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說時勢造英雄。但是在戰(zhàn)爭年代中,不僅造就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挠⑿廴宋?,還有一些人,乃至一大批人,他們是無名的英雄,他們不為功名一心也想造福百姓,他們有功在身卻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艱難生存,他們就是無私的布衣英雄,陳延賢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布衣英雄。
1911年,陳延賢出生于山西的一個小山村里,當時正是戰(zhàn)爭年代,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陳延賢家庭本就不富裕,加上戰(zhàn)火的洗禮,他年幼時父母早亡,沒有給子女留下什么,11歲時兩個姐姐被活活餓死。
陳延賢從小與祖母相依為命。從小就經(jīng)歷了生離死別,他深知賺錢的重要性。于是在很小的時候他便開始想辦法賺錢養(yǎng)家。
當時山西附近盛產(chǎn)食鹽,很多鹽販子為謀私利,雇傭工人來搬運食鹽。小小年紀的陳延賢叫上三五好友,便開始從事搬運食鹽的工作。
但是因為陳延賢他們年紀太小,力氣不夠,搬運食鹽十分辛苦,賺不了幾個錢。陳延賢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販賣食鹽的鹽販子們,收益可觀,便打算自己也做起鹽販子的買賣。
當時食鹽屬于軍事物資,私自販賣食鹽是要被抓走的,但是生活的窘迫讓陳延賢沒有多余考慮的時間,他沒有多想,說干就干。他提前先摸清了所有的道理,巧妙地避開了軍閥設(shè)立的關(guān)卡,幾天的時間里他對周圍的地形十分了如指掌,甚至還被戲稱為活地圖。
就這樣陳延賢做起了小販的生意,他平時走街串巷,還有躲避軍閥的搜查,雖然辛苦但是收益可觀,家中的經(jīng)濟條件也逐漸好轉(zhuǎn)起來。
時間來到1934年,當時蔣介石發(fā)起了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紅軍開始展開兩萬五千里長征。當時的共產(chǎn)黨屢屢潰敗,使得蔣介石胸有成竹,覺得自己終將會戰(zhàn)勝共產(chǎn)黨。
此時的紅軍第25軍軍長程子華接到上級命令,要求直奔豫陜地區(qū),為減少傷亡,他們要繞過設(shè)了埋伏的朱陽關(guān)和五里川。但是他們對此地并不熟悉,一定要找到一個人來為他們帶路。
當時處于戰(zhàn)爭年代,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沒有哪個當?shù)氐陌傩湛辖o他們幫忙,這時他們想到了鹽販陳延賢。其實陳延賢與紅軍25軍早有聯(lián)系,他們在陳延賢那里買過鹽,而且陳延賢也是頭一次看見軍隊的人買鹽給錢,陳延賢對紅軍的第一印象十分好。
當紅軍們再次找到陳延賢,并跟他們說他們的軍長找他過去一趟,陳延賢沒有猶豫,收拾好東西后,便跟著去了。
當見到紅軍第25軍軍長程子華時,陳延賢覺得很是詫異,因為這位軍長沒有一點的官架子,為人親切。兩人口音相同,一番詢問竟然是同鄉(xiāng),程子華便開誠布公,希望陳延賢能夠帶領(lǐng)紅軍的戰(zhàn)士們繞過危險的朱陽關(guān)和五里川。
陳延賢沒有猶豫拍著胸脯答應了,因為在陳延賢的心里,已經(jīng)對紅軍的隊伍十分敬仰,覺得他們紀律嚴明。真正能造福百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1934年12月是出發(fā)的日子,天還蒙蒙亮,紅軍就早早地等在了小路上。陳延賢到達約定地點時,頭一次接觸到這么多的紅軍,他們雖然穿著樸素但是紀律嚴明。程子華為了不打草驚蛇,早已派了一支小隊制作假象,讓敵人認為紅軍大隊向朱陽關(guān)和五里川的方向前進。
紅軍的大部隊跟隨陳延賢一路前行,來到的小路十分的狹窄,而且旁邊都是懸崖峭壁,為了確保大部隊的安全,陳延賢派出偵察部隊勘測敵情后,大部隊繼續(xù)前行。同時陳廷賢前往縣城為紅軍打探消息,當?shù)弥莾?nèi)安全后,立刻將消息傳達給紅軍,程子華決定立刻占領(lǐng)盧城。
但是當紅軍就快到達縣城時,聽見了馬蹄聲,陳延賢再次進城打探到蔣介石的軍隊已經(jīng)到達縣城,于是紅軍放棄攻打縣城的計劃,一路西行。隨后紅軍順利打敗敵人的部隊,到達陜南地區(qū)。
就這樣,在這三天三夜的路途中,陳延賢起到了戰(zhàn)爭的決定性作用,輕而易舉地打破了國民黨的“鐵桶計劃”。
為了部隊繼續(xù)前行,陳延賢將與紅軍分別,程子華拿出十五塊大洋遞給他,陳延賢硬是沒收,他說幫助紅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他看重紅軍是鐵一般的戰(zhàn)士,終將造福百姓。程子華無奈便寫下一個便條,蓋上紅軍的打印,證明陳延賢因突出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一名紅軍戰(zhàn)士了。
陳延賢回到家時,將這個便條偷偷地存放珍藏起來,但是沒過多久,有人告密說陳延賢勾結(jié)紅軍,被抓入獄了。獄中的陳延賢守口如瓶,并未透露一點風聲,加之證據(jù)不足,不久便被釋放了。后來他珍藏的便條也在敵人飛機的炮轟下化為灰跡。那次幫助紅軍大隊順利轉(zhuǎn)移,自己成為紅軍的一員,似乎永遠地成為了一個秘密。
解放后,陳延賢成為了一名售貨員,他仍然時刻以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而當年的軍長程子華一直沒有忘記老鄉(xiāng)不計較個人生死的付出,他一直在苦苦地找這個人,但是卻因秘書的失誤,記成了河北的陳延賢,6次找尋皆是無果。
1983年中央軍委對紅軍第25軍進行整理時,再一次發(fā)現(xiàn)了陳延賢的名字,為了不讓回報當年的恩情,為了不讓老百姓寒心,再次開展了尋找陳延賢的工作,這次從河北擴展到晉、冀、豫、陜。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便找到了當年的陳延賢,只是此時他已年過古稀,神志不清,后因病去世。
他的女兒說父親生前希望自己死后能夠埋在黨校附近,這樣的話,他死后能緊密靠近黨組織。1996年,陳延賢安葬在盧氏縣的黨校旁的公墓內(nèi),當?shù)卣€特意為這位戰(zhàn)士制作了“布衣英雄”的墓碑。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里,不在需要我們?nèi)榱耸刈o家園和人民的安全而拋頭顱灑熱血。在那動蕩的戰(zhàn)爭年代里,我黨最終取得的勝利,這些功勞里,也有無數(shù)布衣英雄的一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