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知道不應該對孩子貼標簽,但是在門診的時候,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不知不覺就給孩子貼了標簽,例如,“他就是不愛吃飯”,“他就是不愛吃肉”,“他膽子小”,“他脾氣大”,“他注意力不集中”……
你可能會心里嘀咕:“這就算貼標簽了?那我還能怎樣描述孩子?”別著急,等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怎樣用不貼標簽的方式描述孩子,貼標簽有什么壞處。
讓人越來越符合標簽的“標簽效應”
標簽效應是指你給自己或者別人貼了標簽后,這個人會越來越符合標簽的特征。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呢?我來講我的經(jīng)歷吧。
壞標簽
我媽給我貼的標簽就是“不能干”,不知道有沒有人也和我一樣被自己媽媽貼上這樣的標簽。
剛結(jié)婚那一段時間媽媽經(jīng)常會過來看我們,每次來之前我都會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收拾得整整齊齊。
但是媽媽一進房門總是會說:“家里怎么這么亂?” 搞過幾次以后,她再來,我也懶得刻意去打掃了,反正打不打掃她都是這樣評價。
好標簽
我女兒暑期班幼兒園老師每天晚上會給每個家長發(fā)孩子當天的反饋,我看了后都會回復一句“謝謝老師”。
有一天老師對我說:“您非常尊重和體貼老師,每次看到反饋以后都會回復,謝謝你!”
我聽到后頓時受寵若驚,看到信息回復,雖然是我的習慣,但是我其實覺得漏掉了幾次回復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師發(fā)反饋的時間有時挺晚的,我第二天早晨才看到信息,早上時間特別緊張,我不一定會記得回復。
但是聽到老師這個反饋以后,我就特別在意給老師回復這件事情,生怕哪一次忘記了,破壞我在老師心中體貼的形象。
從這兩個例子,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外部的評價對我行為的影響,讓我改變自己的行為去貼合他們給我貼的標簽,請問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呢?
大家可能還看過這樣一個經(jīng)典的研究報告,研究者Robert Rosenthal和Lenore Jacobson對美國奧克小學學生作了一次所謂的學習潛力的測驗,測驗完成之后,隨機選出20%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這些孩子具有突飛猛進的學習潛力。
在以后的一年半內(nèi),這部分學生真的各方面進步最明顯,特別是一、二年級學生。這說明老師堅信孩子身上的“有潛力”標簽,真的就能激發(fā)出孩子的潛力。
簡單、扁平、僵化的標簽并不準確
標簽忽略了外在情境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會受他的內(nèi)在特點以及外在情境的影響,貼標簽就忽略了外在情境。
情形一
如果你在小區(qū)里看到一個3歲孩子用力推開另一個孩子,會不會給他貼上一個“霸道“的標簽,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
如果你知道他是因為特別擔心別人踩到他在地上畫的飛機跑道,也許就知道,他只是情急之下手快過了腦子,他平時很少會有攻擊行為。
情形二
如果你在金寶貝里看到一個孩子緊緊抱住自己的媽媽,不肯進教室,會不會給她貼一個“膽小、粘人“的標簽?
如果你知道她特別害怕大的人形玩偶,剛剛是被”金寶“給嚇到了,還沒有緩過來,也許就知道她平時并沒有這樣難和媽媽分離。
很多時候,我們太快給孩子貼一個標簽,以為這就是孩子的特質(zhì),但是卻忘了孩子們的行為常常會受外在情境的影響。
標簽忽略了變化
一個1歲孩子的典型的吃飯狀況是怎樣的呢?
