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國學視野】如何構建自己的瀟灑人生?

如何構建自己的瀟灑人生?

臺灣電視連續(xù)劇《京城四少》的主題歌,叫做《瀟灑走一回》,歌詞內容是:“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頭,幾人能看透?紅塵呀滾滾,癡癡呀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夢里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边@首歌唱出了節(jié)奏快、壓力大、矛盾多的現(xiàn)代人渴望從“人間多少的憂傷”中解脫出來,構建瀟灑人生的急切心聲。那么,企業(yè)家如何來構建自己的瀟灑人生呢?我們或許能夠從道家哲學智慧中得到某些啟示,并在它的指導下,由“一半清醒一半醉”變成完全清醒的人。企業(yè)家要想在人間“瀟灑走一回”,至少要通過“名利關”,“情欲關”,“生死關”和“氣度關”,從價值觀和人生觀上來一個轉變,方可構建自己的瀟灑人生。

一、“身重于物”和“淡泊名利”

第一道關是“名利關”。

企業(yè)家同常人一樣,要想在人間“瀟灑走一回”,必須在人生價值取向上擺正“名”(功名、權位)、“利”(金錢、貨財)與“身”(生命)三者之間的關系。只有擺正這三者的關系,清醒地認識到“名疆利索”對人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樹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不為“外物”(名、利)所累,才可“瀟灑走一回”。那么,如何擺正名、利與身的關系呢?三者相比,哪一個更重要呢?這是每個人都要問答的人生問題。對此,有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一是“物重于身”,即認為三者之中,名、利重于生命。持這種人生觀的人往往為了獲取名利、權勢可以無故地犧牲自己的生命,把名利、權勢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他們“爭名于朝(官場),爭利于市(市場)”,在社會上造成“貪夫殉財,烈士殉名”的悲劇。莊子指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犧牲)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比如“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p>

在莊子看來,他們雖然“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但在人生價值取向上,都是以物重于身”為其導向,造成“今世殘死(死刑)者相枕也,桁楊(刑具)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賢者伏處大嵁巖(深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整個社會都充滿著恐懼和憂愁。人既死亡,名”與“利”對于他又有何用?更無人間瀟灑可言?這是道家對老莊所處時代的人欲橫流、人性異化現(xiàn)實的真實揭露,也是對“物重于身”價值理念的有力批判。二是在批判當時“物重于身”理念的基礎上,道家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的“身重于物”理念。把“名”、“利”與“身”三者相比,生命(身)比名、利更為重要。老子在名利與權勢的迷宮中,破天荒地發(fā)現(xiàn)了人的“生命”價值。他從“全生”的基本立場出發(fā),認為生命貴于名、利,追求名、利是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于人的生命,寧肯拋棄名、利,也要保存自己生命。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币馑际?聲、名與生命哪一個更親切?生命與財貨,哪一個更重要?獲得名利與喪失生命,哪一個更有害?認為過分地追求聲名,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過多地收藏財貨,必定會招致更快的失亡。因此,只有一個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對人來說,名、利和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因為名、利畢竟是身外之物。如果為獲取名利而導致生命喪亡,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的“身重于物”的思想,為楊朱、莊子學派所繼承、發(fā)揚。孟子批評楊朱時,指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朱主張“貴己”,認為“利天下”雖是大利,卻是身外之物;脛上一毛,雖是小物,則是身上之物。所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楊朱的“全葆真,不以物累形”生命哲學的宗旨。莊子從肯定人的生命價值出發(fā),明確提出了“身貴于隸”的命題。他說:“棄隸者若棄泥涂,知身貴于隸也?!边@里所謂“隸”是指仆隸,即莊子把外在的得失、禍福、功名、貨財、權勢、生死視為人身的奴仆,舍棄身外之物就同舍棄泥土一樣,人生最為可貴的是生命,而非身外之物。莊子依據(jù)老子思想,進一步提出了“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的命題,即認為人的生命最為可貴,切不可因外在的權財、名利而喪失了本性。主張“可以保真,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身,可以盡年?!薄妒酚洝だ锨f申韓列傳》中有一則記載:當“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時,“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守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p>

這種“身重于物”的觀念,在《莊子·秋水》、《莊子·列御寇》、《莊子·盜跖》等篇中,也都有反映。莊子借盜跖之口,指出世上所謂賢者、義士、忠臣在孔子的道德說教影響下,重名輕死,皆“不足貴也”。比如,伯夷、叔齊辭讓孤竹國的國君而餓死于首陽山下,尸體沒有埋葬;鮑焦行為高潔,非議俗世,抱木而枯死;申徒狄諫君不被采納而負石投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因晉文公背棄他,抱木而燒死;尾生與女友相約于橋下,女友未來而洪水至,抱梁柱而死;王子比干剖心而死;伍子胥尸沉江中等等,皆違背“身重于物”的價值觀念,重名而輕死,無故踐踏生命,皆“不足貴”。

