興城南郊的宅邸。天氣很熱,沒有風,草木茂盛的院子里,一樹火紅的玫瑰正吐露著夏日里最后的芬芳。蔣蓉老人安靜地坐在她的書房里等我。這對于我——一個文學晚輩來說,是何等重要的時刻,一切都從這一天出發(fā),連同此后的三百多個日日夜夜。無論作為一個幸福的聆聽者,還是一個虔誠的寫作者,我得以在一個世紀老人的風雨旅程中徜徉。我把這樣的幸運看做是自己的某種造化,我相信并不是每個作家都能有這樣的機遇。
“我們開始吧,我就從1919年,我出生那天說起……”
一種始終的淡定從容的敘述,像長長的靜默的流水,蔣蓉帶著我走向她的苦難而開心的血地童年,她的潛洛鄉(xiāng)場;她的藍天白云、青草綠荷,她的龍窯煙云、作坊歲月;她的生命一般的紫砂花器。追隨的雙翅需要思想定力的托舉,與一位87歲的老人一起穿越往事,尋找那些生活的遺珠,那些遠行的故人,那些被塵埃湮沒的感動,讓太多銘心刻骨的故事壘起一座高山,然后,猛然回首,一切都如潮汐般隱去,唯留下一個愛字。無論枯燈冷月、寂寞花開,那一片全心傾注的愛心始終不變。風雅與天趣,童心與嫵媚,都由此疊化,燦為荼。就日常生活而言,愛是直覺,它發(fā)自人的內(nèi)心;理智則是計較,心常惴惴,其情難真,其愛必偽。古人說多一份機心,少一份智慧,此之謂也。這樣說來,二百多件原創(chuàng)作品,其實就是蔣蓉老人留給這個世界的大愛。
《九件荷花茶具》是蔣蓉上世紀50年代的代表作品。
蔣蓉當年居住的三娘娘廟背后有一片蜿蜒的活水,那是著名的蠡河,是范蠡西施蕩舟之河;千古愛情絕唱的碎片已經(jīng)隨著粼粼的波光消逝了。河流的幽美,勞動的快樂,與情感的困惑交疊在一起,蔣蓉就一天天地在這交織的時光里做著自己心愛的紫砂壺。老祖宗留下來的樣式固然不少。有的是仿三代、周、春秋戰(zhàn)國、秦古銅器造型,如彝、鼎、尊、爵;有的是仿古代陶器造型,如彩陶、罍、觚、瓿、杯,以及秦漢晉的瓦當、漢磚紋樣;有的則是仿古代器物造型,如秦權(quán)、玉器、鐘、鼓等。還有的仿實用器物借形改裝,如笠、柱礎(chǔ)、筐、升、斗之類。仿來仿去,就是沒有幾件是紫砂自己的東西。
蔣蓉敏銳地感覺到,紫砂的出路在創(chuàng)新,她向老藝人朱可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做老產(chǎn)品,我想做一點新東西,可不可以試試?當然,我不會影響生產(chǎn)指標?!?/font>
“好啊,你的想法蠻好,創(chuàng)新是應該鼓勵的,你就大膽去做吧?!?/font>
蔣蓉不需要刻意去尋找題材。她天生有一份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情懷。她沒有家累,不愛逛街;不喜歡一般女人那樣的家長里短,也不看重市井炊煙里的尋常生活。她心有所愛,偏偏是那些旁人不太注意的閑花小草,甚至小螺絲、小蟲子。離住所不遠的田野里,有一塘團團如蓋的荷葉,有幾千只紅蜻蜓在頭頂飛翔,幾乎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她都會來這里呼吸新鮮空氣。在荷塘邊她可以一坐幾個小時,看青的荷葉,粉的荷花,悠閑的浮萍,調(diào)皮的青蛙在一個童話般的世界里和諧相處。她的心就會格外地沉靜下來。