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們所倡導的對現代哲學進行解構、摧毀、否定的新 思想和方法,對美國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在回應這一思潮沖擊的過程 中,首先產生了以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把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 和歐洲大陸的后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美國自己的后現代哲學。新實用主義 在對待現代主義的態(tài)度和立場上與歐洲大陸德法后現代主義一致。其次產生了以 大衛(wèi)·雷·格里芬、小約翰"B.科布等人為代表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建設性后 現代主義在對待和超越現代主義的態(tài)度和立場上與其他后現代主義不一樣,它認 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徹底摧毀現代世界觀,而在于通過批判現代世界觀而建構起 一個新的后現代世界觀。這是其建設性的宗旨所在。
第一節(jié)延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緣起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產生主要是來自于對新實用主義的不滿和回應歐洲大陸 德、法后現代主義哲學的沖擊,其次是對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的后現代主義改造。
一、在回應中興起的后現代主義哲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歐洲大陸產生了以伽達默爾、保羅·利科爾為代表的 新解釋學,以福柯、德里達、利奧塔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哲學。這些思想的出現, 標志著后現代主義哲學的誕生。新解釋學在其對近現代哲學的解釋中,使真理退 場、主體虛化、客觀性喪失。后結構主義在其解構過程中,消解了中心和主體, 摧毀了本質和基礎,否定了規(guī)律,削平了深度,割斷了歷史。這種帶有相對主義、 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后現代主義哲學,隨著其代表人物到美國的講學與交流而 流傳到北美。美國的本土哲學在回應歐洲后現代主義哲學中產生了以羅蒂為代表 的新實用主義和以大衛(wèi)·雷·格里芬為代表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
新實用主義采取了與激進后現代主義哲學相一致的立場,把美國的實用主義 與之結合起來,提出了實用主義的后哲學文化。羅蒂指出:“我認為海德格爾、福 柯、德里達是通常稱為‘后尼采主義’的20世紀德國和法國哲學的最重要的人 物” ?,“德里達對語言的討論不見得與維特根斯坦的討論有什么重要的區(qū)別,???對知識與權力的關系的討論,在我看來,也不見得與杜威的討論有什么重要的區(qū) 別” ?,“我樂于認為,到本世紀末,在美國實用主義和后尼采的德國和法國哲學之 間的聚合將明朗化?!?這種聚合最終將導致后哲學文化。在這里,“ ‘后哲學’指 的是克服人們以為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建立與某種非人類的東西(某種像上帝, 或柏拉圖的善的形式、或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或實證主義的物理實在本身、或康 德的道德律這樣的東西)聯(lián)系的信念。我認為,傳統(tǒng)的、前實用主義的哲學充滿 了德里達所謂的4出現的形而上學’即希望發(fā)現某種固定不變的、使我們有可能 用認識來代替意見的東西。在我看來,一種文化可以看做是后哲學文化,僅當其 放棄這樣的希望,連同在現象與實在、意見與知識之間的對立。在一個后哲學文 化中,真理將被看做不過是一個表示滿意的形容詞的名詞化”。?羅蒂這種結合實 用主義與后尼采主義而提出的新實用主義的后哲學文化,與激進后現代主義哲學 相一致,旨在摧毀傳統(tǒng)哲學。
與羅蒂的后哲學文化相反,在回應歐洲激進后現代主義哲學中,大衛(wèi)·雷· 格里芬、小約翰*B.科布等人則從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出發(fā),形成了建設性后現代 主義哲學。大衛(wèi)·雷·格里芬認為:“與文學藝術的后現代主義密切相關的是哲學 的后現代主義,它發(fā)端于實用主義、物理主義、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德里達 以及其他一些近期法國思想家……它以一種反世界觀的方法戰(zhàn)勝了現代世界觀, 它解構或消除了世界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如上帝、自我、目的、意義、現實世 界以及一致真理。由于有時出于拒斥極權主義體系的道德上的考慮,這種類型的 后現代思想導致相對主義甚至虛無主義?!?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與之不同,“它 試圖戰(zhàn)勝現代世界觀,但不是通過消除上述世界觀本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是通過 對現代前提和傳統(tǒng)概念的修正來建構一種后現代世界觀。建設性或修正的后現代 [①[美]羅蒂著,黃勇編譯:《后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頁。