《莊子·讓王篇》是莊子后學闡述“身重于物”思想的代表作品。在這篇文章中,借用十五個寓言,反復論證以生命為貴,以名位利祿為輕的人生哲學,指出“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主張“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比如,韓、魏互相爭奪土地,魏國賢人子華子對韓昭侯說:欲得天下,或廢右手或廢左手,你愿意嗎?韓昭侯表示不愿意,子華子說:“甚善!有是觀之,兩臂重于天下也,身重于兩臂?!庇纱丝芍?“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濒斁谷艘詭徘蟮玫乐祟侁H,顏闔逃之,認為“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喪生以殉物,豈惑哉!”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惡為君子患”而逃乎丹穴,“可謂不以國傷生矣?!睉?zhàn)國末年,《呂氏春秋》作者進一步發(fā)揮老莊的“身重于物”的生命價值觀,“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或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在《本生》篇作者看來,外物是用以養(yǎng)性(生),而不是用性(生)以養(yǎng)外物??隙ㄉ鼮橹?養(yǎng)生之外物為輕,決不可本末倒置,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追求外物。比如國家設立官職本是用以保護人的生命(“立官者以全生也”),將人的生命價值置于外物之上,然而“今世之惑君,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為立之矣?!边@就是“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完全顛倒了生命與外物的關系。在生命與情欲的關系上,《貴生》篇作者提出了“莫貴于生”的觀點,認為“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于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則為?!边@就是說,耳目鼻口之欲要服從于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則為之,不利于生命則去之,是以保全生命為標準。堯把天下讓位于子州支父,而子州支父則推辭自己有病而拒絕?!顿F生》篇作者評曰:“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边@說明,保全生命比滿足情欲更為重要。在春秋戰(zhàn)國的動亂時代,血與火的殘酷現(xiàn)實,嚴重地踐踏了個人的生命價值。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道家學派力倡“身重于物”,雖然可能從中引出茍且偷生、喪節(jié)活命的消極思想,但它畢竟在名利權勢背后,發(fā)現(xiàn)了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喚起人類主體意識的覺醒,實在是一種驚世駭俗之論,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轉換。在這里,老子對人類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與剖析,是對人類初期文明負面作用的深刻反省。由物質文明而造成的爭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爭名之心,激起人們對財富、權力、賢名的強烈占有欲,驅使人們去爭奪、盜竊、搶掠,殺害,以致出現(xiàn)了“重物輕身”的本末倒置現(xiàn)象。人們?yōu)榱饲蟮米陨淼陌l(fā)展而創(chuàng)造了物質文明,但是物質文明反過來又成為損害人、妨礙人進步發(fā)展的異己力量;人類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本性,損害自己的身體,以至犧牲生命。這種重名利輕生命的現(xiàn)象,道家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的。這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貢獻。

從道家“身重于物”的哲學思想中,企業(yè)家可以悟出許多瀟灑人生的真諦。道家的這些人生哲理,在歷史上有過深遠影響,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企業(yè)家要想“瀟灑走一回”,必須努力做到:(一)樹立“身外之物”的觀念。所謂“身外之物”,是說名位、錢財是身體以外的東西。這些東西,既不能隨人生而帶來,也不能隨人死而帶去,所以把它稱為“身外之物”,表示對名位、財勢的輕視之意。元朝蔣子正《山房隨筆》引劉改之(劉過)詩云:“拔毫己付管城子(指筆),爛首曾封關內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隨尊(酒器)酒伴風流;”明代吳麟征在家誡要言中指出:“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鼻宕鹄t在《格言聯(lián)璧》一書中亦認為,“以外物言,無論功名富貴,即四肢百骸,亦軀殼耳!”主張“毋嗜欲殺身”,論證說:“魚吞餌,蛾撲火,未得而先喪其身;猩醉醴,蚊飽血,已得而隨亡其身;鶿食魚,蜂釀蜜,雖得而不享其利?!笔郎县澙?大率類此。魯迅先生在《智識即罪惡》中也指出:“大約錢是身外之物。帶不到陰間的,所以一死便成為清白鬼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人也把“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作為自己的人生指南。每當人們官場失意或者市場競爭失敗之后,常常會聽到一句勸導失敗者的話:“名利不過是身外之物”。這句話,常常會使失敗者在心理上得到調解和平衡,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把人們從“名韁利索”中解脫出來。(二)淡化做官心理。在古代,“貪夫殉利”、“烈士殉名”,比比皆是。在今天,觀察現(xiàn)實,也不乏其人。所以,人們常常依據(jù)道家的人生哲學,主張淡化名利,把人們從“名韁利索”中解脫出來,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漢代揚雄深知道家人生哲學的奧秘,所以,他能夠自覺地做到“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家產(chǎn)不過千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辈徽撨^去或現(xiàn)在,每當居官之人被解除公職之后,人們總是安慰他說:“無官一身輕”。宋代蘇軾在《賀子由生第四孫》中說:“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薄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六十回,某官解職后自我安慰說:“從此之后,我無官一身輕,咱們痛痛快快地敘他幾天?!边@樣的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無論是官位,還是利祿,是福也是禍,是樂也是憂,是天堂也是地獄,具有二重性。對于名利善處之,則為福,為樂,為天堂;不善處之,則反為物所累,為禍,為憂,為地獄。所謂“位尊身危,財多命殆”是也。身處高位者,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焦點上烤。使自己成為“責備之地,嫉妒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如此,你能瀟灑起來嗎?這叫“為官所累”。厚積者亦有種種之苦?!陡裱月?lián)璧》說:“夫人厚積,則必經(jīng)營布置,生息防守,其勞不可勝言,則必親戚之請求,貧窮則怨望,僮仆之奸騙,大而盜賊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竊,經(jīng)商之虧折,行路之失脫,田禾之災傷,攘奪之爭紛,子弟之浪費。”如此,你能瀟灑起來嗎?這叫“為利所累”。不管是“為官所累”還是“為利所累”,都是“為外物所累”。因為居高位者,不知進退,將有生命的危險;聚財富者,“不以義取”和不“樂善好施”,也將有性命的危險。這也是老子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道理。那么如何解脫“名利所累”呢?答曰:凡外物皆“平淡視之”,一淡便能瀟灑起來。

