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時,很喜歡讀點古詩詞,常為前人的詩句和胸懷傾倒。一生填詞寫詩不很多,讀的倒不少,也因此與一些愛好古典詩詞的朋友們結(jié)了緣。一些心得體會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零散地與朋友們交流,沒想到還積累不少文字。感到這些東西有與朋友共享的價值,也有個人留存的必要。現(xiàn)作一些整理,當(dāng)成系列文章發(fā)表出來,希望詩友們共同討論。
首篇以《詩為何物》為題,顯得很俗氣。但不要誤會,這不是論文,不是嚴(yán)謹(jǐn)?shù)拿~解釋。瞎吹亂侃,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詩,也許能更好地表達筆者個人的認識。
詩為何物?文學(xué)家說它是“體裁”,社會學(xué)家說它是“語言”,心理學(xué)家說它是“情感思維表達機制的產(chǎn)物”。
剛會說話,老母親讓我背詩、對“對子”;剛會認字,老母親讓我“作詩”。別的功課不怎么管,只看“詩”有沒長進。憋出幾句吧,又說“犯了韻”。從此,提起詩“律”,就想起紀(jì)律、法律,再沒有“詩興”啦!
記得有一次寫命題為《綠葉》的作文,其中一段文字被老師圈點,說是“詩的語言”。雖歲月流逝,那段文字卻還沒能忘懷:“初上枝頭時,你是稚嫩的綠,給人以希望;催動花事時,你是青春的綠,給人以活力;孕育果實時,你是成熟的綠,給人以充實……”我奇怪,“詩”在哪里?
工作以后,有過一段愛詩的時間,也因此做上了“管理”工作。沒想到一晃四十幾年,寫公文的“理性”讓我成就了一副“包公”面孔,昔日的“才情”早已無處可覓。這大概就是我很少寫詩的原因吧?,F(xiàn)今人身“解放”了,茶余飯后拾回幾分雅興,得感謝網(wǎng)上的朋友們。
到了我這個年紀(jì),雖不“工詩”,也能說說詩了。
詩其實是人類對自然、對物、對人的一種“應(yīng)激”情感的抒發(fā),是語言的表情。有律動、有聲韻,所以打動人。古有《詩三百》,漢有《樂府》,都是俗人的“雅”。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曹植“句頭壓句尾”的低訴,“建安七子”的沉渾,正是雅人的“俗”。早先的“楚辭”、以后的“駢文”,從有韻而言,也應(yīng)該算作詩了。真正的“雅人之雅”,出現(xiàn)在陳子昂之后。一部“唐詩”,顯示了中華文化的“泱泱”氣度,詩也從此走上了“律”的圈套。與“古風(fēng)”對應(yīng),律詩被稱為“近體詩”。后來的“宋詞”,更只剩下“填”之一途。元人的不甘心,有了“散曲”,可惜逐步鉆進了“戲曲”角尖。近代以后,特別是“新文化”之革命,西方詩被引進,與律詩相對,被稱為“自由詩”。初期,正如“土老冒吃西餐”沒滋沒味。上百年的滄桑,“西詩”有了東方神韻,自由的節(jié)奏結(jié)合了傳統(tǒng)的韻律,可讓許多人盡情放歌。
什么語言才算詩?我首推情感。沒有情感,為“工”而填,文字游戲而已。有了情感,光是個人的悲切,不足以“共鳴”,許多詩友寫“地震”、“洪災(zāi)”,寫“民生”、“國運”,那是大情感。為什么愛國詩人千古傳誦?正是大情感!次說節(jié)奏和韻律。沒有韻律,那是散文。節(jié)奏是詩的魂,聲調(diào)或叫平仄,是“樂句”的節(jié)奏;幾句一回環(huán),形成小的段落,是“樂段”的節(jié)奏;幾段的大回環(huán),是“樂章”的節(jié)奏。詩有了“氛圍”,真正感染了讀者,那叫“意境”。意境是詩的最高追求。
對于學(xué)習(xí),我的歸結(jié):舊詩致學(xué),新詩致用。無嚴(yán)格的律詩、詞的磨礪,難得詩的聲韻和結(jié)構(gòu)美,難得語言的凝煉;新詩的隨意性,又能更好地“容納”詩人的激情。長可成章,短可一聯(lián)??炜?span lang="EN-US">“一字一板”,慢可蔓繞藤纏。
班門弄斧,愿將自己的讀詩體會逐漸貢獻給詩友們,這算是一個開篇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