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行政區(qū)劃綱目》之二十二
云南省
何宗海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長江上游。“云南”作為地名,最初出現(xiàn)在西漢,只是一個縣名,三國時為郡名。唐代封南詔王為云南王,成為了南詔國的代稱。元代設(shè)立云南行省,成為省級行政區(qū)名稱。因其地在云嶺之南而得名,亦因境內(nèi)有滇池,別稱滇。先秦時屬滇國。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滇池縣(縣治在今云南省晉寧縣),開辟五尺寬的道路,稱作五尺道,從蜀到滇(今四川省宜賓市至云南省曲靖市)。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益州郡,下轄24縣,治滇池縣。東漢時置永昌郡,治不韋(在今云南省保山縣北)。三國時蜀漢分置建寧、興古、云南、永昌諸郡。魏晉南北朝時期,境內(nèi)被稱為南中。東晉,爨(cuàn)琛及后世在昆川(在今云南省曲靖市)稱王400余年。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姚州(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縣北);太宗貞觀6年(632年),置戎州,治僰道都督府(在四川省宜賓市西南);玄宗時,置36羈縻州(羈縻是歷史上在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州、縣實行的一種自治制度,和朝廷睦鄰相處,不加干涉),轄137縣,后增至92州;開元26年(738年),蒙舍詔首領(lǐng)皮羅閣在云南建立南詔國。南詔國所轄地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分地區(qū)。相傳10代國王,先后統(tǒng)治長達200年,直到后晉高祖天福2年(937年),被段思平聯(lián)合37部所滅,建立大理國。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大理國歸宋后,段和譽受封為大理國王。元憲宗3年(1253年),元軍滅大理國。從唐玄宗開元26年(738年),南詔皮邏閣統(tǒng)一六詔至元憲宗3年(1253年)大理國滅亡,這一歷史時期被統(tǒng)稱為南詔時期,共歷時516年。元世祖至元4年(1267年),正式建云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省會由大理(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遷至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滅元梁王,置云南布政使司。清代置云南?。?/span>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追捕永歷皇帝于緬甸,押赴昆明被絞死。[1]
晚清的云南省,所轄區(qū)域東界貴州、廣西2省,西連緬甸(時英國侵占),南毗安南(今越南,時法國侵占)、羅斛(今老撾),北鄰四川省,西北與西藏接壤。境內(nèi)有鐵路自昆明至河內(nèi)(今越南首都河內(nèi)市)。省會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全省轄云南、昭通、東川、曲靖、麗江、大理、楚雄、永昌、順寧、普洱、臨安、澄江、開化、廣南共14府;廣西、元江、武定共3直隸州;蒙化、景東、鎮(zhèn)沅、鎮(zhèn)邊、永北共5直隸廳;共25散州;共11散廳;共轄39縣。
云南府
地處云南省中部。先秦時屬滇國。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屬益州郡,郡轄谷昌(縣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qū))、建伶(廢縣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西北)、滇池(縣治在今云南省晉寧縣東)、連然(縣治在今云南省安寧市)、秦臧(縣治在今云南省富民縣)、昆澤(縣治在今云南省宜良縣)等縣。蜀漢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晉武帝泰始7年(271年),析南中原屬益州的建寧、云南、永昌、興古4郡,設(shè)立寧州,為全國19州之一。東晉成帝咸和14年(339年),封爨琛為寧州刺史,并承認(rèn)其世襲地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境內(nèi)置92州,任命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所在益寧城。唐中,屬南詔國。五代后晉高祖天福2年(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quán),建立大理國,在拓東城設(shè)鄯闡府。元憲宗3年(1253年),元軍攻占云南;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建立云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改路為府,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云南省、府、縣同治在昆明城內(nèi)。清承明制。[2]
