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更為常見,年齡愈小,發(fā)病率愈高。本病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夏、秋季發(fā)病率較高,南方冬季亦可發(fā)生,且往往引起流行。輕癥腹瀉,一般1日3—5次,多則10余次。大便多為黃色或綠色,可伴有輕微嘔吐。便前有腹痛,哭鬧不安等癥狀,一般不發(fā)熱,精神和食欲尚好。重癥腹瀉,1日腹瀉10余次,甚至數(shù)十次水樣便,有時帶有粘液。腹瀉常伴有頻繁嘔吐,煩躁不安,精神不振和口渴,這時要及時搶救,否則可危及生命。
方1
處方: 苦參、蒼術各適量(兩藥量之比應根據(jù)病情,熱重者3:1,濕重者1:3),醋少許。
用法: 將上藥共研細末,用醋調膏,敷兩足心,用紗布包扎固定。4一12小時換藥1次。
主治:小兒腹瀉屑濕熱型。
來源: 《中醫(yī)雜志》,1990,(4)
方2
處方: 綠豆粉、雞蛋清各適量。
用法: 將綠豆粉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于囟門,止瀉后將藥去掉。如果并發(fā)嘔吐,可加貼足心。
主治: 小兒腹瀉,尿少色赤。
來源: 《中國民間療法》
方3
(處方置 桃仁、杏仁、生梔子仁、白胡椒、糯米各9克,面粉l茶杯,雞蛋清適量。
匠用法置 將上藥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勻,敷于手心、足心。
(主治1 小兒吐瀉引起驚風。
(來源罩 《郴州中醫(yī)單方驗方匯編》 ;
方4
處方: 胡椒12克,艾葉30克,透骨草80克,雞蛋清適量。 ·
用法:將上藥搗爛,用雞蛋清調拌,敷于足心。
主治: 小兒腹瀉。
來源: 《中國民間敷藥療法》
方5
處方:大蒜12克,雞蛋清適量。
用法: 將大蒜搗爛,用雞蛋清調成糊膏狀,敷于兩足涌泉穴。
主治: 小兒腹瀉。
來源: 《中國常用民間療法》
方1
處方:干姜、艾葉、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鮮姜30克。
用法:將上藥前4味共研細末,以鮮姜搗爛拌勻,敷于臍部,并用熱水袋保持溫度,晝夜連續(xù)。5日為1個療程,或病愈為止。
主治: 小兒虛寒及風寒泄瀉。
來源): 《中醫(yī)雜志》,1987,28(2)
方2
處方: 川椒2份,肉豆蔻1份。
用法: 將上藥共研細末,填入臍窩,外貼暖臍膏或傷濕止痛膏。每日換藥1次。
主治: 小兒寒瀉,傷食瀉。
來源: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方3
處方: 肉桂、白頭翁、馬齒莧、小茴香各等份,香油適量。
用法: 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香油煉丹后人藥末收膏,每張膏藥重3克。用時將膏藥用文火烘化后,敷于神闕穴。3日內效果不明顯者可更換1次。
主治: 小兒各類型腹瀉。
來源:《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1)
方4
處方: 藿香、附子、陳皮各12克,葛根20克,白芷、半夏、澤瀉各6克,樟腦8克,生姜汁或香油適量。
用法: 將上藥共研細末,用生姜汁或香油調拌,敷于肚臍,然后熱敷或溫灸。
主治: 小兒腹瀉。
來源: 《中國民間敷藥療法》
方5
處方:白胡椒、粳米飯各適量。
用法: 將白胡椒研末,瓶貯備用。用時取白胡椒末5克,用粳米飯(白果大小)和勻做成餅狀,敷于臍部,蓋上紗布,用腰帶或膠布固定。每日敷貼1次,3日為1個療程。
主治:小兒虛寒性腹瀉。
來源:《浙江桐鄉(xiāng)縣中醫(yī)單方驗方匯編》
方1
處方: 鬼針草60克。
用法: 將上藥加水浸泡后煎成濃汁,連渣倒人盆內,熏洗兩足,每次10分鐘。腹瀉輕者每日熏洗3—4次,較重者每日6次。
主治: 小兒感寒食滯泄瀉·
來源: 《中醫(yī)外治法大全》. 112 .
方2
處方: 白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葉15克。
用法: 將上藥加水煎煮3—4沸,待溫熱后浸洗兩足。每日3次,每劑藥可洗3次,一般連洗2—3日。
主治:嬰兒寒證腹瀉。
來源:《家庭藥浴》
方3
處方: 白扁豆100克,葛根50克,車前草150克。
用法: 將上藥加水煎煮20—30分鐘,將藥液倒人盆內,稍溫時,浸泡足躁部30—60分鐘,藥液溫度保持在30℃左右,冷則加熱。每日1劑,每日浸洗2—3次。
主治: 小兒腹瀉。
來源:《家庭藥浴》
方4
處方:茜草30克一60克。
用法: 將上藥加水連煮3次,混合3次藥液,去渣,倒人盆內,待溫,洗兩足,每次30—60分鐘。每日2—3次,連洗3—4日。
主治:小兒濕熱瀉。
來源: 《百病外治3000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