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規(guī)劃官網,正重大公示—— 這一五年規(guī)劃,完整呈現(xiàn)太原歷史文化名城全貌,史跡、老街、古城等等一覽無遺。如何保護?如何規(guī)劃?
保護“三山環(huán)抱、汾水中流、三城更迭”的城址總體環(huán)境格局。
維護太原“中原北門鎖鑰”的地貌特色。控制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將南部地區(qū)作為城市未來發(fā)展主要方向。
保護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嶺山、系舟山和太原東山、西山構成的“幾”字形的山系形態(tài)。
維護和挖掘汾河作為太原母親河的文化內涵。保護太原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汾河的形態(tài)及格局,傳承汾河作為城市發(fā)展之源的歷史文化價值。
汾河城區(qū)段,以現(xiàn)狀汾河公園為基礎南北延伸,建設 100 米寬的綠化帶,13 條邊山支河規(guī)劃建設 30 米寬的綠化帶,形成良好生態(tài)廊道和水體景觀。
保護懸甕山、汾水、晉水構成的晉陽古城山水合抱的城址環(huán)境。
加強對晉陽古城西部葦谷山、蠶石山、尖山、象山、 懸甕山、天龍山、臥虎山、龍山、太山、嬰山、蒙山等構成晉陽古城的“太原西山”的山體保護與綠化建設,嚴禁煤礦開采等破壞自然地貌的行為。
南峪、黃蘆峪、柳子峪、馬房峪、明仙峪、風峪、開化峪、冶峪、西峪等“西山九峪”,加強生態(tài)植被恢復。對沿峪河流進行污染治理,整治沿岸環(huán)境,增加沿河綠化。
保護和恢復晉水源頭三泉即難老泉、善利泉、魚沼泉,保護恢復智伯渠。保護晉陽古城遺址北界河風峪沙河的形態(tài)和格局。
嚴格控制晉陽古城西邊界至西山之間的建設強度,保持視線開敞。
嚴格保護與太原府城的城西水系關系密切的北沙河、南沙河形態(tài)和格局。
保持其與府城城西水系的貫通, 形成太原府城防范東部山洪的重要生態(tài)通道。
保護東山雙塔寺形地貌特征,控制形成東山雙塔與太原府城之間的視線通廊。
依托迎澤大街,建立聯(lián)系東西山與太原府城之間的視廊通道。
保護迎澤大街兩側歷史建筑,引導迎澤大街兩側形成連續(xù)節(jié)奏的界面。
太原府城歷史城區(qū),是指明清太原府城城墻所圍合的區(qū)域,其范圍東起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南起迎澤大街,北至北大街,總面積9.6平方公里。
劃定2處歷史文化街區(qū):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qū)和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qū)。
劃定 8 處歷史文化風貌區(qū)——
文廟~文瀛湖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督軍府~鐘樓街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城西水系歷 史文化風貌區(qū)、迎澤大街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和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清真寺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天主教堂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拱極門歷史文化風貌區(qū)。
保護太原府城歷史城區(qū)內的 17 項(77 處)歷史建筑,并劃定保護范圍。
搬遷占據文物古跡的單位,包括城隍廟鐘樓內的太原印刷廠、普光寺內的西輯虎營小學。
合理增加歷史城區(qū)內公共綠地、城市道路廣場、停車場及文化、衛(wèi)生設施以及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擴大城西水系、西北城墻遺址沿線綠化用地,在明府城各城門樓、角樓位置,增設街頭綠地。拱極門周邊,增加綠化廣場用地。通過加強綠化,改善萬壽宮巷、侯家巷、文津巷、海子邊東街等道路沿線景觀,建成串連各文物古跡景點和城西水系的旅游線路。
調整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原有工業(yè)用地為文化娛樂用地,引進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局部增加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qū)內科研辦公功能局部調整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范圍西側五一路(新民北街府東街路段)道路紅線至 35 米,東三道巷西側永定路道路紅線至10 米。
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qū)范圍內,新開辟道路,避讓歷史上面粉廠鐵路專用線等歷史遺跡。
歷史文化街區(qū)、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內,積極鼓勵自行車和步行交通, 避免引入大量機動車交通,形成帽兒巷、靴巷、狄梁公街三條步行街。
對勾勒出宋代太原府城的北、東、南三面城垣范圍的城西水系、后小河街、東輯虎營街、上肖墻,以及柳巷、棉花巷的十數株古槐樹等要素進行標識,保護古槐樹生長環(huán)境。
按照文物保護要求——
保護拱極門城墻遺址,建設拱極門主題公園。圍繞太原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 在五一廣場建設首義門遺址的標志物。
