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登美
轉(zhuǎn)眼又要過年了,小時候在老家過年的畫面,電影鏡頭一樣在眼前閃過。
記得那時候,是盼著過年的。有時是剛過完中秋不久,就開始盼著了。因為地里的棉花開好了。奶奶說:上午和你媽去南坡拾棉花吧,等到過年,給咱家小丫做一件花棉襖。聽完這話,心里就美得不行了:想象著穿了碎花的新棉襖,戴著集市上買來的紅的綠的花兒。對了,還有集上圖書館里的小人書,草扎上的冰糖葫蘆。于是趕緊答應(yīng),歡天喜地隨媽媽拾棉花去。
然后在某一個午后,忽然想起過年這事,問奶奶:奶奶,還有多長時間過年啊?奶奶笑瞇瞇看著我,掐著指尖:我想想啊,嗯,十一月,臘月,還有五十多天。???那么久??!看我失望的樣子,奶奶就笑:五十來天,也就是一個多月,過起來也快呢。
可不,仿佛就一眨眼,臘月就來到了。奶奶說,一進(jìn)臘月門,都是好日子兒。但人們很像忘記了過年這事似得,依然忙忙碌碌的,好日子就悄沒聲地滑到了臘月初八。通常是吃早飯的時候,爺爺(也或者是爸爸)就會說“今天臘八了呢。”“喲,先臘八了嗎?”奶奶接茬說。等飯后收拾完,奶奶端出蒜簸籮,我和媽媽圍過去,一起剝蒜。白白胖胖的蒜瓣,養(yǎng)在盛了老醋的玻璃瓶子里,看起來美輪美奐。等到春節(jié)時吃餃子,那醋是酸中帶辣,那蒜瓣就色如碧玉啦。
下一個節(jié)目就是挑豆子。黃豆,綠豆,紅小豆,豇豆,黑豆,大青豆。逐一挑出里面散碎的豆莢和小石子,倒在小盆子里,舀水泡上。然后找來秋天樹上打下的紅棗,找來自家地里長出的花生。再加上幾把米。大米小米江米。如果湊巧呢,就拿出蓮子,葡萄干。或者當(dāng)場現(xiàn)砸?guī)讉€核桃,一起丟進(jìn)小盆子里面。中午做飯,提前一個小時,把小盆子里那些琳瑯滿目倒進(jìn)大鍋里,加水點火。直到那些香味悄悄地,繼而喧嘩地在屋子里,院子里縈繞。
大約也就從這一天起,人們仿佛都想起了要過年似的,空氣里的年味兒濃起來,集市上也熱鬧了起來。豬市牛市菜市糧食市衣服市,都熙熙攘攘的。賣米的買面的,推車的擔(dān)擔(dān)的,賣蔥的賣蒜的,賣包子的緊挨著賣春聯(lián)的,賣茶葉的旁邊新加了賣鞭炮的。也有賣花的,一家兩家的樣子,是水仙花。打著苞兒,亭亭玉立又羞答答的。熙熙攘攘里,日子飛快地跑啊跑,一跑就跑到了臘月二十三。我不知道為什么人們把臘月二十三喊做“小年”,大約是告訴人們快點準(zhǔn)備過年而舉行的一次預(yù)演吧,但我清楚地記得這個喜慶的日子也是我家小弟的生日。這個日子,還特別不允許浪費。怕灶王爺知道了,帶這消息報告老天。我們家是節(jié)儉的,但吃飯前,還是恭恭敬敬先敬神仙。媽媽說灶王爺不容易,煙熏火燎的一年了,先敬敬他老人家。
然后是準(zhǔn)備年貨,買進(jìn)賣出的。買爺爺爸爸弟弟們的新帽子、奶奶媽媽我的新圍巾,還有新的碗和筷子,茶壺茶杯,家里舊了或者壞了的日用品,新的香皂,手巾。買了來,放在櫥子里,過年才拿出來用。但是買的過程我們就很享用了,嘰嘰喳喳的說著笑著,評價著想象著。很快樂。
一般是臘月二十五左右,各家各戶大掃除,辭舊迎新。開始打掃屋子:把八仙桌子抬出來,把房子里七七八八的雜物拿出來,放在天井里的棗樹下。爺爺用竹竿綁了掃帚,頭上裹了毛巾,披件舊衣服,把經(jīng)年的蛛網(wǎng)、灰塵一一掃下。房子煥然一新,心情也跟著雀躍了。麻雀在院子里飛來飛去,喜鵲在榆樹頂上叫著,天空陰沉,但心情明媚。
空氣里,忽然聞到誰家院子里飄出來的年糕味道了。然后是新饅頭的麥香味道,年豆腐的豆香味道。豬叫得聲音也響起來了。那是鄰家在殺豬。幾個壯年男勞力抓豬的時候,那豬嗷嗷叫得很絕望。這些有靈性的生命,也許明白了自己大限將到。從抓到殺到變成一塊塊的肉,用不了一上午。那時候的豬肉真香啊,一家煮肉,周圍的鄰居都能聞到。而且,肥肉是時尚。集市上買肉,都會跟一句:多給點肥的啊,炸東西用。
把腌在咸菜缸里的豆角撈出來,把腌著的扁豆撈出來,把腌香椿芽的小壇子搬出來。把買回來的藕放在鍋子里焯一下,把收拾好的帶魚切成均勻的塊段,準(zhǔn)備好了面粉和雞蛋,準(zhǔn)備好了五香面和細(xì)鹽??粗鸷虺闪?,把這一年的富足一一炸起來。淺黃,金黃,褐黃,哪一種黃都是香得能掉了下巴。
忙到大年三十,中午熬白菜粉條豬肉湯,再擺上雪白的饅頭和金黃的炸魚炸藕,各種的香味摻雜,共同組成舌尖上的童年記憶,那么美那么香,那么溫暖。
傍晚時分,天光稀微,爺爺會點了香,去村子西頭請故去的先祖?zhèn)兓丶疫^年。先祖?zhèn)冊诩疫^年,我們小孩子被告知不要亂跑亂說話,香在香爐里點燃,煙氣裊裊,空氣里縈繞著松香的味道。氣氛驟然就神秘嚴(yán)肅起來,望著為先祖?zhèn)兞糇目找巫樱覀冃『⒆有睦镞€是有畏懼的。