省會所在地。府治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區(qū))。轄區(qū)東及東北界曲靖府,西連楚雄府,南鄰澄江、臨安2府,北與武定直隸州接壤。下轄:昆明(縣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區(qū))、富民(今云南省富民縣)、宜良(今云南省宜良縣)、呈貢(今云南省呈貢縣)、羅次(縣治在今云南省祿豐縣碧城鎮(zhèn))、祿豐(今云南省祿豐縣)、易門(今云南省易門縣)共7縣;嵩明(州治在今云南省嵩明縣)、晉寧(州治在今云南省晉寧縣)、安寧(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寧市)、昆陽(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寧市八街鎮(zhèn))共4散州。
昭通府
地處云南省東北部。古稱朱提、烏蒙。夏商時屬古梁州。周為竇地甸。秦末漢初為夜郎國地。西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始置朱提縣,屬益州犍為郡。三國蜀漢時分犍為郡地置朱提郡,為郡治所在地。晉代置朱提郡,屬益州。南北朝宋時屬寧州。隋初改置曲州,后稱恭州。唐復(fù)置曲州朱提郡,為郡治。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后,屬南詔烏蒙部。宋代為大理國烏蒙屬地。元始祖至元10年(1273年),置烏蒙宣撫司,13年(1276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改置烏蒙府。清世宗雍正5年(1727年),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3]
府治恩安(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轄區(qū)東及東南界貴州省大定府,西連四川省寧遠府,西南鄰東川府,北與四川省敘州府接壤。下轄:恩安(縣治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永善(今云南省永善縣)共2縣;鎮(zhèn)雄(州治在今云南省鎮(zhèn)雄縣)1散州;大關(guān)(廳治在今云南省大關(guān)縣)、魯?shù)椋◤d治在今云南省魯?shù)榭h)共2散廳。
東川府
地處云南省東北部。秦代屬靡莫部族。西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置堂狼縣,屬犍為郡。隋代屬恭州地。唐初設(shè)唐興縣,南詔時置東川郡。宋大理國置東川郡大都督。元代置東川路。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設(shè)東川府,屬云南布政使司,16年(1383年)改屬四川省。清承明制,圣祖康熙38年(1699年),改土歸流仍置東川府;世宗雍正4年(1726年),改屬云南省。
府治會澤(在今云南省會澤縣)。轄區(qū)東界貴州省大定府,西連四川省寧遠府,南鄰曲靖府,西南毗武定直隸州,北與昭通府接壤。下轄:會澤(今云南省會澤縣)1縣;巧家(廳治在今云南省巧家縣)1散廳。
曲靖府
地處云南省東部。秦始皇22年(前225年),修通“五尺道” (自宜賓至曲靖)。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味縣(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西山鄉(xiāng)),屬益州郡。三國后主建興3年(225年),廢益州郡設(shè)建寧郡,將郡治由滇池縣遷味縣。西晉武帝泰始6年(270年),復(fù)置益州,分建寧、云南、永昌、興古4郡改設(shè)寧州,治味縣。寧州是全國19州之一(晉代全國19州為司、兗、豫、冀、幽、平、雍、涼、秦、梁、益、寧、青、徐、荊、揚、交、廣、并州)。北周時因北魏置寧州于彭元(在今甘肅省寧縣),為區(qū)別南北,將彭元寧州稱為北寧州,南中寧州稱為南寧州。隋代置南寧州總管府。唐初置州廢郡,設(shè)南寧州;太宗貞觀8年 (634年),改南寧州為郎州,設(shè)郎州都督府;玄宗開元5年(717年),復(fù)置南寧州都督府。南詔及大理國時,設(shè)石城郡。宋太祖開寶4年(大理國明政3年,971年),大理國聯(lián)絡(luò)37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翌年(938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宋徽宗政和8年(1117年),封大理首領(lǐng)為云南節(jié)度使。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滅大理國。元初置磨彌萬戶府,石城千戶府;始祖至元8年(1271年),改磨彌萬戶府為中路總管府。13年(1276年),改為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在今云南省曲靖市老城)。明太祖洪武27年(1394年),升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清承明制;高宗乾隆30年(1765年),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治南寧縣。[4]
府治南寧(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轄區(qū)東界貴州省興義府,西連云南府及武定直隸州,南鄰廣西直隸州,西南毗澄江府,北與東川府及貴州省大定府接壤。下轄:南寧(縣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平彝(今云南省富源縣)共2縣;沾益(州治在今云南省沾益縣)、陸涼(州治在今云南省陸良縣)、羅平(州治在今云南省羅平縣)、馬龍(州治在今云南省馬龍縣)、尋甸(州治在今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州治在今云南省宣威市)共6散州。