②[美]羅蒂著,黃勇編譯:《后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頁。
③[美]羅蒂著,黃勇編譯:《后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頁。
④[美]羅蒂著,黃勇編譯:《后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11_12頁。
⑤[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 [ 頁,
③[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 236 — 237 頁。
④[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 主義是一種科學的、道德的、美學的和宗教的直覺的新體系。它并不反對科學本 身,而是反對那種單獨允許現代自然科學數據參與,建構我們世界觀的科學主 義?!?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重新回到了有機論并接受了非感官感知,它愿意 從曾被現代性獨斷地拒斥的各種形式的前現代思想和實踐中恢復真理和價值觀。 這種建設性的、修正的后現代主義是現代真理和價值觀與前現代真理和價值觀的 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 ?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承繼了歐洲大陸后哲學反對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價值 觀的立場,尤其反對以17世紀伽利略、笛卡爾、培根、牛頓的自然科學為基礎的 世界觀,主張超越這種現代世界觀。但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不同意歐洲大陸 后哲學家們反世界觀的方法,而是主張通過與現代世界觀互為條件的世界秩序來 超越現代性,這種超越意味著超越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個人主義、人類中心主義、 父權觀念、機械論、經濟主義、消費主義、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就是在這種回應歐洲大陸后哲學過程中產生的。解構主義 啟發(fā)了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使其看到了現代哲學的弊端,在對現代哲學的批 判上,它們有著一致的意見,但在如何超越現代性上,它們卻觀點相左。建設性 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建設向度表現在超越現代性世界觀上,它是建設性的,而不是 解構、摧毀、否定、反世界觀的。
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理論出發(fā)點
正如歐洲大陸后哲學發(fā)端于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哲學一樣,建設性后現代 主義哲學從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出發(fā),形成自己的后現代主義。大衛(wèi)·雷·格里芬 直言承認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主要倡導者是科學家出身的哲學家阿爾弗雷德· 諾斯·懷特海?!雹蹜烟睾#ˋ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年2月15日生于英國肯 特郡,1947年12月30日長眠于美國馬薩褚塞州的堪布里奇)是20世紀著名思想 家,早年在英國他以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教育家而聞名于世。
1924年,懷特海在英國退休后,以哲學教授的身份受聘于美國哈佛大學,從 [ — 237 頁。
①[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馬季方譯,《后現代科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31 頁。] 此轉向哲學研究。在哈佛大學期間他寫下代表作《過程與實在》,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 的世界觀和宗教觀。懷特海認為,過程是根本的,成為現實的,就是成為過程的。 過程承繼的是過去,立足的是現在,面向的是未來。懷特海說的過程是外在的客 觀機遇和內在的主觀享受的統(tǒng)一。一方面,過程體現為轉變和共生。轉變是一種 現實個體向另一種現實個體的轉化,它構成了暫時性。因為每一個現實個體都是 一些轉瞬即逝的事件,滅亡就意味著轉向下一個事件。共生則意味生成具體,它 構成了永恒性,因為在共生的過程中沒有時間,每一個瞬間都是嶄新的,都是 “現在”,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永恒的。另一方面,過程又體現為享受即領悟和 感受,過程是對現在機遇的領悟和對先前機遇的感受,并對全部過去和未來開放。 因而,在現實個體共生的瞬間,過程的每一個單位都享受著某種主觀的直接性, 都具有內在的價值。簡而言之,懷特海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世界流變論、有機整體 論。