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有了人類社會,有了家庭,就存在代溝問題。
所謂代溝,不外乎就是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由于成長時代不同,人生閱歷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以及各自所具備的先天或后天的素質不同,而導致的觀念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往往出現(xiàn)分歧,分歧的擴大與延伸,必然波及感情上的疏遠。由此,兩代人之間的精神距離擴大,構成我們所說的代溝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兩代人出現(xiàn)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隨著社會發(fā)展,觀念更新,這種分歧日趨嚴重,使父母與子女經常處于不和睦、不合拍、不融洽的狀態(tài),甚至引發(fā)家庭悲劇。于是,代溝問題就不得不作為一個重要的家庭教育的題目,被提上議事日程。
父母與子女的分歧幾乎充斥在整個家庭生活中。
生活上,你主張勤儉持家,安于清貧,他卻要貸款消費,提前享受。
感情上,你主張慎重擇偶,終生相伴,他卻要愛情至上,始亂終棄。
事業(yè)上,你主張安分敬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他卻要大膽嘗試,冒險進取。
待人上,你主張以誠相見,慎重處世,他卻要哥兒們義氣,玩世不恭。
享受上,你主張面對現(xiàn)實,把握分寸,他卻要盡情瀟灑,享樂人生。
文化上,你主張注重傳統(tǒng),適度嘗新,他卻要奇裝異服,瘋狂歌舞。
包括在休閑聊天時,你主張懷舊抒情,談論故人,他卻要名模影后,歌星超人。
我們可以最直接、最坦誠地表述:父母在子女面前因為代溝分歧所產生的煩惱和疲勞,遠遠超過了父母在自己的單位里由工作矛盾所引起的煩躁。他們常常發(fā)問,同居一室的家人有時如隔萬里,同屬血緣親情何以如此陌生,難道這是對生養(yǎng)子女的一種特殊待遇?那些主張終生獨身的人是不是因為恐懼這種折磨的原因所致?
理論和實踐都將無情地告訴我們,出現(xiàn)代溝固然帶有規(guī)律性因素,然而代溝的加深與擴大,卻是當事者完全可以避免的。善于處理與子女的關系,能夠恰當協(xié)調同子女的矛盾,代溝問題不僅可以減弱,有時完全可以消除,使家庭所有成員,對血緣感情的享受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解決代溝問題的主動權永遠在父母手中?! ?/font>
有三種情況值得考慮:
一是父母觀念陳舊,思想老化,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子女生存的環(huán)境并不了解,對日新月異的新事物的出現(xiàn)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老是對子女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自己未經歷過的事情感到茫然,對子女行為超出自己的理念半徑表示憤恨,直至產生抵觸情緒,怨天尤人,格格不入。
二是父母觀念并不落后,與現(xiàn)代社會也很適應,即是發(fā)現(xiàn)子女有些言行自己不能理解,也都從宏觀上強行認可。然而,由于忙于事業(yè)而無暇顧及,急于求成而方法欠妥,出于子女“私有”而言行不當,使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因子女的心情不佳而在不知不覺中拉大了距離。
三是家庭教育的失誤,已經使子女的行為超出了正一常發(fā)展的范疇,不少父母卻把子女這種屬于家庭教育中應該由父母嚴加管教的問題,誤以為是兩代人之間的正常矛盾。在一種代溝概念的掩護下,進一步放松了子女管教,放縱了子女行為,放過了一次次良好時機,不僅誤了子女前程,還把正常的代溝推向兩代關系的徹底破裂。
北京的一次社會調查說,15歲的子女面臨四大危機,除一項是視力下降非常嚴重之外,其余三項都屬于代溝問題和由代溝問題派生出來的問題,并呈現(xiàn)嚴重趨勢。孩子們心理苦悶無處訴說,與父母關系相當緊張,渴求獨立卻受到父母壓抑。
有幾點似乎必須正視
其一,父母強行向子女灌輸自己在人生經歷中所積淀下來的文化意識和處世方式,在子女出現(xiàn)任何“新派”舉動時,就難免自己首先出現(xiàn)對立情緒,帶著對立情緒與子女在行為方式上互動,也就必然是唇槍舌戰(zhàn),互不相讓?! ?'