麗江府
地處云南省西北部。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而得名。戰(zhàn)國時屬秦國邊地。漢屬越郡。三國蜀漢時,設(shè)遂久縣,屬云南郡。西晉時屬越簡郡、云南郡。東晉和南北朝仍屬云南郡,南朝為遂段縣。隋代屬越簡郡。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南詔時屬鐵橋節(jié)度,后改為劍川節(jié)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始建城。元代先設(shè)茶罕章管民官;始祖至元8年(1271年),改置宣慰司,13年(1276年),改置麗江路,麗江地名始于此。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置麗江府,后改為麗江軍民府。清朝設(shè)麗江軍民府;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結(jié)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tǒng)治;高宗乾隆35年(1770年),置麗江縣。[5]
府治麗江(在今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轄區(qū)東界四川省寧遠府,西連緬甸國,南鄰大理府,東南通永北直隸廳,北毗四川省雅州府,西北與西藏接壤。下轄:麗江(縣治在今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1縣;鶴慶(州治在今云南省鶴慶縣)、劍川(州治在今云南省劍川縣)共2散州;中甸(廳治在今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維西(廳治在今云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共2散廳。
永北直隸廳
系麗江府屬直隸廳。地處云南省西北部。西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為遂久縣地,屬越西郡。三國蜀漢后主建興3年(225年),改屬云南郡。東晉時置姑復(fù)縣,仍屬云南郡。唐高祖武德7年(624年),置靡州,屬姚州都督府;德宗貞元11年(795年),南詔設(shè)置北方賧,后改名成偈賧,先后屬劍川和鐵橋節(jié)度。后晉天福2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年),設(shè)成紀(jì)鎮(zhèn)、善巨郡,屬大理國。元始祖至元15年(1278年),設(shè)施州,17年(1280年),改稱北勝州,屬麗江路宣撫司;24年(1287年),升北勝州為府,屬麗江路。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仍置北勝府,16年(1383年),降北勝府為北勝州,屬鶴慶軍民府,29年(1396年),置云南行都軍民指揮使司;英宗正統(tǒng)6年(1441年),升北勝為直隸州,屬云南省布政使司。清世祖順治17年(1660年),仍屬北勝州,境內(nèi)有茶馬古道;圣祖康熙5年(1666年),北勝州屬大理府,31(1692年),合永寧、北勝稱永北,復(fù)升北勝直隸州為永北府;世宗雍正3年(1725年),劃木氏所屬梓里、睦科、大彎、米厘、松坪、喇嘛、樓子海等地歸永勝府。高宗乾隆32年(1767年),改永北府為永北直隸廳,屬迤西道。[6]
廳治永北(在今云南省永勝縣)。轄區(qū)東界四川省寧遠府,南隔金沙河(今金沙江)與楚雄、大理2府相望,西與麗江府接壤。
大理府
地處云南省西部。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境內(nèi)設(shè)葉榆縣,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三國蜀漢時,分屬永昌、云南2郡;晉代分屬寧州的永昌、云南2郡。南朝宋時分屬寧州的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齊時分屬寧州的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洱海地區(qū)置有“8州17縣”;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玄宗開元26年(738年),屬南詔國。從此時至南宋理宗保祐元年(元憲宗3年,1253年),大理國覆滅,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存續(xù)達500多年。這期間,大理是南詔、大理國都所在地。唐昭宗天復(fù)2年(902年),鄭買嗣建立大長和國,南詔亡;后唐天成2年(927年),先后建立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后晉天福2年(937年),段思平聯(lián)合滇東37部,進軍大理,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元憲宗3年(1253年),元滅大理國,置云南行省,政治中心由大理東移至昆明;在大理置上下2萬戶府;始祖至元11年(1274年),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云龍甸軍民府。明代,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7]
