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走進漫長的歷史長廊,縱觀我國歷史上十幾個王朝的興衰沉浮,其最后沒落直至滅亡的原因都與腐敗脫不了干系。重新翻閱中華民族歷史上廉政的滄桑畫卷,我對廉政建設的認識一次次得到升華,我的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禮……
東漢年間,我們靈寶予靈鎮(zhèn)楊家村出了一位著名的清官楊震。他路經(jīng)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乘更深夜靜無人之機,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了解你有真才實學才推薦你,而不是要你給我送什么東西。"王密說:"現(xiàn)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義正辭嚴地說: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楊震"暮夜卻金"的事,古今中外,影響很大,后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其實,楊震并不是真以為天知地知會有什么因果報應,也不是怕收下金子會被王密檢舉揭發(fā)。他所怕的四知實際上只有一個我知。怕違犯自己的道德準則,受到良心的譴責。當時朝廷綱紀廢弛,賢佞混淆,宦官專權,賄賂公行。而楊震在這樣的政治濁流中,在“暮夜無知者”的獨處時仍能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潔,這確是難能而可貴!。
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位宰相名叫公儀休,他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就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 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xiàn)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那時,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因此,我是決不可能接受你送的魚的?!?nbsp;
小故事,大道理:受賄就要丟官,丟官以后,人家當然不會再送賄賂給你,你自己卻又因為丟掉了俸祿,失去了自由,什么愛好也都無法實現(xiàn)了,因此,貪污受賄不合算。如今那些被關在監(jiān)獄里的貪官污吏們,原來都是社會上有頭有面的達官顯貴,他們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錯的生活,但是,卻經(jīng)不起眼前利益的誘惑,結果丟官丟命又丟人。公儀休退魚的故事,對我們黨員干部有很大的教育和啟發(fā)。在誘惑面前,我們要向公儀休那樣,算大賬,不計小賬;顧長遠,不圖眼前。正所謂“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俗話說: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只要你心中有人民,人民又怎會無動于衷呢?孔繁森第一次被安排去西藏工作時,母親已年近八旬,妻子體弱多病,三個孩子最大的八歲,最小的兩歲,生活非常艱難,可他想到這是黨和人民需要,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告別了家鄉(xiāng)和親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第二次去西藏工作前,他又來到了他老母親的面前,又一次為老人梳理那稀疏的白發(fā),然后貼近母親的身邊聲音顫抖的說: “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過好多座山,過好多條河。”已是風燭殘年的老母親摸著兒子的頭問: “咱不去行嗎?”孔繁森哽咽道: “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那時最需要我。”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的十年,常去敬老院和福利院探望老人,他對身邊的人說: “我每次見到這些孤寡老人,就象見到我還在家鄉(xiāng)的老母親,照顧好這些老人,也就是為我的老母親盡孝了”, 孔繁森的生活卻相當節(jié)省,身上的衣服大都帶著補丁,但是他還領養(yǎng)了三個失去親人和家園的藏族孩子,為了能更好地照顧這些孩子,他三次化名去賣血。在他遇難時,他的遺物除了一個袖珍收音機,幾件簡單的衣服,還有僅剩的8塊6毛錢,然后就是數(shù)千元可以報銷卻沒有報的發(fā)票。誰會相信,這竟是一個地委書記的全部家當。其實做人也好,為官也罷,這人生之旅,這仕官之途,都必須把路基夯得踏踏實實,這就是人品,這就是官德。
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心要清靜,手要干凈。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于廉、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fā)展,勤政廉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廉潔清正永遠是時代的呼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