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晚清中國行政區(qū)劃綱目》之十四 江蘇省

《晚清中國行政區(qū)劃綱目》之十四

江蘇省

何宗海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偏南,長江、淮河和古黃河下游,屬東部沿海省份之一。系《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yáng)2州的一部分。春秋時分屬吳、楚2國,末,吳國在國王闔閭時成為強(qiáng)國。東周敬王35年(前484年),擊敗了北方強(qiáng)國齊國;元王3年(前473年),吳國被位于浙江東部的越國所滅;顯王36年(前333年),楚國滅越國。秦代置會稽、鄣諸、東海、泗水等郡。漢代屬徐、揚(yáng)2州。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受北方游牧民族侵?jǐn)_,漢族貴族逃亡到江南,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立都建國(史稱東晉);恭帝元熙2年(420年)之后,大江以北成為南北進(jìn)行拉鋸戰(zhàn)的場所,時屬南朝,時屬北朝。南北朝后期屬陳。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分設(shè)蘇州、揚(yáng)州、徐州;煬帝大業(yè)年間改為吳、毗陵、丹陽、江都、下邱、彭城、東海諸郡。唐代分屬江南、淮南、河南3道。宋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分屬河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金太祖天會5年(1127年),女真人征服北方后,南下江淮流域,分屬金和南宋。元代先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后屬河南及江浙行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南京,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為南直隸;境內(nèi)有7府(其中江南5府,江北2府);成祖永樂19年(1421年),徙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江南應(yīng)天、蘇州各府直隸南京六部。此后南北兩京和兩直隸并立225年。清世祖順治2年(1645年),清軍南下,攻占全省,俘虜南明弘光皇帝,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設(shè)江寧巡撫駐蘇州,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5府;承明制設(shè)江南省左右布政使司,駐南京;18年(1661年),右布政使徙駐蘇州,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5府。左布政使仍駐江寧,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yáng)州9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直隸州;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復(fù)置安徽巡撫,駐安慶,翌年,置江北按察使,駐泗州,5年(1666年),割揚(yáng)州、淮安2府和徐州直隸州隸江南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改稱安徽布政使,治江寧,6年(1667年),由江南省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省,即江蘇省和安徽省。江蘇由江寧和蘇州2府地名各取首字而得名;高宗乾隆25年(1760年),增設(shè)江蘇江寧布政使,駐江寧,分轄江寧、淮安、揚(yáng)州、徐州4府和通州、海州兩直隸州;江蘇蘇州布政使駐蘇州,分轄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4府和太倉直隸州;安徽布政使遷往安慶,江蘇和安徽2省從此分治。后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蘇南多縣出現(xiàn)一城二治或多治的情況,比如蘇州城內(nèi)同時有吳、元和長洲3個縣同治。省會上元、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1]

晚清的江蘇省,轄區(qū)東濱黃海及東海,東南界浙江省,西鄰安徽省,西北連河南省,北接山東省。所轄區(qū)域包括今江蘇省大部、上海市全部及安徽省北部地區(qū)的蕭縣和碭山縣;現(xiàn)屬江蘇省的盱眙縣、泗州青陽(今江蘇省泗洪縣)原屬安徽省。全省轄江寧、蘇州、鎮(zhèn)江、常州、松江、揚(yáng)州、淮安、徐州共8府;海、通、太倉共3直隸州;海門1直隸廳;泰、邳、高郵共3散州;太湖、太平、川沙共3散廳;共轄61縣。

江寧府

地處江蘇省西南部。春秋戰(zhàn)國時屬吳國,置冶城。東周元王4年(前472年),越王勾踐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赧王9年(前306年),楚滅越,置金陵邑。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滅楚;36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改金陵為秣陵。漢初,秣陵先后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封地;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獻(xiàn)帝建安16年(211年),孫權(quán)聽從謀士張之言,都城自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遷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建業(yè)。三國吳大帝8年(229年),自武昌還都建業(yè)。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建業(yè)為建鄴。后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東晉定都建康。自三國到南北朝的350余年中,先后有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在此建都,稱六朝古都。隋代為丹陽郡。唐初,改丹陽為歸化,后置升州。五代后晉高祖天福2年(937年),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宋太祖開寶8年(975年),復(fù)改江寧府為升州;真宗天禧2年(1018年),改升州為江寧府。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為東都,紹興8年(1138年),正式建都臨安府(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康府為陪都。元文宗天歷2年(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明初改集慶路為應(yīng)天府,為首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為北京,為陪都;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升北平為北京,18年(1420年)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清世祖順治2年(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改應(yīng)天府為江寧府;6年(1649年)設(shè)兩江總督于江寧;文宗咸豐3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為都城;穆宗同治3年(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建置依舊。[2]

