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牛郎織女故事的天文學(xué)淵源,揭示了這一故事與七夕之間關(guān)系的來歷,并證明七夕原本完全是一個農(nóng)時節(jié)日,無關(guān)乎愛情與婚姻,更非什么中國的情人節(jié)。
[關(guān)鍵詞]七夕;牛郎織女;農(nóng)時節(jié)日
一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中國乃至東亞各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被民俗學(xué)者譽為中國四大傳說之一。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古時候有一個善良的小伙子叫牛郎,從小沒有父母,家里很窮,天上的七仙女可憐他,就下凡到人間跟他成了夫妻,夫妻倆男耕女織,恩恩愛愛,小日子過得很美滿。王母娘娘聞知七仙女私自下凡,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把正在織布的七仙女擄回天上。牛郎聞知,用擔(dān)子挑起自己和七仙女的兩個孩兒,披上老牛的牛皮,騰云駕霧,在織女后面追。眼看就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簪子,在牛郎眼前劃了一道,一條煙波浩淼的大河橫在牛郎面前。從此之后,牛郎和織女,一個在河?xùn)|,一個在河西,“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在每年的七夕這一晚,才能相會一次。王母娘娘畫出的大河變成了天上的銀河,而牛郎和織女則變成了銀河兩邊的兩顆星星。牛郎在河?xùn)|,他的兩邊對稱地有兩顆較暗的星,則是他挑著的一對兒女??椗诤游鳎彩且淮髢尚∪w星,三星組成三角形,正像紡車的形狀。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如此動人,這個故事的流傳又是如此久遠,而且,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個故事把人間的悲歡離合和天上的星象聯(lián)系起來,透露出一種其他民間故事所沒有的神秘氣息和傳奇色彩。因此,這個故事自古以來就引來學(xué)者的好奇,近世以來,更有中外學(xué)者為探究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作了不少文章,但這些文章對于這個故事的起源的解釋,皆難愜人意。這些文章大致把這個故事的起源歸因于古人的耕牛崇拜、蠶桑崇拜或者星辰崇拜,甚至有日本學(xué)者因為故事的發(fā)生地點是在銀河邊上,因此說這個故事起源于古人的河神崇拜,可謂善于聯(lián)想。且不說所謂耕牛崇拜、桑蠶崇拜、星辰崇拜等等本身可能就是現(xiàn)代人對于古人的無中生有的想象,這些解釋尤其不能讓人滿意的一點是,他們都無法解釋,為什么偏偏是七月七?古人為什么要把牛女故事跟七夕聯(lián)系起來?就算古人果真崇拜耕牛、桑蠶以及星辰,就算牛郎織女故事果真源于諸如此類的崇拜,可是古人為什么只有到了七月七這天才崇拜呢?實際上,這些學(xué)者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能夠證明古代七夕民俗中有耕牛、桑蠶崇拜的材料。七夕民俗中諸如乞巧、浮瓜等等事項,與耕牛、桑蠶毫不相干。而且,這種解釋更沒有說明,古人為什么把人間兒女的愛情故事和天上的星辰聯(lián)系起來,也沒有說明,為什么在滿天繁星中,古人偏偏選中這兩顆星而不是別的星星。
且近來因為受西方情人節(jié)的影響,有一班憂國憂民的民俗學(xué)者和一些心思活絡(luò)的商人,也開始打起中國情人節(jié)的主意,因為背后有牛郎織女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依托,因此,七夕就被那些人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近年來七夕這個本來久已被國人冷落的節(jié)日好像突然熱鬧起來了,而七夕作為中國情人節(jié)的這個說法好像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君不見乎,前不久那個以民族風(fēng)情和小資情調(diào)聞名于世的高原小城麗江,還打出招牌說要跟雅典城聯(lián)合,讓歐羅巴的愛神維納斯和東方的仙子織女結(jié)成姐妹,共同把麗江城打造成東方的情人天堂,把中國的七夕打造成中國的情人節(jié)。一年當(dāng)中,多過幾個情人節(jié),自然不是壞事,這個世界上,多點柔情蜜意,多幾個神仙眷屬,總強過到處是硝煙彌漫的敵意。因此,把七夕當(dāng)成情人節(jié)來過,沒有人會愚蠢地表示反對。但是,把七夕當(dāng)成情人節(jié)來過是一回事,本來的七夕究竟是不是情人節(jié)則是另一回事,游戲紅塵的癡男怨女不妨將錯就錯,及時行樂,學(xué)術(shù)卻是以求真為唯一的志業(yè),在當(dāng)下的情勢之下,七夕的來歷,真還是一個迫切需要追問的學(xué)術(shù)問題。