其二,父母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脫離子女實際,向子女提出自己虛榮心理所需要的奮斗目標,最低要求也是子女學業(yè)的表現(xiàn)不能給自己丟人,認為子女是我所生,子女上學是我所供,子女成長是我所養(yǎng),為我爭光天經地義,我在生活上圍著你轉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你在心理上圍著我轉。一開始就把子女推向了代溝的彼岸。
其三,父母從來都以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子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又形成由父母捧出來的中心感。獨生子女的中心感更為強烈。主宰地位和中心感的碰撞就在所難免,雙方都將在這種碰撞中受傷害,在代溝面前握手言和的可能性極小。陜西某縣曾發(fā)生這樣一件事:一個年僅8歲的男孩,因為爺爺奶奶撫養(yǎng)多年,加之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后教育方法不當,代溝問題自然越拉越大。祖輩對其百依百順,無度嬌寵,使子女沾染了許多不良習慣,而且“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又非常強烈,父母以為自己依然擁有主宰權而強硬管教,后來雖改為軟硬兼施,卻仍然沒有效果。終于有一天,在孩子偷了別人東西的時候,母親竟不慎失手將孩子活活打死。隔代撫養(yǎng)奪走了子女的正常發(fā)育,隔閡加寬了母子之間的代溝。一個鮮活的生命消失,一個幸福的家庭就這樣被葬送了。
解決代溝問題,必須從父母身上“開刀”。
血緣意味著感情,這是供天下所有已經做了父母的人享用的;血緣也意味著承諾,這是要父母對天下所有的人負責的。子女是父母的延續(xù),子女又是社會的一員。用子女擁有者、主宰者和監(jiān)督者的身份,以父母傳統(tǒng)經歷為管理和教育子女的理論根據,和子女之間就不可能不存在代溝。放下父母的架子,拋棄陳舊觀念,用大哥哥大姐姐的心態(tài)與子女平等交流,代溝就被填平了一大半。
充分理解,設身處地,用時代的寬容和更廣闊的視角和子女相處,所有的問題都好解決。最忌諱的是目光短淺,急功近利,虛榮心濃烈,自身不正或思想僵化。
不妨提出三個原則。
放得開與收得住并重,這是動靜統(tǒng)一原則。要對自己的子女經常進行“放飛”的鍛煉,敢于讓孩子走出家門,不要把家庭變成子女的牢籠,不要以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牢牢控制在父母手中,父母要主動為孩子的“走出去”商定內容和時間。子女在大多數可以走出去的時間全部被關在家里,這是對子女健康成長的一種精神羈絆,是為父母和子女間制造隔膜的一種量變準備。
但同時又要“收得住”,讓孩子在他應該學習和做事的時候靜下來。也許父母僅僅是一個眼色,一句平平淡淡的話,都能使子女感到一種善意的而又是正確的提示。就像放風箏一樣,敢于讓子女飛上天空,但線頭在父母手中,適當的時候可以收回來。這根線,就是父母的親情、威望和呵護。一旦子女長大成人,就會像山鷹一樣去天空翱翔?! ?/font>
信得過與盡其責并重,這是信責統(tǒng)一的原則。任何對子女不信任的父母,其本質都是父母對自己家庭教育的否定。子女所以出現(xiàn)讓父母不敢信任的言行,正是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有不能讓子女信任的言行。事實證明,自信的父母總是對子女信得過,而對子女信得過又正是家庭教育能夠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之一。父母的信賴所賦予子女的精神力量,雖然不能量化,確能管子女終生。成功人士的背后,總有他在青少年時代父母所給予他的信任。
事情的另一面,信任不是放任,信得過不是不負責。恰恰相反,對子女信任,往往要伴隨以精心呵護和科學引導。沒有任何理由把高度負責和高度信任對立起來。如果把高度信任比作敢于讓子女在適當時機學騎自行車,那么高度負責則是父母要扶著點、看著點、精心指導。多家庭之所以出現(xiàn)隔膜,不少是因為在信得過與盡其責方面出現(xiàn)偏差。
蹲得下與挺得起并重,這是情教統(tǒng)一原則。仔細觀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在家庭,還是在公園,或是在街道,精明的父母只要在子女提出問題時,就先蹲下來,在身高取齊,顯示平等的情況下才來回答。父母這一蹲在子女的心靈深處幾乎把親情、呵護和平等推向了極致的境界,父母與子女的融洽因此更加和諧,也因此父母把與人交往時,尊重與和藹深深地印進了子女的心靈。只要“蹲得下”問題解決了,在子女“無理取鬧”的時候就能挺得起,不會任著子女性子來,結果是子女最終可以接納父母的“挺得起”。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出現(xiàn)因為父母“挺得起”而增加彼此距離,形成代溝問題。
