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物大多數(shù)都是古代帝王、高官陪葬用的,所以埋在地下的較多。而農(nóng)民天生與土地打交道,在長期的耕作和挖掘中,自然會挖到許多文物,這些文物對于中國的人文歷史具有重大意義,所以非常寶貴,甚至堪稱國寶級。那么我們來看看,那些被農(nóng)民挖出了的國寶級文物。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初為河南省安陽武官村村民私自挖掘出土的,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后存于新建成的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F(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四羊方尊
1938年4月的一個上午,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的轉(zhuǎn)耳侖山上,姜氏三兄弟正在半山腰墾荒栽種紅薯。忽然鋤下“當”的一聲金屬碰撞聲,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一件碩大的金屬器物出現(xiàn)在姜景舒兄弟眼前。姜家最終以四百個大洋的價格賣給了文物販子,但在經(jīng)過當?shù)乇iL、甲長和鄉(xiāng)紳的層層盤剝后,四百大洋最后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二百四十八塊了。
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雄奇,寓動于靜,被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四羊方尊被文物販子收走后,打算密賣寶物,內(nèi)定起價二十萬大洋。四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很快被當時國民政府得知,為防止奸商貪利將國寶賣給外國人,被國民政府收繳。但在長沙“文夕大火”后的戰(zhàn)亂中丟失,1952年新中國文化部追查到四羊方尊的下落,但此時的四羊方尊已經(jīng)在抗戰(zhàn)中被炸成了20多塊的碎片,后來在我國文物修復大家張欣如的妙手之下,終于修復成功,再次展現(xiàn)出3000年前的瑰麗身影。
何尊
何尊,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今寶雞市陳倉區(qū))村民陳堆在一個坍塌后的土崖下發(fā)現(xiàn),但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寶物。后來陳堆離開寶雞,將何尊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何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酒銅器代表。
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廢品收購站發(fā)現(xiàn)了這個當廢品賣的青銅器,他立即向博物館報告,在館長查看后,也斷定這是件寶物。他們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經(jīng)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
“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 尊內(nèi)鑄有122字的銘文,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訓,“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xiàn),這是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