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我們擔心踩到地雷得罪上司或同事,說話總是小心翼翼;我們害怕說出自己的請求,讓我們的處境如履薄冰;我們總是著急說出自己的想法,以為可以博得滿堂喝彩。
實則不然,我們溝通中存在很多誤區(qū),導致了各種問題。近來,因為做語言溝通的主題閱讀,我看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實踐篇》,還主動搜索了關于《溝通的藝術》的內容,結合小荻老師的溝通課和宸帥的知識萃取課,帶給我很多啟發(fā)。
溝通存在隔閡,無非是我們內心渴望他人聽從我們的命令。實際上,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溝通前,我們要提前準好一些準備,就像炒菜,先得知道客人喜歡吃什么,再想一下買什么菜。溝通也是一樣,首先明確目標,然后充分了解對象(可參考我的另外兩篇文章:【干貨】月入5萬的培訓師告訴我:說話沒邏輯,得罪人都不知道)(贊喲~三部曲讓你說話、寫報告更有邏輯了),帶著這樣的準備,使用下面這套非暴力溝通模板,必將事半功倍。
非暴力溝通模板
描述事實(觀察)→表達感受→表達需要(產(chǎn)生感受的內因)→提出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描述事實”。什么叫事實:字典的定義是“指事情的真實情況,包括事物、事件、事態(tài),即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與現(xiàn)象”。我們可以提取兩個關鍵詞“真實”和“客觀”。我們溝通中存在的一部分問題,恰恰是先入為主,沒有把觀察到的事實說清楚,而是對此產(chǎn)生評價。大多數(shù)人與對方說話時,都會無意識地把自己對事情的評價說出來。
舉個例子,在職場上,你發(fā)現(xiàn)下屬沒完成工作,很可能會說:“給了你這么多時間,你都完成不了這項工作”。這句話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如果溝通對象聽到的是一個評判,內心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即使不說出來,心中早已滿腔怒火。
評價,實際上也是貼標簽的行為。小荻老師在講七個潛意識時,就提到人類天性喜歡為人貼標簽,所以我們在溝通時應當避免馬上就給對方貼標簽。具體溝通方式如下:**,這項工作完成的截止時間是**,目前已經(jīng)是…………,你還沒有完成工作。
此外,職場上有些傷人的經(jīng)典句式,我根據(jù)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羅列了一部分。常見傷人句式:你太……;你就應該……;你居然沒做……;你是不是……你經(jīng)常……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jīng)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b>那么,如何區(qū)分觀察和評價?馬歇爾博士給了一份表格我們,說明觀察和評論的區(qū)別。
我也總結出以下方式:
(1)對事實具體描述,最后有數(shù)據(jù)佐證:如果對方遲到,你不能說“你經(jīng)常遲到”,正確描述事實是這樣:我們約定好了9點見面,目前已經(jīng)9點半了,你已經(jīng)晚到半小時了。
(2)不說貶義的形容詞。贊美會用到褒義的形容詞,比如你很美,但溝通中盡量避免說出你不負責任之類的話。
(3)不猜測觀察到的行為。比如你看到下屬上班睡覺,不要說你是不是想偷懶,
(4)持有中立態(tài)度,不秀所謂的優(yōu)越感。比如說你這樣做方案是不行的,可以這么說:如果你愿意的話,你可以告訴我你當初是怎么想的嗎?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感受。在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前,我們先要學會區(qū)分“感受”和“想法”。要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
這一部分內容,馬歇爾給了一個萬能金句模式:我感到……因為我……。這個句式前半部分描述了感受,后半部分表達了需要,是非暴力溝通中最重要的句式之一。如果我們分不清哪些是感受,哪些是想法,不妨試一下這個句子。比如:對未能出席活動表示歉意。我們可以這么說:“這次活動我無法出席,我感到很遺憾,因為我很想見見那些老朋友”。這樣的拒絕,大方得體,不卑不亢。
除了正面句式,我總結了下面一些生活和職場需要避免的表達句式,這些句式表明的是個人判斷或者內心想法,也是我自己常犯的錯誤:
我覺得我/他/老板/家人……怎樣;我覺得我被(誤解了/當做小透明/被拋棄了)……
“覺得”這個詞,表達的是看法而不是感受。
此外,馬歇爾他老人家還把我們需要表達感受的詞匯列出來:
除此外,另一本書《溝通的藝術》也有提及如何表達感受:運用清晰信息和為別人保留面子的方法來。完整而清晰的信息描述措辭包括:不帶情緒地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至少提出關于此行的兩種可能的解釋,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已經(jīng)涉及到非暴力溝通模板的請求部分,作為主題閱讀,我的目標在于學習溝通,重點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比如說下屬因為把事情做錯了,心情很郁悶,你想了解背后的原因:“上次交給你的方案應該周一完成的,你在周二下午給到我(描述事實,不附加評論),我感到有點擔心,因為我知道你工作很有效率,我不確定是不是分配給你的工作太多,還是說你家里有事情受到影響(對行為的兩種解釋,保留對方面子)。我希望能和你一同承擔責任(表達需要),可以告訴我你最近又遇到什么困難嗎?(提出請求)”。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我們的溝通很少明確跟對方表示自己的需要。實際溝通中,如果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正確的內在需求,會讓對方更加理解你。這一部分內容,跟第二要素緊密相連,可以說是對第二要素——表達感受的說明。