親情是美好的,但親情的鑄造需要寬宏、溫暖的胸懷。孩子不完全是父母的復制品,會管孩子才能最終得到孩子。代溝的消除需要雙方努力,但主要看父母的功夫。一個家庭的此類事件清晰地顯示了這一點:一個初一女生,小時候非常反感父母那種“吃的不少,打的不饒”的教育理念。母親有一次因她學習的事生氣,她一下豁出去了,沖進廁所關死門,以自殺的威脅相對抗,并一股腦兒地發(fā)泄了對其家庭教育的不滿。母親的驚愕大于憤怒,沒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如此反感家庭。出于無奈,母女倆坐下來隔著門談判,和顏悅色,平心靜氣,姐妹般地溝通,最終平等地商定:女兒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父母不再逼她學習,女兒有權決定自己的事情。從此這位女生獲得了她人生中第一次轉折,即人格上的獨立,連買衣服也不再由父母做主了。這時她才12歲。上高中時,學習壓力特別大,她依然以偏科為代價參加了很多在她看來是應該參加的活動,而且獲得不少獎勵證書。盡管父母的笑容中包含著不滿,但還是忍著性子不加干預。盡管女兒獲得了電視MTV散文大賽兩屆一等獎,而考試成績的排名依然使母親窩火。父母遵照協(xié)定,未作任何指責,只是一邊觀察一邊思索。最終的結果卻讓母親笑成了一朵花,她的女兒高考考上了母女都認為是理想的大學。女兒在日記中寫到,“父親教會我獨立,讓我在沉默中依靠自己,母親教會我在痛苦時自我安慰”,“我感謝父母十九年的苦心。我不相信有來生,所以我會好好報答父母。我相信人有來生,所以希望他們再做我的父母”。兩代人的關系達到如此水乳交融的程度,子女成才、家庭幸福都是有堅實基礎的。
代溝是客觀存在,父母的責任就在于,在家庭親情的彩霧中,去培植和養(yǎng)育兩代人之間的真誠與理解,把兩代人的心貼得再近些。在保證和尊重子女人格獨立的前提下,和孩子同乘一輪人生的航船,駛進社會生活的大洋,乘風破浪駛向前方。這中間最奧妙的東西,是父母不要把子女當作私有財產,所謂家庭教育,也絕不是自己家里的私事。因為父母、子女及家庭的航船本來就行駛在社會的大洋里,最終都要在社會潮流中去求得生存和發(fā)展。
感情問題
北京市曾經出現(xiàn)過一萬名父母“集訓”性教育的事件,為的是北京市某家醫(yī)院里有一個十歲的女孩墮胎震撼了這些父母。還有一名17歲的高中女生,自己為自己接生,并將所生嬰兒順手從四樓扔下摔死,又大大震動了整個社會。人們吃驚了,發(fā)呆了,不解了,甚至向天發(fā)問: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問題并不復雜,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出現(xiàn)了感情問題,感情又悄悄地把他們帶進了奇妙無窮的性世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影響,出現(xiàn)性愛情感是社會化趨勢,這已經是不辯的事實。家庭教育因此而遇到了極大的困惑。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生經歷,就是感情經歷。幼兒時代的游戲,少年時代的求知,青壯年時代的創(chuàng)業(yè),老年時代的感慨,以及暮年時代的囑托,不同年齡,不同階段,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感情經歷。從這個意義講,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出現(xiàn)感情問題是非常自然,也是非常必然的事情。到了這個時期,生理趨于成熟,精力特別旺盛,感情也自然豐富,滿眼都是感情符號。逐漸成熟或已經成熟的身軀迫使他們的思想挑戰(zhàn)性地跳進感情海洋,去體驗感情世界的奇妙,也完全可以理解。其中包括同異性同學的感情。如果說,在他們的成長期,家庭是他們感情的惟一寄托,那么,到了成熟期,他們就會準備著“離岸”。應當肯定,在成長時期,與異性同學之間學習一互補、心理互助,彼此關照、共同進步,這種情誼像深谷泉水、高山積雪,一定是清澈圣潔,毋須擔心。問題在于他們之間出現(xiàn)了戀情,戀情的發(fā)展又導致發(fā)生性的行為,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如果單從感情與生理的角度講,這種現(xiàn)象也是合乎生命邏輯的。異性之間有了友情,發(fā)展下去,必然出現(xiàn)戀情,戀情的發(fā)展又不可避免地產生性的欲望,再出現(xiàn)性的交合。尤其是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表明,現(xiàn)代社會的青少年,性成熟期提前了三到五年,也就是說,按18_20歲傳統(tǒng)的成熟定位,那么現(xiàn)在的女學生到13~15歲、男學生到15—17歲之間,他們的性功能就成熟了。個別發(fā)育快的,男學生到12歲、女學生到10歲也都成熟了。既然成熟了,欲望與行為的產生就用不著大驚失色,感到天塌地裂,眼前冒火花。既不能因此就確定子女出現(xiàn)了道德問題,又不能用限制手段去加以制止。重慶大學調查,男學生性行為五年增長一倍,有12.8%的男生承認在中學就有過性行為,甚至要求了解性生活的具體知識與技巧。
