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屬于現(xiàn)實主義作家,所以《刀鋒》這本書才會如此真實。雖然這本書的敘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但是我們卻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的影子。
01
拉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空軍飛行員。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wù)的過程中他們遭遇了空戰(zhàn),拉里親密的戰(zhàn)友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救了他,他的戰(zhàn)友殉難時年僅二十二歲。
退役后,作為戰(zhàn)斗英雄的拉里重返芝加哥,知名大學的校門為他敞開,待遇優(yōu)渥的工作崗位任由他挑選,美麗的豪門千金伊莎貝爾成為他的未婚妻。正當人生一片坦途、順風順水之際,拉里卻感受到對未來前所未有的困惑與迷茫。
回到家鄉(xiāng)的這段時間里,拉里的腦海中反復浮現(xiàn)的是他在空軍中作戰(zhàn)的歲月。每當飛機沖上云端時,他與頭頂?shù)哪瞧邓{便融為一體,世俗生活中的名利榮辱和爾虞我詐,在萬里高空之上則顯得那樣渺小。天空給予了拉里生命超脫之中的豪邁與寬慰,然而摯友的死亡又將他拽回生命本質(zhì)之中的殘酷與造化的無常。
始于對生命意義的惶惑和對靈魂的叩問,拉里拋下親友,獨自前往歐洲游歷。他在煤礦場干體力活,在德國的農(nóng)場打工,去修道院親身接觸基督,接著漂洋過海,遠赴印度,終于在象神大師的靜修院受到啟發(fā)。
頓悟后的拉里再次回到美國,出世和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在真正的答案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拉里選擇繼續(xù)在世俗生活之中探索神性。他不再回避和畏懼人間之苦,而是以一個又一個人生體驗滿足本我的渴望、活力與好奇。
在他的未婚妻、養(yǎng)父,還有他的知交好友看來,拉里所過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生活,他的游歷在他人眼里是無所作為的閑晃。在信奉勞動致富,認定精英統(tǒng)治社會的美國人眼里,拉里成了不求上進的典型。在一片反對和質(zhì)疑聲中,他堅定的人生追求在別人眼里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想。
可是拉里卻說:你真的難以想象,讀懂《奧賽德》的原文有多么令人興奮,仿佛只要踮起腳尖,伸出手來,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
他那旺盛的求知欲并不亞于任何一個人的賺錢欲。他堅持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一步步地接近真知,尋求真我,探求這個世界的終極答案。
02
盡管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但是她和拉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自由開放的生活讓伊莎貝爾變得嬌縱任性,生活環(huán)境中濃烈的社交氛圍讓她諳熟人情世故,也艷羨于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
光鮮亮麗、生活無虞、熱情奔放、享受生活,統(tǒng)統(tǒng)都是這位年輕的名流千金身上鮮明的標簽。久而久之,社會環(huán)境將伊莎貝爾塑造成一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
伊莎貝爾流連于無盡的派對、舞會,熱衷于社交圈里流行的高爾夫、騎馬,對櫥窗里各類新衣的款式如數(shù)家珍,這是伊莎貝爾一以貫之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這些浮華的生活對退役歸來的拉里而言,顯得毫無意義。
當貂皮大衣和鉆石的誘惑與旅途中的三流旅館和廉價餐廳相碰撞,伊莎貝爾清晰而坦誠地做出了她的抉擇——拋棄拉里,轉(zhuǎn)而嫁給苦苦追求她的富家公子格雷。
伊莎貝爾骨子里有著強烈的掌控欲,雖然她拋棄了拉里,卻沉湎于得不到拉里的失落之中而耿耿于懷。即使離開了,她仍然想要控制拉里的人生,乃至于當她得知拉里要與一名墮落的風塵女子蘇菲結(jié)婚時,她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阻止了婚禮,間接導致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蘇菲再度淪落,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我們站在第三章視角,拉里和伊莎貝爾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一對。一個無限接近天空,一個永遠立足實際;一個致力于救贖,一個不惜造成毀滅;一個敬畏生命,一個獻身浮華。