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既需要激發(fā)人的生存發(fā)展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推動社會前進,又需要以“身重于物”的觀念來淡化過于強烈的名利意識,以緩解由于利益沖突和權力之爭而尖銳化的人際關系,保持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調解人的生活節(jié)奏,維持個體生命的心理平衡。否則,由權、利之爭就會導致許多歷史悲劇。道家的“身重于物”的價值觀念,在現(xiàn)代文明中,至少可以起到一種解酒劑、清醒劑的作用,為某些淡泊名利的人提供理論根據(jù),也為某些人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自我保護方法。從現(xiàn)代杰出人物和時代英雄的高尚人格中,幾乎都可以找到“淡泊名利”的思想,他們都把“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yè)重如山”作為自己的人生格言。劉志丹曾說過:“什么官不官的,都是淡事。人生在世,要為百姓辦些好事,才不愧是個人”。鄒韜奮先生也說過:“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終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人的心力,使社會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碑敶乖5撌降暮酶刹靠追鄙谒篮?西藏人民將他安葬在阿里地區(qū)獅泉河烈士陵園,在刻有“孔繁森烈士之墓”主碑兩側樹有兩塊碑,碑文為“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城置民族事業(yè)重如岡底斯山”。戰(zhàn)斗英雄孫明芝從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以來,征戰(zhàn)三萬公里,參加戰(zhàn)役戰(zhàn)斗近百次,榮立戰(zhàn)功十一次,在朝鮮戰(zhàn)場上,第一次用高射機槍打下美國飛機,被授予特等功臣稱號,榮獲朝鮮國旗勛章。但是,他退伍后,從不居功自傲,從不要求在個人名利上給予照顧,扎根農(nóng)村默默奉獻三十年。這種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為人所感動所敬仰。我曾聽過,一位文化名人的書房里,懸掛著這樣一幅對聯(lián),即“拋他身外難拋物,讀我平生未讀書”。這也是按照道家的“身重于物”思想對人生的一種自我選擇。

二、“少私寡欲”和“知足常樂”

第二道關是“情欲關”。為了維持人的生命,滿足人的情欲總是需要的,這是不言而喻的常識。但是如何對待情欲,卻有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據(jù)《荀子·非十二子》載,先秦它囂、魏牟主張“縱情欲,安恣睢”。《列子·楊朱篇》是一篇典型的縱欲之作。認為人生“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主張“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老子反對這種縱欲之說,主張“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正)?!边@里,“不欲”即是“無欲”。所謂“無欲”,并不是完全放棄人的欲望,而是“少私寡欲?!崩献诱f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莊子說的“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即是道家“少私寡欲”說的形象寫照。

在道家看來,人的欲壑難填,總是無止境地追逐名利、財貨、權勢是毫無益處的。(一)就個人養(yǎng)生來說,“益生曰祥(禍害)?!崩献诱J為,聲色犬馬,飲食男女,本是人的生理需要,但是人如果過分地追求,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傷,差失),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薄肚f子·天地》篇進一步論證說:“夫失性者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指羶、熏、香、腥、腐)薰鼻,困(音衝,襲刺之意)中顙(鼻腔受刺);四曰五味濁(敗壞)口,使口歷爽(病傷);五曰趣(取)舍滑(亂)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庇行┤吮緛砜梢蚤L壽,之所以短命,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縱嗜欲、為非作歹的結果。(二)從個人道德來說,過分地追求名利財貨,不但無益于貴生,反而會行傷德壞,身敗名裂。這就是老子說的“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妨害)”的意思。莊子說的“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也是這個意思?,F(xiàn)在社會上流行的“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的說法,從一個側面也證明了道家思想的正確與深刻。(三)從人性復歸上,老子認為“我無欲而民自樸?!薄吧偎焦延笔恰耙娝乇恪比诵詮蜌w的重要條件。莊子也認為“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薄皭河?……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薄安⌒悦薄ⅰ斑嵝浴?就是人欲的危害。在莊子看來,只有“同乎無欲,是謂樸素,素樸而民性得矣?!奔粗挥型ㄟ^“無欲”的途徑,才能保持與恢復人的自然樸素的本性。(四)從治國來說,老子認為,社會混亂,國家難治,是統(tǒng)治者貪得無厭的結果。他認為“朝(朝廷)甚除(借為污),田甚蕪,倉甚虛”,是統(tǒng)治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的結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贝蜷_中國的二十四史,隨處可以看到封建帝王的驕奢淫逸生活,如齊宣王的“田獵”、楚靈王的“章華宮”、秦始皇的“阿房宮”、隋煬帝的游江南等等。而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生活,總是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農(nóng)民起義。只有提倡“少私寡欲”之說,才能“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薄敖^巧棄利,盜賊無有。”這些都可以證明老子思想的深刻與正確。

明代哲學家呂坤深諳道家“少私寡欲”的真諦,在《呻吟語》一書中發(fā)揮說:“因地間之禍人者,莫如多。令人為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事令人多戀,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禍媒也。不美則不令人多,不多則不令人敗?!痹趨卫た磥?人間這“十美”,對人確有極大的誘惑力。人們不但想占有,而且想多占。而過多地占有和享受,就必會招致災禍。比如,美食過多,營養(yǎng)過剩,就會患肥胖病,引發(fā)心血管病、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美色過多,不但因縱欲而患艾滋病等性病,還會因嫖娼、包二奶、“第三者插足”而引發(fā)官司導致家庭破裂。由于迷戀金錢萬能,拼命掙錢,累死者有之;因走私、販毒、拐騙而判刑者有之;因貪污受賄而被罷官判刑者有之等等。所以,《格言聯(lián)璧》一再告誡人們:“濃(縱欲)于聲色,生虛怯病;濃(熱衷)于貨利,生貪饕病;濃(嗜好)于功業(yè),生造作病(虛偽病);濃(看重)于名譽,生矯激病(矯情偏激病)”。這就是現(xiàn)代所謂的“榮譽病”和“富貴病”。功名利祿對于每個人都是需要的,但如果在它的誘惑下過分地追求和享受,就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會由天堂跌進地獄。在獲取富貴中,他們因為物所累,度日如年,憂郁、恐懼,惶惶不可終日,不可避免地鉆進了人生命運的怪圈哪里還有瀟灑可言?