省會所在地。府治江寧、上元(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區(qū))。轄區(qū)東界鎮(zhèn)江府,東北與揚(yáng)州府隔江相望,西鄰安徽省滁、和2直隸州,南連安徽省大平、寧國2府及廣德直隸州,北與安徽省泗州直隸州接壤。下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qū)東南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qū)西北部)、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今江蘇省溧水縣)、高淳(今江蘇省高淳縣)、江浦(縣治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六合(縣治在今江蘇省南京六合區(qū))共7縣。

蘇州府

地處江蘇省南部。東周元王3年(前473年,吳王夫差23年),越滅吳,屬越。周顯王36年(前333年,楚威王7年),楚滅越,屬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會稽郡。漢高帝5年(前202年),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在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zhèn)),會稽郡屬楚,翌年,廢楚王,立劉賈為荊王,都于吳(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東漢順帝永建4年(129年),析會稽郡錢塘江以西地另立吳郡,會稽郡治徙山陰,屬揚(yáng)州。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屬揚(yáng)州,2年,分吳郡置毗陵郡。南朝宋文帝元嘉30年(453年),分浙江以東5郡另置會州;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置東揚(yáng)州,轄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5郡。隋文帝開皇3年(583年)11月,廢郡以州治,地方行政建置改為州、縣二級。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取州西姑蘇山為名,得名自此;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復(fù)改蘇州為吳州,3年(607年),改吳州為吳郡。唐高祖武德7年(624年),置蘇州都督,9年罷;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分全國為10道,蘇州領(lǐng)吳、嘉興、昆山、常熟4縣;武后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割吳縣地置長洲縣,與吳縣分治;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蘇州改為吳郡,10年(751年),割嘉興、昆山、海鹽3縣地置華亭縣,隸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吳郡為蘇州。宋太祖開寶8年(975年),屬江南道;太宗太平興國3年(978年),屬兩浙路;神宗熙寧7年(1074年),分兩浙路為東、西二路,屬浙西路;徽宗政和3年(1113年),升為平江府。元始祖至元12年(1275年),設(shè)江淮行省,后移治揚(yáng)州(在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區(qū)),21年(1131年),江淮行省遷往杭州(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區(qū)),浙西宣慰司徙平江(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qū)),22年(1132年),改江淮行省為江浙行?。豁樀壑琳?7年(1367年,明太祖吳元年),明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隸江南行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建南京,罷江南行中書省,以應(yīng)天、蘇州等府直隸中書省,翌年,降吳江、昆山、常熟、嘉定4州為縣,蘇州府領(lǐng)6縣,13年(1380年),罷中書省,直隸六部;成祖永樂19年(1421年),直隸南京六部;孝宗弘治10年(1497年),析蘇州府昆山、常熟、嘉定3縣置太倉州,領(lǐng)崇明1縣,隸蘇州府。清圣祖康熙6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改稱江蘇布政使,治蘇州;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蘇州府屬太倉州為直隸州;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太湖撫民同知移治吳縣東山,名太湖廳,隸蘇州府;文宗咸豐10年(1860年),太平天國攻占蘇州,建立蘇福省,為省會;穆宗同治2年(1863年),清軍和外國雇傭“常勝軍”攻陷蘇州,恢復(fù)舊置。[3]

