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
來源:臺灣采鵬知識網(wǎng)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是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所謂“中秋”,是因?yàn)榘嗽路菥佑谇锛镜闹虚g時段,而十五日又恰好在一個月的中間,因此,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即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由于民間相信萬物皆有神靈的存在,且對日、月崇拜為最盛。故每到“中秋”這天,家家戶戶皆會準(zhǔn)備香花燭果等供品來祭拜月亮,祈求平安順利。而除了祭月的習(xí)俗外,尚有觀錢塘江潮等風(fēng)俗。
至于“中秋賞月”之舉,起源應(yīng)于晉代,直到唐代,因許多文人雅士相約于中秋夜賞月吟詩作樂,且將此活動取了一個雅致的名稱,叫做“端正月”。
此時,唐人對“中秋賞月”的風(fēng)俗已日漸普及,到了宋朝,中秋才成為民間重要的節(jié)日。
有關(guān)“中秋節(jié)”的神話傳說,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最為人津津樂道,耳熟能詳,更成為戲劇詩詞中的嬌客。
關(guān)于“嫦娥奔月”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情節(jié)有兩種說法。
一說;相傳在遠(yuǎn)古時代,有十個太陽一起出現(xiàn)在天空,曬得土干地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
此時,有位名叫后羿的人,不忍看百姓如此痛苦,更痡恨此十顆太陽,于是,他爬到山頂,舉起寶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yán)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造福人民。
從此后羿之名傳遍天下,后來他娶了個賢淑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夫妻倆十分恩愛。有日后羿在打獵途中遇到一道士,致贈他一包藥,并囑咐只要吃了這包藥就能長生不老,成仙升天。
后羿返家后,即把藥交給嫦娥。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趁后羿出去時,闖進(jìn)嫦娥的房間,逼她交出不死藥,嫦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將藥全數(shù)吞下,不久即感身輕如燕,直向月亮而去。
由于“嫦娥奔月”的時間,正是八月十五日。因此民間即世代相傳,把這天定為“中秋節(jié)”。
另一說法,則敘述后羿射日后,人民生活得以改善,且為了感激后羿的恩澤,即擁戴后羿為王。
但后羿登上王位后,剛愎自用,對人民毫不知體恤,致使百姓生活又陷入困境,而懊悔不已,且個個對后羿敢怒而不敢言。
有日后羿向”王母娘娘”乞求到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欣喜萬分,認(rèn)為此后即可高枕無憂,享受帝王之樂。
此消息一傳到國內(nèi),人們皆愁容滿面,深恐后羿的殘暴永無止盡。幸而后羿之妻嫦娥十分同情人們的處境,趁后羿外出時,偷偷地把仙丹吃了,瞬間,嫦娥身輕如燕,飄飄然地向月宮飛去。
人民為感激嫦娥解救他們脫離苦海,即擇定嫦娥升天日(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為其壽誕,并設(shè)香案祭拜,以聊表心意!
關(guān)于“吳剛伐桂”的傳說,據(jù)唐朝段成式的《西陽雜俎》內(nèi)“天咫”所載;月宮中有一棵桂樹,其高度約有五百丈,在桂樹下方有位名叫吳剛的人,日以繼夜地在砍伐。
而吳剛為何終日在月宮砍桂樹?
相傳,是他為了學(xué)習(xí)做神仙而犯錯,被”玉帝”懲罰待在月宮伐樹,須直到把桂樹砍,才能赦免罪過,但由于此顆桂樹樹皮每被砍傷后,隨即又自動密合,完好如初,以致吳剛歷經(jīng)無數(shù)光陰,仍無法將桂樹砍倒,離開月宮,一圓神仙之夢。
也因有此傳說,使得中秋更多采多姿,亦添加諸多雅致的別號,如“桂月”、“桂宮”等等。
在此姑且不論神話真實(shí)與否,因有此神話,更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出外的游子,在這月圓之日,是否也該回家鄉(xiāng)與家人同聚,共渡一個美好的中秋佳節(jié)。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