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紅
川 雪
據(jù)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記載,唐代詩人崔護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在清明節(jié)那一天,獨自到城南游玩,見到一戶村舍,桃花環(huán)繞,便上前敲門求飲。有一年輕女子給崔護送水,四目相對,情意殷切。崔護告辭后再沒有光顧。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舊地重游,風景依舊,而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不勝惆悵,便在門上題了一首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
這首詩用“人面”“桃花”作為貫穿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chǎn)生的無限悵惘之情,回環(huán)往復、曲折淋漓的表達了出來。詩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成為人們傳誦的名句。特別是句中的“紅”字,寫出了往昔少女紅潤的面容與桃花的紅艷交相輝映,使詩人至今回味,仍覺愉悅、歡暢。這里的“紅”便有了欣喜、快樂的情感意義。而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中,“紅”則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具有溫暖、快樂的情感義。
“紅”作為七色中最鮮亮的顏色,在古代詩文中隨處可見。它除了表示通常的“紅色”外,還具有不同的隱含義。例如:
(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ò拙右住稇浗稀罚?/span>
(2)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ǘ拍痢渡叫小罚?/span>
例(1)寫的是江南春景。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它與綠波粼粼的江水互相映襯,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春景圖。這“紅勝火”的江花,展現(xiàn)了春天的生機和活力,充滿著蓬勃向上的熱烈景象。例(2)寫詩人停車欣賞深秋楓林美景,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真是滿山云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一個“紅”字,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出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古詩詞中,“紅”還常用作“花”的代稱。例如:
(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江南春》)
(4)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ɡ钋逭铡度鐗袅睢罚?/span>
例(3)寫春天里遼闊的江南大地上,黃鸝在歡快地唱歌,叢叢綠樹掩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詩中的“綠”指綠樹,而“紅”則是花的代稱,泛指色彩艷麗的春花。例(4)寫出了詞人對海棠花被風吹雨打的擔憂?!熬G肥紅瘦”說的是綠葉顯得多了,而紅花則顯得少了,“紅”指代海棠花。以上兩句采用以“紅”色代花的手法,使詩句的語言更加精煉,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豐富了詩詞的意境。
“紅”色還可以象征人的健康、年少。例如:
(5)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李白《贈孟浩然》)
例(5)寫孟浩然年輕時厭棄做官,一直到老都寄情山水的高潔品格。句中“紅顏”的“紅”,象征體健、少壯;“白首”的“白”,象征體弱、遲暮。此句運用“紅”“白”兩個色彩詞相對應,概括了高人隱士孟浩然從少年到暮年的隱士生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