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等不及的日本》,今天咱們再來說說《站不穩(wěn)的德國》。一直以來,烏克蘭針對德國的批評是最多的。一來德國是歐洲經(jīng)濟最強的國家,制造業(yè)更是首屈一指,吃大戶是歐白歐右的一貫;二來,德國是美國最需要捆綁也最有把握捆綁住的國家,國立強,駐軍多;三來,德國算得上是和東歐距離最近,交付陸上武器最方便的國家。當然,還有第四個,那就是當前的德國雖然已經(jīng)被美國弄得狼狽不堪,但卻依然是歐洲的馬首,德國怎么做,意味著歐洲的意志走向。而第五呢,德國是澤連斯基最容易仗著美國狐假虎威施以勒索的國家。當然,深層次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東歐諸國中但凡反對俄羅斯的國家,都希望把德國綁在一起去反對。只有這樣,這些東歐國家才不怕自己會成為德國與俄羅斯之間的三明治餡兒。歷史上幾乎一直如此,如果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夾在中間的那些小國,乃至包括波蘭這種在歐洲并不算小的國家,都會成為三明治餡兒。如今,好不容易抱上能夠鉗制德國的美國大腿,自然希望德國也要和他們一起成為美國的工具,對于這個希望,波蘭和捷克等國尤甚。澤連斯基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才對德國的逼捐有恃無恐,且毫無底線。朔爾茨這個總理其實是有些原則的,但架不住美國的威逼、烏克蘭的道德綁架、波蘭、捷克等國的攀扯,還有國內圣母們的威脅和蠱惑,所以在援助烏克蘭這件事上,盡管朔爾茨一再推脫,但卻也只能被這些因素推著向前走。比如當初烏克蘭要求德國援助坦克,朔爾茨就回應,只有在美國先這樣做的情況下,德國才會這樣做。結果波蘭首先跳出來,說自己手里的豹2坦克【德國造】不管德國同不同意,都會援助烏克蘭,而隨后美國國會通過表決,愿意給烏克蘭提供艾布拉姆斯坦克,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得不同意也援助烏克蘭豹2 坦克。并且還表示,所有擁有豹2坦克的國家,無需經(jīng)過德國的同意,就可以對烏克蘭進行援助。但是,德國這邊剛答應援助坦克,澤連斯基的新要求就又來了,他要求德國援助戰(zhàn)機,戰(zhàn)艦以及潛艇等更為高級的進攻型武器。這已經(jīng)不是在向德國要飯,而是準備要在德國開席啊。當然,德國是不會答應這種過分要求的,但當初烏克蘭要坦克時,大伙兒不也認為這個要求很過分嗎?結果呢,結果就是只要美國真的有這個需要,那么德國也就擋不住。更何況德國內部還有一幫圣母型敗家子們在使勁蠱惑呢。朔爾茨其實原來中文的翻譯名就叫舒爾茨,只是在快要當選德國總理前,這個翻譯名才被改作朔爾茨,這是為了不讓這位總理先生和那位車手先生混肴成一個人。朔爾茨一直以來就是德國社民黨的中堅骨干,其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所主導的政府也有過長期的合作,當過默克爾的副總理。總體上來說,德國社民黨是一個務實的政黨,朔爾茨也是一個務實的政客。只不過,二十一世紀以來,德國的政權一直被基民盟和基社盟兩黨聯(lián)合政府所把持,社民黨空有德國第一大黨的身份卻無法獲得相應的政治地位。朔爾茨也不得不時常作為配角成為默克爾政府的一份子,當然,他們之間肯定是不會消停的。但朔爾茨的總體表現(xiàn)還是和默克爾一樣,致力的方向都是如何發(fā)展德國經(jīng)濟和爭取德國的國際地位。只不過,朔爾茨比默克爾更為弱勢,默克爾那個時候有著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聯(lián)合支持,在某些方面只要稍稍向社民黨做些妥協(xié),政府基本上就能維持下去。但如今的執(zhí)政黨社民黨,卻被親美且圣母的綠黨把持了重要的政府職位,而同時更為極右的德國選擇黨更是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所以,朔爾茨或者有心回天,但卻一定是回天無力。不過,他還是在盡量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訪問中國,是他做出的一個重要決定,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不管西方媒體如何描述中俄之間的關系,在公開場合,中國的態(tài)度都是中立且公允的。