我們試作這樣的分析:在家庭,父母被蛇咬過的那種感情經歷,對出現(xiàn)了感情問題的子女一般是當機立斷,迎頭痛擊,或從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訓斥謾罵,武力制止,效果非常不好。銅川一個14歲的初中男生,就是因為武力管教,該生干脆從家里偷錢離家出走,在社會上嫖娼。試想,在學校,幾乎沒有開過學生感情講座,就是有了,又是距他們頗為遙遠的空談說教,學校有的只是“嚴格要求”和沉重的學習負擔。在社會,媒體對學生那種“美好”的傷害比比皆是,把本屬于成人的感情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示給他們,為他們的模仿提供有強烈誘惑力的榜樣。個別更甚者,他們忘記了子女同自己的年齡差異,將自己半黃半綠的行為和短信息曝光暴露于子女,使子女對成人的道德規(guī)范產生極大的懷疑。試想,在這種灰暗的感情背景下,子女不把自己剛剛萌發(fā)的那份情感積累成更大的爆發(fā)力又有何出路?不在秘密的日記里抒寫這種情感,或在昏暗的樹叢中偷嘗禁果,又有何解脫?然而,一般地說,有了這種經歷的子女,其結果都是給父母帶來極大的傷痛。漢中鄭南郊縣一名少女,初一有了這種經歷,初二外出作了三陪,15歲時又誘騙另一初二學生(14歲)外出賣淫。兩個家庭的悲劇警示我們,子女性無知的后果可以毀掉人的一生。
由此引發(fā)出青春期教育的問題。父母害怕子女過早打開感情閘門,在不應該的時間失去童貞,門風敗壞,尊嚴喪盡;學校擔心學生感情波動,影響聲譽,使班級和學校品牌受損;學生卻在付出了深重的代價和黃金般青春之后,乞求成人能為他們點燃航標燈;而社會則從青少年犯罪與青少年感情脈絡的一定聯(lián)系中,擔心一代不如一代,會鑄成世風日下和社會不寧的后果。所以,我們硬是把不該回避的問題淡化了,把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擱置了。
目前,中學生中存在的性行為問題,已經引起并可能還要更廣泛地引起全社會的關注?,F(xiàn)在依然偏于傳統(tǒng)保守的父母,在回答自己的子女從何而來的問題時,雖然不再用“路邊撿”、“河里撈”、“石頭縫里蹦”的謊言搪塞,但仍然不敢面對子女,顯得格外羞澀,實感難以啟齒,甚至認為性教育會誘發(fā)問題,說破了反而使性失去了神秘和美好。子女的認識現(xiàn)狀,所謂男女朋友就是性伙伴,可以隨時隨地更換,一任又一任。同學之間因此結盟,互相協(xié)助,相待寬容,甚至以各種借口集體動作。子女的心理是,父母屬于超級保姆,既不及時告訴他們什么是性,又常常用各種嚴厲的手段,堵塞他們的傾訴欲和求知欲,剝奪他們對性的知曉權。在性教育方面,家庭、學校嚴重不同步,父母的觀念遠遠落后于社會發(fā)展,父母至少是在性教育問題上并不了解自己的子女。
問題還在于另一面,即子女性失誤的年齡有趨低走勢。由于性失誤所引發(fā)的心理異常、身體受損、情緒波動、學業(yè)下降,已經成為父母的心頭之患。誰來對此負責,誰來解決問題,則是擺在我們面前不容回避的事實。
遇到中學生感情問題,作為父母,一是不必驚恐。它是子女成長過程中某種特定含義下的正?,F(xiàn)象,是時代發(fā)展進程中文化多元化的一種必然趨勢,是新時期家庭教育遇到的新問題。必須保持冷靜,否則,驚慌于事無補,還會導致與子女的對立情緒,從而引發(fā)子女的異常行動。
二是掌握情況。風起月暈,有心父母一定會感覺子女感情的變化。比如突然情緒亢奮,樂而不疲,放學不按時回家,回家后悄悄打電話,喜歡父母外出,過分裝飾打扮,花錢大手大腳,進而寫作業(yè)不能專心,考試成績下降,甚至夜不歸宿等等。
