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師于涇
于涇簡介
1959年出生于上海。
1976年畢業(yè)于上海玉石雕刻廠工業(yè)中學。
1981年參加“上海第一屆城市雕刻設計展”,作品《山鬼》入選。
1982年參加“上海雕塑展”,作品《肖像》、《祖母》入選。1985年于上海工藝美術學校進修。
1988年參加輕工業(yè)部“全國現代玉雕珍品評選”,作品《騎獅觀音》獲車家珍品獎,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
1997年參加“上海第二屆兩岸三地玉雕精品展”。作品《送子觀音》獲“玉龍獎”一等獎。
2002年參加深圳玉雕名家精品邀請展。
2003年參加杭州工藝品博覽會。
2005年參加中國玉雕作品“天工獎”評選。作品《觀世間》獲金獎,作品《送子觀音》、《鴻鵠飛至》等獲銀獎,作品《胸有成竹》等獲最佳創(chuàng)意獎,作品《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等獲優(yōu)秀作品獎。作品編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玉器卷,作品編入《天工獎典藏集》封面、封底。
2006年參加北京工美“首屆中國和田玉玉鼎杯藝術精品特展”,作品《鴻鵠飛至》獲金獎。作品《普陀洛迦觀音》獲“天工獎”金獎。
2007年作品《觀音山子》獲“天工獎”金獎。
于涇的琢玉作品整體風格溫潤圓融典雅飄逸,雕刻手法細膩,無論是大塊面的處理,還是形體的細微轉折都能精準把握,同時形體的夸張也顯得自然而適度。
在于涇的諸多人物作品中,充分顯示了明代的簡約風格,以琢玉行家的眼光,始終以材質為基,從玉材的質地和形狀特點出發(fā),有節(jié)制的運用精細巧飾的線刻來裝飾形象的細部,在有限的空間中運用粗細、大小、深淺、厚薄之間的對比關系,使得大塊空間和細膩刻畫相得益彰,晶瑩剔透的玉質更顯華貴而柔美。作品最終呈現出圓厚、渾穆、滑潤滑的韻味和光彩。
在2010年7月4日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上,于涇的《如意觀音》白玉擺件,估價180萬元,最終成交價拍到了268.8萬元。
觀音法像,面容慈祥,肌膚豐潤,內蘊沉靜,端莊典雅,具宋人所贊美觀音的“美目盼兮,彼美人今,西方之人”的風采。觀音憐憫眾生的眼神巧妙地落在了如意柄上的行書“福”字,“賜福佑護”之意呼之欲出。在創(chuàng)作中,于涇以玉質與形狀為創(chuàng)作原點,運用了傳統玉器的雕刻技法,以簡約意象表現觀音的臉部、姿態(tài)、手式和氣韻,尤其在衣紋與發(fā)飾上,以傳統的工具解玉砂而非金剛粉,雕琢出極為纖細挺拔的陰線,在當時乃至今時今日都極為難得。而整體造型脫俗悠然,超相度外,流露出明清玉雕觀音的韻致,又富有現代的審美。輪廓、衣褶、手勢的每一刀線條在流暢中不失法度,在飄逸中盡顯功力。 在此尊《如意觀音》中,我們清晰地讀到了于涇的“新語言”,他將玉雕藝術的歷史與現代形態(tài)搭建出有機的關系。在創(chuàng)作中,于涇以其典雅含蓄、流暢飄逸的刀法,使觀音的形態(tài)與線條互為映托,他自如地駕馭著傳統玉雕的“程序語言”,好似國畫與書法的筆觸般寫意傳神;又籍由西方美學中攫取的養(yǎng)分,使他對作品結構、比例的把握已然走出了傳統玉雕的“程序語言”, 透視、構成,粗細、大小、深淺、厚薄之間的對比,使《如意觀音》的空間與細膩刻畫融為一體而層次分明,在造型上更為生動有力,布局疏密有致,結構正反統一,此法相其反面亦看得到清晰的骨架與造型肌理,這種現代的美學詮釋是于涇在玉雕藝術上的一次突破,傳統中生新意。
每個人的心里都應該有一只天鵝,可以任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無邊地飛翔,然而許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綁,在現實生活中失去了天空和自由的心,久而久之,也失去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鳥飛得像鳥,有鳥的尊嚴;魚游得像魚,有魚的尊嚴;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嚴,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白玉《舉案齊眉》作者:于 涇 規(guī)格(cm)20x10x6,鈐?。河跊?/strong>
作品用料質感超群,溫潤細膩。人物造型一反楊柳細腰式的古代仕女形象,采用真人比例的寫實技法,于柔美的曲線中琢出微微發(fā)福的體態(tài)與腹部自然的弧度,傳神地表現出已婚婦女的特定形象。人物的發(fā)鬢、發(fā)絲、紋路精致逼真,衣袖群擺的線條動感十足,飄然拂動間,仿佛飛揚溢散出中國傳統婦女溫良賢淑的美德。人物頭部姿態(tài)和面部表情,神韻生動,意蘊綿長,整體作品出神入化地詮釋了“舉案齊眉”的古老佳話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送子觀音》獲“玉龍獎”一等獎。
特寫欣賞
局部特寫
輪廓、衣褶、手勢的每一刀線條在流暢中不失法度,在飄逸中盡顯功力。
流暢飄逸的刀法
觀音雕件首屈一指
業(yè)界評說于涇大師是一個有個性、有思想的玉雕家,對創(chuàng)作有自己的看法和追求。他攻玉“與古為新”,十分注重雕刻的細節(jié)處理,作品溫潤厚實沒“火氣”,尤其是其的觀音造像,秀美典雅、虛實有度、簡潔飄逸,成就了他的“涇精工藝”,被稱為“海上玉雕觀音第一人”。
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高級顧問、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于涇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的玉雕精品《5·12》,震撼了整個中國玉壇。在“5·12”一周年紀念日,于涇大師的這件傳世之作在2009年中國“百花獎”評比中,毫無爭議地榮獲金獎。此件精品已義拍512萬,其中利潤部分全數捐獻給地震災區(qū)。