保護和恢復城西水系,連通森林公園――動物園――飲 馬河――西海子――南海子――迎澤公園這一系列水面。城西水系及西北城墻遺址,共同建設城墻遺址公園。
在原各城門與角樓位置開辟小片公共綠地,局部地段建設城墻遺址公園及廣場。 通過街道小品、鋪地等設計,標識宋太原城、明晉王府城、宮城、清太原城內舊滿城歷史邊界意向。
重點保護羊市街-鐘樓街-橋頭街-上馬街、帽兒巷等構成明清太原府城十字軸線格局的傳統(tǒng)街巷。
嚴格保護上述街巷走向、寬度、名稱。整體保護并恢復上述路段的傳統(tǒng)風貌,控制沿街傳統(tǒng)街巷界面的尺度。
重點保護位于歷史文化街區(qū)內的歷史街巷,包括位于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qū)內反映晉王府到精騎營城市功能變遷的精營東二道街、精營東邊街、校場巷、精營南橫街、南華門東二條、前雙龍巷、后雙龍巷、精營中橫街,位于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永興路。
重點保護文物古跡集中成片區(qū)域周邊的歷史街巷,包括位于精營西邊街民居兩側的精營西二道巷、精營中橫街、精營西邊街,位于文廟西側的狄梁公街。
嚴格保護上述街巷走向、寬度、尺度、名稱等。
恢復位于鼓樓街南側已經完成拆遷地段內剪子巷、大水巷傳統(tǒng)街巷的走向、寬度、尺度、名稱。
除現(xiàn)狀(包括已批待建)高層建筑外,太原府城范圍內整體控制建設高度,原則上新建建筑以多層為主, 不高于 6 層(建筑高度控制在 20 米以下)。
歷史遺留項目、民生項目以及迎澤大街、北大街、建設路、新建路、府西街、府東街兩側,在符合歷史文化街區(qū)、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文物古跡、歷史建筑風貌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可在沿街范圍內適度建設高層建筑,具結合該地塊城市設計或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要求確定。
優(yōu)先改造位于南華門、東三道巷兩處歷史文化街區(qū)內、位于文廟-文瀛湖歷史文化風貌區(qū)內、位于城西水系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水系西側的高層建筑。
明太原縣城城垣及護城河遺址所圍合的區(qū)域,其范圍北起北外環(huán)路南側道路紅線,南至南外環(huán)路以南 60 米(包括龍?zhí)鞆R),西起西外環(huán)路西側65 米,東至東大街與城東田間路交口以西 80 米,面積約 118 公頃。
重點保護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北后街、 東橫街、倉巷等 7 條歷史街巷。保護這些街巷的位置、寬度、街道建筑尺度、街巷名稱,并恢復沿街建筑的傳統(tǒng)風貌。
保護東便巷、達道巷、西巷、賈家巷、西寺巷、高燕巷、一人巷、大馬道、西便巷、傅家門道、高家巷、朱家巷、城隍廟街、上香道、郭家圪垛、馬圈巷、王家大門等 17 條巷道的街巷位置、名稱。
禁建區(qū):包括明太原縣城護城河遺址以及歷史城區(qū)東南隅金牛湖歷史水面周邊 10 米范圍內。
該地段內,嚴禁新建、擴建活動,嚴格控制該范圍內原有建筑的改建工程,逐步遷移該范圍內的建筑物。
一層為主建筑區(qū):指位于明太原縣城歷史文化街區(qū)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地段。
該地段內,應嚴格保護各級文物 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歷史建筑和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其他傳統(tǒng)建筑的外觀風貌,其他現(xiàn)代建筑在改造或重建時高度以 1 層為主。
二層為主建筑區(qū):指明太原縣城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控制地帶內除禁建區(qū)之外的區(qū)域。
該地段內建筑的改造、改建,其高度以 2 層為主,同時還應滿足該地段內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對周邊環(huán)境的建筑風貌控制要求。
控制和逐步調整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范圍內與歷史保護相沖突的土地使用功能。近期遷移對遺址環(huán)境有不利影響的磷肥廠、碳黑廠、僑友化工廠。
嚴格控制晉陽古城保護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的新建、擴建,統(tǒng)籌安排農村居民的就業(yè)技能培訓和生活保障, 逐步將農村人口向晉源新城區(qū)疏解,降低遺址保護范圍以內的人口密度。
嚴禁新建公路、鐵路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干管穿越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范圍。
在歷史城區(qū)周邊環(huán)境范圍內進行建筑活動,應注重保持遺址區(qū)與西山山體之間的通視走廊;并應在建筑色彩、體量及形式方面,注意與歷史城區(qū)周邊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晉祠南北兩側規(guī)劃建設用地,以低層建筑為主,新建建筑的外觀風貌與晉祠歷史環(huán)境應協(xié)調。
西山山前景觀路與西山山體之間的規(guī)劃建設用地,以低層建筑為主,保證西山山前景觀路與西山山體之間的通視要求。
