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耿鋮
QQ:6378657
這是一篇舊文,修改一下,以飧讀者。
感冒是常見病,但是,你對感冒的了解恐怕并不多,或者不全面不深入。其實,感冒只是外感病的一種,我們了解感冒的治法,就會清楚一切外感病的治法,意義非常大。
感冒,作為常見病,有關的論述就太多了。眾說紛紜,有對有錯。如果不仔細厘清,相信很多人都似通不通。
感冒,作為一種常見病,按照西醫(yī)的說法,主要是指上呼吸道感染。一般而言,算不算大毛病。
但是中醫(yī)的“感冒”,并非如此簡單。中醫(yī)的感冒,就是感冒風寒的意思,也就是遭受了外來邪氣的影響和入侵,然后身體正氣奮起抗邪,進而體現(xiàn)出的一系列癥狀。
但感受外來邪氣的入侵,這個邪氣是什么?中醫(yī)的概念里無非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外邪感人,呈現(xiàn)出來的疾病,未必都表現(xiàn)在上呼吸道。如果表現(xiàn)在上呼吸道,當然就是感冒了,但如果沒有表現(xiàn)在上呼吸道,而是表現(xiàn)在肺,那可能就是西醫(yī)講的肺炎了,如果表現(xiàn)在胃,那可能就是西醫(yī)講的胃炎了,表現(xiàn)在腎,可能就是西醫(yī)講的腎炎了,總之,表現(xiàn)在哪里,就是哪里的疾病。
為什么外邪感人,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疾病呢?因為外邪入侵,體內(nèi)正氣趨表,奮起抗邪,內(nèi)部正氣必虛,如果這時感染了某種病毒病菌、或者原先就攜帶某種病毒病菌,在此正氣虛衰,抵抗力不足的時候,必然會快速繁殖和發(fā)展,進而形成疾病。所以,同樣一個外邪入侵,表現(xiàn)的疾病并不一定。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是被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所傷,但并不一定表現(xiàn)為感冒,而是可能表現(xiàn)為各種疾病,包括肝炎、肺炎、腎炎等等各種急性發(fā)作的疾病。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
外邪感人,發(fā)病之初,基本都屬于表證。也就是說,不管你得的是普通感冒還是嚴重流感,還是什么肝炎肺炎腎炎等等,其初期都是表證。也就是說,所有這些疾病,在最初的表現(xiàn),都和普通感冒是一樣的,都是表證的表現(xiàn)。
所以,這就比較麻煩。因為很多人外感初期,都很樂觀和盲目地判斷自己是感冒,沒什么大不了的,挺一挺就過去了。但是,很多人得的并非普通感冒,而可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這么一挺,一拖,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就嚴重了。
經(jīng)常有患者說,最初是感冒了,但是沒有及時治療,拖了幾天,結(jié)果拖成了肺炎或者腎炎等等,或者說感冒發(fā)燒,燒了幾天,結(jié)果燒成了肺炎。其實這個說法并不嚴格。如果你當初感受的是感冒病毒,再發(fā)燒,也不可能燒成腎炎,感冒病毒并不會因為你發(fā)燒而變異成腎炎病毒。其實是當初感受的就是腎炎病毒,只不過腎炎這種基本的最初階段,和普通感冒的癥狀表現(xiàn),是完全一樣的。其他外感疾病,包括肝炎胃炎闌尾炎心肌炎等等,都是一樣的。
所以,當你感覺自己發(fā)生了類似感冒的癥狀之后,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認定是感冒而不積極治療,否則就會吃大虧。
下面詳細討論感冒的治法,實際上是討論表證的治法,只是大家對表證這個概念很陌生,所以我們就用感冒來代表表證。
就一般的說法,感冒,分為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當然,也還有其他分法。
所謂風熱感冒,是指風熱之邪襲表,首先犯肺,傷人津液,表現(xiàn)為咳嗽,吐黃痰,發(fā)熱,但不惡寒。這種情況必須以辛涼的中藥,清上發(fā)表。
所謂風寒感冒,是風寒邪氣傷人體表,即所謂的太陽病。張仲景《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所以,太陽病的特點,就是這三條。
其實,關于風寒感冒,又分為兩種,一種叫中風,一種叫傷寒。
所謂中風,特點除了上面說的三條之外,還有脈浮緩,惡風,發(fā)熱,汗出等特點。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七條的,就是中風。中風用中藥治療的話,就是用桂枝湯。
所謂傷寒,《傷寒論》是這樣定義的: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符合這個定義的,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傷寒。傷寒用中藥來治療的話,就是用所謂的麻黃湯。
傷寒和中風,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qū)別,就是是否出汗。
是否出汗,看來是非常簡單和無關緊要的事情,其實不然。這不僅僅是區(qū)分傷寒和中風的重要依據(jù),還是決定該用桂枝湯還是該用麻黃湯的最重要的依據(jù)。
簡單地說,出汗的,就是中風,要用桂枝湯;無汗的,就是傷寒,要用麻黃湯。這兩者之間涇渭分明,不能混淆,混淆了就出大麻煩了。
俗話說,人沒有按書本生病的。雖然理論上可以做出上面的分類,但是實際上,感冒的類型要復雜的多。下面簡單羅列一些:
風寒感冒——太陽傷寒——麻黃湯證:
癥狀:怕冷、發(fā)熱、頭痛、身疼、鼻流清涕、咳嗽、吐痰,不出汗,脈浮緊。
分析: 怕冷是外感病的典型癥狀,發(fā)熱是太陽病的典型癥狀。不出汗是中風的典型癥狀。
方劑:麻黃湯——麻黃30克 桂枝20克 炙甘草10克 杏仁20克
服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風寒感冒——太陽病化熱入里——俗稱“寒包火”感冒——大青龍湯證:
