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前的《十七帖》已臨數(shù)遍,思緒追尋到一千六百多年前,期待與前賢對話,傾心聆聽東晉前賢的聲音。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琊臨沂(山東臨沂)人,東晉書法家,被譽為書圣。其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將軍。
如果從商晚期的甲骨文算起,中國的書法也有三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王羲之出生的年代是東晉,以東晉向前推,書法已有近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從王羲之到現(xiàn)在,也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唯王羲之被譽為書圣。已故的北京大學教授、書法家、書法評論家李志敏認為:這主要是“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xiàn)了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xiàn)出以儒家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書法是美學研究范疇,而美學從屬哲學范疇。在人類文明史相當長的階段,美學和倫理學從屬于哲學。在歐洲的文藝復興之后,倫理學、美學成為獨立門類。哲學對于倫理學和美學,乃至所有門類學科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活躍,學術爭鳴,有諸子百家。秦漢時期,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權得到很好的鞏固,經濟得到很大發(fā)展,皇權至高無上。
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東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這個時期,皇權逐漸衰落,而門閥政治漸鼎盛。皇權不再是絕對權威,只是形式上至高無上,經濟衰退,民不聊生。
與之相關聯(lián)的是,思想的自由程度比較高。儒家學說與佛教、道教并行,老莊學說深得魏晉士大夫的贊同。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一書中認為: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p>
從王羲之書法的思想基礎,以及其作品中表現(xiàn)的哲學精神來看,他對東晉以前的書法有一個很大的超越,而東晉以后一千六百多年的書法發(fā)展,其哲學與美學基礎,卻都沒有超出儒釋道范疇。可以說,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脈絡最為清晰的門類,也是西方文化影響和外來文化影響最小的藝術門類。中國書法的哲學和美學基礎沒有發(fā)生變化,這是王羲之書圣地位得以延續(xù)的背景。他的家族背景,以及江南綠岸綿綿,山清水秀,詩意棲息的自然環(huán)境,亦對其書法有影響。
然而,最根本的仍是王羲之的作品表現(xiàn)的崇尚自由、逍遙,游目騁懷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精神。
王羲之出身于望族,伯父王廙是晉元帝時的宰相,亦是當時東晉書壇的領袖,但是在王羲之19歲時,他就去世了。
當時的王、庾、謝、桓為門閥四大家族,僅王羲之家族,就有二十多人在朝為官。王羲之與幾大家族人士的交往甚密。
比如,庾家,庾亮曾任宰相,其弟庾翼書法之造詣與名聲,當時不在王羲之之下,庾亮的妹妹為穆皇后。南朝宋虞龢《論書表》載:羲之“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張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p>
又比如,謝家的謝安,亦曾任宰相。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 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與眾人在紹興蘭亭修禊,修褉是春季進行的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民俗活動,參加者達41人之多,眾人飲酒賦詩,其中就有謝安。王羲之揮毫作序,史稱《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從少年學書,中青年為官,到老年辭官,都生活在這種與貴族交往甚密的環(huán)境之中。