三是逐步開導。在對子女理解的基礎上,要掌握他們的心理脈絡,引導他們懂得:他們對異性的感情,多屬好奇心,確屬天真之舉,根本不知道一個非常嚴酷而無情的人生公式:友情——愛情——婚姻——家庭——生育一撫養(yǎng)。在人生的背簍里不僅要裝上愛情,還必須裝上你必須承擔的責任。掌握感情的方向盤絕對比學數理化困難得多。況且,他們自我感覺成熟,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很容易轉移,具備鮮明的不確定性。連美國的專家都說,人在二十三歲以前戀愛結婚的,后來的離婚率亦極高。況且,輕率地越軌,要大大提高感情生活成本,造成人生虧損,這種虧損幾乎要用一大半的人生成本去償還。中學生甚至包括大學生,還沒有能力享受這種感情和精神的高消費。否則,一步一步走下去,早晚要墜人犯罪的深淵。感情是多元的,愛情是惟一的,婚姻家庭的排他性,給了感情和愛情一副令人生畏的面孑L。成人的戀愛、結婚、離異,乃至所謂情人暗流,已經給成人造成了諸多悲傷,以供時代的作家們“玩弄”,且不說還不知天高地厚的大、中學生。我們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已經告訴我們,那些熱衷于感情,在上學時期就談情說愛的同學,脫離正常的人生軌道、跌進社會苦海的時候,那些在上學時期專心讀書的人,可能已經 戴上博士帽了。小小年紀如果為情所困,為戀所誤,為愛所毀,實屬得不償失。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子女經過指導完全可以逐漸轉變過來。實踐也證明,強制性的辦法無濟于事,且會造成更大的悲劇。華東理工大學曾強行規(guī)定,男女學生在公共場所擁抱接吻要曝光扣分,結果引來極大的爭議。西安也曾發(fā)生過初中女生早戀,繼父棍棒相加,導致該生自殺身亡的慘痛事件。
四是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即性的教育),這在國際上已經有了比較成功的做法。日本文部省編印的小學一年級《衛(wèi)生》課本的封面,就是婦女分娩的畫面,產婦分開大腿,嬰兒腦袋鉆出產道。新加坡在學齡前就開始教孩子區(qū)別男女,女孩子觀察男孩子生殖器,認識自己為什么沒有小雞雞。美國更是按小學、初中、高中三段,分別講兩性差異、生育過程和婚姻家庭等等,都獲得很好的效果。而我們卻相對落后,幾乎是個空白點。重慶巴蜀小學搞了一次性教育,羞得全班同學蒙上眼睛。我們在子女上幼兒園或小學的時候,已經為他們灌輸了他的來路:后院撿,河里撈,石頭縫里蹦等等。這種欺騙性的教育,恰巧為后來的神秘埋下禍根。中國歷史數千年來的性封閉,加重了性神秘,導致了性無知,造就了性好奇,孕育了性沖動,最終釀造出性犯罪。時至今日,談性色變的現(xiàn)象依然極為嚴重。而實際情況已經令人非常不安。以重慶市的調查為例:近年來,青少年意外懷孕發(fā)生率以每年6.8%的速度遞增。1998年到醫(yī)院做人流的病人中,未婚青少年占13%,現(xiàn)在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33%。
在全國有10%的中學生有過性行為,而實際遠遠大于這個數字。全世界每年約有1400萬青春期少女生育,多數為強制性懷孕。每天有55萬人流產,每年有440萬少女墮胎。所以今年被聯(lián)合國定為“青少年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權力年”。有的孩子才16歲就懷孕五個月自己居然不知。還有個16歲的少女,生了孩子才知道自己錯了。這種少男成父親、少女做母親、孩子生孩子的現(xiàn)象不能不引人深思。還有南京某醫(yī)院泌尿科的不完全統(tǒng)計,每年有20名左右的中學生就診性病,中國人民大學的兩位教授也疾呼:要盡快解決中學生的性行為問題。所以,在青少年性成熟提前五年的情況下,進行性教育已經是時代的呼喚了。我們單說家庭,由父母親適時地、科學地、藝術地對子女進行青春期教育,表面上可能感到難堪、羞澀、難以啟齒,但實際上對性的認識科學了,對情的駕馭也就理智了。
在此基礎上,以愛育心,以情育情,協(xié)助子女盡快走出異性感情的萌芽期,以防一時一次一刻的沖動,造成一期一年一生的悔恨,將自己的理想毀于一旦。西安市有極個別的父母這樣做了,效果非常好。
當然,這里有個原則,即要尊重子女作為公民的人格和感情的隱私。不能亂懷疑,瞎指揮,那樣,不但事與愿違,還會破壞子女的心理平衡,形成人格侮辱,制造冤假錯案等,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總之,對待這類問題,正視之,承認之,理解之,疏導之,教育之,天塌不了,地陷不了,成功的曙光依然在前頭。
另外,對目前正在大學校園中滋長和蔓延的性行為,要區(qū)別于中學。作為父母,因為子女身上承載著父母的希望,不愿意眼看著就要向輝煌沖刺的子女,因為性沖動而在終點前跌倒。但事實上父母并不完全了解,道德的約束、社會的企盼,與大學生的不可自抑的性的沖動,使他們在實際上飽受煎熬,他們在感情與學業(yè)之間的猶豫和徘徊使他們已感疲勞不堪,他們所擁有的所謂成熟,只是還沒有經過加熱的“微量元素”。就某種意義上說,大家面對這種現(xiàn)象,既無奈,又尷尬。這就提醒父母切莫以為孩子進了大學就是進了天堂,可以一勞永逸。厲聲痛斥,可能釀成災難,不敢面對,難免導致苦果,簡單封堵,一定不是辦法,在理解與寬容中教育子女思考,幫助他們在思考中做出選擇,這才是明智之舉。要堅信,他們在有了甜蜜和苦澀的經歷之后,會走向春光明媚、健康向上的新生活。