對于人來說,適度的欲望,應當滿足。因為不能滿足人的適度欲望,使人處于“迫生”的境地,是痛苦的。但是,過度的情欲追求,也會給人帶來痛苦和災禍。莊子指出:“貴、富、顯(顯赫)、嚴(威嚴)、名、利六者,勃(同悖,亂也)志也;容(容姿)、動(舉動)、色(顏色)、理(辭理)、氣(氣息)、意(情意)六者,謬(繆,束縛)心(心靈)也;惡(憎惡)、欲(愛欲)、喜、怒、哀、樂六者,累(負累)德也;去(去捨)、就(從就)、故(貪取)、與(付與)、知(智慮)、能(技能)六者,塞(阻塞)道也。”這說明,由于過分地占有和享受,導致情欲成為人的心靈得以自由的沉重負擔。哪里還有瀟灑可言?所以掌握“適度”原則,要求在獲取名利的過程中,做到“知足常樂”;在功成名就之時,要善于“功遂身退”,才能使自己從極度膨脹的情欲困惑中解脫出來。

在老子看來,社會上的一切罪惡和災禍,人間的一切矛盾和紛爭,都源于“不知足”。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可欲(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痛苦)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庇种赋?“甚愛(過分愛聲名)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就是說,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止”才能“不殆”,只有“不辱”、“不殆”,才有人生的歡樂。清代學者金纓在《格言聯(lián)璧》一書中發(fā)揮說:“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jié)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彼M一步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說:人間“貧賤是苦境,能善處之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之更苦?!彼坏o態(tài)地承認“貧賤是苦境”、“富貴是樂境”,而且動態(tài)地肯定貧賤之苦可以轉化為樂,富貴之樂也可以轉化為苦。“困辱非憂,取(白取)困辱為憂;榮利非樂,忘榮利樂?!痹谶@里,苦與樂的轉化條件是“知足”。也就是說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所謂“知足”,即不是禁欲主義的“無欲”,也不是縱欲主義的“多欲”。而是適度的“寡欲”?!盁o欲”與“多欲”都會給人帶來痛苦與災禍,只有適度的“寡欲”,才能給人生帶來幸福與歡樂。正如金纓所指出的:“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忙亂),寡欲則閑(悠閑)”,“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在他看來,凡為外物(聲名、利祿、權勢等)所累者,就沒有人生快樂可言。只有奉行道家的“知足常樂”的人生信條,才能“瀟灑走一回”?!爸悴蝗?知止不殆”這一人生信念,歷來被中國人奉為金科玉律。西漢宣帝時,疏廣和他的侄子同時做皇太子的師傅,“朝廷以為榮”。疏廣對其侄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xiāng),以奉命終,不亦善乎?”于是二人“辭決而去”,被人稱頌為”賢哉二大夫”。

宋朝洪邁也倡導“人當知足”的人生哲學,指出“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泵鞒T夢龍在《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的短篇小說中,描述了窮書生曹可成投書吏部,以錢求官,由福建同安縣丞升為泉州府經(jīng)歷,再升為廣東潮州府通判,此時其妻趙春兒勸他道:“當初墳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體,食不充口。今日三任為牧民官,位至六品大夫。太學生至此足矣。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為山林娛老之計?!辈芸沙伤焱胁∞o官,衣錦還鄉(xiāng),重振家業(yè),尊貴不減當年。

道家根據(jù)“少私寡欲”提出的“知足常樂”原則,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具有片面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既需要“不知足”,又需要“知足”,“知足”與“不知足”是相輔相成的。在人生歷程中,由“多欲”而萌生的奮發(fā)進取的“不知足”,是事業(yè)成功的精神動力,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源泉。但是有時也需要清靜無為的“知足”,以防止由貪心而產(chǎn)生的禍殃;以保證身心放松,精神自由,恢復精力,以利再搏。由于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滿足人生的一切欲望。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精神與物質生活不能同時滿足,事業(yè)與愛情無法兼顧,工作與娛樂發(fā)生沖突,名與利也難以雙收。在這種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根據(jù)具體情況,有的取不知足態(tài)度,有的則取知足態(tài)度,只有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調節(jié)人的生活節(jié)奏,維持人的心理平衡,獲取人的精神愉悅。這是一種高超的生活藝術。

“功遂身退”是老子依據(jù)“少私寡欲”原則而為瀟灑者提出的又一個重要的人生信條。老子認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如四時更迭,“弓滿則折,月滿則缺”這是自然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效法天道的圣人,亦應“成功而弗居”,“成功而不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彼^“功遂身退”,是說當人功成名就之后,應該急流勇退,以保天年。常言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就是這個道理俗話說:“官大有險,樹大招風”,“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也是這個道理。中國歷來不少名士都把“功遂身退”作為保全自己的有效法寶。東漢李固指出:“天地之心,福謙忌盛,是以賢達功遂身退,全名養(yǎng)壽,無有怵迫之憂。”宋代歐陽修《漁家傲》云:“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寵,歸來白首笙歌擁”。明代焦竑在《玉堂叢語》中指出:“及乎名成身遂,而猶有天倫之樂,福壽如公,世之一人而已”。范蠡、文種是越王勾踐的兩位大臣,越王勾踐在他們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十年終于滅吳稱霸,范蠡稱上將軍。但他深知“功遂身退”的道理,自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主動辭去官職,乘舟浮海而行,在山東沿海,由于他的超凡智慧,積聚田產(chǎn)數(shù)十萬。齊王欲請他任宰相,他回答說:“在野有千金之財,在位有宰相之名,以匹夫而言,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過度的榮華卻容易形成禍根。”說罷,便將萬金家財分給親戚師友和窮人,便移居于定陶,安度晚年,老死于陶。范蠡官到高位而不貪權害己,家有萬金而不做守財奴,能聚財又能散財。正因為他不為外物所累,故他生活得十分瀟灑。當范蠡辭去越國高官厚祿之時,曾給文種一信,勸誡說:“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由于貪戀富貴,不肯離去,終遭殺身之禍。張良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自少攻讀黃老之書,深知“功遂身退”之奧秘,所以在他被封為留侯之后,即上書稱曰:“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他急流勇退,學成仙之道,以享天年而劉邦的另一位開國功臣韓信則不悟“功遂身退”之道理,雖然蒯通曾以范蠡、文種之事告誡過他,但他依然迷戀富貴,為富貴所累,封他為楚王而不滿,口出怨言,被降為淮陰侯,終因不聽蒯通勸解,直到被漢室縛住械擊,才醒悟到“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終以“謀反”罪名被殺于長樂宮。楚昭王因伍子胥攻打楚國而逃亡隨國,隱者屠羊說(通悅字)曾在楚昭王流浪途中,不但為他出謀劃策,還在衣食住行上多方照顧。所以,楚昭王復國后,獎賞他,被他拒絕了。表示愿意重擺羊肉攤。后又派司馬子綦請他任三公高位,他拒絕說:“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職業(yè))也;萬錘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蓖姥蛘f所以能夠做“成功而弗居”,因為他深諳“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理。秦國相范雎是秦國富強的一位功臣。后來,秦王疏遠了范雎,君臣之間互相猜疑。于是,燕王辯士蔡澤在秦國到處揚言要奪取范雎的相位。迷戀于相位的范雎就責問他:“你要奪我的相位嗎?”蔡澤回答:“是”。蔡澤列舉了秦孝公時的商鞅,楚悼王時的吳起,越王勾踐時的文種三人,指出三人雖忠于國君而最后被殺;同時,他又列舉了閎夭、周公二人避開險境的故事。他對范雎說:“現(xiàn)在秦王不對功臣施恩,你還沒有商鞅、吳起、文種三人功勞大,雖然一時顯赫,但終究會被人忌恨,不知難而退,恐有殺身之禍?!狈饿录赐扑]蔡澤做相國,而自己則急流勇退,保命終身。這些生動的歷史事實,說明了“功遂身退”的信條是一種明哲保身的人生藝術,也是一種高尚道德修養(yǎng)。