府治吳、長洲、元和(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區(qū))。轄區(qū)東界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西連常州府,西南濱大湖(今太湖),南抵浙江省嘉興府,北與通州直隸州隔江相望。下轄:吳縣(縣治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區(qū)西部)、長洲(縣治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區(qū)東南部)、元和(縣治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區(qū)北部)、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新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昆山市南部)、常熟(縣治在今江蘇省常熟市南部)、昭文(縣治在今江蘇省常熟市北部)、吳江(縣治在今江蘇省吳江市西南)、震澤(縣治在今江蘇省吳江市東北)共9縣;太湖(廳治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一帶)1散廳。

鎮(zhèn)江府

地處江蘇省南部。西周康王時(前1020年—前994年),是宜侯的封地,稱為宜。漢時,在丹徒筑京口埭,又有京口之稱。

春秋時稱朱方,屬吳。周元王3年(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名谷陽。秦始皇37年(前210年),建丹徒縣,屬會稽郡。漢高帝6年(前201年),屬荊國,12年(前195年)屬吳國,景帝3年(前154年)屬江都國,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屬會稽郡。東漢順帝永建4年(129年)屬吳郡。三國時,孫吳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稱“鐵甕”;吳大帝嘉禾3年(234年),改丹徒縣為武進(jìn)縣,屬毗陵典農(nóng)校尉。西晉武帝太康3年(282年),復(fù)武進(jìn)縣為丹徒縣,屬毗陵郡;懷帝永嘉5年(311年),改毗陵郡為晉陵郡。東晉初,丹徒縣治始遷京口;穆帝永和年間(345-356年),因“永嘉之亂”北方士民大批南渡, 朝廷在此安置“流民”和“衣冠之族”,境內(nèi)寄治郯、朐、利城3縣。 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丹徒縣與延陵縣合并為延陵縣,屬蔣州,15年置潤州;煬帝大業(yè)3年(607年),延陵縣屬江都郡。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延陵縣又分為丹徒、延陵二縣,屬潤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潤州為丹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丹陽郡復(fù)改潤州。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zhèn)江府,始稱鎮(zhèn)江。元始祖至元13年(1276年),升鎮(zhèn)江府為鎮(zhèn)江路;順帝至正16年(1356年),明軍占領(lǐng)鎮(zhèn)江,改鎮(zhèn)江路為江淮府;同年12月復(fù)改江淮府為鎮(zhèn)江府。清咸豐3年2月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鎮(zhèn)江城,改府為鎮(zhèn)江郡;7年11月 (1857年12月),清軍攻入鎮(zhèn)江城,復(fù)屬鎮(zhèn)江府。[4]

府治丹徒(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轄區(qū)東界常州府,西連江寧府,南與安徽省寧國府相鄰,北與揚(yáng)州府隔江相望。下轄:丹徒(縣治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區(qū))、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金壇(今江蘇省金壇市)共4縣;太平(廳治在今江蘇省揚(yáng)中市長旺鎮(zhèn)一帶)1散廳。

常州府

地處江蘇省南部。東周靈王25年前547年)建邑立邦,稱延陵,別名龍城秦置縣。漢高帝5年(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三國吳大帝嘉禾3年(234年),轄毗陵、武進(jìn)(今丹徒)、云陽(今丹陽)3縣。西晉武帝太康2年(281年),廢屯田典農(nóng)校尉,改置毗陵郡,轄丹徒、曲阿、武進(jìn)、延陵、毗陵、暨陽、無錫7縣;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由于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占地聚居,設(shè)置僑治郡縣,境內(nèi)曾設(shè)有蘭陵郡、蘭陵縣;東莞郡領(lǐng)宮縣、東莞、姑幕3縣,南朝末先后廢止。隋文帝開皇3年(583年)廢郡,以州統(tǒng)縣,9年(589年)置常州,移治于晉陵,轄晉陵、無錫、義興、江陰4縣,常州之名由此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增轄武進(jìn)縣;武宗會昌4年(844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為常州。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轄晉陵、武進(jìn)2縣和宜興、無錫2州;惠宗至正17年(1357年),改常州路為長春府,轄武進(jìn)、無錫、宜興、江陰4縣。明成祖永樂7年(1409年),改長春府為常州府,轄縣增靖江,計5縣。清世宗雍正4年(1726年),析武進(jìn)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shè)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lǐng)江陰、靖江,常州府統(tǒng)領(lǐng)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5]