王羲之早年學書,其父王曠、伯父王廙、叔父王導、堂兄王洽及其家族多人,皆擅書法,清代書法家鐵保的《臨王帖》中,就有王廙、王洽與王獻之三人。王羲之很小就受家庭熏陶,少年羲之師從衛(wèi)爍——衛(wèi)夫人,字茂漪,哥哥是晉代著名的書法家衛(wèi)展,丈夫李矩為汝陽太守,擅長隸書。衛(wèi)夫人既是著名的書法家,也是著名的書法評論家。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價,衛(wèi)夫人的書法如“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從后世的評價來看,衛(wèi)夫人的書論《筆陣圖》較她的書法作品影響更大。衛(wèi)夫人年長羲之31歲,王羲之跟衛(wèi)夫人學書時,衛(wèi)夫人已是中年婦人了。衛(wèi)夫人教授他的主要是鐘繇之法,從鐘繇的《宣示表》和衛(wèi)夫人的《近奉帖》,以及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能夠清晰看出這一傳承脈絡。
王羲之書法之路卓然不凡,沈尹默稱贊“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shù)融入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的最佳體勢”。
對王羲之影響最大的書法家,除了早年的衛(wèi)夫人,還有李斯、曹喜、梁鵠、蔡邕、張昶、張芝等人。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辭官。這里有一個故事,亦是文壇趣聞:王羲之辭官前任會稽內史,會稽在揚州的管轄下,而與王羲之同一家族同齡的王述,時任揚州刺史,王羲之素與王述有隙,不愿意在他管轄下為官。據(jù)載,為此王羲之專門上書朝廷,請求朝廷將會稽從揚州劃出,單設為越州。雖然王羲之的家族甚有權勢,但此舉過于失當,“大為時賢所笑”,自是不準,于是王羲之發(fā)誓不再做官,稱“吾原無志于朝廷”。遂攜家人由無錫徒居金庭(浙江紹興一帶),此地名氣大噪,人稱華堂。
從青少年王羲之坦腹東床,到他51歲辭官的趣聞軼事,能夠看到王羲之骨子里散淡倔強的一面。在東晉門閥時期,王羲之做官只是他那個大家族的通常路徑,而且在他為官時,書法帶來了聲譽和影響已經遠高于他所任的官職。這從蘭亭修禊事能夠看得很清楚,王羲之時任會稽內史,只是一個小官。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卻由王羲之作序,便能看出王羲之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并不是由于他任會稽內史,才推他作序。自古至今,凡書作序者,均為學問與品德高尚、眾望所歸之人。王羲之的辭官,在當時雖然傳為笑談,然而從王羲之因與王述不合,而提出單設越州的訴求,能夠看出他的率真倔強之秉性,這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的書法作品。辭官以后的書法作品,呈現(xiàn)更加高潔淡泊之風,內斂寓于俊逸流美之中,更加從容超然,如瀑如泉,自然流淌于筆端。
王羲之傳世最有影響的兩件作品,一是《蘭亭序》,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短m亭序》的故事趣聞甚多。如,唐人何延之寫的《蘭亭記》,極為詳細生動地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為獲得《蘭亭序》真跡,驚奇而曲折的故事。關于《蘭亭序》的研究更是連綿千年,論述無數(shù)。
王羲之第二件最具影響的作品,便是《十七帖》。
《十七帖》有信札29件,107行,共943字。信札的第一件,以“十七”起頭,故稱之為《十七帖》。
《十七帖》原跡已佚,現(xiàn)存的均為唐宋刻本。據(jù)包世臣《十七帖疏征》記載,凡刻本中,當以“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且有唐太宗欽定頒布天下的“敕”字本為最佳版本。有研究者和書家認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書道博物館和清雅堂所藏刻本也不遜于“敕”字本。
《十七帖》寫于347年到361年,長達14年。信札大部分是寫給益州刺史周撫、其妻弟郗愔等好友的,也有寫給他的朋友或晚輩的,比如《十七帖》的第一帖,郗司馬帖,便是寫給王羲之妻弟的。從收入《十七帖》的時間來看,第一件信札347年,王羲之44歲;最后一件信札361年,王羲之生命中最后一年。這是王羲之辭官后,一直到他臨終之前,流傳下來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如用《十七帖》和《蘭亭序》比較,前者是草書,后者為行書;前者是信札,言簡意賅,充滿濃郁的人情味,后者是文采激揚的序文;從歷代的評價來看,唐朝對《蘭亭序》的評價最高,歷代書家對《十七帖》似乎更高一些。
