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北15公里處,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并稱為“北方三雄鎮(zhèn)”。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正定是個好地方,那里出了個趙子龍。
其實,正定不光有三國名將趙子龍,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歷史給正定古城留下了瑰瑋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稱。
三山不見:正定曾是中山國、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內卻沒有山。
九橋不流:正定隆興寺前面有一座單孔三路石橋、府文廟和縣文廟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橋(古代泮橋均為三橋并列的形制),但都無活水流過。
九樓四塔八大寺:九樓是城內的四個門樓、四個角樓、還有陽和樓;四塔是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是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毀。
二十四座金牌坊: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鐸萬事等。
由于歷史的變遷,風吹雨打,文革動亂,不少珍貴的文物被毀壞了,但正定古城仍不失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
一、古城墻
始建于北周,現(xiàn)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
正定城垣最宏偉壯觀的當數(shù)四座城門,東曰迎旭,后改為環(huán)翠,南曰長樂,西曰鎮(zhèn)遠,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甕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
古城墻在預防水患和軍事防衛(wèi)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
二、歷史文化街
位于正定城南,南北走向,南起正定南城門長樂門,北至開元寺北100米,全長1500米,全部鋪設仿青石水泥路面,將沿街文物有機串聯(lián)起來。 街中部建有牌坊一座,上懸書有“正定歷史文化街”的匾額。沿街兩側灰色調為主飾以彩繪的仿明清式建筑內,共有商家一百五十余戶,是正定最繁華的的街區(qū)之一。
三、廣惠寺
始建于公元785—804(唐貞元年間),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位于正定歷史文化街區(qū)東側、光惠路北側,北距臨濟寺三百米。
廣惠寺興盛時寺內建筑自南而北依次為天王殿、前殿、華塔、地藏殿。后來因寺內建筑僅存一座華塔,所以又稱“華塔寺”。
"華塔”具有極高的歷史學、建筑學、美學價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臨濟寺
始建于公元540年(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是世界佛教臨濟宗之祖庭,開山始祖義玄禪師的道場。原名臨濟院,座落臨濟村。公元860年,太尉墨君和,仰慕宗風,舍宅為寺,遷于今址(燕趙南大街臨濟路)。20世紀厄運頻仍,寺毀僧散。1984年,臨濟宗45代傳人釋有明老方丈任住持,奮力重修、擴建,始成今日之規(guī)模。
寺內澄靈塔是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禪師的舍利塔,始建于唐,是一座八角九級密檐式塔,高30.47米。古塔造型挺拔峻秀,雕飾華麗,梁思成先生贊譽為“清晰秀麗,塔中之上品”。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開元寺
始建于公元540年(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位于正定歷史文化街西側,原名凈觀寺,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wǎng)、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河北省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樓的屋檐四角也懸有風鈴,和正定的其他幾座寺廟一樣,這里的風鈴的鈴舌也是四瓣心形的,非常漂亮。
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又稱雁塔,坐落于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筑。正面辟石券門,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六、天寧寺
舊名大藏院,和凌霄塔同時建于公元860—874年(唐懿宗威通年間),位于中山東路和鎮(zhèn)州南街的東北角。當時寺院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凌霄塔是正定現(xiàn)存的四座古塔之一,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際,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當?shù)匕傩账追Q木塔。
七、隆興寺
在正定古城眾多名勝古跡中,位于中山東路109號、始建于公元586年(隋開皇六年)的隆興寺是我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京南第一古剎”之稱。
隆興寺主要建筑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格和特點,整個建筑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二龍戲珠照壁、三孔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彌陀殿、毗盧殿等。
2、天王殿:
是隆興寺第一重殿。殿中央拱門上端嵌有清康熙皇帝玄燁手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橫匾。
正中大腹便便,笑臉相迎的是金代木雕彌勒佛。他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正統(tǒng)的彌勒佛應該身著菩薩裝,帶著天冠。
3、摩尼殿:
站在殿外看這座大殿:大殿平面呈十字形,四方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報廈,殿身中央為重檐歇山頂,青瓦補心,綠琉璃瓦剪邊。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又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仔細觀察給人以水平柱子兩頭高中間低,垂直柱子上端漸向內收。這樣的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在唐宋以前很常見,在明清以后就漸漸失傳了。這是目前我國古建筑中僅存的孤例,是宋《營造法式》建筑典范。
這座獨特的建筑曾經(jīng)深深的吸引了梁思成先生,1933年他竟然冒著兵荒馬亂前來考察,還特意將此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殿的北側正中,有座高3.4米高的塑像,就是著名的倒坐觀音。觀音左足踏蓮,表示腳踏西方凈土世界,表示出污泥而不染;右腿屈起,表示吉祥如意;雙手抱膝,左手搭于右腕上。尤其是她的眼睛,不管我們在哪個方向看她,都能感覺到她的兩眼俯視,眼神恰好與朝拜者仰視形成感情的交流,令人恭而不褻。
魯迅先生雖然沒有到過正定,但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隆興寺的“倒坐觀音”像照片,驚為天人,將其譽為“東方美神”。至今北京魯迅故居的書桌上,仍擺放著那張照片。正定古城的美,讓一代文豪也為之傾倒。
4、戒壇:
是北方三大受戒地方之一,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僧徒受佛教戒律的壇場。當時北方只有三處寺院有權受戒,分別是北京的雍和宮、五臺山的清涼寺,還有就是正定的隆興寺。
5、大悲閣:
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高33米,屋檐三層建筑。
殿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現(xiàn)在的千手千眼觀音像建于宋代。這尊銅鑄大菩薩高22米,是我國最早、最高的銅鑄菩薩,它比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世界“第一高”大銅佛——如來坐佛僅少0.4米,而在年代上卻早了幾百年。河北四寶”指的是滄州的鐵獅,定州的塔,趙縣的石橋,還有這個正定府的大菩薩。
6、彌陀殿: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其建筑風格既區(qū)別于宋代高大疏朗不重彩繪的特點;又不同于清代小巧玲瓏重彩繪的風格,而是介于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
殿內正中的蓮座有一千個蓮瓣,象征西方凈土世界;另外還表示大千世界有佛來統(tǒng)治,寓意佛法高于一切。
蓮座上是五彩泥塑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據(jù)說阿彌陀佛曾發(fā)過愿:“只要有人能至誠念我的十聲名號,我就要接他來極樂世界”。
八、榮國府
正定古城有極其燦爛的歷史文化,城內遍布文物古跡,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之稱;榮國府就處于這古寺古塔的環(huán)護之中,與之交相輝映。
榮國府是根據(jù)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所描述的“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建造的一座封建王宮,分為榮國府和寧榮街兩個部分,是迄今為止國內建造的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
1、榮國府:
中路為賈政的公務院,采用了莊重的宮廷式彩繪。
2、寧榮街:
整條街采用了清代小式建筑風格,它是參照乾隆南巡圖設計的。
3、拍攝基地:
榮國府建成后,三十六集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在這里拍攝了近兩個月,二千余鏡頭,其中的重頭戲“元妃省親”,“秦可卿出殯”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榮國府從此成為了影視界青睞的影視基地,到目前為止,已有《雪山飛狐》,《包青天》,《東方商人》,《鄭板橋外傳》,《金搏虎》等一百七十多部影視劇在此相繼完成,被譽為中國的“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