府治太和(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轄區(qū)東界楚雄府,西連緬甸國,南鄰永昌府及蒙化直隸廳,北與麗江府接壤。下轄:太和(縣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浪穹(今云南省洱源縣)、云南(今云南省祥云縣)共3縣;鄧川(州治在今云南省洱源縣鄧川鎮(zhèn))、云龍(州治在今云南省云龍縣)、趙(州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鳳儀鎮(zhèn))共3散州。
楚雄府
地處云南省中部偏北。漢代屬益州郡,蜀漢、西晉屬云南郡。東晉屬建都郡。南北朝為爨氏割據(jù)區(qū)。隋屬昆州。唐初屬南寧州都督府,境內(nèi)大部屬覽州,北部屬化州。南詔時屬弄棟節(jié)度。宋代大理國前期為白鹿部(后稱石郡),隸于云生節(jié)度;后期廢節(jié)度,設(shè)威楚府。元初,設(shè)威楚、石鼓2個千戶,屬威楚萬戶;始祖至元8年(1271年),改威楚萬戶府為威楚路,以威楚千戶置威楚縣,以富民、凈樂2個百戶置富民、凈樂2縣,皆隸屬威楚府, 15年(1278年),升威楚縣為威州,轄富民、凈樂2縣;21年(1284年)復(fù)降威州為威楚縣,富民、凈樂并入威楚縣;以石鼓千戶置石鼓縣,屬鎮(zhèn)南州。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改威楚縣為楚雄縣,屬楚雄府。清承明制。[8]
府治楚雄(在今云南省楚雄市)。轄區(qū)東界云南府及武定直隸州,西連大理府及蒙化直隸廳,西南鄰景東、鎮(zhèn)沅2直隸廳,東南毗臨安府及元江直隸州,北隔金沙河(今金沙江)與永北直隸廳相望,東北隔金沙河與四川省寧遠府相依。下轄:楚雄(縣治在今云南省楚雄市)、定遠(今云南省牟定縣)、廣通(縣治在今云南省祿豐縣廣通鎮(zhèn))、大姚(今云南省大姚縣)共4縣;鎮(zhèn)南(州治在今云南省南華縣)、南安(州治在今云南省雙柏縣)、姚(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縣)共3散州。
永昌府
地處云南省西部。戰(zhàn)國時屬古哀牢國。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不韋縣,隸益州郡。東漢明帝永平10年(67年),不韋縣改隸益州西部都尉屬國;11(69年),復(fù)歸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均屬永昌郡。唐宋時期,先屬南詔,為永昌節(jié)度,后歸大理,前期仍承節(jié)度,后分設(shè)永昌、騰沖2府。元初,設(shè)永昌三千戶和騰沖千戶,屬大理總管府,后改屬永昌州及藤越州、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明代,先后置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永昌軍民府。明世宗嘉靖3年(1524年),置保山縣為府附郭。清設(shè)永昌府。[9]
府治保山(在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轄區(qū)東界順寧府及蒙化直隸廳,西及西南連緬甸國,南鄰羅斛國(今老撾),北與大理府接壤。下轄:保山(縣治在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永平(今云南省永平縣)共2縣;騰越(廳治在今云南省騰沖縣)、龍陵(廳治在今云南省龍陵縣)共2散廳。
順寧府
地處云南省西部偏南。古為蒲蠻之地,稱蒲門。唐屬姚州,宋歸永昌。元泰定帝泰定2年(1325年),夷長孟氏請求內(nèi)附,4年(1327年),設(shè)順寧土府;天順帝天順元年(1328年),設(shè)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明神宗萬歷26年(1598年),改為流官制,置順寧府。清高宗乾隆35年(1770年),置附郭順寧縣。[10]
府治順寧(在今云南省鳳慶縣)。轄區(qū)東隔瀾滄江與景東直隸廳相依,西連永昌府,南毗普洱府,西南鄰羅斛國(今老撾),北與蒙化直隸廳接壤。下轄:順寧(縣治在今云南省鳳慶縣)1縣;云(州治在今云南省云縣)1散州;緬寧(廳治在今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qū))1散廳。
景東直隸廳
系順寧府屬直隸廳。地處云南省西部偏南。系傣語壩子城的意思。先秦屬西南夷地。兩漢、兩晉時屬益州郡和永昌郡。北周至隋朝屬濮子部。唐南詔置開南節(jié)度,治所在開南城即今景東縣。宋大理國后期廢節(jié)度,屬統(tǒng)矢府的當(dāng)箸袒賧(又稱景董)。元始祖至元12年(1275年),置開南州,隸威楚路;寧宗至順2年(1331年),置景東軍民府,隸屬云南行省。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降府為州,屬楚雄府,17年(1384年),重升為府。清高宗乾隆35年(1770年),設(shè)景東直隸廳,隸迤西道。[11]
廳治景東(在今云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轄區(qū)東北界楚雄府,北連蒙化直隸廳,西隔瀾滄江與順寧府相望,南與鎮(zhèn)沅、鎮(zhèn)邊2直隸廳接壤。
普洱府