歷史是一面鏡子。在現(xiàn)代企業(yè)中,總裁、董事長好比是企業(yè)王國里的國君,在企業(yè)中精明強干的總經(jīng)理,好比是企業(yè)王國的功臣。身居總經(jīng)理之位的人,由于他更了解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又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他不善于克制自己,到處張揚自己,“功高震主”,就有可能引起企業(yè)老總和公司老板的疑心,產(chǎn)生君臣不和的局面。一個“功高震主”的總經(jīng)理,危險與榮譽是成正比的,你的功勞越大,榮譽越多,危險也就越大。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功遂身退”,主動請辭,離開企業(yè)為上策。

在企業(yè)中,“功遂身退”除了總經(jīng)理“功高震主”外,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總裁、董事長如何學會放棄權力的問題?,F(xiàn)代企業(yè)如同國家機關一樣,如何處理好高層權力的交班,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首先,老總們必須從思想上認識到交班的重要性。道家既要求人們學會獲取權力,又要求人們學會超越權力,放棄權力。道家一再告訴世人: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刺傷他人,也能刺傷自己。世人皆知,有權,就有財富、金錢、尊嚴、價值,前呼后擁,八面威風,門庭若市,一呼百應,何等榮耀!一旦失權,門庭冷落,冷嘲熱諷,逢迎換白眼,無人理睬。自己經(jīng)營幾十年的企業(yè),晚年時要交給人,總是不愿意放棄權力,退出權力中心,釀成了人生和事業(yè)的悲劇。在企業(yè)高層領導人更替之時,作為企業(yè)的重要領導人應按照道家的“功成身居,天之道”的人生哲理,盡量淡化自己的權力意識,把企業(yè)的長期發(fā)展和全體企業(yè)員工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進退的重要衡量標準。只要有利于企業(yè)長期發(fā)展和企業(yè)員工根本利益,就應從權力的漩渦中解脫出來,學會放棄權力,才能順利地完成企業(yè)最高權力的交接工作。其次,交班也要講究時機。時機不成熟,過早地放棄權力,有害而無益;由于戀權心理,過晚地放權也會使企業(yè)釀成禍害。唐高祖李淵在位時,已看到三個兒子為了爭皇位,矛盾日趨白熱化,而李淵卻遲遲不肯將皇權交給太子李建成,終于釀成兄弟相殘的玄武門政變。如果李淵能夠早點將皇權授予太子,或許可以避免這一場骨肉相殘的歷史悲劇。最后,一定選準接班人。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他沒有早日選定既有仁慈之心又有才華的長子扶蘇為皇位繼承人,結果在他暴死沙丘之后,趙高、李斯遂將托遺詔令扶蘇自盡,扶植殘暴昏庸的胡亥登基,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一代名君李世民在皇位繼承上也是失敗的。他錯誤地將皇權交給體弱多病、懦弱無能的兒子李治,從而為武則天篡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皇位繼承上漢武帝是成功的,他晚年時選定了劉弗陵為接班人,即漢昭帝。他不但委托大臣霍光精心培養(yǎng)和輔佐昭帝,而且下令弗陵生母鉤弋夫人自殺,以防皇太后擅權,避免呂后專權重演。歷史證明,權力更替之際。選定和培養(yǎng)接班人是極為重要的。

目前,在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的最高權力的交接中,有不少企業(yè)未能順利地完成這一權力過渡,導致了權力紛爭和組織混亂,嚴重地影響了企業(yè)的正常發(fā)展。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棘手問題。當然,在企業(yè)主要領導人的更替上,也有少數(shù)企業(yè)是成功的。作為企業(yè)重要領導人,應該能以他的超人智慧,按照“功遂身退”的道家哲學、順利地完成這一高層權力的過渡。中國科龍集團創(chuàng)始人潘寧以他的多年心血把科龍打造成中國第一制冷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中國家電行業(yè)的奇跡。1998年12月1日,在他66歲之時,以一種超越權力的愉悅心態(tài),公開宣布辭去科龍集團總裁職務,第二年4月9日,又自愿地從董事長的職務退休下來。而接任這一最高職位的人就是與他風雨同舟,小他17歲的王國瑞。據(jù)了解,潘寧退休后,除了作為企業(yè)顧問,繼續(xù)發(fā)揮余熱外,他的理想生活是打高爾夫球、攝影、開車、讀書、旅游。他的晚年生活是何等瀟灑!倘若已到退休年齡,仍居企業(yè)最高權力的總裁、董事長之位,不妨從“為權所累”的常規(guī)思想中解脫出來,按照道家的“功遂身居”的人生規(guī)則,適時地放棄權力,瀟灑地度過晚年,既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也有利于自己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三、“齊生死”和“以死為樂”

