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是土家人過小年的日子。也就是從這天起人們開始為過年忙碌起來,稱之“忙年”。
“小年”,也有很多特定的風俗。傳說這天是磨的生日,必須休息不能用。夜晚,還給灶上的司命老爺點一盞燈,既是對灶神的尊重,有能讓灶神一年四季正常工作而不出差錯。過小年也不能在井里挑水,否則驚動了青蛙井,它就會經(jīng)常跑到水井來,水就不干凈了。相傳小年這天清晨,老鼠嫁姑娘,而且從中堂的梁樹上經(jīng)過,如果不采取措施,第二年老鼠就會翻天。因而孩子們天剛亮就起床,派一人守在堂屋梁樹下,其余的人各自拖著一只破草鞋,樓上樓下,屋里屋外不停地喊道:“拖啊拖,一拖拖到老鼠窩,一年十二窩,窩窩都拖梭。” 小年這天,媳婦們會回到娘家團聚,看望父母,稱之為“辭年”。
這一天, 男人女人們穿上新衣服,背上背簍,到集市置辦年貨, 如鞭炮、煙花、年畫、對聯(lián)、水果糕點等用品買回家。有條件的請裁縫為大人小孩做衣服。臘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們最忙碌的日子,男人們要將過年要燒的柴火鋸好,準備好火籠的年豬柴。
二十五要打糍粑。 它是土家人過年和拜年時必備的食物和禮品。 將糯米(和一部分粘米)淘洗干凈,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濾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進倒盆里反復用“粑粑棍”交替打糅,直至又細又粘的糯米團為止。然后將糯米團取出放到擦洗干凈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長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婦把糯米團分成大小合適的小塊,分給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也用菜刀切成方塊的。糍粑成形后放幾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著,隔幾天換一次水,能保存到來年三四月份。
二十六要磕湯圓粉。 將糯米對上少量的粘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碓反復沖,再用籮篩篩粉子,用箥箕將水分曬干,就可以做湯圓了。湯圓分煮和油煎兩種吃法。
到二十七就要打豆腐了。打豆腐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人們將泡好的黃豆磨成豆?jié){,然后放在鍋里煮,此時要放適量的石膏。豆腐的好壞全在這放石膏的時機和分量上,放的不好,這一鍋豆腐就砸了。家庭條件好的,還要抽豆巾皮子,炸豆腐果子,熬苕糖,打高梁糖,做苞子砣,糖片子,金果麻兒等。
到二十八“打揚塵”(即清潔大掃除)。到竹園里砍幾根細小輕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開始清掃房間里面的灰塵雜物,以便“除舊迎新”。打完“揚塵”后就要清理房間,打掃地面,擦拭家具。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這天洗澡,將舊一年的污穢洗掉,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很多地區(qū)是臘月三十洗澡,正月初一換新衣服。男人們還要在這一天理發(fā),過年以后是不準理發(fā)的。過年吃的瓜子、花生、豌豆、高梁泡等,有“七不炒、八不鬧、二十九的逗格騷”的說法,大都在臘月三十抽機會炒。
二十九就基本準備妥當了,人們就開始為團年飯準備了。土家人以豬肉為主要肉食,過年自然少不了它。早在臘月初,人們就將年豬殺好,肉腌上鹽,掛在火爐上熏好。這樣到了過年就有臘肉可吃了。燒肉通常是男人們的事,將臘肉取下之后,放在柴火上將豬皮燒裂,這樣不僅可以退掉皮上的細毛,還可以使做出來的豬肉皮更加美味。過年的時候要燒一個豬頭,一個“帶尾巴的”豬“坐凳兒”(豬臀),象征著一年有頭有尾。當然不止燒這兩塊肉,還要燒豬蹄子等等。
團年也即意味著過年的開始,大人們(通常是女人)早早的聚集到廚房,精心的烹制豐盛的飯菜。洋芋是上不了菜桌的,屬于賤菜一類,一年四季都在吃它,過年要吃好的,自然沒它的席位。魚是必須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誰都愛這個吉利。
