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文 學語文
楊慶:著名兒童心理咨詢師故事:兩個大人都管不好的小孩
楊太真是個小學三年級的男生,爸爸媽媽一起把他帶來中心,他們認定楊太真出了問題。原來,兩年半來,尤其是這半年來,楊太真迷戀電腦、成績下降,故意激怒父母,彼此嚴重對立,尤其讓父母寒心的是,他還有暴力和報復現(xiàn)象。
第一次見面,我看到一個神氣十足的小男生,爸爸媽媽卻臉色灰暗、神情疲憊。爸爸開口“控訴”,媽媽一語不發(fā),楊太真則不斷地打斷父親,與之爭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兒子躲在母親身后向父親發(fā)起戰(zhàn)爭。
爸爸說:“這孩子心態(tài)有問題。特別殘忍。”爸爸歷數(shù)楊太真的罪狀,譬如被爸爸批評了,他就在爸爸的拖鞋里涂上膠水;生氣時,拿玩具槍對準父母掃射;把“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詞改編成“讓你一個人上天堂”,在學校天天唱,以此攻擊同學。
楊太真卻說:“你們可以打我啊,被你們打的時候,我就像吃了鴉片一樣,好舒服??!”一語既出,孩子得意洋洋,父母垂頭喪氣。
爸爸說,全家每天都在為了孩子的做作業(yè)、玩游戲不停地吵啊、罵啊、打啊,就像地獄一樣。媽媽說,都是我無能,我還是回娘家好了。
前三次咨詢,都是這樣:父親指責、孩子辯解、母親落淚。我也慢慢知道了更多這個家庭的故事:
孩子從出生到3歲,一直在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3歲到7歲,和媽媽在另外一個城市生活;7歲,才和媽媽一起來到蘇州,三口團聚。沒想到,在一起的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孩子的表現(xiàn)反而越來越反常,經(jīng)常與父母爭吵和對抗。爸爸開始讓媽媽全職在家,專門管理孩子,但情況還是沒有好轉,爸爸不斷指責妻子,妻子承認自己失敗,但覺得委屈,常常抱怨丈夫。
看著這一塌糊涂的家庭,我問:為什么兩個大人,都管不住一個10歲的小孩?兩人語塞,孩子趁機爬到媽媽身上,開始提要求:我要買游戲卡!
我決定一方面和家庭談話,共同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單獨為孩子做游戲治療,用游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表達情感和學會自我控制。
第四次和第五次咨詢,我發(fā)現(xiàn)了父母之間的積怨和矛盾,他們常常以為,當對方指責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在指責自己,所以與孩子的戰(zhàn)爭最后統(tǒng)統(tǒng)都演變成夫妻之間的戰(zhàn)爭;同時也發(fā)現(xiàn),那個被描述成“小魔頭”的楊太真,在和我建立了安全的關系之后,在游戲過程中表現(xiàn)出禮貌、很好的控制和對規(guī)則的尊重。
我把對孩子的看法告訴父母,媽媽很感激,爸爸則不以為然,慢慢他也開始反省:“我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看不到他的優(yōu)點了?!边@段時間,孩子的一門功課有了進步,全家去餐館慶祝,爸爸的臉雖然還是繃著,但媽媽已經(jīng)開始帶著笑容,說話也會笑著斜睨丈夫了。
第六次,楊太真和我玩游戲的時候,說了許多關于內心感受的話。我問他:“愿意自己去和父母說嗎?”這次,楊太真在父母面前發(fā)表了長篇大論,主要內容是:小時候被父母留在老家,他傷心了很久;另外,媽媽總是表揚別人、打擊他,其實別人沒有那么好!在他“控訴”的時候,我提醒他不要大叫大嚷、指手劃腳,又提示父母不要打斷、專心聆聽。這次,是一個轉折,父母第一次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孩子心里有氣!
第七次、第八次咨詢,我主要和父母討論孩子的“氣”。他在沒有“氣”的時候,是個很好的孩子;他“氣”了,什么壞事都做。問題是:他的那股子氣是從哪里來的?父母的回應依然是防御性的,為自己辯護。媽媽說,一直想和孩子好好談談,他卻說沒什么好談的。 爸爸認為孩子不懂得家庭的難處,他們把孩子留在老家是身不由己。媽媽嘆氣,說孩子其實也可憐;爸爸沉默了,說他晚上看見孩子睡著的樣子,也覺得孩子很孤獨。第一次,夫妻倆沒有批評孩子,也沒有互相批評,而是回憶起很久以來,家庭都沒有出去玩了。不知多久,爸爸忽然說了一句:孩子這種樣子,和我們吵架太多有關系!媽媽眼淚立刻涌出,爸爸低下了頭。這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父母開始領悟到,孩子的問題不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和家庭、和他們夫妻關系有關了。
第九次咨詢。這次咨詢,妻子不斷痛哭,丈夫在旁邊如坐針氈。妻子歷數(shù)多年來獨自帶孩子的艱難、控訴公公婆婆的不是之處、指責丈夫不愿理解。丈夫愈辯解,妻子愈激動。最后,妻子淚流滿面地說:“我有時候真的很氣,就拿孩子出氣。我們對不住孩子!”丈夫開始難過了,伸手攬住妻子。這個時候,我覺得他們之間的堅冰,隨著淚水在慢慢融化了。
第十次、第十一次。咨詢室的氣氛改變了,夫妻倆不再唉聲嘆氣,開始精神抖擻地討教怎么和孩子斗智斗勇。我們一起討論,怎樣避免孩子利用父母的矛盾來操縱父母,這正是楊太真“屢屢得手”的主要策略。其實,他們也帶來很多楊太真的好消息:玩游戲的事情已經(jīng)得到控制;和父母頂撞少了,不再和父母對立;學校老師表揚他成績提高了。媽媽甜蜜地笑,表揚丈夫:他最近給我洗碗了!