創(chuàng)作于她,其實就是對生活感恩的心境的記錄,是詩情的噴發(fā)需要尋找一個最合適的載體。蔣蓉在一個蛙聲如鼓的秋夜畫出了《九件荷花茶具》的設(shè)計圖紙。壺,還沒有做,她心中的荷花已經(jīng)怒放成燦爛的一片。難以入眠的夜晚,她蹲在娘娘廟住所的天井里靜靜諦聽,蟋蟀在不遠的田野里組成配聲和美的唱詩班,鳴響中呈現(xiàn)著某種金屬音質(zhì),那細致而甜蜜的顫音,在空氣中清澈地播散開來。她突然找到了與之最貼切的基調(diào),在制作《九件荷花茶具》的日日夜夜,她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有人發(fā)現(xiàn)她走在路上常常神思恍惚,見了熟人也忘記了招呼。她已經(jīng)完全沉浸在她的荷花王國之中。
壺身是荷花,蓮蓬做壺蓋;卷曲的嫩葉做壺嘴,毛茸茸的荷枝彎成壺把;紅菱、白藕、烏荸薺分別作為壺的三個底座。
壺蓋上棲息著一只稚態(tài)可掬的青蛙,它的周圍鑲嵌著十一顆可以旋轉(zhuǎn)的蓮心。四張團團的墨綠的荷葉圓盤托舉著四只粉盈盈的荷花杯。仿佛四個伴娘隨著荷花仙子一起出浴起舞。
完整圓滿、對稱偶數(shù)、以大為美,這些中國民間典型的審美心態(tài),在工藝美術(shù)造型中是常見的。荷花與蓮子向來被古人比喻百年好合多子多孫。蔣蓉選擇它們做題材,還因為它們出淤泥而不染,有一種質(zhì)本潔來的高雅。
壺與杯的每一根線條都貫通著柔美,蔣蓉式的柔美。色彩,也是蔣蓉式的靜美,熱烈而不嬌艷,靈動而不妖冶。蔣蓉的色彩是這樣一遍一遍煉出來的:她把多種不同泥料反復調(diào)制,反復進窯試片,有的顏色一試就試了幾十次。她必須用她自己的紫砂語言。米黃的底色,朱紅的花脈,青翠的荷葉,鮮紅的嫩菱,乳白色的藕,烏亮的荸薺,墨綠的蓮房內(nèi)鑲嵌著九?;罱j(luò)自如的蓮子……語不驚人死不休,那是古賢杜工部煉句的箴言;蔣蓉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同樣是經(jīng)過了千呼萬喚、千錘百煉,才達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紫砂花器自明代陳鳴遠開創(chuàng)以來,都是單色或雙色成型,《九件荷花茶具》則以其絢麗的多色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當代紫砂史上花器作品的先河。
六百年紫砂,風流人物如過江之鯽。一些人名聲隆隆,作品能留下幾何?蔣蓉的不朽在于,她從來就是清澈的,一生如荷之于污泥,縷縷清氣、漸漸浩大。聽似無聲而勝若有聲;花國氣象則以生命營造,其勢葳蕤而蔚為大觀。作為中國當代紫砂花器的開山人物,她把一種獨特的美消融于壺的每一個細胞,這里沒有炫目的張揚,卻飽含著感恩的溫情,不凡之中透現(xiàn)平常,飯稻羹魚、一瓢一飲;火耕水耨、一花一草,都被蔣蓉收入壺中,化為神奇。
靜水深流。我覺得這句話最能概括蔣蓉。在靜美的水面上,你看不到波浪的動,但在水的深處,它則奔涌如潮。
十、裴石民:風雅頌
裴先生。
大家都這么尊稱他。紫砂藝人里,從古到今,被人們稱為先生的,唯裴石民也。