童子騎象圖 于涇作品《四季花神》 Post By:2008-8-15 17:59:00
該作品選用了上等的和田白玉,雖然,石材的局部存有明顯的瑕疵,但在作者潛心設計之下,裂紋、白點……全部都消之于無形。在這一個小小的立體空間,每個細節(jié)的工藝手法都包含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作者秉承傳統技藝,銳意創(chuàng)新,耗時七個月完成了這一件三百六十度的全景循環(huán)立體設計的完美之作。作者選取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分別象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籍石材的生命,將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了四度空間的創(chuàng)作之中。在花園的假山石中,或玩?;蛐菹⒌?4 位女神,婀娜多姿的造型在高低錯落的層次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僅象征了大自然的四季輪回,也隱喻了人生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象征春天的牡丹女神,手拎扇子,腕托下巴,斂目低眉,充滿了含苞吐蕊的羞澀與清純;夏日的荷花女神,右手輕撫發(fā)髻,熱情奔放;作為冬夏轉折之際的秋天,有一位菊花女神,手托寶瓶,她風韻萬千的動作變化,不僅規(guī)避了石材的先天缺陷,而且也讓整個作品的造型更富變化,更趨活潑。呼之欲出的作品背面,正處在休養(yǎng)生息狀態(tài)的梅花女神,安逸恬靜。再轉過另一角度,陽刻的四個字“四季平安”,用濃墨點出了該件作品的主題,讓觀者在前后呼應的欣賞空間里,不僅感受到了歲月的祝福,也體驗到了時空的穿梭?!端募酒桨病纷鳛橐粋€傳統題材的玉雕作品,作者對于女性裸體的大膽表現,不僅賦予了該作品新時代的氣息,也給人一種清新高雅、渾然天成的感受。
于涇對上海有著很深的感情,這座從小哺育他的城市,與他的創(chuàng)作息息相關。他認為海派藝術是中國文化中的經典流派,它最獨特的地方是對各種藝術形態(tài)的包容。而藝術家藝術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其自身與城市的對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于涇離開玉雕廠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晚上他常常喜歡一個人呆在工作室中靜靜地琢磨,直至晨曦初現。這種熱鬧之外的專注,也使得他的玉雕作品,往往給觀者一份安定與忙碌間的平衡心境。
近幾年,于涇的作品幾乎囊括了中國玉雕界權威性評比活動的各項大獎,如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中國玉雕“天工獎”金獎等,2006年獲得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稱號,2009年獲上海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在去年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上,于涇的《如意觀音》白玉擺件,估價180萬元,最終成交價拍到了268.8萬元。
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于1998年。當時于涇花了6個多月對這塊皮色上佳的9公斤重和田籽料進行了潛心構思,從最初的創(chuàng)意、畫設計圖,到捏泥塑稿,再到精雕細琢,成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尊《如意觀音》。
通過此尊《如意觀音》,我們可以清晰地讀到于涇的“新語言”。他以其典雅含蓄、流暢飄逸的刀法,使觀音的形態(tài)與線條互為映托,他自如地駕馭著傳統玉雕中的“程序語言”,好似國畫與書法的筆觸般寫意傳神;又借以西方美學中攫取的養(yǎng)分,使他對作品結構、比例的把握走出了傳統玉雕的“程序語言”,使《如意觀音》的空間與細膩刻畫融為一體而層次分明,在造型上更為生動有力,布局疏密有致。這種現代的美學詮釋是于涇在玉雕藝術上的一次突破,傳統中生新意。
作品只求質不求量
雖然于涇已是國家級玉石雕刻大師,但他從選料、創(chuàng)作設計到制作仍堅持由本人獨立完成。有人出于好意對他說,應該像其他大師一樣開公司,帶一些徒弟,這樣既有經濟效益又可以多出作品,可是于涇沒有往這方面想。
現在于涇一年里就做兩三件創(chuàng)作作品。他認為,現在賣得好的產品,往往都是迎合客人的需求,實用、材料的功能越來越強,而工藝價值削弱了。其實玉雕應該是藝術的一個品種,它只是形式不同,如果將新的意識、創(chuàng)意、角度和手段注入玉雕成分中,通過思想和藝術的附加才能增高玉雕的價值。
于涇選擇玉料不一定要求達到最高等級,往往選擇稍有瑕疵的材料,這樣能讓他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的空間。在決定設計后,他會根據原料豁裂、塥紋、白花、僵斑、起皮等變化而運用圓雕、浮雕、透雕和陽刻、陰刻技法等工藝,最后在平衡了作品的主次、虛實、深淺后,方在關鍵處作畫龍點睛的精雕細刻。他的創(chuàng)意很好地結合了玉石的先天優(yōu)點和自己的獨特匠心,他的作品完成了一個工藝大師向一個藝術家的轉換。
于涇說,“一個人窮其一生也做不了多少作品,而稱得上精品的更是鳳毛麟角。我沒有大的奢望,只希望能多出幾件好作品?!?/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