我們在談論青少年性問題的時候,心情總是很沉重的??茖W的性教育并不是對性的排斥,而是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既給它適應于現(xiàn)代社會所需求的標準和新的內涵,又能使下一代在這種變革的過程中,減少因為對感情和性把握不好而受到的傷害。對這個度的把握顯示著父母的水平和能力。完全可以比作駕車:要控制,不到年齡不能駕駛,若子女好奇擅自去開,將可能導致他的災難。
學生時代的青少年,從本質上講,父母常常是他們的感情股東。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同性朋友,這預示著他們即將“離岸”。但當他們有了異性朋友,并且有了感情經歷,他們便會籌劃建造獨立的感情大廈。問題在于,他們并不具備感情消費的條件,于是,整個感情大廈的施工,就免不了在隱性痛苦和長時間的煎熬中進行。如果一旦他們再錯跨一步,走進感情消費的“黑市”,那他毀掉的就不只是自己的一生,還有父母多半生營造的整個家庭大廈的傾斜與倒塌。
自殺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它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并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需要進行綜合研究的重要學科。每年全球死于自殺的人數約85萬人,而自殺未遂者約850萬人。我國每年死于自殺的人數約25萬人,自殺未遂者約200萬人。自殺已成為人類社會第五死因。15_34歲則是第一高發(fā)年齡段。我們所以把它作為一個問題單獨拿來研究,也正是因為在數字逐年擴大的自殺隊伍中,有相當多的是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權威機構調查,有心理問題的中學生占32%,國家某名牌大學,一年級學生770人自述有心理障礙,35人有自殺念頭。這個數字和學生總數相比,固然是極少數,然而,它從一個極端的角度折射出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的教育弊端,且呈現(xiàn)出一種擴張趨勢,正在或還更多地制造出血淋淋的家庭悲劇,給現(xiàn)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布上了濃烈的黑色陰影。
翻開2003年三份經常閱讀的報紙,可以信手拈來這么多讓人不忍目睹而又不得不面對的、血淋淋的事例:
四月,南方一城市一名初三學生,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異、表現(xiàn)比較出色的女生,因為學校、父母連同她自己,無限度地施加學習壓力,最終得了抑郁癥,趁父母不留意之際,從六層高樓縱身跳下。應試教育讓這位女生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子女與父母良好愿望之間的那根連線,居然被他們所追求的“分數”利刃割斷了。
四月,上海某中學一對男女學生,擁抱接吻被學校曝光,父母有看法,沒辦法,這對花季歲月的少男少女居然也跳樓自殺。如果學校的曝光是一把無情的利劍,那么父母的無知則是見死不救,幼稚無知的子女又“勇敢”地選擇了死亡,人間的殘忍悲劇就這般被造化出來。
五月,沿海某城市一名16歲的初中女生,為崇拜偶像得不到滿足而自殺。這是一個學習好、表現(xiàn)好、演講獲獎、會彈一手電子琴的漂亮少女。媒體在報道這一不幸消息的時候,并沒有提及媒體在煽動青少年追星中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學校領導也沒有向同學解釋這一悲劇發(fā)生的因素中,老師的管教占多大比例,而父母更沒有將自己的失職過錯連同自己的悲傷眼淚一起流淌出來。
剩余的,只有社會的嘆息,和那可憐靈魂的哭訴。
六月,東北某大學一學生,一天在網上發(fā)出絕命書,第二天就跳樓自殺,為的是家庭糾紛讓他煩惱,學校壓力又難以承受。他的跳樓,是用他的生命,在大地上,在人心里,劃出一道最醒目的驚嘆號。
七月,北京某大學一位本科、碩士、博士八年制的文靜女生,一天中午12時從12層高樓跳下。經過調查報道該生死因不詳。她的父母,她的老師,她的同學,興許還有她的男友,全都麻木到了如此遲鈍的地步!“死因不詳”本身就是問題。
這兩位一男一女的大學生,對社會、對家庭都是閃爍著希望之光的兩顆明星,卻就在學校和家庭編織的教育之網中隕落了。說是“原因不詳”,但還能超出家庭、學校、父母、學業(yè)和感情的范圍嗎?管理、教育、呵護、關愛都將在兩個悲慘的尸體面前發(fā)抖!如果無動于衷,只能說明老師和父母還缺乏起碼的情愫和足夠的悟性。
西北地區(qū)也不乏這類事例:高考結束后,一名考生因為自我評估分數不理想悄然死去,而后來的事實是她確實考上了大學。一名17歲的少年因與父親隔閡發(fā)生沖突,跳樓被救。
一名10歲的小學生因遭教師體罰服毒自殺。一位靠母親賣柴供養(yǎng)的15歲小學六年級學生,因為經不起同學的歧視,情緒抑郁,自殺身亡。在六天時間