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經過哈茨霍恩的進一步闡述,對美國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直接繼承過程哲學,它提出的內在關系說、有機整體理論、 生態(tài)的世界觀等后現代哲學理論都是對懷特海過程哲學的直接發(fā)揮。建設性后現 代主義哲學直接以懷特海過程哲學為其生態(tài)的(或有機的)世界觀的核心。為了 進一步發(fā)揮過程哲學的思想以推動后現代世界觀的發(fā)展,小約翰*B.科布在克萊 蒙特大學成立了“過程研究中心”,他的學生大衛(wèi)·雷·格里芬在加利福尼亞的圣 巴巴拉成立了 “后現代世界研究中心”。1987年1月,這兩個中心聯(lián)合組織了題為 “走向后現代世界”的大會,并編輯出版了“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叢書,系統(tǒng)論 述了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的主張。
總之,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哲學以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為理論先驅,直接從懷 特海晚期的過程哲學出發(fā),加上接受解構主義的啟發(fā),形成了超越現代世界觀的 建設性的后現代世界觀。
第二節(jié) 進設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科學的反思與超越
―、反思現代科學
西方社會沖破1500年黑暗的中世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代 自然科學的產生是燃燒黑暗中世紀的熊熊烈火,是照亮黑暗中世紀的火炬。培根 提出的知識就J1力量的口號,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明燈,他總結的歸納法、實驗法 和笛K·兒的嚴密的數學分析法,開創(chuàng)了近代科學的嶄新局面。牛頓經典物理學的 創(chuàng)立,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學范式??茖W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英國的產業(yè)革命, 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經過法國啟蒙運動、資產階級大革命, 資本主義為自己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經過法國18世紀的唯物主義和 無神論的沖擊,人道取代了神道,理性取代了神性并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中 世紀神學衰落r。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高歌猛進,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 展,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在其發(fā) 展歷程中,為了爭奪和瓜分市場,發(fā)動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科學技術在戰(zhàn)爭中的應 用,使其變成了殺人武器,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 應用,也造成了許多問題,核問題、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問題、人口問題和資源問題 等等。而科學自身發(fā)展,也越來越暴露其自身的局限性。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 人們不得不對近現代科學本身進行質疑、反思。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此進行了 反思。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科學的反思側重于從世界觀的角度,它認為現代思 想和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祛魅,“怯魅從根本上講,它意味著否認自然具 有任何的主體性、經驗和感覺?!?現代科學通過袪魅的方式為我們塑造了如下三 種世界模式:
第一種模式認為:事物盡管在人們初期的經驗中顯然是雜亂無章的,但實際 上是極為有規(guī)律的,這表明了一種“完美機器”的理想。這種觀點認為人們用一 種理想的精確的機械主義來思考和感受宇宙,宇宙中的萬物不能有偏差,它的每 一部分都是由驅動它的發(fā)條和齒輪決定的。這一理想是科學活動的基礎,它鼓勵 人們長時間去探索隱藏的規(guī)律性,它使得那種由萬物相伴而生、沒有意外、瑕疵 和不幸這種感覺而產生的安全感變得合理。完美機器的模式源自現代科學的理想, 這些理想自17世紀起一直塑造著人類的意識。
第二種模式是“終極粒子”模式。它由伽利略始創(chuàng)、繼而被笛卡兒所完善的 分析方法是現代科學的基礎。這種方法要求將問題分解到最小的構成,將事物從 復雜還原到簡單,然后再分別加以解決。因此,用這種方法來解答問題就是探求 其最小的單位,即簡單的、構成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礎。只有人們在確認和了解了
基本粒子之后,才有可能理解建立在終極粒子基礎之上的復雜事物。解釋的獲得 賴于還原。它要求要r解一個事物的真相就必須盡可能地了解構成這一事物的組 成部分。終極粒子代表著存在本身,是存在的存在。他的特性規(guī)定了實在的特性; 所有其他特性不過是些表象。
