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留傳下來歷史最久遠的建筑是禹王臺公園里的古吹臺。這是一座兩千多年前由夯土一層層夯筑而成四、五米高的大土臺。這座高臺是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樂師師曠,在我們開封這個地方譜曲撫琴而修建的,當時人們叫它“吹臺”。經(jīng)歷二千多年,古吹臺依然聳立,高臺上留存有很多歷代的碑刻,見證了它二千多年來代代有嗣,星火有傳。
春秋時期,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禮和樂。因此,演奏音樂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開封的這座吹臺當時就是給大樂師師曠修建的。時間向后推演,西漢時期,漢文帝次子劉武的封地在大梁,由于他喜歡音樂游樂,于是重新修繕了這座吹臺。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里記敘了它當時的樣子,南北朝時期的吹臺有上下兩層,第一層一百步許,第二層四五十步。時間再次向后,到了一千年前的唐朝,當時最有才氣三個人,李白、杜甫、高適,他們懷才不遇,開始縱情山水,于是三個人專門到這里憑吊,分別留下了不朽的詩篇。五百年前的明朝,開封履遭黃河水患,為鎮(zhèn)住黃河,人們在吹臺之上修建了禹王廟,供奉了歷史上特別能治水的功臣29人。兩百多年前的2清乾隆年間,乾隆爺曾來此憑吊,并留詩一首,鐫刻為御碑立于臺上。新中國成立,1955年這里被建為“禹王臺公園”。
相傳師曠是個志趣高古的音樂人,他在開封的吹臺附近靜聽四季的變化,寫下了琴曲《陽春》、《白雪》。這兩只琴曲高亢、凝重、幽轉、靜寂,成為高雅音樂的開山鼻祖。后世常用陽春白雪來形容藝術的孤高和脫俗,用下里巴人來形容藝術的流行與接地氣,陽春白雪成為高雅的代名詞。
師曠的性格非常極端,傳說他為了能更加集中精力學琴,害怕自己左右顧盼分散注意力,于是用艾草將自己的眼睛熏瞎,以成平生之志。目盲以后,師曠進入到一個混一的境界,他的耳朵更加聰敏,辨別聲音的能力方俗之人根本不能企及,后世稱:師曠之聰,天下之至聰也!師曠用自己敏銳的辨別力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細微變化,通過古琴表現(xiàn)驚鳥、蹦云、冰溶、雨潤這些令人感動的聲音。相傳他的琴聲靈動,可以用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來形容。他在晉國為晉平公演奏琴曲時有這樣一段描述:琴起,“有玄鶴二入”,再奏,“成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
師曠不僅善樂,而且有著極強的政治能力,《淮南子》里記載:師曠譬而為太宰,晉始無亂政。晉平公曾經(jīng)問師曠:我七十啦,想要學習,是不是晚了。師曠回答:少兒好學,像初生的太陽,壯而好學,像正午的陽光,老而好學,像點上了一支蠟燭。特別能理解這段對話,人都畏懼老邁,尤其是死亡以后的世界更像一張化不開的黑幕,無法想象,如果沒有這星星點點的蠟燭,你只能在未知的黑暗里瑟瑟發(fā)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