德國即便無法擺脫美國對其的控制,也能在中國這個方向找到稍微喘口氣的空間。所以,在俄烏戰(zhàn)爭持續(xù)不減的情況下,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諸國或者并不愿意向中國示好,但身體上所做出的動作絕對要比他們嘴上吐出的言論要誠實很多。德國正是這方面的典范。只不過,這樣的情況對于當前的歐洲以及德國來說,還是于事無補的,他們目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跟在美國后面把這個世界再徹底的洗劫一遍,就像一百多年前那樣;另一個就是徹底脫離美國的控制,成立一個真正自主獨立的歐洲共同體。后者是他們一直在做的,但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美國破壞了的,前者則也是他們現(xiàn)在在做,但目前還看不到希望的。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無論怎么做恐怕都擺脫不了逐漸衰敗的命運,默克爾當時的諸般努力,也不過延遲了這一事態(tài)的發(fā)展速度,卻改變不了這一事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如今這個朔爾茨既然連俄烏危機都沒有攔住,那后面的事態(tài)就更加無法左右了。經(jīng)此一役,除非美國半道崩潰,否則歐洲就只能跟著美國一條路走到黑。今天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總理朔爾茨出訪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以及智利等國。并且將會和這些國家簽署能源以及基礎建設,產(chǎn)業(yè)投資等相關協(xié)議。我們知道,自從美國人提出拉美門羅主義之后,歐洲人在拉美的發(fā)展都是比較克制的,德國總理對于拉美的出訪更是少之又少,這次朔爾茨一下子就訪問了南美最大的兩個國家,很顯然有投資南美,或者把產(chǎn)業(yè)轉移一部分到南美的意思。很顯然,這是得到美國默許的,甚至也是美國為了讓德國支持它的對俄政策而特意給德國的一點賞賜。南美和歐洲的經(jīng)濟與產(chǎn)業(yè)聯(lián)系并不算多,相比較而言,中國這些年在南美的發(fā)展卻非常迅速,這種迅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在南美的發(fā)展不受美國左右,美國只能對中資在拉美的投資進行抹黑和破壞,卻無法直接阻止中國的投資行為,因為中國不受美國的節(jié)制。而歐洲就不一樣,以歐美為主體的西方集團,對于世界上的產(chǎn)業(yè)利益,地緣利益都是有明確劃分的,就像日韓能夠在西方產(chǎn)業(yè)體系內分一杯羹那樣,歐洲和美國對于各自的投資地盤也是有這較為明確的區(qū)分,作為美國后花園的拉美,歐洲的投資自然不能太積極主動。所以,這次朔爾茨訪問南美諸國,意味美國也在向德國讓渡一部分利益。但這種讓渡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德國必須配合美國的對俄政策乃至對華政策。至于這種利益讓渡在未來會不會真的能夠給德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那就要看美國的心情了。對于美國來說,能夠把德國等歐洲國家拉到南美和中資進行競爭,然后自己漁翁得利倒也是個不錯的思路。德國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其實已經(jīng)沒辦法站穩(wěn)了,即便它能夠在亞洲,在南美,在美國尋找到一些保存實力的方法,但只要歐洲本地不穩(wěn),德國就沒辦法站穩(wěn)。接下來只要俄烏的戰(zhàn)爭還在持續(xù),美國必然會進一步要求德國提供更高級的武器給烏克蘭。合歐洲之力耗盡俄羅斯的實力已經(jīng)成為美國的既定戰(zhàn)略。朔爾茨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不過實在延緩這種戰(zhàn)略實施的速度罷了。甚至連延緩的目的,也無法達到,因為一個站不穩(wěn)的德國,已經(jīng)無法帶領歐洲自主自立。隨著德國的站不穩(wěn),下一個就是法國了。再然后,自然就是歐洲的整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