晉陽古城南側的晉源新城區(qū)內,以低層、多層建筑為主。其中,新晉祠路以西的規(guī)劃建設用地,禁建高層建筑;新晉祠路以東的規(guī)劃建設用地,在不破壞晉陽古城整體風貌前提下,具體建設高度結合該地塊城市設計要求確定,但最高不得超過 80 米。建筑色彩,應以淡雅灰色調為主,與晉陽古城遺址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包括位于太原府城歷史城區(qū)內的南華門歷史文化街區(qū)、東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明太原縣城歷史城區(qū)內的明太原縣城歷史文化街區(qū);以及兩個歷史城區(qū)之外的太原礦機宿舍歷史文化街區(qū)、太重蘇聯(lián)專家樓歷史文化街區(qū)。
北起精營東二道街,南至府東街,西起五一路,東至校場巷、東華門街、雙龍巷、東肖墻,總面積 26.88 公頃。
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11.23 公頃(南片9.38 公頃、北片 1.85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15.65 公頃。
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筑高度應按傳統(tǒng)風貌建筑原高度控制,改建建筑高度以一層為主(檐口高度 不超過 5 米),不超過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9 米), 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為四層 (15 米)以下。
精營東二道街、精營東邊街、校場巷、前雙龍巷、后雙龍巷、精營南橫街、精營中橫街、南華門東二條街,應嚴格保持現(xiàn)有街巷寬度和沿街建筑高度。
北起東二道巷,南至東三道巷,西起永定路,東至太原市中心醫(yī)院宿舍。總面積 1.99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1.17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0.82 公頃。
現(xiàn)狀,保留有民國及解放初期的街巷格局、成片的民居院落及建筑風貌,體現(xiàn)太原民國及解放初期傳統(tǒng)居住生活面貌。
保持沿東三道巷兩側服務于周邊街坊的餐飲、百貨等小型商業(yè)功能,保持該街坊寧靜、平和的宜居氛圍。
建筑高度,應按傳統(tǒng)風貌建筑原高度控制, 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以一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5 米) 為主,不超過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9 米)。
保護范圍界線,北起北外環(huán)路南側道路紅線,南至南外環(huán)路以南 60 米(包括龍?zhí)鞆R),西起西外環(huán)路西側 65 米,東至東大街與城東田間路交口以西 80 米, 面積 118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19.7 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98.3 公頃。
在保持傳統(tǒng)居住、社區(qū)公共服務、商業(yè)功能基礎上,鼓勵發(fā)展與歷史文化展示、旅游服務相關的產業(yè)。商業(yè)功能,應主要控制在古城十字街兩側, 業(yè)態(tài)以為當地居民服務的百貨、副食、生活服務設施為主,鼓勵引入與保護、展示、傳承地方傳統(tǒng)文化相 關的功能。十字街背后的街坊片區(qū),保持傳統(tǒng)居住功能。
核心保護范圍內,改建建筑高度以一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5 米) 為主。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嚴控新建、擴建,新建、改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以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9 米)為主,同時還應滿足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對周邊環(huán)境的控制要求。
嚴格保護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 街、倉巷、北后街、東橫街傳統(tǒng)街巷的尺度、格局。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享堂路,東至規(guī)劃路,北起澗河路,南至規(guī)劃路。面積,約 21.1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7.23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13.87 公頃。
對 21 幢 50 年代所建住宅建筑,以歷史建筑的保護方式進行保護,保護建筑外觀形式。在不影響整體結構安全和穩(wěn)定的前提下,根據建筑內部功能需要,可進行適當的改造或對內部空間進行局部的適當整合。
保留核心保護范圍內 50 年代的禮堂以及 70 年代的籃球場等居住附屬服務設施。在條件成熟時,拆除 50 年 代住宅院落中插建的后期住宅樓,恢復 50 年代小區(qū)環(huán)境。
注重保持街區(qū)完整性,禁止城市道路的穿越。
