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分散投資,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大概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可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把錢投到10個不同的平臺”?
其實,資產配置絕不是隨便買點理財產品那么簡單。
這里所說的“資產”,指的是股權、債權、商品等大類投資資產,只有把資金在大類資產之間進行分散,才能夠借助于它們之間的“漲跌互現”,實現降低風險的目的。
資產配置也不應該是千人一面的產品組合,而應該是基于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投資目標、家庭生命周期等要素,量身定制的一套投資建議。
閱讀本文,前渣打銀行白金支行行長、平安銀行總行私人銀行超高凈值部總經理、7分鐘理財CEO羅元裳老師助你厘清你的理財誤區(qū)。
01 所謂“分散投資”,分散的到底是什么?
每次我給身邊的朋友“科普”資產配置重要性的時候,他們都會在一開始時就說,哎呀懂了懂了,這有什么難的,不就是把錢拆開、多買幾樣么,于是也不聽我把話講完,就一溜煙兒地跑開,盲目地“自我配置”去了。
過幾天,一臉哭喪地回來找我,說你快幫我看看,我咋配置完,一點錢沒賺,還虧了呢?!一打開他的交易軟件,20只股票,15只基金,外加8家P2P,把本來就不多的本金,拆得跟餃子餡兒似的,真正地實現了配置……配置了個稀碎。
投資理財是個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確實有一定門檻的學問。所謂要在投資的時候分散配置,絕不是像去菜市場買菜,稱仨土豆,挑一棵大白菜,來半斤五花肉,最后再掐兩根兒蔥那么簡單。
在具體配置之前,要綜合考量你的資金狀況、家庭生命周期、投資經驗、風險承受力,才能知道怎么樣的分散配置比例是最適合你的。
這里所謂的分散,指的是資金在股權類、債權類、商品類或另類等大類資產之間的分散。之所以要分散在各個大類資產之間,是由于各類資產的本原屬性,使得它們基本上不會出現同漲同跌的情況。
比如,股市大漲的時候,一般債市都是表現平平;而債市大漲的時候,商品類資產也并不會隨之大漲。換句話說,各大類資產的漲跌走勢之間的相關性是很低的,而只有將資金分散在相關性較低的資產類別中,才能夠在長期投資的過程里,獲取穩(wěn)定收益的同時降低投資風險。
如果你把錢都拿去買了20只股票型基金甚至是20只股票,看似每只標的的比例很低,資金從金額上被分散開了,但是當熊市來臨,股票市場出現下跌時,你所有的投資標的都會面臨虧損,風險并沒有分散開。
這種做法,不叫資產配置,不叫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這,只是把蛋用不同的塑料袋分裝起來,整齊地放在了一個根本不知道適不適合你的籃子里罷了。
一旦籃子落地,你所有的雞蛋,都將無一幸免……
02 合理的資產配置,究竟有多大作用?
那么,通過資產配置來進行分散投資,究竟可以對收益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我們先用一些既往數據來簡單對比一下(見表1-4)。
表1-4是2011年4月1日至2016年7月22日,不同的理財方式所獲得的不同收益率情況。如果你最初只是單純地覺得股市應該賺得比較多,于是把資金都投在股票市場上,我們就以投資上證50為例。
5年的時間里,上證50從2126點經歷了一波震蕩——拉升——下跌——再震蕩,猶如過山車式的行情,到達2157點(見圖1-2)。
此時的你,雖然一直身在其中,但點對點來看,5年的總回報只有1.4%,除了“曾經賺過”的經驗之外,從收益上來看,基本就是白玩兒,跟把錢丟在銀行賬戶里做活期沒什么區(qū)別。
如果你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資產配置,將資金的55%拿去做了銀行理財,剩下的45%去投資了上證50,那么5年下來,整體收益率將提升至17.5%。
而如果你除了懂得分散投資的理念之外,還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每兩個月做一次“再平衡”,那么你5年的總收益將提升至35%,平均算下來年化回報將超過6%,戰(zhàn)勝通脹、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就這樣毫不費力地達成了。
這還只是相對簡單的做法,沒有加入市場策略、倉位控制的操作,也沒有對投資產品進行任何的挑選。如果你能掌握上述的幾個升級大招,收益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03 找到更適合你的配置比例:「80定律」
看到這里,你或許想問,既然資產配置這么好用,那么怎樣的配置比例是最適合我的呢?
如果你身邊有專業(yè)的理財顧問,那么他可以通過量化你的投資目標,借助歷史數據的回溯測試,給到你一個資產配置的比例建議。
你就會知道,如果自己有100萬元的可投資資金,分別在股權類、債權類、商品類或另類資產中各投多少資金是最適合的。同時,在確定了各大類資產的投資金額之后,他還應該指導你如何在每類資產中挑選優(yōu)質的產品,以實現配置方案的落地,并定期幫助你回顧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做好再平衡。
如果你沒有專屬的理財顧問,也沒有測試的工具,那么有一些簡單的做法可以參考。比如你知道股票收益高,如果想多賺錢,可以多買點兒;但是風險也大,所以也不能拿所有的錢去買。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度”,拿出可投資資產的百分之多少,去買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呢?
這里有個「80定律」可供參考,也就是用80減去你的年齡,剩下的數字,就是你可以放進高風險類投資,或者簡單理解為股權類投資里的最高占比。
比如你今年35歲,那么你用80-35,也就是拿出不超過可投資資產的45%去做股權類投資,比如去買一些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就是相對可行的。
但是也要提醒大家,這個算法雖然簡單易操作,但是一刀切的方式其實比較粗糙,而且對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沒有區(qū)分,并不能算是專業(yè)的資產配置方案。
為什么這么說呢?
同樣是35歲,如果你是一個“鉆石王老五”,沒有什么家庭負擔, 之前有過炒股的經歷,風險承受力又相對比較高的話,那么可以把股權類的配置比例適當調高一些,以獲取更好的回報;
而同樣是35歲的隔壁小王,已經上有老下有小,老婆還準備再生個二胎,這時候,如果小王盲目地追逐收益而忽略風險,就有可能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
所以,一套專業(yè)的資產配置方案,不是千人一面地按照菜譜去市場采購那么簡單,它應該是分析了每個個體投資者的差異之后,提供的千人千面的專屬理財規(guī)劃。想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配置比例,挑選出真正好的產品,還是聽取獨立、公正的專業(yè)機構的投資建議才靠得住。
那位把錢投在10個平臺上的朋友,你現在懂了嗎?
關于作者:羅元裳,7分鐘理財CEO,資深財富師,中外資銀行從業(yè)10年,曾為渣打銀行最年輕的白金支行行長、平安銀行總行私人銀行超高凈值部總經理,也曾在中國農業(yè)銀行任職。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