當我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馬歇爾博士給了四種選擇:
a、認為自己犯了錯;b、指責對方;c、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d、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四個選擇并無對錯,只是溝通中,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小荻老師也說過,溝通中如果只照顧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時會委屈了自己。對于DISC中具有高S傾向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那么,哪些是內在需求呢?在這里,可以借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表達,比如說下面的例子:
第一層級需求:你剛才說這邊有美食,我想我看到美食會興奮的,因為我該填飽肚子了(安全需求)
第四層級需求:你獲獎了,我很高興,因為我希望你得到賞識(尊重需求)
上一個要素已經(jīng)提到萬能句式:我感到……因為我……這種方式來表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可以看到,對自身或他人表達更高的需求時,我們內心的愉悅感會更強,畢竟現(xiàn)在的社會不再是刀耕火種的遠古時期,人們更加注重高層次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我們提出請求時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1、清楚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對方不做什么,更不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像吃飯,你不能說自己不想吃飯,而要說我想吃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不能跟你的同事說:我不希望你下次什么都沒整理,就把資料發(fā)給我。你應該這么說:“我希望下次,你能把資料整理后,然后發(fā)給我。”畢竟,“不希望對方做什么”不容易讓對方明白,而且更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2、集體討論時,說出你的請求。在集體討論中發(fā)言時,我們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
3、請求反饋:我們的意思和對方理解的不一定一樣(注意:并不是回答清楚就一定跟你理解一致,常見于領導布置任務,下屬說知道了,一般來說50%都沒有理解任務)。提出請求,后面是需要獲得反饋的,因為我們想知道:a、對方此時的反應;b、對方正在想什么;c、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關于請求和命令,區(qū)別在于:如果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馬上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或者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總結出職場上要避免出現(xiàn)的一些句式:
我不希望你怎么做;請不要隱瞞……實情;我想你經(jīng)常做/少做……什么事情(比如你想對方每周看三本書,而不是說希望你經(jīng)??磿?/p>
用非暴力溝通的模板完成語言表達后,肯定需要對方的反饋,最后補充一部分內容——傾聽。
(1)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里跟上面第二第三要素差不多,都可以直接套用溝通模板:你……,是因為你需要……。比如說,你不高興,是因為你需要得到他人認可。
(2)給他人反饋,用疑問句式。比如說:你說的是這回事嗎,你是不是想……
什么情況需要反饋呢?一種是自己對對方的話理解沒有把握,要確認;另一種是對方需要你反饋。
(3)如果雙方同意在作出答復事先準確地重述對方的觀點,那么我們達成協(xié)議的時間將可以比平時縮短一半
傾聽時,如果你的同事或朋友正在生氣,請永遠不要用下面句式:
“不過,你……”、“可是,……”“……但是”這類話,這些帶有轉折的話,哪怕前半部分你在安慰或者努力說服對方,人們聽到轉折詞語,便會認為你前面說的只是鋪墊,你根本沒有尊重他們的建議。
溝通方式很多,這里只提供了一種比較好用的模板,實際運用仍需要隨機應變。如果接觸過DISC理論的朋友,都知道,不同風格的人,溝通時需要不同的方式。小荻老師說,非暴力溝通的模板之所以湊效,恰好每一個模板對應了一種行為模式(C喜歡事實,S喜歡感受,S/C喜歡原因,D喜歡直接的請求)。
暴力,無處不在,并非只發(fā)生于流血戰(zhàn)爭、街頭斗毆等場景。語言也有暴力,一言不合便紛擾而起,嚴重時拔刀相向。我希望世界充滿愛,讓我們的語言不再是尖銳無比的匕首。
注:本篇文章為萃取實驗室課程作業(y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