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榮昌區(qū)是中國著名的陶器產地,因主要產于安富街道,故又稱作“安陶”。
歷史上,“榮昌陶”生產的泥精貨、酒壇、泡菜壇享譽中外,在工藝上,釉陶和絞泥獨具特色,“釉陶”在四大名陶中可謂獨一無二。
“榮昌陶”的歷史發(fā)展可追溯到漢代,近代“榮昌陶”研究的歷史上限可劃在明代,下溯則至清代、民國和解放后。
1998年重慶文物考古專家在榮昌區(qū)安富街道劉家拱橋一帶兩平方公里范圍內發(fā)現了古代窯場遺址,經鑒定為宋代榮昌陶窯遺址,距今已有800—1000年的歷史。
下興窯全貌
2005年對此進行試掘,挖出大量宋陶和元陶,同時在榮昌陶器廠附近(今埡口村)發(fā)現明、清代龍窯遺址6處,階梯窯、平窯遺址18處,而下興窯就是其中典型的階梯窯。
整個古窯長23.5米,寬7.2米,共7孔,煙囪高7米,窯門寬1.84米,階梯窯各層設出入口,寬0.84米,高1.28米。
階梯窯作為中國傳統陶器的主要燒制用窯,在陶器生產史上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種具有功能性特征的實用工具,它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活動提供了日常所需,也是折射出人類精神世界變革的一種物質形式。
階梯窯由龍窯演化而來,它由土磚、紅磚、混泥土等材料依一定的坡度傾斜砌筑,燃料可用柴或煤,傾斜角度一般為18至23度,由窯門、火膛、幾個單獨窯倉和煙囪組成。
各室相連又具有獨立性,從下至上一倉高于一倉,形成層層階梯,形制渾樸,萬狀有致,故名階梯窯。
階梯窯窯頭和窯尾較小,中間大,窯尾有約三米高的煙囪,每倉前面近隔墻處有燃燒室,兩側窯墻有窯門便于進出裝取,階梯窯裝燒量大,產量高,可燒制較大器形,溫度容易控制,也比較節(jié)省燃料。
據一些老工人介紹,在窯頭留有一小孔,既可夾出釉塊查看火候,也可用肉眼觀察,如果窯內壁反射變白,表示陶器已經燒好,如果偏紅,就表示火候稍欠,全憑多年燒制經驗掌握,此番工藝,實屬不易。
關于榮昌陶
一個坐落在重慶最西邊的千年古鎮(zhèn),
目前西南地區(qū)最大的陶瓷生產地。
“安富場五里長,泥精壺壺排成行?!?br>
從漢代開始制陶,到明清時代民窯廣泛發(fā)展, 再到上個世紀中葉鼎盛時期,大量榮昌陶出口西方和東南亞國家。
榮昌
安富
薄如紙
明如鏡
聲如磬
紅如棗
素有“泥精”美譽
1953年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
“中國四大名陶”
2010年榮昌陶制作技藝進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