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司馬遷,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史記》,而對司馬遷的家族背景知之甚少,很多人誤認為司馬遷出身于一個史官家族,所以才會子承父業(yè)擔任史官。實際上,司馬遷出身于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世家,祖先起初以武出名,并不擅長史事,其中一人堪稱白起的老師,一人是白起的得力部下。
與一般因地名而得姓氏不同,司馬氏屬于“以官為氏”,司馬官職相當于是國防部部長,掌管全國兵馬,權勢很大。祖輩擔任過司馬官職,后代就以此為姓氏,周朝時期的朝廷、各個諸侯國都有司馬官職,因此司馬氏來源比較復雜,彼此之間并沒有什么血統(tǒng)聯(lián)系。
西周時期,程伯休父擔任西周朝廷司馬,執(zhí)掌國家軍隊,由于在平定叛亂的許方過程中,程伯休父立下大功,于是周宣王就允許他以官職為姓,他部分后代就以司馬為姓氏,這是司馬氏最早的起源。據(jù)說,司馬遷就是程伯休父的后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權力大增,周王室權威不在,很多諸侯國的司馬就“以官為氏”,于是司馬氏遍地開花。比如,春秋楚國大司馬子反,出身楚國王族,執(zhí)掌楚國兵馬,曾經多次為楚國建立功勛,是楚共王的重臣,后代就以司馬為姓,世代相傳至今;春秋晉國大司馬韓厥(戰(zhàn)國韓國祖先),其不少后代就以司馬為姓。到了后來,楚國一些掌握軍政大權的縣公,其官制中也有司馬一職,擔任這個職務的也以此為姓。
總之,從司馬官職發(fā)展為司馬姓氏,起初需要周王特批,還算比較高貴,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隨著周王室權威下降,很多諸侯國司馬也以此為姓,于是司馬氏開始泛濫。當然,不管司馬氏有多泛濫,通過司馬遷的姓氏可見,其祖上必然擔任過“司馬”這一軍職。
戰(zhàn)國中期,司馬遷祖先中出了一位天才,名字叫司馬錯,秦國少梁人(今陜西韓城南),由于后來他擔任秦國客卿一職,因此司馬錯應該是從其他國家投奔秦國的。與商鞅、張儀、白起、王翦等相比,司馬錯的名聲不高,但如果縱觀秦國崛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司馬錯才是真正奠定了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基礎之人,另外他還堪稱武安君白起的老師。
司馬錯早年學習縱橫術,就是靠嘴皮與眼光吃飯的人,騙人無數(shù)的張儀、蘇秦就是縱橫家的代表。當然,在秦惠文王時代,司馬錯陰差陽錯地成了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
公元前316年,巴國與蜀國互相攻打,然后僵持不下,都來尋找秦國求援。按照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方針,秦國應該幫助巴國、攻打蜀國,但事情并非這么簡單,因為還要考慮到關東六國的因素。張儀認為,蜀道難,道路險峻難行,如果攻打蜀國,將會拖延兵力,而東邊韓國會入侵秦國,會導致秦國腹背受敵。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為一旦攻打韓國,就會引起六國聯(lián)合抗秦,得不償失,而攻打蜀國可以得其人力、物力增強秦國實力,更為重要的是“得蜀即得楚”,通過占據(jù)蜀國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打楚國。秦惠文王采納了司馬錯建議,然后司馬錯輕松滅掉蜀國,順便也滅掉了巴國,之后秦國日益強盛,《資治通鑒》中說“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沒有巴蜀之地,秦國還是一個強國,但缺少以一滅六的基礎,而擁有巴蜀人力、物力之后,秦國才有氣吞山河的氣勢。后來,劉邦擊敗項羽的原因,也在于擁有巴蜀與關中這一后勤基地,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人力與物力。所以說,在秦國攻滅六國的歷史上,司馬錯才是關鍵先生。
司馬錯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資歷相當深厚,在秦昭襄王時代,后起之輩白起嶄露頭角,兩人共事了20余年,多次共同領兵出戰(zhàn)。那么,為什么說司馬錯堪稱白起的老師呢?