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普洱為哈尼語水灣寨的意思,由“步日”演變而來。漢代先后屬益州刺史部哀牢地和益州刺史部永昌部。三國蜀漢時期,大部分地方屬益州永昌郡。兩晉、南北朝時期,屬寧州永昌郡。隋代稱濮部。初唐屬劍南道濮子部;熹宗乾符6年(879年),取名步日,設(shè)步日瞼。南詔時期,屬銀生節(jié)度范圍,稱步日賧。宋大理時為步日部。元代設(shè)云南行省,改普日為普耳,設(shè)普日思摩甸司,屬元江路;世祖至元25年(1278年),普洱設(shè)甸制,并改名為普日,全稱為普日思么甸司。明太祖洪武16年(1284年),置車?yán)镄克尽?/span>清朝初年,屬元江府;世宗雍正7年(1729年),置普洱府。
府治普洱(在今云南省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轄區(qū)東界臨安府及元江直隸州,西及南連羅斛國(今老撾),西北鄰順寧府,北與鎮(zhèn)沅、鎮(zhèn)邊2直隸廳接壤。鎮(zhèn)沅、鎮(zhèn)邊2直隸廳屬該府監(jiān)管。下轄:普洱(縣治在今云南省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1縣;思茅(廳治在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qū)思茅鎮(zhèn))、他郎(廳治在今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雅邑鄉(xiāng)北)共2散廳。
鎮(zhèn)沅直隸廳
系普洱府屬直隸廳。地處云南省西南部。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鎮(zhèn)沅江之意。西漢屬益州郡,東漢隸永昌郡。唐南詔時為銀生節(jié)度屬柳追和城地。宋大理國后期屬蒙舍鎮(zhèn)統(tǒng)領(lǐng)。元為干遠州,隸景東府。明惠帝建文4年(1402年)置鎮(zhèn)沅州;成祖永樂4年(1406年)改為鎮(zhèn)沅土知府,隸云南布政司。清世宗雍正4年(1726年)改土歸流;高宗乾隆35年(1770年),改為直隸州;宣宗道光20年(1840年)改為直隸廳。[12]
廳治鎮(zhèn)沅(在今云南省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轄區(qū)東界元江直隸州,西北連景東直隸廳,南及西南與普洱府及鎮(zhèn)邊直隸廳接壤。
鎮(zhèn)邊直隸廳
系普洱府屬直隸廳。地處云南省西南部。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屬益州郡哀牢地。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設(shè)威遠城,屬銀生節(jié)度。元始祖至元12年(1275年),改立威遠州,屬威楚路。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置威遠土知州,屬楚雄府,17年(1384年),升為威遠府,直隸省承宣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土歸流”后,設(shè)威遠廳,屬鎮(zhèn)沅府;高宗乾隆35年(1770年),改屬普洱府。[13]
廳治鎮(zhèn)邊(在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轄區(qū)北界景東直隸廳,西北隔瀾滄江與順寧府相望,東北鄰鎮(zhèn)沅直隸廳,南及西南與普洱府接壤。
臨安府
地處云南省南部。古稱步頭,又叫巴甸。唐元和年間設(shè)縣。南詔時筑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始祖至元13年(1276年),改名建水州。明代置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14]何宗海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長江上游?!霸颇稀弊鳛榈孛?,最初出現(xiàn)在西漢,只是一個縣名,三國時為郡名。唐代封南詔王為云南王,成為了南詔國的代稱。元代設(shè)立云南行省,成為省級行政區(qū)名稱。因其地在云嶺之南而得名,亦因境內(nèi)有滇池,別稱滇。先秦時屬滇國。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滇池縣(縣治在今云南省晉寧縣),開辟五尺寬的道路,稱作五尺道,從蜀到滇(今四川省宜賓市至云南省曲靖市)。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益州郡,下轄24縣,治滇池縣。東漢時置永昌郡,治不韋(在今云南省保山縣北)。三國時蜀漢分置建寧、興古、云南、永昌諸郡。魏晉南北朝時期,境內(nèi)被稱為南中。東晉,爨(cuàn)琛及后世在昆川(在今云南省曲靖市)稱王400余年。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姚州(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縣北);太宗貞觀6年(632年),置戎州,治僰道都督府(在四川省宜賓市西南);玄宗時,置36羈縻州(羈縻是歷史上在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州、縣實行的一種自治制度,和朝廷睦鄰相處,不加干涉),轄137縣,后增至92州;開元26年(738年),蒙舍詔首領(lǐng)皮羅閣在云南建立南詔國。南詔國所轄地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分地區(qū)。相傳10代國王,先后統(tǒng)治長達200年,直到后晉高祖天福2年(937年),被段思平聯(lián)合37部所滅,建立大理國。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大理國歸宋后,段和譽受封為大理國王。元憲宗3年(1253年),元軍滅大理國。從唐玄宗開元26年(738年),南詔皮邏閣統(tǒng)一六詔至元憲宗3年(1253年)大理國滅亡,這一歷史時期被統(tǒng)稱為南詔時期,共歷時516年。元世祖至元4年(1267年),正式建云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省會由大理(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遷至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滅元梁王,置云南布政使司。清代置云南省;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追捕永歷皇帝于緬甸,押赴昆明被絞死。[1]