第三種模式是“純粹客體”模式,這種模式強化了前兩種模式?,F代科學的 理想之一是擺脫主觀世界,無論它是在科學信仰上,還是在具體問題上。人們對 客觀的東西給予很高的評價,對主觀的東西卻退避三舍。
現代物理學中的客觀化、機械論的和還原論的方法的成功使得人們相信,這 種方法適用于現實中的所有事物,并成為現代各門科學的范式?,F代科學從本質 上講,它強調的是客觀化、機械論和還原論,它的中心內容,是否認自然事物有 任何吸引其他事物的神秘力量。這種機械論和還原論的特點在物理學中表現得最 為明顯。
首先,它認為世界可以盡可能地被還原成一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存在的方 式是粒子。它們可以被叫做原子,有時,它們可以分裂成電子、質子和中子;現 在,最基本的粒子是夸克。無論它們叫什么,我們都有一種基本的假設,即存在 著一種基本要素。對這些基本粒子來說,還要加上各種連續(xù)的場。
第二,它認為這些要素彼此間基本上是外在的;它們不僅在空間上是分離的, 更重要的是,每一要素的基本性質彼此也是孤立的。每一要素只具有它自己的性 質,它也許會因其他粒子的作用而受到一些影響。要素與其說是一個整體的有機 部分,不如說是一部機器的部件,其形式外在地取決于它們在其中工作的機器的 結構。
第三,它認為由于要素之間僅僅是通過彼此推動而產生機械的相互作用,因 而其作用力難以影響到其內在性質。
現代科學塑造的世界的性質——客觀性、規(guī)律性、預測性、控制性。它所塑 造的世界喪失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和責任感等有價值的東西。這種科學觀和方法論在 過去一直是形之有效的,而且現在在一些領域也是有效的。但是相對論和量子力 學的產生動搖了它,使科學發(fā)展背離了它,科學重新回到有機整體論,科學開始 返魅,后現代科學是返魅的科學。
二、超越現代科學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科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日益顯露出不足和局限。
只有超越現代科學,科學才能健康的發(fā)展。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在如何超越現代科學的問題上,他們提出的替代辦法是后 現代科學,這種后現代科學與現代科學所強調的客觀性、機械化、還原論不同, 它強調有機的、生態(tài)的、內在關系和整體論。他們認為后現代科學觀是一種有機 生態(tài)的整體觀,生態(tài)學的發(fā)展充分說明這種科學觀,生態(tài)學是后現代科學典范, 它的基本特點代表了后現代科學的特點,這些特點是:
第一,生態(tài)學是一種與現代分析科學的認識模式完全不同的整體的思維方式, 這種整體的思維方式包容和運用了所有現代嚴格的分析技巧,它以一種整體論的 方法包含和超越了分析,而這種整體論的方法對于其概念的任務來說十分重要。 因此生態(tài)學成為后現代意識的楷模,它既不是還原論的,又不是反理性的;
第二,生態(tài)學涉及一種實在觀,它與現代科學闡發(fā)的實在觀不同。后現代的 實在觀來源于生態(tài)學對世界的描繪:肚界是一個有機體和無機體密切相互作用的、 永無止境的復雜的網絡。在每一系統(tǒng)中,較小部分只有在較大的統(tǒng)一體中才是清 晰明了的。而且,這些統(tǒng)一體本身不是部分的聚集。
第三,后現代的生態(tài)學的價值觀與以現代科學觀為特征的可操作、可控制和 征服的價值觀不同。與之相反,適應生態(tài)意識的價值觀是一種適度的、自我節(jié)制 的和完整的價值觀。這種生態(tài)意識的價值觀允許人類和非人類的各種正當的利益 在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系統(tǒng)中相互作用,世界是一個有待照料、關心、收獲和愛護的 大花園。
現代科學將世界描繪成一架機器,使現代意識背離了目的、責任和整體;后 現代科學的任務是,讓我們保持現代分析工具的銳利,使其發(fā)揮適當的作用,并 使我們回到那個花園中,小心而謹慎地工作。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認為要超越現代科學的機械論和還原論,必須建立一種有 機的整體觀,這種有機整體觀的核心是內在關系。內在關系不僅是生命體的基本 特征,而且是最基本的物理單位的基本特征,內在關系決定著一個實體的性質和 存在。每一個較大整體的特性不僅僅是由它所包含的單位決定的,而且還是由這 些單位之間的新的關系決定的。這不僅僅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問題,從一個層 次到另一個層次,部分本身也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塑造。由內在關系構成的整體觀 與還原論的機械觀不同,它認為整個宇宙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主動地包含于它的每 一部分之中。由于整體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因此,從某種程度也可以說其他部 分以某種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整體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開為整 體。這種有機整體觀推翻了機械論那種部分之間只有外在聯(lián)系的觀點,后現代科 學的立足點就是有機整體觀。
第三節(jié)延設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反思與超趣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不僅對現代科學進行反思和超越,他們抱著人類必須超越 現代性的情緒,對現代性問題進行了反思,從而提出了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世 界觀。