里,有六名學生自殺,活著的人說是因為學習壓力大,父母逼得太緊,而死了的人惟一留下來的遺書說:死就是睡長覺,就是到很遠的地方去玩。
成都市一家醫(yī)院的科室主任說,他們醫(yī)院每年都要搶救上百名自殺者,每過兩三天就有一個。而自殺者當中,青少年又占很大的比例。
就在這本書即將出版的2004年5月,西安一位品學兼優(yōu)、年級第一的女學生跳樓自殺了。校方又說“死因不明”,而老師和同學說她是無法忍受自己家庭的貧寒和由此帶來的校園生活的困難。太多了,太慘了,就不得不使我們冷靜下來,深思一番。
全球每年都有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大概只有在這一天,我國衛(wèi)生部門才向我們的國民公布我國國民的自殺狀況。說我國每年中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個人死于自殺,每年有200萬人自殺未遂,成為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在此之前lO年,我們還屬于自殺率很低的國家之一。說是有三種人易于自殺。第一位是老人,第三位的是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急劇下降的階層,也就是所謂白領和高級藍領的人群。第二位的則是青少年,也就是學生群體,自殺已經成為他們死亡的首要原因。主要是因為在青春期的后期和準成人期,感情起伏大,心理素質差,學業(yè)負擔重,家庭關系不融洽,逐步誘發(fā)自殺的可能性偏大,而且自殺者中的絕大多數,自殺前沒有得到過心理輔導和感情安慰。
然而,僅此就足以說明,教育的巨大壓力已經使那些幼小的心靈無法承受,家庭將自己無法承受的壓力又變本加厲地轉嫁給已經在喘息的子女,使子女們被逼迫面對死亡,逐步接近死亡,甚至最終走向了死亡,然后把惋惜、痛心、悲慘、凄涼的情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思念、思索、思痛、思考留給了我們。他們的死亡,或許向我們表達了一種對追求美好未來的失望,對自身生活和周圍環(huán)境的不滿,對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抗議。
自殺現(xiàn)象在青少年中的蔓延和發(fā)展,甚至連標志著生活幸福和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都成了下一代走向另一世界的通道,這讓我們這些以教育者身份自豪的人感到汗顏,讓那么多振振有詞的家庭教育機構和心理咨詢專家都陷入被動和困惑,甚至連面對這種悲哀的社會都處于無可奈何和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
家庭在目前無力減輕生存壓力和由生存壓力派生出來的學習壓力的被動情況下,惟一可做的事情就是要認識這種異?,F(xiàn)象的“正常性”,挽救死亡教育,走出對子女自殺問題認識上的陰影,或者避開防止子女自殺現(xiàn)象實施上的誤區(qū),進入教育子女健康成長,并維持或提高家庭幸福生活的水平。
據權威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報告,包括我們的子女在內的自殺現(xiàn)象,絕大多數是急性或慢性的抑郁癥的必然結果。連國際專家也一致認為,抑郁癥與癌癥、艾滋病被并列為新世紀全球三大嚴重疾病。全球目前至少有2—4億人口患有程度不等的抑郁癥,而亞洲至少有5000萬患者,其中80%有自殺傾向。大約到2020年,抑郁癥將從世界三大疾病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而且自殺已成為女性死亡的第一原因。中國的一份研究自殺問題的報告說,中國每年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者的絕對數28.73萬。其中15—34歲人群中,自殺也是第一死因,女性比男性高25%。
可以說,每兩分鐘就有一名包括學生在內的年輕的生命從社會中消失的事實,不僅嚴重存在,而且呈上升趨勢。青少年是抑郁癥的高發(fā)人群,連小學生都有這種苗頭,不能不給天下所有的父母們敲響警鐘。有位六歲的男孩子,只因為到小學報名時老師說他“笨”,一離開校門就告訴母親說,他要自殺,理由是老師說他笨,他活著就沒有意思。
其實,抑郁癥是有規(guī)律的,就學生而言,一般是內向、沉默、消沉,自感頭昏、惡心、肢體無力。子女與父母感情疏遠,精神對抗,對父母出于愛心為他安排的舒適生活,感到憂傷、反感,甚至痛苦,不愿意見人,自我評價處于惡性趨低走向,不喜歡白天外出,總想脫離人群,一天到晚表現(xiàn)著說不清的煩悶,最終會演化成抑郁癥。個別的會負氣出走,離家流浪。至于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大概已經用不著過多地思考了。任何一位聰明的父母都會對此做出正確的判斷。