府治陽湖、武進(jìn)(在今江蘇省常州市)。轄區(qū)東界蘇州府,南濱大湖(今太湖),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府接壤,西連鎮(zhèn)江府,北跨長江與通州直隸州相依。下轄:武進(jìn)(縣治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區(qū)北部)、陽湖(縣治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區(qū)南部)、無錫(縣治在今江蘇省無錫市區(qū)南部)、匱縣(今江蘇省無錫市北部)、宜興(縣治在今江蘇省宜興市東北部)、荊溪(縣治在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部)、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靖江(今江蘇省靖江市)共8縣。

松江府

地處江蘇省東南部。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zhàn)國時屬楚國, 楚考烈王時為春申君黃歇封地,有春申江貫穿境內(nèi),別稱“申”。晉代,松江(現(xiàn)名蘇州河)及濱海地區(qū)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當(dāng)?shù)厝朔Q江流入海處為“瀆”,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后又改稱“扈”為“滬”。

周敬王26年(前494年)前后,吳王夫差敗越,屬吳;周元王30年(前490年),勾踐被釋返國,縣境復(fù)入越。周顯王35年(前334年),楚威王興兵伐越,屬楚。秦始皇25年(前222年),置海鹽縣,隸會稽郡,縣治在今上海市金山區(qū)東南;秦末至漢初,陷為湖(柘湖),徒治武原鄉(xiāng)(今浙江平湖縣境內(nèi))。東漢順帝永建4年(129年),以浙江(今錢塘江)為界,浙東為會稽郡,浙西為吳郡,海鹽縣隸吳郡。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6年(507年),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前京縣,隸信義郡,旋改隸吳郡,中大通6年(534年),又析海鹽東北境置胥浦縣;太清3年(549年),分吳郡海鹽、胥浦為武原郡。陳武帝永定2年(558年),置海寧郡,屬海寧郡。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廢海寧郡,前京與海鹽并入鹽官縣,隸杭州。唐高祖武德7年(625年),海鹽縣并入嘉興縣,隸蘇州,8年,復(fù)海鹽縣,隸潤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海鹽復(fù)入嘉興縣;玄宗天寶10年(751年),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昆山南境置華亭縣,隸吳郡;肅宗乾元2年(759年),改吳郡為蘇州,華亭屬蘇州。五代吳越錢寶大元年(924年),在嘉興設(shè)開元府,華亭隸開元。后唐明宗長興3年(932年),廢開元,華亭隸吳郡。后晉高祖天福5年(940年),在嘉興置秀州,華亭縣屬秀州。宋代沿襲舊制;太宗淳化2年(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在今上海市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上),始有上海之名。南宋度宗咸淳3年(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shè)置市鎮(zhèn),定名為上海鎮(zhèn),屬華亭縣。元始祖至元14年(1277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翌年,改華亭府為松江府,隸浙西道嘉興路;在上海鎮(zhèn)設(shè)立市舶司,后又設(shè)都漕運(yùn)萬戶府,28年(1291年),析華亭縣東北的五個鄉(xiāng),置上??h,縣治在今上海市黃浦區(qū)。明代,屬南直隸?。惶?/span>洪武19年(1386年),于華亭縣南境小官鎮(zhèn)(館鎮(zhèn))筑城置衛(wèi),以海中金山命名為金山衛(wèi)。清始祖順治13年(1656年),分華亭縣風(fēng)涇、胥浦兩鄉(xiāng)及仙山、華亭、集賢、修竹等鄉(xiāng)之半建婁縣,隸松江府;圣祖康熙23年(1684年),開放海禁,翌年設(shè)立江海關(guān);世宗雍正4年(1726年),析婁縣胥浦1鄉(xiāng),并風(fēng)涇、集賢、修竹、仙山4鄉(xiāng)一部建金山縣,設(shè)縣治于金山衛(wèi)城,隸松江府。鴉片戰(zhàn)爭(1840年)以后,英軍入侵,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正式開埠,英、美、法等國相繼設(shè)立租界。太平天國統(tǒng)治期間(1860~1863年),隸蘇福省。穆宗同治3年(1864年),太平軍敗,恢復(fù)舊建置。[6]

