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體特征而言,由于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xù)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jié)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向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準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準確的解讀的關鍵。 在表現手法上,意識流作家較多地采用了內心獨白、時序顛倒的途述方法;象征性的藝術結構,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的相互交織,來回流動);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語言形式的離奇的試驗以及舍棄標點符號,等等。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閱讀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到燈塔去》 ,我們可以獲得對意識流小說真切的感受。
正如標題所暗示的那樣,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小說中的人物試圖登上一座燈塔。它坐落在力他們聚集的場所幾英里處的小島上。小說開篇就強調了這一點:"可以,當然可以,也許明天天好",拉姆齊太太說:"但是你得一大早就起來",她又說。"拉姆齊太太愛同她的兒子詹姆斯說如果天氣好的話,他可以到燈塔去"。十年以后,詹姆斯終于第一次到達燈塔,這時,拉姆齊太太早已去世了。小說至此結束了。當然這不是一個歷險故事,小說中也沒有船骸風暴之類的描寫。正如小說的背景--赫不里底群島中一個孤立的小島和小說中的人物及其行為都具有象征性一樣,燈塔也是一個象征。這一象征確實以極其強大的力量貫穿全書,它象征著人的精神上的鼓勵,以及混亂的、支離破碎的生活經驗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中的真理或美之間的對比。
拉姆齊太太是去燈塔一游的積極擁護者,但卻遭到她丈夫的強烈反對。在她說了"當然可以,也許明天天好"的話后,她丈夫接了下去:"但是",他父親走到起居室的窗口前,說道,"明天天氣不會好"。因此,這一基本情景在兩種力量的對抗下就具有象征的意義。它是人物內心矛盾的外現。
弗吉尼亞·伍爾芙從一個人的意識到另一個人的意識,從一群人的意識到另一群人的意識,探索著他們反應的意義。跟隨著他們的思路,精心安排和設計出現在他的腦海中的形象,仔細而又說明了他把一些經過挑選的象征性事件匯集在一起,直到完成一種布局。她為了論述這些事件、記憶和聯想的重要意義,為了使餓對到燈塔去的意義有較深刻的印象,這位細致入微的小說家使用了另一種象征性的場景來作為小說的基本場景的對應。這兩種場景互相映襯,當人民發(fā)現這些象征意義時,他們只是通過對人群意識的把握,通過直覺,通過知覺感知到它的存在。
在這部小說中有大量合乎理性的傳統敘述和描寫,但是,作者經常使用內心獨白,使小說看起來總象處在主要人物的意識之中。弗吉尼亞·伍爾芙在她的《現代小說》一文中說"當原子落在我們大腦上時,讓我們按它們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去描繪每一瞥或沒一件小事刻在意識上的圖案,不管這些圖案表面上是多么地不相關,多么地支離破碎"。這是她對自己使用的方法最好的形容。她的意識流部分比喬伊斯的更合乎傳統,而且比《尤利西斯》更連貫。但是,即使是在她的作品中仍然有計劃地加入了一些不連貫的成分,故意使故事的原由和意義顯得模糊,迫使讀者去思索,以找到答案,理解作品。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fā)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心理小說的情節(jié)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樸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于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征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jié)框架,心理描寫依附于情節(jié),不具獨立性。情節(jié)觸動、引發(fā)了心理描寫,并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于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jié)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jié),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jié)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fā)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fā)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于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jié),引出于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jié)。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jié),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jié)。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于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fā)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之作
關于意識流小說的先驅,現在流傳較廣的是伍爾芙的《墻上的斑點》。
伍爾芙是英國的意識流小說家,(1882-1941)。
她在1919 年發(fā)表的《墻上的斑點》,是最早的意識流小說。它擯棄了傳統的小說結構,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哆_羅威夫人》是她最著名的意識流小說。它寫女主人公在 1923 年 6 月中旬某天的 12 個小時的生活。小說不僅描寫了她 的所見所聞及其印象,而且通過聯想,表達出她對往日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展 望,追溯她從 18 歲s到 25 歲期間幾十年的經歷。作品中,作者從兩個不同的 角度使意識流的方向不斷交替改變:或以教堂鐘聲為標志的時間作中心,描 寫不同人物在同一時間內的思想活動;或以人物為中心,表現這個人物在不 同時間里的思想意識動態(tài)。小說主旨在于宣揚以仁愛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 伍爾芙的創(chuàng)作,為英國意識流小說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但2004年,遺失了近130年的小說《約翰·史密斯的告白》被發(fā)現了。
本書是《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于1883年所寫的一本小說,在郵寄過程中不幸丟失。2011年出版。
書里,約翰·史密斯游歷豐富、見多識廣,年屆五十的他,因為痛風困居在屋里。為了打發(fā)時間,他拿出紙筆,將自己年輕時的冒險、對歷史的觀察、對藝術的見解、對宇宙生命的思索、對帝國興衰的預見,一一訴諸筆端。時空交錯、思緒紛呈,迥異于傳統的寫作手法,堪稱意識流小說先驅之作。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