核心保護范圍,改建建筑高度以低層為主,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2 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多層為主,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不超過六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20 米) 。
西起,前進路。東至,太重一中西界。北起,宿舍區(qū)、子弟小學北界。南至,西礦街。總面積,7.21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2.99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4.22 公頃。
是新中國“一五”時期,太原建設的蘇聯(lián)專家生活區(qū)的典型。
功能定位,以居住為主的街區(qū)。
核心保護范圍,改建建筑高度以低層為主,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2 米)。建設控制地帶,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以多層為主, 不超過六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20 米) 。
劃定八片歷史文化風貌區(qū),作為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擴展與補充。
保護范圍界線,位于府城東南角,北起橋頭街、上馬街,南至起鳳街、五一東街,西起柳巷,東至新城北街。總面積,89.63 公頃。
保持狄梁公街、文廟巷沿街傳統(tǒng)街巷格局及沿街傳統(tǒng)建筑尺度。
調整海子邊東街、萬壽宮巷、文津巷、侯家巷沿街用地功能,整治沿街界面,控制沿街 10 米范 圍內形成綠帶;連接文廟―崇善寺―皇廟-基督教堂 -皇華館民居-文瀛湖-純陽宮—五一廣場(首義門)—山西大學堂舊址,形成連續(xù)步行路徑。
保護府城羊市街-上馬街的東西軸線。沿羊市街-上馬街控制,形成傳統(tǒng)街巷界面尺度。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兒童公園(文瀛湖)范圍內,不再實施新建、 擴建項目。
保護范圍界線,位于府城中部。北起,東輯虎營。南至,鐘樓街。西起,通順巷。東至,柳巷北路。總面積,30.32 公頃。
在條件成熟時,遷出督軍府行政單位,轉變其行政辦公功能為文化展示功能。
進一步強化鐘樓街、鼓樓街、帽兒巷等街巷的傳統(tǒng)商業(yè)功能,保護傳統(tǒng)業(yè)態(tài)(老字號)。
保護帽兒巷、靴巷的傳統(tǒng)街巷格局和尺度。恢復府城羊市街-鐘樓街-橋頭街-上馬街的沿街街巷建筑尺度。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不超過三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2 米)。
保護范圍界線,北起北大街,南至迎澤大街,西起新建路,東至綠柳巷、坡子街、南海街。總面積,120.78 公頃。
城西水系黑龍?zhí)抖?、南海子段沿水?20 米范圍,控制為城市公共綠地。飲馬河、西海子段沿水系 10 米范圍,控制為城市公共綠地。增種樹木, 完善步行道,形成完整沿河景觀。
增加新建路沿線文化設施用地和綠地廣場, 結合市政府外遷,將現(xiàn)市政府轉為市民活動中心;整合新建路沿線公共空間,整治新建路沿線立面。
增加通往城西水系公園的通道,在黑龍?zhí)抖挝鱾龋?/span>要求控制有 3 處以上開放通道,每處通道寬度不得小于 50 米,并注意展示城墻遺址;黑龍?zhí)稏|側,保留沿東三道巷通道;飲馬河、西海子、南海子西側,共控制 3 處開放通道,每處通道寬度不得小于 30 米, 并注意展示城墻遺址;東側控制 4 處開放通道;保持水系南北貫通。在各個水系路段與城市道路相交處,布置街頭綠地和街邊廣場,增強古城歷史水系和外圍環(huán)境的交通聯(lián)系與視覺聯(lián)系。
保護范圍界線,北起后鐵匠巷、起鳳街、五一東街,,南至迎澤大街,西起新建路,東至建設路。總面積,93.66 公頃。
集中體現(xiàn)新中國太原城市建設成果, 是太原城市自府城向外拓展、跨越汾河的重要通道,是太原二十世紀文化遺存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帶。
保留有財貿大樓、迎澤賓館西樓、太原工 人文化宮、火車站等歷史建筑以及五一廣場一帶重要的歷史事件發(fā)生地。是太原公共建筑集中區(qū),太原現(xiàn)代城市建設歷史的標志性地帶。
嚴格保護迎澤大街兩側的歷史建筑,包括財貿大樓、迎澤賓館西樓、太原工人文化宮、火車站,。對上述建筑的外觀,予以嚴格保護,并對近年來不恰當的外觀修飾進行矯正,恢復其原貌。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五一路,東至面粉二廠廠界,北起國民師范舊址、太原工程隊舊址,南至小東門街。總面積,13.30 公頃。
保留有文物保護單位山西國民師范革 命活動舊址、文物單位工程隊舊址、面粉二廠內的歷史建筑、以及具有保護價值的近現(xiàn)代建筑機床廠宿舍。
是太原近代文化教育和工業(yè)發(fā)展在府城空間范圍內的縮影,是當前府城內僅存的教育建筑和工業(yè)建筑集中連片的風貌區(qū)。
完整保留面粉廠廠區(qū)范圍的總體格局。 重點保護面粉二廠作為近現(xiàn)代工業(yè)建筑、 廠房遺存的特征,保護庫房、車間等具有鮮明工業(yè)建筑風貌特征的建筑,同時保護有價值的廠區(qū)格局和環(huán)境要素,完整保留并展現(xiàn)面粉制作、儲存、運輸等全部流程。
保留現(xiàn)存的歷史上面粉廠鐵路專用線歷史遺跡,在現(xiàn)狀面粉廠西側形成綠化帶,連接太原革命歷史陳列館(山西國民師范革命活動舊址)、工程隊 舊址和機床廠宿舍。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解放路,東至開化寺南街,北起開化寺街,南至棉花巷。總面積,6.68 公頃。