府治華亭、婁(在今上海市松江區(qū))。轄區(qū)東及東南瀕臨東海,西南與浙江省嘉興府相鄰,西連蘇州府,北抵太倉直隸州,東北通吳淞口。下轄:華亭(縣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區(qū)東部)、婁縣(縣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區(qū)西部)、奉賢(縣治在今上海市奉賢區(qū))、金山(縣治在今上海市金山區(qū))、上海(縣治在今上海市黃浦區(qū)蓬萊路171號,民國年間移北橋鎮(zhèn)滬閔路2550號)、南匯(縣治在今上海市南匯區(qū))、青浦(縣治在今上海市青浦區(qū))共7縣;川沙(廳治在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1散廳。

揚(yáng)州府

地處江蘇省中部。揚(yáng)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傳說禹治水時,分天下為九州,揚(yáng)州為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揚(yáng)波”而得名。歷史上揚(yáng)州有過邗城、廣陵、江都、邗江、江陽、維揚(yáng)等多個地名,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始用揚(yáng)州為正式地名。

春秋時屬邗國,是周代的方國之一。東周敬王35年(前486年),被吳滅。后越滅吳,屬越;楚滅越,屬楚,慎靚王2年(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代置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稱廣陵、江都,是王侯封地。漢武帝時,全國設(shè)13刺史部,其中有揚(yáng)州刺史部,所轄范圍相當(dāng)于今天的江西、浙江、福建3省、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湖北英山、黃梅和廣濟(jì)及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省和縣),漢末遷至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yáng)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晉滅吳后,治所仍在建鄴。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改廣陵為吳州。隋文帝開皇9年(589年)改吳州為揚(yáng)州,置總管府,治所在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唐高祖武德8年(625年),將揚(yáng)州治所移至廣陵,置廣陵郡,后改為揚(yáng)州。元置揚(yáng)州路。明、清皆為揚(yáng)州府。 [7]

府治江都、甘泉(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轄區(qū)東濱東海,西連安徽省泗州直隸州,西南與江南、鎮(zhèn)江2府隔江相望,南鄰?fù)ㄖ葜彪`州,北與淮安府接壤。下轄:江都(縣治在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區(qū)北部)、甘泉(縣治在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區(qū)南部)、儀征(今江蘇省儀征市)、興化(今江蘇省興化市)、寶應(yīng)(今江蘇省寶應(yīng)縣)、東臺(今江蘇省東臺市)共6縣;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泰(州治在今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qū))共2散州。

淮安府

地處江蘇省中部偏北。夏代以淮河為界分屬徐、揚(yáng)2州。商周稱東夷、淮夷。春秋末,屬吳。吳滅后屬越。周貞定王24年(前445年)后屬楚。秦始皇24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淮陰縣,因其治所位于淮河南岸(今淮陰縣碼頭鎮(zhèn)附近),取古語水之南為陰命名淮陰。漢初,析縣西南地置富陵縣,高帝6年 (前201年),為淮陰侯韓信封邑;11年(前196年),韓信被殺,淮陰侯國被取締,恢復(fù)淮陰縣。武帝元狩6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東漢初并臨淮郡入東???;明帝永平15年(7 2年),析臨淮郡故地立下邳國,獻(xiàn)帝建安11年(206年)廢,仍為臨淮郡。三國時屬魏。南朝時梁改稱懷恩。北朝后周改懷恩縣為壽張縣。隋初置淮陰郡,后廢郡為縣;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并淮陰于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唐高祖武德初恢復(fù)淮陰縣建置,7年(624年)再并入山陽縣;高宗乾封2年(667年),淮陰又從山陽析出置縣。五代至北宋,置淮陰縣。南宋高宗紹興5年(113 5年),廢縣為鎮(zhèn),一年后復(fù)為縣。金熙宗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求和,以淮水為界,河以北屬金;寧宗嘉定7年(1214年),南宋將淮陰縣治南遷。金哀宗正大8年(1231年),置鎮(zhèn)淮府,次年(1232年)為南宋收復(fù)。南宋度宗咸淳9年(1273年),置清河縣,屬清河軍。元初,清河、淮陰、新城3縣同城并置,撤銷清河軍,以縣屬淮安路錄事司;始祖至元20年(1283年),第4次并淮陰入山陽。清高宗乾隆27年(1762年),縣治遷清江浦。[8]