崇尚世俗功利,是伊莎貝爾樂在其中的人性之枷鎖。
03
蘇菲是拉里在兒時的摯友,年少的她善良靈動、富有詩性。成年后的蘇菲原本有著令人艷羨的美滿家庭生活。直到一場意外,蘇菲自親眼目睹了丈夫和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的慘劇。從此以后,蘇菲開始放浪形骸,甘愿酗酒和濫交以報復生命的殘酷。當生活從天堂墜入地獄,美好在瞬息之間破滅,她掙扎在絕望的邊緣。
蘇菲的悲慘遭遇讓拉里恍惚想起多年前曾經(jīng)觸碰死亡,深陷痛苦的那個自己,他不由自主地去扮演起了一個救贖和治愈的角色并決定與蘇菲結(jié)婚。
相比伊莎貝爾,拉里和蘇菲的靈魂深處有更多的共性,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世人有一樣的同情,對藝術(shù)有強烈的共鳴,他們的生命中遍布著相似的痛點。他們都近距離接觸過死亡,也目睹了造化的無常。只是一個選擇用余生去求索和救贖,一個則漸漸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拉里和蘇菲截然相反的命運源于彼此的人生格局。拉里擺脫痛苦的桎梏全在于他知道如何予世人以愛,無論何種境遇之下,他都愿意去救贖;蘇菲則習慣被愛,滿足于家庭幸福,但是她不善于去愛別人,她的愛更為狹隘。
04
全書里最教人難以忘懷的當屬艾略特·譚伯頓。艾略特是伊莎貝爾的舅舅,終生混跡于巴黎社交圈。艾略特的出身并不高貴,但他卻能夠畢其一生地在社交上下功夫。在他的眼中,與人交際的第一標準是對方的社會地位。艾略特以品位高雅、博學多聞著稱,巴黎上流社會的貴婦、公爵,當?shù)氐男姓L官、教區(qū)主教都是他的座上賓。
盡管他汲汲一生,苦心經(jīng)營,卻始終都在扮演著為名流們唱頌歌的角色。以艾略特的聰明才智,他熟知自己力捧的這些貴族們中不乏胸無點墨,毫無長處之人,而他甘愿被這些人的頭銜蒙蔽,執(zhí)著于這種趨炎附勢的生活。當他步入晚年,逐漸為社交界所遺忘,門前冷落鞍馬稀。但是他仍舊強行融入巴黎全新的社交模式,奔走其間,孜孜不倦。晚年的病床之前的無人問津似是對他這一生的嘲諷。
他為人親切和善,但是,他的一生放眼望去卻如此傻氣、無用又微不足道。他出席過無數(shù)宴會,和許多王公貴族、爵士名流往來,到頭來都毫無意義,他早已被這些人遺忘。
社會名望,是囚禁這個可憐的家伙終生的枷鎖。
05
從降臨人間伊始,我們便不斷使自己適應(yīng)一種普世的生活規(guī)律。
我們出生、成長,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在畢業(yè)之后找到一份賴以為生的工作;接著成家立業(yè),結(jié)婚生子,日復一日地周旋于工作、家庭,以及成年人的交際圈之間;直到垂垂老矣的那一天,自己的子女具備了安身立命的能力,我們便功成身退,結(jié)束了生命的一個完整循環(huán)。
可是,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難道人類只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布嗎?庸碌繁忙的世俗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去靜下心來思考這些關(guān)乎生命奧義的問題。
毛姆的《刀鋒》這本書,深入剖析復雜的人性,探討了人類在世俗生活中內(nèi)在的精神需求與狹隘的物質(zhì)欲望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書中形形色色的眾生相,生動地呈現(xiàn)了世人在人性的枷鎖之下各自的欲望與追逐,從而引發(fā)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闭绻适轮械娜硕济鎸Ω髯缘纳`。但是多數(shù)人并不掙扎,而是戴著各自的枷鎖執(zhí)著地過著各自局限的一生,如伊莎貝爾與艾略特。拉里是少數(shù)人的代表,他看到自己陷于枷鎖但是勇敢跳脫,尋找真我。
人生如果不想隨波逐流,就等于是場豪賭,失敗的人不勝枚舉,成功的人寥寥無幾。但是對于那些選擇從這種生活大潮中出走的人,我想他們并不會去在乎最后自己是否成為舉杯慶賀之人。
追逐本身就是答案,生命的過程才有意義。他們只會像拉里一樣一路尋覓,一路成長,不管找到答案與否,到努力在這薄情的世界以最深情的方式活著。
END.
聲明:本文由博書團隊原創(chuàng)首發(fā),禁止轉(zhuǎn)載。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若侵,聯(lián)刪。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nèi)容,關(guān)注我的賬號:博書??赐晡恼拢浀命c贊和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