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邈創(chuàng)隸書
傳說,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程邈起初在一個縣里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后來,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云陽縣(在今天陜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jiān)獄里。在監(jiān)獄里,整天沒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jiān)獄里想了幾年,出獄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歷經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并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對程邈十分贊賞,就任命他為御史。當時,各種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事見唐·張懷瓘《書斷》)
2.蕭何深思題匾
西漢大臣蕭何協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因為他的功績大,劉邦就封他為贊部候,后來又升他做相國。蕭何的字寫得非常好,尤其擅長用禿筆在牌匾上寫字。有一次,有人請蕭何為一座新砌成的宮殿題寫一個殿名,蕭何苦思冥想了三個月后,才動筆寫。寫的那天,有人聽說蕭何想了三個月才動筆寫,都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看。只見蕭何如同帶兵打仗一樣,手腕的變動好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寫出來的字好像他所帶領的文臣武將(“變通并在腕前,文武遺于筆下”),每一個字都那么有氣勢,前來觀看的人擁擠得象潮水一般,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精彩的揮毫潑墨所深深折服。(事見南朝宋·羊欣《筆陣圖》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3.師宜官賣字換酒
漢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經歷426年,這是漢字書法發(fā)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到東漢,隸書進入了書體成熟,流派紛呈的階段,名家迭出。東漢靈帝雖昏庸無能,卻喜愛書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長書法的人集會在鴻都門,大約有幾百人。漢靈帝仔細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發(fā)現這些人中,南陽人師宜官的書法如鹍鵬展翅,大開大闔,一派大家風范。而他的八分書法最為出色。大的,一個字的直徑可以有一丈長;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簡上,可書寫一千個字。漢靈帝大喜,便差人召師宜官入宮。此時的師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喝足了,店家來要酒錢。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筆,在酒店的墻壁上揮書求售,招來許多人圍觀。師宜官的條件很簡單:若賣給他酒,就多出售給店家?guī)讉€字;否則,就鏟掉墻上的字。酒錢是付足了,但漢靈帝聽說以后,召他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師宜官曾為袁術立的鉅鹿耿球碑書寫文字,這也是他唯一見于史書記載的作品,但是歷史久遠,碑也不見蹤跡了。(事見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
4.師宜官
東漢靈、獻帝時人。籍居南陽。后為袁術將。工書,尤善八分書。書跡為時人所寶。晉衛(wèi)桓《體書勢》云:“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驎r不持錢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值,計錢足而滅之又云:“師宜官每書輒削而焚其拊。梁鵠乃益為拊,而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拊。鵠卒以書至選部尚書?!蹦铣蛐啦晒艁砟軙嗣翟疲骸啊豆⑶虮肥且斯贂?。自矜重?!蹦铣何涞邸豆沤駮藘?yōu)劣評》曰:“師宜官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扁准缥帷稌贰妨袔熞斯?,為上之中品,云:“師宜官鴻都為最,能大能小?!碧茝埈彙稌鴶唷肪碇性疲骸办`帝時征天下工書于鴻都門,至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绷袔熞斯侔朔謺鵀槊钇?。唐續(xù)《墨藪·九品書人論》列師宜官正隸草為上之上品傳世書跡有。
5.墨成池
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年輕時學習書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奮練字,廢寢忘食,幾天就寫禿了一支筆,一個月就要用掉幾錠墨。每天寫完字后,張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筆洗硯,久而久之,池水竟變黑了。
6.蔡邕偶創(chuàng)飛白
漢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將,人稱“蔡中郎”,他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chuàng)的。什么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皇上旨令蔡邕寫《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煽粗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于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蔡邕回到家里,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終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蔡邕獨創(chuàng)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并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事見唐·張懷瓘《書斷》)
7.蔡邕喜得素書
蔡邕進嵩山學習書法,在一石洞發(fā)現一本寫在素絹上的墨跡,用筆犀利,八面得勢,很象籀書、大篆,內容是寫李斯、史籀等的用筆法。蔡邕得到它后,高興得三天不吃飯,好像當面得到古人的教導一般。他專心讀誦這本素書,整整學習了三年,深得其用筆奧妙,所以他的用筆奇特,書法精深,得到當代書家們的崇敬。蔡邕親自在太學(最高學府)書寫了《五經》,令工匠鐫刻在太學門外,觀看的人象趕集一樣多,大家對此贊嘆不已。
2011081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