府治山陽(在今江蘇省淮安市區(qū))。轄區(qū)東濱黃海,西南隔洪澤湖與安徽省泗州直隸州相望,南鄰揚(yáng)州府,北連海州直隸州,西北與徐州府接壤。下轄:山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淮安市區(qū))、阜寧(今江蘇省阜寧縣)、鹽城(縣治在今江蘇省鹽城市區(qū))、清河(縣治在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安東(今江蘇省漣水縣)、桃源(今江蘇省泗陽縣)共6縣。

徐州府

地處江蘇省西北部。古時為彭祖封地,稱彭城。西周時屬宋國、徐國 。春秋戰(zhàn)國時,先屬宋,后歸楚。秦統(tǒng)一后置泗水郡、東???、彭城縣。楚漢時,西楚霸王都彭城。漢代置彭城郡、和樂郡、沛郡。東漢設(shè)彭城國,都彭城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于彭城,稱徐州,轄境相當(dāng)于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qū)。西晉屬魏,置徐州、豫州、彭城國、下邳國、沛國。東晉置北徐州、彭城國、下邳國、沛國。隋時設(shè)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唐置徐州總管府、武寧軍節(jié)度使、感化軍節(jié)度使 。五代置武寧節(jié)度使 。北宋 屬京東路、京東西路。金 代屬山東西路、河南路。 元代屬河南江北等行中書省。明初直隸京師,后屬南京。清初,先后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世宗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9]

府治銅山(今江蘇省徐州市)。轄區(qū)東界淮安府及海州直隸州,西連河南省歸德府,南抵安徽省鳳陽府及泗州直隸州,北與山東省曹州、兗州、沂州3府及濟(jì)寧直隸州接壤。下轄:銅山(縣治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區(qū))、蕭縣(今安徽省蕭縣)、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宿遷(縣治在今江蘇省宿遷市區(qū))、豐縣(今江蘇省豐縣)、沛縣(今江蘇省沛縣)、遂寧(今江蘇省睢寧縣)共7縣;邳(州治在今江蘇省邳州市邳城鎮(zhèn))1散州。

海州直隸州

地處江蘇省北部。夏商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西周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春秋戰(zhàn)國時先屬魯后屬楚。秦、漢稱東???,屬徐州刺史部。三國稱東海國,屬魏。西晉稱東海郡,仍屬徐州。東晉屬后趙、前燕、南燕、東晉。南北朝明帝泰豫元年(472年),于郁洲島(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東部地區(qū),時黃河南流入海;近代稱云臺山)僑置青州、冀州。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屬冀州,名北東???。齊、梁時期,境內(nèi)先后置東莞、瑯、北東海、北海和齊等郡。北朝東魏稱瑯郡(又稱海州朐縣)。北齊北周后稱海州。隋代置東???,轄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5縣。唐代屬河南道,先稱海州總管府,后稱海州,又稱東???;高祖武德4年(622年),置海州置總管府,領(lǐng)海、漣、環(huán)、東楚四州;7年(625年),改海州總管府為海州都督府,東楚州改屬揚(yáng)州都督,沂州來屬,共轄4州17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為東???。五代時先后屬吳、南唐、后周,稱海州。宋太宗至道3年(998年),屬淮南路;神宗熙寧5年(1073年),屬淮南東路。元世祖至元15年(1279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后改為海寧府,20年(1284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州,屬淮安府路,28年(1292年),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順帝至正27年(1367年),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復(fù)改海州,屬淮安府,13年(1381年),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仍屬南京淮安府。清始祖順治2年(1645年),設(shè)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2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10]

州治海(在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轄區(qū)東濱黃海,西與徐州府相鄰,南連淮安府,北與山東省沂州府接壤。下轄:贛榆(今江蘇省贛榆縣)、沭陽(今江蘇省沭陽縣)共2縣。