問題的關鍵在于父母的反思:自己在子女管理教育過程中,有哪些做法可能導致子女出現(xiàn)抑郁癥?大多數家庭肯定不會出現(xiàn)抑郁癥子女,但極少數抑郁癥子女出現(xiàn)在哪個家庭,也絕對不會像天氣預報那樣被事先告知。現(xiàn)在,三大教育體系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有著正面效應,同時也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大渠道向子女施加近乎于挑戰(zhàn)極限的精神和學業(yè)壓力??梢噪S意抽查任何學段的任何學生,百人之中會有七八十位用自己的親身體驗訴呼喊,可能出自少數甚至極個別子女的口中,可這足以道出問題的嚴重性。對于專家、領導、社會人士而言,每聽到青少年自殺,盡管非常細心并且會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積極地發(fā)出肺腑之言,但心里總是把這個自殺者置于成一千上萬個青少年的背景之下,而對一個家庭的一對父母而言,失去了惟一的一個子女,那將是百分之三百四百的災難,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是他們生命的一大半。當然,重視不是緊張和慌亂,也不是草木皆兵,更用不著連父母也在一種神經質的狀態(tài)下,把本來屬于正常的子女行為疑為抑郁癥,經過猜測和干預反而會使子女走向反面。中國人特別喜歡跟風和隨潮,最容易聽風是雨走極端。面對稚嫩的子女,重視而不忙亂,認真而不猜忌,平靜而不放松,放手而不大意,子女就是得了抑郁癥也能較好地得到治療。
請教專家是必不可少的。子女有抑郁傾向,要么,是生理的原因,也就是生物化學類的病變,腦細胞的一種神經機制出了問題,通過專家藥物的及時、準確治療,會很快把子女從抑郁傾向中解脫出來;要么,是精神的,要請心理專家作一定的調查,創(chuàng)造一種與外部世界交流的環(huán)境,在專家指導下,和抑郁癥抗爭,讓子女在不知不覺中走出抑郁的精神誤區(qū);要么,是生理和精神并發(fā),自然是兩個辦法雙管齊下,進行有效救治。如果說幾種作法都有困難,那么,父母、親屬、同學、朋友甚至老師能夠互動地與之接觸,讓其傾訴,促其抒發(fā),也能使子女回避抑郁癥所導致的后果。事實證明,絕大多數子女從表現(xiàn)上看似乎不正常,實際上說不上抑郁癥,常常是情緒上的一時波動,是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即可以消除的“癥狀”。即使得了抑郁癥,治愈率也在90%以上,至少也有80%的患者經過治療,很快可以步人精神正常的青少年隊伍。問題在于,這種病有極強的隱蔽性和由隱蔽性帶來的突發(fā)性。據統(tǒng)計,在自殺的子女中,有93%沒有經過任何形式的心理、生理治療,也沒有任何程度的外部安慰。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不能把心理問題形式化、概念化、醫(yī)療化和德育化。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決定性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不難發(fā)現(xiàn),青少年自殺傾向是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fā)展而不斷上升,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多元化的構成而不斷嚴重,是隨著對高水平的生活的向往和對高收入享受的追求,使精神負擔加重,正常心理嚴重扭曲而不斷深化的。父母的平常心,父母善于做平常事,父母不向子女傳遞壓力性信息,使家庭教育正常起來,子女的精神面貌無論如何都不會走向抑郁。現(xiàn)代社會把人們從平地平房四合院中,推進了獨門獨室單元房,家庭封閉與子女“私有”、代溝存在與管教浮躁、學習壓力與脫離社會,這一切因素使子女越來越感到孤獨、孤立而變得孤僻。于是,把孩子放出去或帶出去,把同學請進來或放進來,創(chuàng)造一種讓子女與外部世
界、與同齡人廣泛溝通的機會和條件,這無異于是給魚缸里獨有的金魚送來了朋友和歡樂,子女的緊張、壓抑、孤僻的問題自然會減去一大半。同時,還要敢于科學地像進行I生教育一樣進行關于死亡的教育,特別要在子女知道了他們的同齡人自殺的消息之后,更要正面的、藝術的、輕松的向子女講清,何謂死亡,何謂自殺后果,何謂正確對待,不僅會把因為同齡人自殺給子女心靈上造成的陰影盡快抹去,讓子女的緊張心理得到緩解,而且會使子女明確自殺的性質和后果。家庭是人生的避風港灣,更應該成為子女珍惜生命的起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