第三道關是“生死關”。

古今中外,死亡對于人來說,都是人們探索的一大難題。一般說來,人總是本能地“悅生惡死”,而把死亡看成人生的最大悲劇,沉浸于對死亡的恐懼而不能自拔。西方哲人所以重視終極關懷,是因為他們靈魂深處畏懼死亡。為了超越生死界限,或者宣傳靈魂不死,熱衷于構建上帝天堂之說;或者以非理性的思考建構各種死亡哲學,總是籠罩著對死亡的恐懼與憂傷。中國儒家以“三不朽”之說來超越生死,雖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但仍未把生死放在宇宙大化流行中來考察。道家為了解脫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改變人的“悅生惡死”的憂傷心態(tài),他們以博大的宇宙情懷,展開了對生死之道的冷靜思考,既不贊成“悅生惡死”,也不贊成“悅死惡生”,要求生則樂生,死則安死,以掃除悅惡情緒對人的心靈的外在攪擾。主張“不樂壽,不哀夭”。“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同欣),其入不距(同拒);悠然(逍然,無拘束狀)而往,悠然而來”,以一種灑脫的寧靜心態(tài)直面人的壽夭和生死。這就是道家“外生死”(或“齊生死”)思想的真諦?!吧腊最^,幾人能看透”,古今中外,能看透人的生死奧秘者,莫過于道家。

道家超越宗教神學和儒家的“三不朽”之說,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人的生死放在宇宙大化流行中去考察,將人對生死的恐懼與憂傷理性地轉化為對宇宙大化流行的觀照。老子依據(jù)“萬物得一(即道)以生”的宇宙論思想,認為人的生命產(chǎn)生于道,經(jīng)過生長發(fā)育到衰退死亡,最后又復歸于“道”(即回歸于生命的根源處),老子謂之“歸根”?!皻w根”既標志著舊生命的終結,又意味著新生命的開始,老子謂之“復命”(復原生命)。這就是老子所謂“出生入死”、“歸根受命”命題的真實涵義。這樣,老子就把人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轉化為對“歸根復命”、“出生入死”的理性認識,從而把對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生死規(guī)律的冷靜思考,將人的有限生命融入到無限的宇宙生命之中,既消除了因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而帶來的人生憂傷,又賦予人生以達觀的態(tài)度。

莊子全面地繼承與發(fā)揮了老子的“出生入死”的生命觀,以氣學的觀點,提出了“萬物一府,死生同狀”,“以死生為一條”,“死生存亡之一體”的命題。為建構瀟灑人生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哲學理論。這些表述雖然不同,但都是說,“出生”是氣之聚,“入死”是氣之散,人之生死不過是氣的不同存在形式,人之生死具有相屬性、連續(xù)性和一體性。他說:“生也死之徒(徒屬,連續(xù)),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規(guī)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一體化)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睆挠钪嬲撋峡?人之“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地同生于道,又回歸于道,人之生死不過是道的循環(huán),人又何必為生死、壽夭而恐懼憂傷呢?莊子根據(jù)“死生存亡之一體”的生死觀,認為人的生死壽夭如晝夜一樣,完全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現(xiàn)象。他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又說:“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薄叭松斓刂g,若白駒之過卻(陽光掠過空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音流)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既然是“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那又何必為“生物哀亡,人類悲之”呢?何不“解其天弢(音滔,弓袋),墮其天袠(音擲、劍袋)”返歸于大自然呢?

莊子根據(jù)道家的“死生存亡之一體”的生死觀,進一步提出了“以死為息”、“以死為歸”的思想?!肚f子·刻意》篇云:“其生若浮,其死若休。”這是說,人活著的時候,為外物所累,好像漂浮不定的遊物,既勞形又勞神。只有死去,才是人生的徹底休息。從生到死,完全是一個自然的發(fā)展過程只有懂得“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人,才能從生死恐懼中解脫出來,成為瀟灑的人。莊子根據(jù)道家的“死生存亡之一體”的生死觀,在“以死為歸”思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以死為樂”的思想。他在《齊物論》中論證:人“一受其成形,不化(變)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即礳、磨),其行進為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勞祿)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病困之狀)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他在揭示人生悲哀困境的同時,又通過各種寓言形象地論述了“以死為樂”的觀點。其一,莊子妻死。惠子去吊喪,看到莊子正蹲坐著“鼓盆而歌”。他批評莊子說:“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解釋說:“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哀傷呢?但觀察她的開始,好像不曾降生;不僅未降生,而且本來就沒有形體;不但無形體,而且本來就沒有氣。只是在若有若無的恍惚之中,復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運行一樣?,F(xiàn)在,她安靜地睡在天地之間的巨室中,而我卻在一邊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做是不通達生死由天的道理。故而不哭?!逼涠?莊子見骷髏。莊子到楚國,看見一個空枯的骷髏,他用馬鞭敲敲后,就把它當著枕頭睡覺。半夜里,骷髏在夢中對莊子說:在人間,不管是“貪生失理”、“亡國之事,斧鉞之誅”,還是“不善之行”、“凍餒之患”,皆人生之累也。死則無此矣。骷髏進一步為莊子描述“死之說”,指出“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縱然以天地為春秋(從容自得和天地共長久),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反問道:“使你復生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指朋友),子欲之乎?”骷髏聽后,憂愁地回答:“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其三,弟子為莊子葬?!肚f子·列籞寇》篇云:“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以萬物為赍(音資)送(贈物),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從上述三個寓言中,道家確實看透了“生死白頭”之迷。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平靜地走向死亡,在死亡面前,他們是何等灑脫!何等逍遙!這是一種經(jīng)過道家理性凈化了的人生境界。