二
牛郎織女的名字,《詩經(jīng)》時代的詩人們就已經(jīng)形諸歌吟。只是那時候的牛郎,還不叫牛郎,而叫牽牛,《詩經(jīng)·小雅》中的《大東》,是一則征夫之歌,一個久離家園的西周男子,黌夜行腳,舉目四顧,銀漢橫斜,繁星滿天,在詩中一口氣給我們報出了6個星星的名字:
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詩中的漢即銀河,而織女、牽牛、啟明、長庚、天畢、箕、斗都是星名。可見早在西周時期,那兩顆星星就獲得了織女和牽牛的名目了。而且,詩稱織女“不成報章”,又謂牽?!安灰苑洹保梢姰?dāng)時民間已把織女星想象成了一個紡線織布的女子,牽牛星想象成為一個牽牛拉車的牽牛郎,而且,織女和牽牛并舉,也隱隱流露出兩者之間脈脈相望的關(guān)系??梢韵胂螅谶@首詩歌被形諸筆墨之前,可能早就有關(guān)于牽牛織女的故事流傳民間了。
但從這首詩中,我們無法找到牽牛和織女與七月七關(guān)聯(lián)的線索。七月七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古人對星象的關(guān)注,也主要是源自星象對于時令的標(biāo)示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應(yīng)該到華夏先民的時間知識或者說歲時知識中去尋找七月七與牽牛織女星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古人務(wù)農(nóng),甚重農(nóng)時,《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一篇最古老的華夏時間知識文獻,其中系統(tǒng)記載了古人的農(nóng)時知識,詳細敘述了夏歷一年十二個月中的農(nóng)事活動以及與不同時令對應(yīng)的物候、氣象和星象。其內(nèi)容和作用,就相當(dāng)于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在《夏小正》的七月和十月記事中都提到織女星,十月與我們的話題無關(guān),撇開不談,且看其七月怎么說:
七月,秀雚葦。貍子肇肆。湟潦生蘋。爽死。荓秀。漢案戶。寒蟬鳴。初昏,織女正東向。時有霖雨。灌荼。斗柄懸在下,則旦。
其中,“秀雚葦”、“貍子肇肆”、“湟潦生蘋”、“爽死”、“荓秀”、“寒蟬鳴”、“灌荼”所言皆為七月物候,“時有霖雨”,言氣象,而“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向”、“斗柄懸在下,則旦”則言星象。
“漢案戶”,漢謂銀河,銀河橫斜,隨星空而回旋,一年當(dāng)中的不同時間,銀河的走向各不相同,古人因此根據(jù)銀河的走向判斷時節(jié),當(dāng)看到銀河從南到北橫亙夜空,銀河的下端正好對著門戶的時候,古人就知道,到了七月了,該是夏去秋來的時候了。
“斗柄懸在下”,斗指北斗,上古時期,北斗七星靠近北極,璀璨的北斗星回旋于天,就像一個指針,向大地蒼生肇示著歲月的流逝。故《史記·天官書》說:“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xiāng)。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皆系于斗。”一方面,由于地球的公轉(zhuǎn),一年當(dāng)中,斗柄隨季節(jié)的輪回而指向夜空的不同方向,因此,在夜晚的同一時刻仰觀斗柄的指向,可以判斷季節(jié),另一方面,隨著地球的自轉(zhuǎn),斗柄在一夜當(dāng)中也隨時辰的流逝而回旋,因此在一年的特定季節(jié),觀察斗柄的指向可以判定時辰,“斗柄懸在下,則旦”即謂此,意味到了七月,夜里只要看到北極的斗柄垂下來指向北方(下),就知道天該亮了。或者反過來說,如果在拂曉前看到北斗的斗柄垂向北方,就知道該是初秋的七月了。
大概是因為七月處在夏秋之交,因此在時令上特別重要,因此,《夏小正》的作者對于七月的天象言之特詳,除了銀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刻意提到織女星象,而正是這條關(guān)于織女星的記載,再清晰不過地向我們透露出牛郎織女與七夕之間關(guān)系的消息??椗怯梢淮蠖∪w星星組成,其中織女一星為0等星,為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星。并且,由于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shù)的月份都看得見,因此,高懸天頂、璀璨奪目的織女星肯定早就引起古人的注目,并根據(jù)它的方位變化作為觀象授時的依據(jù)之一。