他可能一天只有一頓吃得好,另外兩頓就只吃一點兒;他還有可能一連幾天都吃很少,之后幾天又吃很多,結(jié)果平均下來,他的進食量并不少,生長速度也是正常的。
但是對孩子吃飯問題感到焦慮,生怕孩子吃得不夠的家長容易給孩子貼一個“不愛吃飯”的標簽,吃得少的時候覺得這個標簽太貼切了,吃得多的時候覺得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是例外。
在門診,當我和家長們詳細聊了孩子吃飯情況后,常常發(fā)現(xiàn)一個家長認為“不愛吃飯”的孩子就是一個進食量正常的孩子。
家長卻因為這個標簽而擔心,想方設法通過“威逼”或者“利誘”來讓孩子多吃一點,反而讓吃飯的習慣變得越來越差。
標簽忽略了孩子的發(fā)展
1歲半左右的孩子來做兒保,常常會有家長問我孩子脾氣大怎么辦?有經(jīng)驗的讀者會明白這是遇上了孩子的第一反叛期了。
在1歲半到2歲左右,孩子因為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對于自己的想法會更堅持,當家長沒有滿足他要求的時候,會通過哭鬧、發(fā)脾氣,甚至打人來反抗。
如果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他們會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理解規(guī)則,變得通情達理起來,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視頻。
如果家長給孩子貼了一個“脾氣大”的標簽,可能會希望通過嚴厲的管教來讓孩子聽話,這樣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為問題,影響親子關(guān)系。
人是復雜的、多面的、會受到外部情境影響的,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是如此,一個簡單、扁平、僵化的標簽,往往不符合孩子的真實情況。
如果不知不覺就給孩子貼上了一個負性的標簽,然后因為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的行為越來越符合這個標簽,這一定不是你想要達到的效果。
可以給孩子貼好標簽嗎?
給孩子貼好標簽會不會讓孩子的行為越來越好呢?這也不一定。前面例子中幼兒園的老師和美國奧克小學的老師是真心實意地相信這個“標簽”,所以發(fā)揮了正面的作用。
也就是說,你只需要像你期望孩子擁有的特質(zhì)那樣對待孩子,可能他們就會越來越擁有這樣的品質(zhì)。
例如,你希望孩子是有自理能力的,你就這樣對待他,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動手,留意他們做得好的時候給予反饋和肯定,孩子肯定自理能力越來越強。
如果相反,認為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覺得他們很多事情做不好索性自己代勞,總是像對待寶寶一樣問他們要不要加減衣服、要不要喝水,一方面不斷責怪他們不會照顧自己,一方面口頭給孩子貼標簽“寶寶最能干了,寶寶一定行”,你覺得孩子越來越貼近哪個標簽?
你心里給他貼的“不能自理”的標簽,還是口頭貼的“能干”標簽呢?
你有沒有看到周圍的人試圖用口頭貼標簽的方式來影響孩子呢?我經(jīng)常會看到:
孩子不敢滑高高的滑滑梯,外婆說:“你最勇敢了,你肯定能行!”
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奶奶說:“你最大方了,給小弟弟玩一下!”
孩子不想吃飯,媽媽說:“你最乖了,來張口!”
孩子們很聰明,很快就明白家長只是想用這樣的標簽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理會。
家長應該怎么做?
給人貼標簽幾乎是人的本能,這是我們的大腦為了更高效的工作找的一個偷懶的好法子,當然,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失誤。
我們要做的是,留意和反思自己的貼標簽行為。
1.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給孩子貼負性標簽的時候,叫停,想一想有沒有別的可能。
孩子回家說:“我不想上學了”,不要急著給孩子貼“不愛學習”的標簽,開始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學習多重要,想一想是不是他今天在學校過得很艱難。先讓孩子傾訴,自己好好的傾聽,找到真實的原因。
2. 描述而不是評價。
當孩子拒絕吃肉的時候,不要給孩子貼“不愛吃肉“的標簽,而是告訴自己“孩子這餐不想吃肉”。
3. 使用中性的詞描述孩子。
孩子害怕看上去有危險的東西,不要評價他膽小,而是形容他是“謹慎”。謹慎也是描述孩子的特質(zhì),但這是一個中性的詞,這意味著孩子很注意安全,也意味著孩子在面對不確定的事情時候會容易退縮。這樣的描述有利于你更加中肯地看待孩子。這樣的詞也不會讓孩子有羞恥感。
4.像你期望孩子擁有的特質(zhì)那樣對待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一個你期待的標簽。
關(guān)于貼標簽這件事,你有什么樣的感觸?請在評論區(qū)告訴我們。
參考文獻:
1.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92).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Irvington
線上問診醫(yī)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