條件成熟時,調整開化寺民居北側及西側用地功能,打開面向開化寺街的沿街界面,加強開化寺街民居院落的保護修復,增加街頭綠地和公共活動空間。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肖墻路東側規(guī)劃路,東至五一路,,北起北大街,南至壩陵北街。總面積,14.66 公頃。
調整拱極門城墻南側用地功能,建設城墻遺址公園,整治北大街、五一路沿街界面;恢復傳統(tǒng)民居特色風貌以及傳統(tǒng)街巷界面尺度。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
保護范圍界線,西起解放路,東至永定路,北起東三道巷,南至城坊東街。總面積,12.07 公頃。
保留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 修道院、圣女堂,體現(xiàn)清代至民國太原府城宗教文化和風貌的重要地段。
功能定位,以宗教活動、文化展示、城市休閑等為主的重要歷史地段。
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不超過四層(檐口高度不超過 15 米)。
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534 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
晉祠、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竇大夫祠、天龍山石窟、王家峰墓群、狐突廟、凈因寺、清源文廟、不二寺、明秀寺、多福寺、永祚寺、婁煩 古城遺址、古交遺址、帖木兒塔、崇善寺大悲殿、大 王廟(無量殿)、唱經樓、晉源阿育王塔、晉源文廟、清徐堯廟、辛莊開化寺、古交千佛寺、太原純陽宮、太原文廟、太原大關帝廟、太山龍泉寺、前斧柯懸泉 寺、太原清真寺、太原天主教堂、山西大學堂舊址、中共太原支部舊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 處,包括——
孟家井瓷窯遺址、東太堡遺址、嚴香寺等。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55 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33 處。保護太原市文物單位, 317 處(其中市區(qū) 278 處)。
限期拆除不二寺、明秀寺、清泉寺、清徐堯廟、辛莊開化寺、壽寧寺、南肖墻關帝廟各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現(xiàn)存與文物整體風貌不協(xié)調的建筑。
規(guī)范晉祠、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永祚寺、南十方院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和旅游活動,加強管理,避免對文物建筑造成不良影響。
遷移壓占晉陽古城城墻遺址、建筑基址的古城營村、南城角村房屋建筑。
劃定西山地下文物埋西藏,其范圍南起姚村,北至呼延村,東臨汾河,西沿西山一帶。面積,366km2。
劃定東山地下文物埋西藏,其范圍南起武宿,北至河底、西堰村,東至東山淺山地區(qū),西至上蘭村、南塢城村。面積,約89km2。
地下文物埋西藏保護界線范圍內——
道路交通建設、市政管線建設、房屋建設以及農業(yè)活動等,不得危及地下文物的安全。
建設工程,必須經過考古調查勘探,建設單位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同意建設證明文件,方可取得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
經考古調查勘探,地下確有文物遺存的,應當先期申請進行與工程范圍相應的考古發(fā)掘。
保護歷史建筑包括 20 世紀遺產等重要保護內容), 合計 57 項、211 處。
對明太原縣城北大街西側關帝廟、西大街北側隆恩寺的建筑遺構進行搶救性保護。
保護列入國家、省、市級名錄的 49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總體方針。
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fā)掘、記錄、整理、登記,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搶救性保護拔花花、劉家堡點燈山、太原面食、曲繡 4 項已經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籌建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在有條件的區(qū)、縣(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
建立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傳統(tǒng)面食制作技藝、老陳醋釀制技藝(美和居)、郭杜林晉式月餅制作技藝、六味齋醬肉傳統(tǒng)制作技藝、清徐彩門樓文化、磚雕、琉璃燒制技藝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yè)基地,使之成為文化產業(yè)新的增長點。
另外,公示征求意見稿,還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展示與利用”、 “規(guī)劃實施與管理” 等章節(jié)。
來源公眾號山西青年報新聞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