晚清的云南省,所轄區(qū)域東界貴州、廣西2省,西連緬甸(時英國侵占),南毗安南(今越南,時法國侵占)、羅斛(今老撾),北鄰四川省,西北與西藏接壤。境內(nèi)有鐵路自昆明至河內(nèi)(今越南首都河內(nèi)市)。省會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全省轄云南、昭通、東川、曲靖、麗江、大理、楚雄、永昌、順寧、普洱、臨安、澄江、開化、廣南共14府;廣西、元江、武定共3直隸州;蒙化、景東、鎮(zhèn)沅、鎮(zhèn)邊、永北共5直隸廳;共25散州;共11散廳;共轄39縣。
云南府
地處云南省中部。先秦時屬滇國。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屬益州郡,郡轄谷昌(縣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qū))、建伶(廢縣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西北)、滇池(縣治在今云南省晉寧縣東)、連然(縣治在今云南省安寧市)、秦臧(縣治在今云南省富民縣)、昆澤(縣治在今云南省宜良縣)等縣。蜀漢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為建寧郡。晉武帝泰始7年(271年),析南中原屬益州的建寧、云南、永昌、興古4郡,設(shè)立寧州,為全國19州之一。東晉成帝咸和14年(339年),封爨琛為寧州刺史,并承認(rèn)其世襲地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境內(nèi)置92州,任命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所在益寧城。唐中,屬南詔國。五代后晉高祖天福2年(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quán),建立大理國,在拓東城設(shè)鄯闡府。元憲宗3年(1253年),元軍攻占云南;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建立云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改路為府,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云南省、府、縣同治在昆明城內(nèi)。清承明制。[2]
省會所在地。府治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區(qū))。轄區(qū)東及東北界曲靖府,西連楚雄府,南鄰澄江、臨安2府,北與武定直隸州接壤。下轄:昆明(縣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區(qū))、富民(今云南省富民縣)、宜良(今云南省宜良縣)、呈貢(今云南省呈貢縣)、羅次(縣治在今云南省祿豐縣碧城鎮(zhèn))、祿豐(今云南省祿豐縣)、易門(今云南省易門縣)共7縣;嵩明(州治在今云南省嵩明縣)、晉寧(州治在今云南省晉寧縣)、安寧(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寧市)、昆陽(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寧市八街鎮(zhèn))共4散州。
昭通府
地處云南省東北部。古稱朱提、烏蒙。夏商時屬古梁州。周為竇地甸。秦末漢初為夜郎國地。西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始置朱提縣,屬益州犍為郡。三國蜀漢時分犍為郡地置朱提郡,為郡治所在地。晉代置朱提郡,屬益州。南北朝宋時屬寧州。隋初改置曲州,后稱恭州。唐復(fù)置曲州朱提郡,為郡治。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后,屬南詔烏蒙部。宋代為大理國烏蒙屬地。元始祖至元10年(1273年),置烏蒙宣撫司,13年(1276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改置烏蒙府。清世宗雍正5年(1727年),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3]
府治恩安(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轄區(qū)東及東南界貴州省大定府,西連四川省寧遠府,西南鄰東川府,北與四川省敘州府接壤。下轄:恩安(縣治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永善(今云南省永善縣)共2縣;鎮(zhèn)雄(州治在今云南省鎮(zhèn)雄縣)1散州;大關(guān)(廳治在今云南省大關(guān)縣)、魯?shù)椋◤d治在今云南省魯?shù)榭h)共2散廳。