少年成名,善制茗壺,有文人氣,風雅成性。詩書畫皆通,喜歡幽蘭、墨菊。早年,他是紫砂藝人中第一個去上海做仿古壺的,當時,上海有個魔術(shù)大師莫悟奇,喜歡紫砂壺,專門把裴先生接到家里制壺。裴先生不喜歡莫悟奇的魔術(shù),但他喜歡上海,一呆就是十年。他給幾家古玩店仿制古壺,見過的世面,用上海話講,真是勿要太多哉。他喜歡看梅蘭芳的戲,據(jù)說,一張戲票十個大洋呢,那是什么概念?可以買兩間磚房。裴先生不在乎,喜歡,有什么辦法?別人問他,做壺有什么訣竅,他說得漫不經(jīng)心:心到,才能手到。一件東西,你能做出別人沒有留意的特點,那就是所謂的絕活了。
裴先生喜歡小動物,養(yǎng)過貓、金魚、松鼠、鷺鷥、貓頭鷹等。一到秋天,他就無心做壺了,斗蟋蟀,用月餅換別人的好蟲。春夏之交,蘭花上市,有一次,為了與別人爭買一盆極品蘭花,相爭之下,把花給折斷了。結(jié)果他花了一半錢,只買到一枝折斷的蘭花,插在一個紫砂瓶里,左看右看,覺得并不虧,蠻風雅的?!拔母铩逼陂g,他居然還敢養(yǎng)鳥,金黃色,嗓音拖聲很長。他給鳥起了一個風雅的名字“法國芙蓉”,紅衛(wèi)兵質(zhì)問他,他悠然回答:這鳥是法國的貧下中農(nóng),你們敢禁?一句話喝退那幫毛頭小伙。他性情活躍,從不拘泥什么,隨手做下的紫砂小品,如春蠶、松鼠、田螺、螃蟹等,無不惟妙惟肖。他模仿陳鳴遠的花器作品幾可亂真,有“鳴遠第二”之美譽。同時,他具備駕馭各種形款紫砂器件的能力,除茶壺以外,文房雅玩,杯盤爐鼎、花盆假山等,簡直無所不能。
裴先生喜歡玩,但并未耽誤制壺。在別人眼里,他隨便那么一捏,就是一把好壺,他名作等身,所制壺款不斷變化、標新立異。上世紀50年代,他是七大老藝人之一,“老藝人”在當時的年代,已是相當高的稱號了。裴先生無所謂,反正大家叫他裴先生。
1953年9月,裴石民的《松段壺》在華東民間美術(shù)品觀摩會上獲得優(yōu)秀獎。此壺以一截蒼松為壺身造型。樹皮斑駁、歷經(jīng)滄桑;一壺四杯全部用松段裝飾,遒勁古雅、渾然一體。他的另一件代表作品《五福蟠桃壺》的壺體橢圓如桃形,光潔可人,色澤溫潤柔和,就像一只豐滿誘人的蜜桃。壺蓋上盤屈陶枝、綴以桃實。壺身的桃葉間綴有五桃,旁邊有蝙蝠飛翔,體現(xiàn)了中國民間審美的意趣。他的《高吉壺》、《牛蓋壺》、《素裙壺》等,都顯示了裴石民對大自然的觀察細致和寫實造型能力。
《魚罩壺》,也是他早年的一件得意之作。
寒江獨釣,也許是裴先生喜歡的意境吧。壺蓋,大于壺口,像一個蓑笠翁,那是寫意,那個釣翁,也許就是裴先生自己。早年,裴先生想必讀了好多書,東籬之下,南山之前,采菊徜徉,真意悠然,那才是裴先生理想的生活。壺嘴,自然是釣竿了,那是姜太公的釣竿。收獲的,何止是魚?是煙霞,風帆,水云,沙鳥,雨霽,雪月。
壺把,似躬背。那是虔誠之背。無魚而有樂,足矣!裴先生把壺取名《魚罩》,似有些漫不經(jīng)心。江南的漁船,船尾都有一個魚罩,那是裝魚的器物。但裴先生的心思,并不在魚罩上。牧童牛背,暮云春樹;龍在海中游,鶴在云中駐。這些,才是裴先生向往的境界。
清水泥。是裴先生喜歡的一種純度較高的紫砂泥。淺栗色,燒成后養(yǎng)壺一周,即溫潤凝重,呈玉色氣。
《魚罩壺》表現(xiàn)的,是一種曠達而蕭疏的意境。裴先生善于造境,寫境,那是他的心境使然。士林高風,壺界懿范。裴先生當之無愧也!