一、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現代精神和社會的反思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現代精神和現代社會的特點進行反思,諸如個 人主義、二元論、機械論、實利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實在主義和科學主義等進 行反思后發(fā)現,幾乎所有現代性的解釋者都強調個人主義的中心地位。這種個人 主義意味著否認人本身與其他事物有內在的關系,即是說個人主義否認個體主要 是由他(或她)與其他人的關系、與自然、歷史抑或是神圣的造物主之間的關系 所構成?,F代性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把社會理解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自愿結合到 一起的獨立的個人的聚合體,強調個人獨立于他人的重要性,這種個人主義允許 在市場上不受道德約束地追求自我利益的做法,是現代精神的一個獨有的特征。 笛卡爾對實體所作的定義是對這種個人主義思想的最集中的哲學表達。
現代性在人與社會關系中強調個人主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二元論。 現代性的二元論與其個人主義緊密相連,機械主義的自然觀認為人的靈魂、思想 或自我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現代性精神接受了這種機械主義的自然觀,為了證明 人的自由,他承認人與自然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實體。思想、靈魂獨立于身體,自 然界是毫無知覺的?,F代性關于心靈和自然的二元論觀點把意識自我運動和內在 價值僅僅歸結為人類靈魂的屬性,它不僅證明了人(Man)對自然的優(yōu)越性,而 且證明了男性優(yōu)于女性的優(yōu)越性。17世紀的神學科學家們明確聲稱,他們發(fā)展的 是一種“男性”科學,這種科學重契約輕習俗、重知覺輕直覺、重客觀輕主觀、 重事實輕價值。現代性的二元論“為現代性肆意統(tǒng)治和掠奪自然(包括其他所有 種類的生命)的欲望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理由。這種統(tǒng)治、征服、控制、支配自
然的欲望是現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
“現代性的激進個人主義和二元論的基本傾向,在人類文化歷史上是空前絕后 的;同樣空前絕后的是現代性與時間的關系。”?在對時間的看法上,它完全從對 將來而不是過去的關系中尋找現在的意義,這意味著對過去持一種遺忘的、漠不 關心的態(tài)度,它割斷了現在與過去的聯(lián)系,沉醉于對新穎性的追求。建設性后現 代主義認為,這種極端的反傳統(tǒng)主義實質上是個人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因為它否 認與過去的聯(lián)系是現在的構成要素。
現代精神的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視專注于探知事實(而不是價值)的現代自 然科學的方法為探知真理的唯一方法,而神學、形而上學、美學和倫理學都不提 供具有真假屬性的認知判斷。把理性僅僅限定為工具理性,這種單面的精神在現 代大規(guī)模破壞性技術中的體現使得它比任何時候都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危險性。
與現代精神相一致的現代社會以無家可歸為標志。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首 先是國家與教會、政治與經濟的分離。分離使得經濟生活擺脫政治的約束,被傳 統(tǒng)道德觀認為十惡不赦的貪婪成了市場的驅動力,市場的運作受“看不見的手” 引導,私人的罪惡帶來公共利益成了現代社會的準則。其次,現代社會具有機械 化的特征。工業(yè)化和技術化代表了機器變成社會中心,它不僅表現在生活完全機 械化,而且表現在人類社會自身盡可能像一臺高效機器那樣運轉。社會的機械化 導致的勞動分工使工人變成了機器中一個可更換的元件,官僚主義使人適應國家 機器,扼殺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第三,現代社會的又一特征表現為實利主義。 社會消解在經濟中,在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中,實利主義重物輕人,使人淪為 經濟動物。實利主義認為無限豐富的物質商品可以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國民總 產值成了衡量社會運行狀態(tài)的標志。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認為,現代世界觀產生于17世紀的歐洲,它導致了科 學、技術和工業(yè)的長足進展,但它沒有阻止反而促進了史無前例的分裂、虛無主 義和毀滅的產生,使西方的生活越來越趨于熵增加,即導致了經濟和技術的混亂 以及生態(tài)災難,核武器的威脅和有害化學物質的大量產生,對地球賴以生存體系
1.[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5 頁。
2.[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5 頁.