東川府
地處云南省東北部。秦代屬靡莫部族。西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置堂狼縣,屬犍為郡。隋代屬恭州地。唐初設(shè)唐興縣,南詔時置東川郡。宋大理國置東川郡大都督。元代置東川路。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設(shè)東川府,屬云南布政使司,16年(1383年)改屬四川省。清承明制,圣祖康熙38年(1699年),改土歸流仍置東川府;世宗雍正4年(1726年),改屬云南省。
府治會澤(在今云南省會澤縣)。轄區(qū)東界貴州省大定府,西連四川省寧遠府,南鄰曲靖府,西南毗武定直隸州,北與昭通府接壤。下轄:會澤(今云南省會澤縣)1縣;巧家(廳治在今云南省巧家縣)1散廳。
曲靖府
地處云南省東部。秦始皇22年(前225年),修通“五尺道” (自宜賓至曲靖)。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味縣(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西山鄉(xiāng)),屬益州郡。三國后主建興3年(225年),廢益州郡設(shè)建寧郡,將郡治由滇池縣遷味縣。西晉武帝泰始6年(270年),復(fù)置益州,分建寧、云南、永昌、興古4郡改設(shè)寧州,治味縣。寧州是全國19州之一(晉代全國19州為司、兗、豫、冀、幽、平、雍、涼、秦、梁、益、寧、青、徐、荊、揚、交、廣、并州)。北周時因北魏置寧州于彭元(在今甘肅省寧縣),為區(qū)別南北,將彭元寧州稱為北寧州,南中寧州稱為南寧州。隋代置南寧州總管府。唐初置州廢郡,設(shè)南寧州;太宗貞觀8年 (634年),改南寧州為郎州,設(shè)郎州都督府;玄宗開元5年(717年),復(fù)置南寧州都督府。南詔及大理國時,設(shè)石城郡。宋太祖開寶4年(大理國明政3年,971年),大理國聯(lián)絡(luò)37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翌年(938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宋徽宗政和8年(1117年),封大理首領(lǐng)為云南節(jié)度使。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滅大理國。元初置磨彌萬戶府,石城千戶府;始祖至元8年(1271年),改磨彌萬戶府為中路總管府。13年(1276年),改為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在今云南省曲靖市老城)。明太祖洪武27年(1394年),升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清承明制;高宗乾隆30年(1765年),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治南寧縣。[4]
府治南寧(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轄區(qū)東界貴州省興義府,西連云南府及武定直隸州,南鄰廣西直隸州,西南毗澄江府,北與東川府及貴州省大定府接壤。下轄:南寧(縣治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yún)^(qū))、平彝(今云南省富源縣)共2縣;沾益(州治在今云南省沾益縣)、陸涼(州治在今云南省陸良縣)、羅平(州治在今云南省羅平縣)、馬龍(州治在今云南省馬龍縣)、尋甸(州治在今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宣威(州治在今云南省宣威市)共6散州。
麗江府
地處云南省西北部。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而得名。戰(zhàn)國時屬秦國邊地。漢屬越郡。三國蜀漢時,設(shè)遂久縣,屬云南郡。西晉時屬越簡郡、云南郡。東晉和南北朝仍屬云南郡,南朝為遂段縣。隋代屬越簡郡。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南詔時屬鐵橋節(jié)度,后改為劍川節(jié)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始建城。元代先設(shè)茶罕章管民官;始祖至元8年(1271年),改置宣慰司,13年(1276年),改置麗江路,麗江地名始于此。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置麗江府,后改為麗江軍民府。清朝設(shè)麗江軍民府;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結(jié)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tǒng)治;高宗乾隆35年(1770年),置麗江縣。[5]
府治麗江(在今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轄區(qū)東界四川省寧遠府,西連緬甸國,南鄰大理府,東南通永北直隸廳,北毗四川省雅州府,西北與西藏接壤。下轄:麗江(縣治在今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1縣;鶴慶(州治在今云南省鶴慶縣)、劍川(州治在今云南省劍川縣)共2散州;中甸(廳治在今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維西(廳治在今云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共2散廳。