那時候沒有電視,一般晚飯后玩一會就去睡覺了。但一夜幾乎都睡不好。因為鞭炮聲此伏彼起,我們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里,拿被子捂住耳朵,繼續(xù)迷迷糊糊地睡,直到被媽媽挨個推醒。揉揉惺忪的眼睛,再被要求揉揉鼻子。然后穿上媽媽拿著的嶄新的衣服,洗臉梳頭,放鞭炮吃水餃
吃過水餃,天色微明,拜年儀式開始了。先是爺爺奶奶依次給列祖列宗磕頭,然后是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拜年,最后輪到我們小孩子,要求跪下先給祖先磕三個,然后再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磕頭拜年,同時嘴里還要說著:這是爺爺?shù)?,這是奶奶的,爸爸的,媽媽的。說實話,我是不喜歡給人磕頭的,心里尊敬就是,真要彎著腰撅著屁股磕頭,對于女孩子,總覺得不雅觀。所以,這個儀式我大多時候想法逃掉,家里倒也不勉強。
街上的人多起來,笑語喧嘩的。那笑聲跑進(jìn)了我們家,是我們家族的哥哥姐姐們,穿戴一新,活力四射的。然后我們就加入這拜年的大軍,浩浩蕩蕩去大奶奶家,二奶奶家,三奶奶家……依次去拜年,一家一家的。呼啦啦一屋子人,有磕的,有看的,但瓜子糖果炒花生還是都裝滿了口袋,不磕頭的也有。等半個村子轉(zhuǎn)下來,太陽都升得老高了,街上的小孩子們多起來,跳房子的,踢毽子的,丟沙包的,也就雀躍著加進(jìn)去。近中午,有鞭炮響起來,應(yīng)該回家吃飯了。才想起還有許多家沒去拜年。好在大人們都會互相拜年,沒人會怪罪小孩子們的。
這一天是自由的,可以不寫作業(yè),不做家務(wù)。滿村子里跑著玩都行。但是在黑天之前必須回家。看爺爺拿了香和燒紙,去送先祖。這年算是過去,心里也驀然輕松起來。
這種輕松和愉快繼續(xù)在后來的兩周內(nèi)。因為接下來就是四面的走親戚了呀。姑家姨家姥姥家,表叔表哥表大爺,姨奶奶舅奶奶姑奶奶。親戚們平時各忙各的,春節(jié)閑了農(nóng)事,正是走親戚述親情的好時光。物質(zhì)的貧乏并不代表親情的生疏,有時候,一圈子親戚走下來,裝在提兜里的點心都碎成指甲蓋大小的沫沫了。但心里卻是走親戚的滿足和幸福。親情濃郁,人性芬芳。
正月十二左右,就有村子開始踩高蹺,舞龍燈。這些鄉(xiāng)村自發(fā)的演藝人員,是演員,更是農(nóng)民。他們農(nóng)閑時候,自發(fā)組織起來,演繹著心里的希望和夢想。帶給這片土地質(zhì)樸的文化氛圍。四鄰八村的農(nóng)人們,都當(dāng)起了觀眾。尤其是我們這群小孩子,是天然的追隨者。在沒有電視,電影很少的年代,那些叔叔大爺們的演藝,帶給我們另一個世界。至今想起來,都記得踩高蹺的鼓點,是一位爺爺敲打的,很有節(jié)奏: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激昂高亢,振奮人心。是冬日農(nóng)村鮮活的記憶。
這樣的節(jié)日會有許多的故事發(fā)生,我們村的一位奶奶,據(jù)說當(dāng)年就是看上了踩高蹺的那個俊小伙,而終成眷屬,直到老成了奶奶,兩個人依然恩愛。后來看古書,知道古代元宵節(jié)也熱鬧。武的有李逵元宵夜大鬧東京,文的有一大堆的詩詞,丁零當(dāng)啷在春風(fēng)里流淌“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薄叭ツ暝箷r,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痹c老百姓,就是團(tuán)圓幸福熱鬧喜慶,就是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但無論如何,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這場大戲的壓軸者,是鋼琴上最后一個高音。因為元宵過后,小孩子們就要開學(xué)了,大人們也整理好一年的心情,準(zhǔn)備下田勞作,奔走做事了。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jié)是春天的使者,帶著一路春風(fēng)而來,身后是數(shù)不盡的花兒朵兒,數(shù)不盡的希望和憧憬。新的一年,拉開了帷幕……
【壹點號 山東創(chuàng)作中心】出品
本文內(nèi)容由壹點號作者發(fā)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