十一、吳云根:云深何處
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鄭重任命了七個紫砂藝人為“技術(shù)輔導員”,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極高的榮譽。
在“大師”滿天飛的今天,人們講起他們,卻還是樸素地稱他們?yōu)檩o導員、老藝人。那是一種洗卻了恭維的敬仰,一種從心底里抒發(fā)的感情,一種對崢嶸歲月的美好回憶。
在七個老藝人中,吳云根是條身材魁梧、力大無比的漢子。據(jù)說他一頓能吃六七個雞蛋,外加三大碗米飯。他平時喜歡練習甩石鎖、舉石擔,練就了一身武功。在紫砂業(yè)蕭條的那些年月,吳云根的身影經(jīng)常出沒在搬運的腳夫隊伍里。年輕時,他還和朋友遠赴山西平定縣的一家陶器廠傳授陶藝;所制陶藝作品為當時的山西省主席閻錫山收藏。后來,他又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在那里結(jié)識了紫砂職業(yè)教育家、設(shè)計家王世杰,并參與創(chuàng)辦了“省立宜興陶瓷職業(yè)學校”,那等于是紫砂人的黃埔軍校了。六百年紫砂雖入大雅之堂,但一直沒有自己的理論。吳教頭寫下多篇紫砂講義,闡述制壺體會,后人認為,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紫砂教育家。
史載,吳云根生性耿直,脾氣倔犟;見到不平之事,總是仗義執(zhí)言,主持公道。另一方面,他又心地善良,仁慈待人。一次,紫砂廠安排他去無錫黿頭渚療養(yǎng),黿頭渚在遠郊,他在無錫車站下車后,雇了一輛黃包車前往那里,他剛上車就要求下來,他心軟,見不得車夫那么氣咻咻地在前面死跑。最后,他只把一只隨身帶的小箱子放在車上,自己跟在黃包車后面,一邊小跑還一邊推車,與車夫拉扯家常,車費2元錢,他硬塞給車夫5元,此事一時成為美談。
吳云根的制壺風格溫厚穩(wěn)重、光潤內(nèi)蘊。他擅長光器和筋囊器創(chuàng)作,尤其是以竹入壺,自成一家,獨具風貌。古往今來,竹子多被文人墨客作為書畫題材。吳云根的竹形紫砂壺既不失紫砂肌理,又擷取了竹子的風骨和氣節(jié),清奇俊朗、靈動韶秀而無雕琢之氣。他的《紫大竹提梁壺》,泥色近如成竹,壺身飽滿挺拔,以竹節(jié)制成壺嘴,并綴一小竹枝于壺體,疏密有致;竹葉如風吹拂,以曲折的帶葉的小竹根作為壺蓋的鈕,以細竹枝彎成方中見圓的提梁,竹節(jié)的紋理、竹芽的點綴都顯示出細膩逼真的效果。
本文講述的,則是他的另一件作品《線圓壺》,此壺乃吳云根中年力作。尤見他對方圓之道的領(lǐng)悟。壺為鐵青泥色,樸雅從容。壺腹扁圓而不墜,有金石彝鼎氣度。短彎流,克蓋如鼓,豐而不腴;寬弧壺鈕,大環(huán)壺把,是大唐之美,盡顯雍容之態(tài)。一根如意凸線梗貫穿全壺,寬窄適度,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吳云根曾對徒弟說,這一根線條,如壺之魂魄。以筆者之見,此線若妙曼精靈,乃九命一懸,它不可虛浮,亦不可僵滯,它是虛之實、實之虛,是隱逸的游走,是詩思的微吟,是幽深的佳境,是靜穆的天籟。中國古代儒道講究融通渾一,《線圓壺》從器型到神韻,無不體現(xiàn)此道。