永北直隸廳
系麗江府屬直隸廳。地處云南省西北部。西漢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為遂久縣地,屬越西郡。三國蜀漢后主建興3年(225年),改屬云南郡。東晉時置姑復(fù)縣,仍屬云南郡。唐高祖武德7年(624年),置靡州,屬姚州都督府;德宗貞元11年(795年),南詔設(shè)置北方賧,后改名成偈賧,先后屬劍川和鐵橋節(jié)度。后晉天福2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年),設(shè)成紀(jì)鎮(zhèn)、善巨郡,屬大理國。元始祖至元15年(1278年),設(shè)施州,17年(1280年),改稱北勝州,屬麗江路宣撫司;24年(1287年),升北勝州為府,屬麗江路。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仍置北勝府,16年(1383年),降北勝府為北勝州,屬鶴慶軍民府,29年(1396年),置云南行都軍民指揮使司;英宗正統(tǒng)6年(1441年),升北勝為直隸州,屬云南省布政使司。清世祖順治17年(1660年),仍屬北勝州,境內(nèi)有茶馬古道;圣祖康熙5年(1666年),北勝州屬大理府,31(1692年),合永寧、北勝稱永北,復(fù)升北勝直隸州為永北府;世宗雍正3年(1725年),劃木氏所屬梓里、睦科、大彎、米厘、松坪、喇嘛、樓子海等地歸永勝府。高宗乾隆32年(1767年),改永北府為永北直隸廳,屬迤西道。[6]
廳治永北(在今云南省永勝縣)。轄區(qū)東界四川省寧遠府,南隔金沙河(今金沙江)與楚雄、大理2府相望,西與麗江府接壤。
大理府
地處云南省西部。西漢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境內(nèi)設(shè)葉榆縣,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三國蜀漢時,分屬永昌、云南2郡;晉代分屬寧州的永昌、云南2郡。南朝宋時分屬寧州的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齊時分屬寧州的云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洱海地區(qū)置有“8州17縣”;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玄宗開元26年(738年),屬南詔國。從此時至南宋理宗保祐元年(元憲宗3年,1253年),大理國覆滅,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存續(xù)達500多年。這期間,大理是南詔、大理國都所在地。唐昭宗天復(fù)2年(902年),鄭買嗣建立大長和國,南詔亡;后唐天成2年(927年),先后建立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后晉天福2年(937年),段思平聯(lián)合滇東37部,進軍大理,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元憲宗3年(1253年),元滅大理國,置云南行省,政治中心由大理東移至昆明;在大理置上下2萬戶府;始祖至元11年(1274年),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云龍甸軍民府。明代,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7]
府治太和(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轄區(qū)東界楚雄府,西連緬甸國,南鄰永昌府及蒙化直隸廳,北與麗江府接壤。下轄:太和(縣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zhèn))、浪穹(今云南省洱源縣)、云南(今云南省祥云縣)共3縣;鄧川(州治在今云南省洱源縣鄧川鎮(zhèn))、云龍(州治在今云南省云龍縣)、趙(州治在今云南省大理市鳳儀鎮(zhèn))共3散州。
楚雄府
地處云南省中部偏北。漢代屬益州郡,蜀漢、西晉屬云南郡。東晉屬建都郡。南北朝為爨氏割據(jù)區(qū)。隋屬昆州。唐初屬南寧州都督府,境內(nèi)大部屬覽州,北部屬化州。南詔時屬弄棟節(jié)度。宋代大理國前期為白鹿部(后稱石郡),隸于云生節(jié)度;后期廢節(jié)度,設(shè)威楚府。元初,設(shè)威楚、石鼓2個千戶,屬威楚萬戶;始祖至元8年(1271年),改威楚萬戶府為威楚路,以威楚千戶置威楚縣,以富民、凈樂2個百戶置富民、凈樂2縣,皆隸屬威楚府, 15年(1278年),升威楚縣為威州,轄富民、凈樂2縣;21年(1284年)復(fù)降威州為威楚縣,富民、凈樂并入威楚縣;以石鼓千戶置石鼓縣,屬鎮(zhèn)南州。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改威楚縣為楚雄縣,屬楚雄府。清承明制。[8]
府治楚雄(在今云南省楚雄市)。轄區(qū)東界云南府及武定直隸州,西連大理府及蒙化直隸廳,西南鄰景東、鎮(zhèn)沅2直隸廳,東南毗臨安府及元江直隸州,北隔金沙河(今金沙江)與永北直隸廳相望,東北隔金沙河與四川省寧遠府相依。下轄:楚雄(縣治在今云南省楚雄市)、定遠(今云南省牟定縣)、廣通(縣治在今云南省祿豐縣廣通鎮(zhèn))、大姚(今云南省大姚縣)共4縣;鎮(zhèn)南(州治在今云南省南華縣)、南安(州治在今云南省雙柏縣)、姚(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縣)共3散州。
永昌府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