團年飯一般是中午和下午,下午偏多。菜上桌之后是不能立刻開席,小時候因為耐不住誘惑提前做到桌上,沒少挨過罵。菜放好后要舉行“叫飯”儀式,即請亡人回家過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儀式通常由家中年長、輩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爺爺叫飯。請幾人就擺幾副杯、碗、筷,先將杯中斟滿酒,再將筷子橫放在碗邊(平時吃飯絕不允許將筷子放在碗上),由當家人喊某某回家團年,然后象征性地給碗中拈一點菜、添一點飯,等一會兒,將酒潑在地上,將飯倒回鍋里,再在碗或杯中篩上茶后倒在上。“叫飯”儀式結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門。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團年。吃菜也是有講究的,小孩子十不準吃雞爪的,據(jù)說吃了之后寫字手會發(fā)抖,未婚男女不能吃豬蹄,吃了之后會找不到對象。小孩總是極不情愿的將夾到手的豬蹄拱手讓給大人,心里一面在想他們一定是在騙我,一面又擔心吃了以后真找不到媳婦。吃年飯也不能泡湯,要是泡了湯,意味著來年的事業(yè)也將“泡湯”。年三十磳子的飯是不能倒空的,意味來年有飯吃。
下午吃了團年飯之后要“送亮”,也叫上墳。帶上蠟燭香、紙錢到亡人墳前祭奠,點上蠟燭和香之后,磕三個響頭,放一掛鞭炮,這樣亡人也就過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內的直親,所有的親戚要給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墳前祭拜)。
零時整的時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將年前買回的煙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來,此時所有的人都必須在家。放天星是最熱鬧的時候,所有人都將自家的煙花爆竹在這一刻燃放,比拼著誰家的煙花沖的高,誰家的鞭炮放的響,還有人為此專門自制炮竹,響聲如雷,震徹山谷。
土家族人在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覺的,要“守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排龍門陣,我們稱之為“擺場”,主角一般都是年長的老人,他們愉快而興奮的講述著他們年輕時的輝煌,奇異的經(jīng)歷和見聞?;馉t中的火也有講究,要放一根主柴,這是最大最粗的一“桐”年豬柴,要一直燒到正月十五,“年豬柴”還要有一尺多長剩余,塕到豬圈里,祈求來喂大豬。年三十的火要燒的越旺越好,火勢旺來年的運頭才旺,火苗發(fā)笑,正月客多。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們將做好的端出來,放進鍋中煮沸,將湯圓投進去,等到湯圓浮起的時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團圓”的意思。
大年初一要拜年,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長輩,長輩對晚輩特別是幼輩分別給“打發(fā)”,俗稱“壓歲錢”,故俗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請坐、請坐,粑粑兩個”和“大人愛種田,伢們愛過年”之說。“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正月初三清早挑銀水,并要燒香祭天神。
土家人過年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即元宵節(jié).人們又叫過十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餅,也叫“十五巴巴”。將糯米蒸熟后,做成臉盆大小的薄餅,用刀劃成小塊蘸上白糖即可。其次是搭毛狗蓬,搭毛狗蓬就是推上易燃易爆的柴禾,到了傍晚天擦黑時點燃,熊熊大火夾雜著竹節(jié)燃燒時噼里啪啦的爆炸聲,一家人都去喊天吼地地趕叫,稱之為“趕毛狗”。“毛狗”是狐貍的土稱,過去山寨多狐貍,專事偷雞吃蛋之能,為山里所厭惡,所以借元宵“趕毛狗”表達一種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又稱“燈節(jié)”,放陽燈也是元宵節(jié)少不了的,也叫孔明燈。一到元宵夜,往嶺上一走,即會看到不時有陽燈從山凹的農家升起,隨著風向,緩緩移動,伴隨陽燈的漸多,乍一看去就像星星,給過年增添了喜慶的氛圍。陽燈放上天后,順風而走,待油盡燈枯,陽燈落地。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諱,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會不順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尤其忌說死。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會掃地,怕把財神掃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這幾天不動刀叉,怕有血光之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