這主要是因為,如只從字數(shù)章法角度看,《蘭亭序》長達324字,而《十七帖》多數(shù)篇幅很短,如《絲布衣帖》12字、《天鼠帖》16字,最長的信札《蜀都帖(游目帖)》也不過102字。
從構思與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講,難度大的是《蘭亭序》,一般認為《蘭亭序》是即興而為,一氣呵成,其實依常理分析,由王羲之寫序,應是事先就議定好了的,不大可能在修禊賦詩時臨時動議。再者,給當時這些很有影響的詩人、書法家的詩集寫序,王羲之在寫之前,應有一定的思量與醞釀,就如我們現(xiàn)在看似是即興發(fā)言,但也會有個腹稿。在書法上,王羲之是非常嚴謹?shù)?,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動,群賢畢至,蘭亭修褉,推王羲之寫序,長達324字,文章優(yōu)美,遣詞用句嚴謹對仗,似非即時一蹴而就。
《十七帖》的信札,雖然很短小,但是無論從字的形態(tài)、結體、線條等局部來看,還是從作品整篇字與字、行與行、斷筆與連筆細看細究,盡管行書和草書有區(qū)別,但是從書法創(chuàng)作的藝術角度與藝術價值衡量,《十七帖》當在《蘭亭序》之上。
《十七帖》表現(xiàn)得更為從容淡定,氣脈貫通,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控筆流暢,字與字之間,多不相接,然字斷意連,而字與字相連處,更呈神采,毫無纏繞故作姿態(tài),殷殷之語,書于筆端,“真所謂,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妒咛肥峭豸酥砟曜畛墒斓淖髌贰?/p>
宋代米芾是中國書法歷史上具有影響力的大書法家,個性張狂自負,幾乎沒有什么書法家能入其“法眼”,特別是在草書方面。然而他對東晉的草書評價很高,認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聊徒成下品。張顛僧草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边@里說的晉人草書,應指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草書。
因為東晉時期,無論草書或是行書,沒有一人能與王羲之比肩,而且晉以后歷代的評價也是如此。
《十七帖》被歷代書家譽為“無上范本”,“書中龍象”,定有其超然獨特之魅力。
初次見到《十七帖》,是在北京通州的張家灣現(xiàn)已故的馮其庸先生府中的書房。十幾年前的一天,我請馮老在西泠印社與華寶齋聯(lián)合出版的宣紙豎排兩函《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上題簽。他的書案背后的碩大的書架懸掛著《十七帖》中的一帖《七十帖》。馮老是著名的大學者、史學家和紅學家,其詩詞、戲曲、書畫造詣甚高??催^馮老的《墨緣集》一書,便知馮老和王蘧常、朱屺瞻、劉海粟、高二適、沈尹默、謝稚柳、傅抱石、蔣鳳白、趙樸初、啟功、饒宗頤、張頷等大家有多年的筆墨之緣,書法與學術造詣頗深,他對《十七帖》的評價極高,認為是歷代書法作品尚未有超越者。
怎樣去臨寫十七帖,卻很令人困惑。
關于臨寫的形與神,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讀過傅山臨寫的《十七帖》中的七十帖,據(jù)史料稱那是傅山臨寫得很滿意的一幅作品,的確是有神韻而不拘形。鄧散木先生是著名的書法家,以臨帖既多且精而著稱。他專門寫過一本《怎樣臨帖》的書。我看了他臨的《十七帖》,形與神兼具,但與原帖相比,仍是難以比擬。
余臨《十七帖》較多,其中既有個人喜愛原因,也有《十七帖》每帖短少,便于掌握的原因。臨《十七帖》中的每一信札,先弄清帖中的文字與歷史背景,進而了解,要臨寫作品的內容,寫給誰的,背景是什么?力求貼近原帖的氣韻,追尋古人的思慮,臨寫的精神狀態(tài)才能充盈。
釋文: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復數(shù)字。
《十七帖》?
原帖尺寸:縱27厘米? 橫475.11厘米
臨帖尺寸(局 部 ):《十 七 帖 》 第一通尺牘郗司馬帖3行26字 縱28.1厘米 橫12厘米
釋文: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十七帖》?
原帖尺寸:縱27厘米? 橫475.11厘米
臨帖尺寸:《十七帖》第二通尺牘逸民帖4行40字 縱32.6厘米 橫17.2厘米
釋文: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十七帖》?
原帖尺寸:縱27厘米 橫475.11厘米
臨帖尺寸:《十七帖》第三通尺牘龍保帖3行20字 縱32厘米 橫17.2厘米
(原標題《王羲之《十七帖》 》)
編輯 黃力雯 審讀 韓紹俊 二審 周夢璇 三審 陳建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