通州直隸州

地處江蘇省中部偏南,長江北岸。晉代以前為江口海域,南北朝時始成沙州,名胡逗洲,屬海陵郡。唐朝時為鹽亭場,玄宗開元10年(722年)設(shè)置鹽官,屬揚(yáng)州海陵縣,隸淮南道。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吳曾設(shè)東洲靜海都鎮(zhèn)遏使;南唐時立靜海都鎮(zhèn)制置院,置如皋縣屬泰州。后周世宗5年(958年),置靜海軍,后改名為通州,屬揚(yáng)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屬南東路,領(lǐng)靜海、海門兩縣。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升為通州路,21年(1284年),復(fù)稱通州,屬揚(yáng)州路。清圣祖康熙11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xiāng)并入南通;世宗雍正3年(1724年),改通州為直隸州,轄泰興、如皋2縣,隸江蘇布政使司;高宗乾隆26年(1761年),改隸江寧布政使司。[11]

州治通(在今江蘇省南通市區(qū))。轄區(qū)東濱黃海,西、北與揚(yáng)州府相連,西南鄰常州府,南與蘇州府隔江相望,東南與海門直隸廳接壤。下轄:如皋(今江蘇省如皋市)、泰興(今江蘇省泰興市)共2縣。

太倉直隸州

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之間。春秋時屬吳地。秦屬會稽郡。漢為吳郡惠安鄉(xiāng)。三國吳建倉屯糧,漸次發(fā)展。元代于劉家港開創(chuàng)糟糧海運(yùn)后,遂日益繁盛,成為萬家之邑。元末筑太倉城。明初置鎮(zhèn)海衛(wèi),屯兵駐防。明孝宗弘治10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3縣地建太倉州。清世宗雍正2年(1742年),升為江蘇省直隸州。[12]

州治鎮(zhèn)洋(在今江蘇省太倉市)。轄區(qū)包括崇明島及其附屬島嶼,東濱東海,處在長江入海口之間,西鄰蘇州府,南連松江府,北與海門直隸廳隔江相望。下轄:崇明(縣治在今上海市崇明縣)、寶山(縣治在今上海市寶山區(qū))、嘉定(縣治在今上海市嘉定區(qū))共3縣。

海門直隸廳

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北岸。五代后周顯德5年(958年)建海門縣,后遷縣治于徐澗(今江蘇省通州市興仁鎮(zhèn)),后廢縣歸并通州。清高宗乾隆33年(1768年),置海門直隸廳,屬江蘇省。[13]

廳治海門(在今江蘇省海門市)。轄區(qū)東濱東海與黃海交界帶,西、北與通州直隸州相鄰,南與太倉直隸州隔江相望。所轄區(qū)域相當(dāng)于今江蘇省海門市及啟東市大部分地區(qū)。

注釋:

[1]據(jù)《江蘇省人民政府網(wǎng)》、《江蘇城市論壇網(wǎng)》等“江蘇省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2]據(jù)《中國南京網(wǎng)》等“江寧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3]據(jù)《中國蘇州網(wǎng)》等“蘇州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4]據(jù)《中國鎮(zhèn)江網(wǎng)》、鎮(zhèn)江市地方志辦公室《市志》等“鎮(zhèn)江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5]據(jù)《龍城春秋·常州印象》、《行政區(qū)劃網(wǎng)》等“常州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6]據(jù)《金山縣志·第一編建置》等“松江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7]據(jù)《中國揚(yáng)州網(wǎng)》、《行政區(qū)劃網(wǎng)》、《古城史話》等“揚(yáng)州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8]據(jù)《中國·淮陰網(wǎng)》、《中國淮安網(wǎng)》等“淮安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9]據(jù)《中國徐州網(wǎng)》等“徐州府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10]據(jù)《中國連云港網(wǎng)》等“海州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11]據(jù)《中國南通網(wǎng)》等“通州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12]據(jù)《中國太倉網(wǎng)》等“太倉州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13]據(jù)《中國海門網(wǎng)》等“海門廳歷史沿革”及相關(guān)資料綜合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江蘇省的成長史
一組地圖,讓您感受2500年來,江蘇省的變遷
明朝時期,江蘇共有七個州,直隸州是哪一座?
清朝時江蘇省成立初僅七個府,七個首縣兩在江北五在江南
普安郡
鹽城老地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