最后一次,是媽媽單獨來,我猜她要說一些話給我聽。她說,三個月前她很灰心,想和丈夫離婚,而來做咨詢是最后一次嘗試,如果沒有好轉,她就要離開這個家庭了?,F(xiàn)在,她覺得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在變化,她相信她的家庭已經(jīng)好起來了。
我也這樣相信。分析:用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問題
影響孩子行為的個體因素有:先天氣質、性格特點、性別、年齡等等。影響孩子行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兩個:婚姻關系和教養(yǎng)模式。除此之外,還有學校、社會等環(huán)境因素也在影響孩子的行為。
許多家庭看到孩子問題的時候,往往聚焦在:我的孩子出了什么問題?比如楊太真的爸爸,他把問題歸咎于孩子“惡”的天性,同時認為孩子媽媽的教育方式錯誤。
這樣的想法,或者是把問題局限在孩子一個人身上,忽略了孩子僅僅是網(wǎng)絡上面的一個點這個事實。其實他會受到周圍的人、與他們之間關系的影響,尤其是受到家庭里父母之間婚姻關系的影響。
又或者,把孩子的問題歸結為父母某一方的錯誤,除了使其與另一方產(chǎn)生強烈對立,或致力于為自己開脫辯護,并不能使之改變方式、找到新的模式。因為,某一方的做法,也和整個家庭的關系、夫妻的關系緊密捆綁在一起。
所以,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只是從孩子身上入手,而要把問題納入家庭的夫妻關系,系統(tǒng)地看待孩子的問題。
從這個案例來說,楊太真的爸爸是個典型的甩手掌柜,整天忙于工作,把家庭事務、孩子的教育,完全丟給了妻子一個人。如果這是兩廂情愿的分工,倒也無妨,但楊太真的媽媽并不滿意這種生活方式,她希望丈夫能夠更多地關心她、照顧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妻子的問題,丈夫無法解決也無法面對,因為這還牽扯到以前的家庭歷史和種種恩怨。所以,丈夫把注意力轉到孩子的缺點上面,以此來強調分工的理由和維持目前的家庭狀態(tài),但這引起妻子的更大壓力、對老公更加生氣。
長期下來,這個家庭變得越來越極端,父親逃避在外,母親滿心怨恨,孩子糾纏在復雜的夫妻關系中間。
夫妻倆日漸疏遠、積怨愈重,又無法找到解決的辦法、甚至找不到出口,于是,孩子的問題成為他們關系的維系點:這既然是爭吵最容易找到的理由,于是就成為情緒發(fā)泄的出口,在吵架中,至少還能保持起碼的接觸、溝通和共同體的感覺。這就是孩子的問題成為家庭問題焦點的原因。但是,時間久了,老是原地踏步、循環(huán)往復,會讓其中一方感到絕望,楊太真的媽媽就首先想要退出這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了。
至于孩子,他既是母親的唯一寄托,又是母親的出氣筒;他在愛與恨之間,會感到無所適從,所以索性讓自己麻木不仁,表現(xiàn)得殘忍冷酷,倒是可以保護自己。在父親那邊,他不相信父親的愛,因為從小父親就不和他生活在一起,現(xiàn)在也很少陪伴他,而是常常指責他、苛求他。他向父親發(fā)動的攻擊,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媽媽,畢竟,他愛媽媽大大超過愛他的爸爸。
所以,解決孩子的問題豈能繞開家庭的夫妻關系?建議:夫妻關系是家庭的第一關系
孩子的教育是“欲速則不達”,不是僅僅像操兵一樣地教訓孩子就行,而是先得“致遠”,才能得到“寧靜”。
要花一點時間,畫出家庭整幅的情感地圖,確定父親、母親的位置,才好幫助孩子找準自己的位置。
要讓爸爸明白:你兒子和你老婆是同盟,他對抗你,可能是為媽媽出氣。所以,你想要讓你的兒子聽話,恐怕你得先聽你老婆的話。也就是說,你要得到兒子的心,要先過你老婆這一關。
同時,也要讓媽媽明白:你和兒子纏得太緊了,也許你兒子愿意制造麻煩,引得爸爸媽媽斗起來,自己可以借機喘口氣。所以,你要讓兒子乖,恐怕得讓你兒子知道無縫可鉆,你要考慮,在自己身邊給他的老爸留個位置。
明白了這些,一個10歲孩子的問題,豈是兩個大人所不能搞定的呢?
本文刊載于《讀寫月報 新教育》雜志,原標題《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系【問對教育】原創(chuàng)首發(fā),轉載請獲授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