白起擅長野戰(zhàn),擅長大兵團迂回作戰(zhàn),戰(zhàn)術刁鉆猛狠,古往今來,鮮有能與之相媲美者。而司馬錯,應該是中國最早使用迂回攻擊戰(zhàn)術的名將,后來以蜀國為跳板迂回攻打楚國后門,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給秦國,取得了一場輝煌大勝。黔中之戰(zhàn)異常冒險,因為從蜀地到黔中,中間幾乎都是原始山路,道路險峻、窮山惡水、瘴氣彌漫、蟲蛇遍地,司馬錯直搗楚國后門,給了楚國致命的打擊,導致之后楚國一直不敢主動大舉進攻秦國。
通過兩人戰(zhàn)術特點對比,大致可知司馬錯與白起隱隱是一對師徒關系。關于司馬錯與白起的關系,通過司馬靳也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錯立功無數(shù),為何歷史名聲不顯?原因很簡單,秦惠文王時代,司馬錯重心在川蜀,而張儀縱橫中原,掩蓋了司馬錯的風采;秦昭襄王時代,白起迅速嶄露頭角,又掩蓋了司馬錯的風頭,于是這位司馬遷的八世祖是“既遇瑜,又遇亮”,生不逢時。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zhàn)的秦軍主將是白起,但秦軍副將是誰?實際上,當時秦軍副將叫司馬靳,司馬錯之孫,司馬遷六世祖。關于司馬靳的生平經歷,史書記載很少,僅有簡略的記載。
早年,司馬靳是白起的部下,并參與長平之戰(zhàn),坑殺趙軍數(shù)十萬。之后,秦昭襄王擱置白起,加上白起此時傷口發(fā)作,就在家養(yǎng)病。在此期間,與白起交好的王陵、王龁等先后被派到邯鄲戰(zhàn)場攻打趙國,卻先后慘遭失敗。于是,秦昭襄王派范雎請白起出戰(zhàn),白起以病推脫,不愿出戰(zhàn)。司馬靳跟隨白起多年,感到很納悶,就問白起為何拒絕,白起說秦王已經猜忌他了。后來,秦王讓范雎再請白起,又被拒絕,于是秦王大怒,以白起屢次拒絕王命為由,剝奪武安君的封號,貶為士卒遷往陰密(今甘肅靈臺西南)。但白起在咸陽三個月沒有動身,身邊聚集了很多人,連軍中一些將領都與白起交往,這讓秦昭襄王更加生氣,就催促白起趕快上路。白起出咸陽西門十里,到杜郵時,秦王派遣使者逼他自殺。而司馬靳也與白起一起被賜死,死后埋葬在華池。司馬靳與白起可謂生死之交,可見司馬錯與白起關系非同一般。
《異跡略》記載,在陜西寶雞一帶,一旦發(fā)生疫病,民間百姓就會立起“克長平四十萬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武安副將司馬靳”旗號祭祀,希望司馬靳能與白起保佑當?shù)鼐用衩庥谖烈摺?/p>
《史記·太史公自序》:“靳孫昌,(司馬)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鼻厥蓟蕰r期,司馬遷的四世祖擔任鐵官。秦漢之交時,司馬氏投靠了劉邦。司馬昌之子叫司馬毋懌,是漢高祖劉邦時期的長安市長之一,司馬毋懌之子司馬喜是五大夫,也是當時的高官,但到了司馬遷父親司馬談這一輩時,卻做了沒什么權力的太史公。所謂太史公,看似位在丞相之上,天下文書要先上給太史公,然后再上給丞相,但實際上沒什么權力,只是官方史料的專職記錄者罷了。總之,從司馬錯到司馬遷,司馬氏先是武將,然后是技術官員,然后是行政高官,最后再180°轉變?yōu)槭饭佟?/p>
令人不解的是,司馬錯功勛赫赫,奠定了秦國統(tǒng)一的基礎,那么司馬遷在著史時,為何沒有給八世祖司馬錯單獨列傳?是避嫌,還是認為司馬錯不夠列傳標準?
參考資料:《史記》、《戰(zhàn)國策》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