四、“上德若谷”和“寬宏大度”

第四道關是“氣度(氣量)關”。企業(yè)家要想“瀟灑走一回”,具有寬厚之德是不可少的條件。要求在待人接物上,要有寬宏、寬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切忌以狹隘的心態(tài),待人尖酸、刻薄。寬厚之德,是構建和諧人生的重要保證。寬則得人,寬則得福,寬則得樂。在佛寺里,都有一尊令人喜歡的彌勒佛?!按蠖悄苋?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边@幅對聯(lián)說明彌勒佛所以“開口常笑”,是因為他大肚能容世間難容之事。天下人所以被他視為“可笑之人”,是因為他們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容事、容物。這也就是孔子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道理。君子心胸坦蕩是因為他跳出了“小我”,小人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心胸狹窄,跳不出“小我”的一點私利。在老子看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

或本源的“道”,是空虛不盈的。他說:“道沖(空虛)而用之,或不盈。”即道如酒盅一樣是一個空虛之體,或者是不會盈滿的?!按笥魶_,其用不窮?!边@是說,因為“道”以“無”為體,空虛不實,所以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這就如煽火的風箱一樣,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屈折),動而愈出?!钡牢仗摴誓苋菁{萬物,道唯空虛故能使萬物自由運行于其中。既然道體是空虛不實的,那么體道的圣人也應當“致虛極,守靜篤?!痹诶献涌磥?人的心靈本來是虛明寧靜、無私無欲的。惟其虛靜不計利害得失,故能無所不容,寬宏大度。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為私欲利害所蔽,使人昏昧紊亂,多有差錯所以,必須盡力地去掉私欲,使人心恢復到如水淵一樣的虛靜狀態(tài)。只有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人才能真正做到“曠兮其若谷”,即為人處事胸襟寬廣,豁達大度,無欲無私,就好像空曠的山谷一樣,能夠包容人世間的一切,這就好像江海不逆小流,故眾流皆歸之一樣。

正因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所以老子在待人接物上采取“無棄”的態(tài)度。他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笔ト四軌螂S時教化民眾,拯救民眾,使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圣人能夠處處珍惜萬物,使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老子從這種態(tài)度出發(fā),引申出了一條重要的結論:“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痹谌碎g,“善者吾善之”,比較容易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則不容易做到。老子以他寬宏的胸襟,主張無論是善人還是惡人,都應當以善相待。這樣,就可以達到化不善為善,使不善者也變成善者的目的。在社會上,“信者吾信之”,一般人可以辦到;“不信者吾亦信之”則一般人難以辦到。老子認為無論是誠實的人還是不誠實的人,都應當信任他,這樣就可以化虛偽為誠信,使虛偽者變成誠實的人。這種“無棄”觀念固然含有漠視善惡、是非之別的相對主義傾向,但是這種容人之過的風度,多為后人所贊同。明代楊繼盛在《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中發(fā)揮老子的思想說:“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鼻宕鹄t在《格言聯(lián)璧》中也稱贊這種“上德若谷”的人文精神。指出:“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蔽覀儗Υ龜橙撕蛪娜水斎徊荒懿扇o原則的寬容態(tài)度,而應當嫉惡如仇,以牙還牙,但是在人民內部,不管是品德高尚的人還是思想意識有毛病的人,都應當如老子說的那樣以善待之,以信待之,而不應對有缺點有錯誤的同志采取不理睬不信任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多地團結同志,教育同志,共同為建設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做出貢獻。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企業(yè)家在用人上應根據(j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原則,不要過于計較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如果管理者總是盯著下屬的缺點、毛病不放,只能招來他人的怨恨和不滿。任何人都是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有功勞也有過錯。管理者應當不拘于小節(jié),不以小惡妨大美?!段淖印纷髡咧赋?“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于一人?!蛳暮笫现?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今志人主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睘槿颂幨?切忌“吹毛求疵”,應持寬容態(tài)度。明朝思想家劉基在《郁離子·捕鼠》一文中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老鼠成患,就從中山國討了一只貓。這只貓善捕鼠,也愛吃雞。過了一個月,老鼠捕盡了,雞也被它吃光了。趙人的兒子問其父:“為什么不把這只貓趕走呢?”趙人回答:“目前我們家最大的禍患是老鼠而不是雞,老鼠偷吃糧食,咬壞衣服,穿墻壁,破壞家具,我們就得受凍挨餓,沒有雞吃頂多沒有肉吃,為什么要把貓趕走呢?”從這則故事中,使我們懂得:“論人當取節(jié)其長,曲諒其短”的道理,用人要看主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充分調動和發(fā)揮下屬的積極性。世界著名企業(yè)IBM公司在用人上奉行的原則是:“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彼麄冋J為世上“沒有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坦誠承認自己有缺點的人,才是保證事業(yè)成功的人。一個竭力為自己的缺點辯解、掩飾的人是一個偽君子,切不可用這種人。有一次,兩個女孩到該公司應聘會計,其中張小姐學歷高,會彈鋼琴,人又漂亮;王小姐學歷不高,性格內向,顯然張小姐優(yōu)于王小姐。但是主考官錄用了王小姐,原因是面試時,張小姐只講自己的優(yōu)點而不講缺點,當主考官詢問她的缺點時,她為自己辯護說:“我太追求完美”,“有時候太坦白不夠圓滑”。而王小姐在主考官面前既講自己的優(yōu)點,又坦誠地講了自己“有時候比較軟的”缺點。在IBM公司主考官看來,只有敢于正視自己缺點的人,才能改正缺點,超越自我,走向完美,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命題的深刻含義。