吳云根在“文革”中飽受摧殘,他這樣倔犟的性格,可殺不可辱,只能在極度苦悶中尋求解脫,最后死于非命。他是唯一沒有壽終正寢的壺藝高人。嗚呼,紫砂史怎么可以忘卻這艱澀的一筆。
十二、王寅春: 仁者歸來
說一則老故事。
七十多年前,宜興蜀山西街,在一家不起眼的小茶館里,一位名叫王寅春的紫砂藝人,遇到了一位貴人——著名金石書畫家潘稚亮。潘公精通書法篆刻,在金石書畫界素有“切玉圣手”之美稱。這次一見如故的會面,對王寅春以后成為壺藝大家的影響十分重大。潘先生很欣賞王寅春的壺藝,告誡他要走自己的路,決不要拘泥于古人,要從一個只會模仿前輩作品的工匠,轉(zhuǎn)化為有自己風格的藝人,首先要敢于在茶壺上署自己的名字。潘公還給他刻了一方“王寅春”的印章。從此,寶愛此章的王寅春一直銘記潘先生的教誨,這枚彌足珍貴的印章也伴隨著他,直到走完自己的藝術(shù)人生之路。
王寅春的長子、省工藝美術(shù)名人王石耕清晰地記得,1934年,一位日本客商,向當時的吳德盛陶器公司訂了300只紫砂花盆,時間限定兩個月。吳德盛一看時間上來不及,就把這批花盆推給了他父親。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生意。但時間這么緊,誰也不敢接。王寅春膽子大,把單子接下了,他苦思冥想,設(shè)計出了一種紫砂擋坯模型,這樣,效率提高了一半,終于提前完成了這批花盆的制作,由此開創(chuàng)了紫砂陶生產(chǎn)使用模具的先河。日本人很驚訝,幾次來打聽模具是如何制作的。王寅春一聽日本人來了,趕緊把模具拆了,鎖上門,去了鄉(xiāng)下親戚家。后來,人們把它看做是紫砂工藝史上的重大革新之一。
無論紫砂光器、方器或筋囊器,王寅春樣樣精通。特別是方器和筋囊器創(chuàng)作,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的《半菊壺》是壺界公認的經(jīng)典作品。通體洋溢著韻律的美感。壺身那一瓣瓣鑲砌的長條形塊面,氣韻飽滿生動,是筋囊器中的上佳之作?!稘h均壺》和《裙花提梁壺》、《梅花周盤壺》等作品,既有蒼勁剛遒、揮灑自如的風韻,又有融莊重與飄逸共美的特點。壯年時期,他的新作很多,有的來不及起名,便以“寅春壺”問世。收藏家們有點像守株待兔,住在他家附近的客棧里,只要他的新作品一出來,大家就趨之若鶩。
《串頂壺》,是王寅春晚年的一件力作。整個器型就像一個端坐的仁者。低眉,靜目。懷想那風云際會,萬籟俱寂??梢韵胂螅跻褐谱髟搲貢r的心態(tài),應該是平和靜穆的。那種波瀾不驚的柔板風格,貫穿了器型的每一個細節(jié)。平寬底,鼓腹,圓蓋,曲彎流,嘴口朝天;壺鈕如帽纓雙環(huán)相串,諧趣盎然。從頭到底,自有一份恬淡從容。仁者走遍天下,洗盡鉛華;滄海白云,心間流過。甲已卸,劍無刃,胡茄寂寂而丹心無眠。該壺何以不是王寅春自己一生的寫照呢?少年自上袁村出道,凇滬仿古,一舉成名;壯年入紫砂廠,為七大藝人之一;課徒,言傳身教;創(chuàng)作,窮經(jīng)皓首。心伴窯火,千度成陶;作品等身,蠡河作證。絢爛固美,平淡則大美無痕。
這便是《串頂壺》,鋒芒退盡,素樸內(nèi)斂。仁者歸來,入定即是百年。世間炎涼,一切隨緣吧! 寅春老人心語,盡在壺中。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