的破壞以及饑餓、貧困和環(huán)境惡化。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通過對現代精神和現 代社會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后現代世界觀,其內容主要是:
第一,針對現代性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觀點,強調內在關系的重要性?,F代 精神把人與他人、人與物的關系看做是外在的、派生的,后現代精神則強調這些 關系是內在的、本質的、構成性的。個體與他人、與他物的關系是個人身份構成 性的東西。沒有獨立的實體,從簡單的電子、原子、分子到人的意識,都是由其 內在關系構成的。
第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是一種有機哲學。這種有機主義是對二元論和 實利主義的超越。它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之物都是一個有機整 體,世界萬物都是有其自身的經驗、價值和目的存在,自然不是人們統(tǒng)治,占有、 掠奪的對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園。弗雷德里克·費雷指出:“世界的形象既 不是一個有待挖掘的資源庫,也不是一個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個有待照料、 關心、收獲和愛護的大花園?!?這種有機主義主張“人類和非人類的各種正當的 利益在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系統(tǒng)中相互作用?!?
第三,在時間觀上,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針對現代性沉溺于新穎性的追求,強 調對過去和未來的關心,認為現在在某種程度和某些方面上自身包容了整個過去, 現在具有未來的意義,未來必須從現在的土壤中生長出來。這種時間觀,立足現 在、總結過去、面向未來,是徹底開放的時間觀。
第四,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反對男性中心主義、父權制,提倡后父權制。 婦女作為女性的主要代表者,承擔著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角色,在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復 雜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現代哲學反對父權制,倡導政治生活女性 主義化;響應女性意識的召喚,強調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性。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與激進的否定的后現代主義哲學主張不同,它強調: “要想走向后現代,我們就必須去發(fā)展和培養(yǎng)現實地存在于或潛在于前現代、現代 和后現代王國中的實踐和意識?!? (著重點為原作者所加)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 [②[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馬季方譯:《后現代科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 133 頁。
③[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馬季方譯:《后現代科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 133 頁。
④[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譯:《后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 [ 頁。] 的這些主張,既是對現代精神反思的結果,也是對現代社會發(fā)展狀況的一種哲學 的理性反映。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強調內在關系的重要性,倡導有機主義,注重歷史的 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要求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作為美國哲學對歐洲大陸后哲學的一種回應,它與在這一 回應中產生的新實用主義采取了相反的立場,主張通過反思來建構或修正現代性 世界觀而發(fā)展后現代世界觀。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眾多流派都反對、摧毀、否定、 解構現代性的進程里,它倡導通過總結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的經驗教訓,汲取 其積極成果。應該肯定,這在方法論上是正確而有價值的。
但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在強調內在關系、有機主義和創(chuàng)造性,反對二 元論、機械主義時矯枉過正,主張萬物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目的,任何事物 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神圣性,這就使自身帶上了濃烈的泛神論色彩。建設性后現代主 義哲學在批判現代性中,把被現代性逐出的上帝又請回到自己的后現代的世界觀 中,這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不能不說是一種退步。要解決現代性問題,請上帝幫 忙是不行的?,F代性的問題根植于現代社會的矛盾之中,只有對現代社會進行認 真批判,并對現代社會的現實進行變革,才能真正消除現代性弊端,才能使現代 社會取得的長足進步成果得以保留。我們在研究和借鑒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時, 必須對其泛神論和唯心主義的成分有清醒的認識。
當然,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作為后現代主義哲學的一個流派,產生的時間 不長,其代表人物都還在積極地推動和探索后現代世界觀的發(fā)展。也許隨著這一 哲學流派的發(fā)展,將會有人提出更有價值的、積極的思想。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