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孝悌格言 陜西周至 蘇友全
一、孝字的寫法。“孝”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 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和禮節(jié),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二、孝的字面意義。一指孝順、孝敬、盡孝、孝子。二指在尊長死后的一定時間內(nèi)遵守的禮俗。;三指喪服;四指姓。
三、孝的基本含義。做子女的在父母在世時要對父母盡心奉養(yǎng),不讓父母為自己言行擔(dān)心受累;在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禮儀進行安葬、祭奠,常常思念父母的養(yǎng)育恩德。如七期、守孝三年、節(jié)令祭祀等等。
四、與孝相關(guān)的字詞。孝,孝敬,孝順,孝子,孝心,孝悌,吊孝,孝衣,穿孝,孝服,守孝,盡孝,孝行,孝道,孝廉,孝感,孝文化,孝子賢孫,等等。
五、有關(guān)孝的至理名言
司馬遷: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是人的根本,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孝經(jīng)》: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對父母盡孝,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增廣賢文》:千萬經(jīng)典,孝義為先。世上有成千上萬部教育人的經(jīng)典著作,但孝和義都是首先提倡應(yīng)當(dāng)做到的。
《孝經(jīng)》: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的身體來源于父母,因此要珍惜自己的健康與生命,這是孝的開始。立身揚名,光宗耀祖,為父母爭光是孝的最終目的。所以說,孝從侍奉父母開始,報效君王和國家是孝的途徑,能夠自立于社會,讓父母放心才真正是孝。
孟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子女心中沒有父母,臣子心中沒有君王,和禽獸沒有什么不同。
《禮記》: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孝敬父母就是讓其安度晚年,讓父母開心,不違背父母的心愿。
孔子:色難。晚輩對長輩長期保持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
孔子:孝,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就是不違背父母的心愿。父母在世要按照禮節(jié)孝順,父母亡后要按照禮節(jié)安埋、祭奠。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即孝順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
摯虞:事親以敬,美過三牲。尊敬父母勝過給父母豐盛的飲食。
《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孝順父母有三條,第一是尊敬父母,第二是不讓父母受到羞辱,三是能贍養(yǎng)父母。
《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做子女的應(yīng)該知道父母的年齡,既要為父母高壽的而高興;又要為父母的逐漸衰老而憂心。
《論語》:父母惟其疾之憂。做子女的必須盡全力在各個方面勤勉努力表現(xiàn)良好,不要因為自身的原因讓父母擔(dān)憂。
孔子: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父母所愛護的做兒女也應(yīng)愛護,父母所尊敬的做子女的也應(yīng)尊敬。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也就要尊敬別人的老人;關(guān)心愛護自己的孩子,也就要關(guān)心愛護別人的孩子。
孟子: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什么事情是大事?侍奉父母是大事;保持做人的節(jié)操和愛護自己的身體,哪個重要?保護自己的身體最重要。健健康康活著孝敬父母的人可以看到,失去自由或者疾病纏身能孝敬父母的人還沒有見到過。
《弟子規(guī)》: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喚時要趕快應(yīng)答;父母有要求時應(yīng)當(dāng)趕快去做。
孟子: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兒子如果和父母的關(guān)系處的不好,不可以做人;不能順從父母的心愿,便不成其為兒子。
孟子: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yǎng)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yǎng)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聲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斗,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論語》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當(dāng)父母年邁時,子女盡量不要長期再出遠門。一是外出讓父母擔(dān)心,二是父母有病時不能在旁伺候。如果實在要外出,要告知父母去那里,去干什么,什么時候回來,并且安排好父母的生活。
莊子: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孝順父母的人,不會選擇自己另居他處而拋棄父母,不盡孝道。這是孝順父母的根本之一。
莊子: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以尊敬之心孝敬父母容易,以愛父母之心孝敬父母難;以愛父母之心孝敬父母容易,對父母行孝而不知是在行孝難;自己不知道是在對父母行孝容易,讓父母不以為我在行孝難。
莊子: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真正孝敬父母的人不會在父母面前阿諛奉承,真正的忠臣不會在君主面前曲辭諂媚,這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則。
《三國志·魏書》: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孟子:親親,仁也;敬長,義也。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孟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弟子規(guī)》: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zhǔn)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的處理好。
《弟子規(guī)》: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diào)要柔和。
《弟子規(guī)》: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能盡孝,才為賢德。
《弟子規(guī)》:首孝弟,次謹信。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
《家語·弟子行》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重也。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
《名賢集》: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增廣賢文》: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zāi)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弟子規(guī)》: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大學(xué)》: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做人子的,要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要做到慈愛兒子。
孔子: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今天的人們認為能供養(yǎng)父母就是孝??墒侨藗冿曫B(yǎng)的犬馬也有人供養(yǎng)?。∪绻皇菓阎鹁粗男㈨樃改?,那么對待父母和對待飼養(yǎng)的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
《圍爐夜話》百德善為首,百善孝為先。人的優(yōu)秀品德有很多種,但是善良是首要的品德;人世間有很多的善行,孝敬父母是首先要做到的。
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
欲知爹娘恩,自己抱兒孫。要知道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恩情,只有當(dāng)自己養(yǎng)育兒女的時候就明白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孝敬孝順父母,一是物質(zhì)供養(yǎng),讓父母衣食無慮;二是精神慰藉,讓父母開心無憂;三是近身伺候,親力親為侍奉父母。
六、三不孝
提倡孝道為中國歷代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所以中國自古有教導(dǎo)人們要行孝道的美德,故出現(xiàn)了“三不孝”的教育格言,從而奠定了行孝道的基本規(guī)則。
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這是教導(dǎo)我們要深明大義,博學(xué)廣聞,才能指導(dǎo)父母向善為本。
二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知辛勤努力,掙錢得到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這是教導(dǎo)我們要自立自強,勤于業(yè)務(wù),不要依賴他人,才能有能力養(yǎng)活父母和自己。
三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這是第三種不孝。所有的老人為什么都喜歡疼愛孫子孫女?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生命的延續(xù),生育后代是他們對兒女們的最低要求,也是他們晚年最重要的心靈寄托。不結(jié)婚或結(jié)婚后不生男育女,斷絕后代,也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這就是教導(dǎo)我們要有責(zé)任之心,結(jié)好良緣,娶得賢妻,才能共同孝養(yǎng)父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