癥狀:怕冷、發(fā)熱甚、不汗出而煩躁、頭痛身疼,脈浮緊。
分析:太陽傷寒失治,化熱入里,故煩,表證未去,故怕冷,不汗出,故脈浮緊。
方劑:大青龍湯——麻黃(60克) 桂枝(20克) 甘草(20克,炙)杏仁(20克) 生姜(30克) 大棗(10枚) 生石膏(30克)
服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風寒感冒——太陽病外寒里飲——小青龍湯證:
癥狀:怕冷,咳吐白色稀薄痰,干嘔,氣喘。
分析:外寒引動內(nèi)飲。
方劑:小青龍湯——麻黃 白芍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30克) 細辛(5-10克) 五味子(20克) 半夏(30克)
服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風寒感冒——少陰中風——桂枝加附子湯證:
癥狀: 怕冷、頭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出汗,脈浮細弱。
分析:陽虛體質(zhì)而患風寒外感,正氣不足以驅(qū)邪,因而不發(fā)熱。出汗,故從桂枝法,陽虛,故加附子。
方劑:桂枝加附子湯——桂枝(30克) 芍藥(30克) 甘草(20克,炙) 生姜(30克) 大棗(10枚,擘) 附子(20克,炮)
服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將息如前法。
風寒感冒——少陰傷寒——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癥狀: 怕冷、頭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不出汗,脈浮細弱。
分析:陽虛而患風寒外感,正氣不足以驅(qū)邪,故不發(fā)熱,不出汗,故從麻黃法,陽虛,故加附子。
方劑: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20克) 甘草(20克 ,炙) 附子(20克 ,炮)
服法: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將息如前法。
風寒感冒——少陰傷寒兼里飲——麻黃附子細辛湯證:
癥狀: 怕冷、發(fā)熱,頭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不出汗,脈沉。
分析:陽虛而有內(nèi)飲,復感外寒,故怕冷而發(fā)熱,內(nèi)寒里飲,陽氣不能發(fā)越,故脈沉,不出汗,故從麻黃法。
方劑: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20克 ) 細辛(5-10克 ) 附子(20克 ,炮)
服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將息如前法。
風寒感冒——少陽中風——小柴胡湯證:
癥狀:怕冷、發(fā)熱,口渴,口苦,口干,胸悶,嗓子疼,耳朵痛,偏頭痛,胸脅痛,眼睛紅腫。
分析:風寒外感失治、誤治,邪入少陽;或少陽外感。肝膽經(jīng)郁結(jié)不通者易患此證。
方劑:小柴胡湯——柴胡(80克) 黃芩(30克) 人參(30克) 半夏(30克) 甘草(30克,炙) 生姜(30克) 大棗(10枚)
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其實,傷寒論中此方劑量較大,對于較為嚴重的少陽中風,的確效如桴鼓,筆者屢用屢驗。但是平時普通感冒而現(xiàn)此證者,可以酌情減少劑量,效果亦佳。很多患者感冒,初期多為太陽病、少陰病,后期則往往出現(xiàn)本證,此時用本方奇效。亦可用中成藥——小柴胡沖劑(顆粒),效果也非常好。
風寒感冒——太陽少陽同病——柴胡桂枝湯證:
癥狀:怕冷、發(fā)熱、咳嗽、咽痛、偏頭痛、牙疼、耳朵疼或耳鳴耳聾、中耳炎、三叉神經(jīng)疼、脅痛、胸悶等等。
分析:太陽病未解,傳入少陽,或太陽少陽同感,因而發(fā)為此病。
方劑:柴胡桂枝湯——桂枝(20克) 黃芩(20克) 人參(20克) 甘草(10克,炙) 半夏(20克) 芍藥(20克) 大棗(6枚) 生姜(20克) 柴胡(40克)
服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風寒感冒——厥陰中風——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癥狀:怕冷、發(fā)熱,咳嗽,咽痛,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疼、胸痛、胸悶、眼睛腫痛、大便溏泄等等。
分析:太陽病未解,傳入厥陰,或太陽厥陰同感,因而發(fā)為此病。
方劑: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80克)桂枝(30克)干姜(20克)栝蔞根(40克) 黃芩(30克)牡蠣(20克)甘草(20克)
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風寒感冒——胃腸感冒——太陰中風——桂枝人參湯證:
癥狀:怕冷,流鼻涕,咳嗽,腹痛,拉肚子,腹脹,胃口差等。
分析:脾胃陽虛,而外感風寒,正氣趨表抗邪,內(nèi)部空虛,因而脾陽虛癥狀凸顯。
方劑:桂枝人參湯——桂枝(40) 甘草(40,炙) 白術(30) 人參(30) 干姜(30)
服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風寒感冒——胃腸感冒——小兒食積外感——平胃散證:
癥狀:腹脹納差,口臭苔厚膩,大便黏膩,怕冷,咳嗽,鼻流清涕。
分析:胃腸素弱,飲食不節(jié),正氣內(nèi)斂,衛(wèi)外失司,因而感冒;胃腸素弱,外感之后,復進肥甘厚膩,以致食積。治法以消食化積為主,使內(nèi)無隱患,則正氣得以外出驅(qū)邪,外邪得散。
方劑:平胃散——蒼術30克 厚樸20克 陳皮20克 炙甘草10克
服法:煎湯溫服,日三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