在待人接物上,對朋友和下屬的批評,切忌尖酸刻薄,更不能惡語傷人,應以溫言暖語勸說,使他“聞溫語如佩玉,聞益語如贈金,口耳之際,倍為親切?!?吳從先《窗白紀》)同時,“君子攻(責)人,不盡其過,須含蓄以養(yǎng)人之愧懼,令其自新”。待人寬容,還表現(xiàn)在背地“常言人長,希言人短”,更不能“發(fā)人陰私”。當與人發(fā)生矛盾時,即不能“悖然而怒”,更不能借他人之過以市(買)名。這樣,才能收到“以石擊絮,兩無傷焉”的良好效果?!叭速F自知之明”,也是從老子的“上德若谷”思想中引申出的一種美德。中國有句諺語:“謙虛的人常思己過,驕傲的人只論人非。”

“自私者,常道別人短;驕傲者,只見自己長?!笔浪字擞捎谌狈Α吧系氯艄取钡臍舛?局限于狹窄的自私心理,往往缺乏自知之明,總是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常常自作聰明,自命不凡,盛氣凌人。針對這種人的缺點,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币馑际钦f,善于識別他人的品行和才能的人是最明智的;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缺點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中國人歷來稱贊這種“自知之明”的情操,認為這是前進的動力和階梯。日本松下公司依據(jù)“洼則盈”的道理,在用人上提倡“七十分的人才已足夠”。松下幸之助認為,超過公司使用的高水準人才,而驕傲自滿,目空一切,不安心為本公司作出真正貢獻。只有那些“七十分的人”則以在該公司工作為榮,竭盡全力為公司工作,并在工作中把自己變成“一百分的人”。適當?shù)墓?適當?shù)纳痰?適當?shù)墓S,招聘適當?shù)娜瞬?是最為重要的。不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招聘過高水平的人是不適當?shù)?人才的聘用是以適于公司需要為準則。

正因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懷,所以在恩怨問題上,老子主張“報怨以德?!比耸篱g,由于利害沖突,難免產(chǎn)生恩恩怨怨。如何對待恩怨呢?一般說來,有三種態(tài)度:一是“以怨報德”,這是小人的卑鄙伎倆;二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這是常人的做法。這雖比“以怨報德”高尚,但畢竟胸懷還不夠寬宏大量;三是“以德報怨”。這是君子所主張的。老子既反對“以怨報德”,也不贊成“以怨報怨”,認為圣人應包容萬物,甚至包容仇怨,主張“以德報怨”,即以恩德回報仇怨?!耙缘聢笤埂?在一定范圍內是一種化解仇怨的有效辦法。故為歷代士人所采納。《襄陽耆舊傳·李衡》云:“瑯琊王素好善慕義,博學深廣,多見以德報怨之義”。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認為對待恩怨的正確態(tài)度是記恩忘怨:“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睏罾^盛在《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中也稱贊這種“以德報怨”的品格,告誡他的兒子說:“人有恩于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于吾,則即時丟過?!腥讼蚰阏f,某人感你之恩,則云他有恩于吾,吾無恩于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云彼與吾平日最相好,豈有惱我謗我之理,則惱吾者聞之,其怨即解?!?/p>

“宰相肚內能行船”這句名言,是對老子的“上德若谷”思想的形象說明。這一思想已經(jīng)積淀于中國人的靈魂深處,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略舉幾例:《興唐傳·鬧花燈》第十二回:“常言道:‘大人不見小人怪,宰相肚內能行船’。一為他們無知,二看卑職我的面上,您就恕過他們吧!”《警世通言》有一則《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的故事:宋代名相王安石掛冠而歸南京時,不用官船,微服歸行。他的一名親吏江居稟道:“相公白龍魚服(比喻權貴人物化裝微行),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謗相公者,何以處之?”荊公道:“常言‘宰相腹中撐得船過’,從來人言不足恤:言我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不足為怒。只當耳邊風過去便了?!薄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十七回,“華中堂說:‘天底下哪里有好人!老前輩你我也不過擔待他們些就是了。’徐大軍機道:‘我見了不好的人,我心上就要生氣。我不如你有擔待。你做中堂的是宰相肚里好撐船,我生來就是這個脾氣不好?!薄独钭猿伞返谝痪磔d:“常言道:‘將軍額上跑下馬,宰相肚里能行船?!氵@樣氣量窄,將來如何能獨擋一面,肩挑五岳,胸羅百川,統(tǒng)帥百萬大軍!”這些故事,說明老子的“上德若谷”的思想已經(jīng)凝聚于中國人的心靈之中,成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為后人所傳頌,所奉行。但是,我們決不能把道家的“上德若谷”的寬厚之道,簡單地看成是不分是非美惡的姑息與縱容。它的精義在于化解社會

矛盾,構建和諧人生,并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瀟灑走一回”。

道家的人生哲學智慧,雖然是在二千多年前針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社會弊病而發(fā),但是它的智慧具有超前性和普遍性。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特別是市場經(jīng)濟的崛起,老子所揭露的物質生活提高與道德水平下降的矛盾現(xiàn)象更加突出,更加嚴重。在現(xiàn)代社會中,利欲熏心,權錢交換,道德虛偽,心理失調,精神失落,人際關系緊張,正在折磨著當代人的和諧生活。上述道家的人生哲學中包含的真理顆粒,可以使人們從思維方式和人生藝術上對現(xiàn)代文明進行深刻反思,起到某些救弊補偏的作用,從而推動人性在更高層次上的返樸歸真。道家的人生哲學雖有某些消極因素,但在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化解社會矛盾方面,則是一劑針砭社會心理疾病的良藥,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力,閃爍著人生的智慧之光,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轉換道家思想,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灑脫、更自由,在人生之路上瀟灑走一回。這是道家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精辟)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自然無為,而莊子更強調精神超越和絕對自由
《老子》的人生哲學
道家的智慧:身重于物
跟我讀完一本書:《老子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都懂這些人生哲學
倒過來看人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