而根據(jù)天文學(xué)者的推算,《夏小正》時代七月份的黃昏,織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當(dāng)中的最高點,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頂?shù)牡胤?,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顆皎潔的明星,正處在人們的頭頂上。織女三星成三角形排列,“織女正東向”的意思是指由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捌咴隆趸瑁椗龞|向”,每當(dāng)黃昏之后,農(nóng)人們仰望頭頂?shù)囊箍?,總會看到明亮的織女星最先出現(xiàn)在深邃的天幕上,散發(fā)著柔和的星光,由兩顆較暗淡的小星形成的織女星開口朝向正東,便知道七月到了,秋天來了,該是準備收獲的時候了。
織女星朝向東方,東方是什么呢?《夏小正》沒說,但古時候的人們只要抬頭看去,就會一目了然,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方稍偏南的地方,在“河漢清且淺”的東岸,不是別的,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只能在七夕一會的牽牛星。牽牛和織女分居銀河兩岸,到了初秋夜晚,由于銀河正好轉(zhuǎn)到正南北的方向,直直地穿越頭頂?shù)囊箍眨虼?,這個時候,分居河兩岸的牽牛和織女正好一東一西,隔著銀河,遙遙相望。說到這里,牛郎織女的故事不是呼之欲出了嗎?七月黃昏,夜空中這種銀河直貫?zāi)媳?、織女高懸天頂、牛女相映成輝的的景觀肯定給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象自然就是從這種天象演繹而來。
我們甚至可以由《夏小正》關(guān)于織女星象的記載,根據(jù)歲差原理,大致推算出牽牛織女故事起源的時間。陳遵媯《中國天文學(xué)史》有《〈夏小正〉星象》一節(jié),專論《夏小正》星象紀事的年代,綜合關(guān)于《夏小正》各條星象紀事的推算,他認為“這些紀事,可以說都是表示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星象”。(陳遵媯,1984:690,692)而這正是古史傳說的夏代,正跟《夏小正》之名吻合。由此可見牛郎織女故事之源遠流長。
但故事還沒有到此為止。上面的這一番分析,只說明古人為什么會在七月關(guān)注牽牛和織女,足以把牽牛織女的故事和七夕聯(lián)系起來。但是,在滿天繁星中,織女和牽牛同其他星星一樣,除了亮一些之外,在造型上并無特異之處,它們的形象造型和構(gòu)圖并不足以讓人們把它們與織女和牽牛之間發(fā)生聯(lián)想,那么,古人為什么單單對這兩個星象情有獨鐘,替它們命名,賦予它們?nèi)烁窈凸适履??也就是說,為什么他們要把其中的一顆想象為紡織娘并命名為織女,把另一顆想象成牽牛郎并命名為牽牛?
命名源于意義,人們對事物的命名,基于這個事物對他的意義,而輝映夜空的星象,對于人間的意義,主要是在于其授時功能,即作為時間標(biāo)示的作用。星空迷離而邈遠,人類之所以仰望星空,首先是因為斡旋天幕的群星,昭示著時間的流逝和季節(jié)的輪回,也標(biāo)志了節(jié)令的轉(zhuǎn)換和農(nóng)時的早晚,因此,星象對于古人的意義,主要在于其時間性?!兑讉鳌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堯典》所謂“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皆謂此意。此理古今中外皆然。希伯來人的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記》說,上帝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萬物之后,就在天上布置群星作為劃分歲月時日的依據(jù),“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做記號,定節(jié)令、日子、年歲,并要發(fā)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可見,希伯來人也是從時間性角度認識和理解星空的。名本乎義,星象因時取義,故由時得名。明乎此理,則應(yīng)該從星象和農(nóng)時的關(guān)系入手,探究牽牛和織女的來歷。
如上所述,在《夏小正》中,“織女正東向”,和牽牛隔河相望,是七月到來的標(biāo)志。七月處夏秋之交,一入此月,則暑氣漸消,涼風(fēng)乍起,天氣開始變涼,這個時候,女人就要開始忙碌了,紡線織布,準備寒衣,迎接即將到來的肅秋和嚴冬?!对娊?jīng)·豳風(fēng)·七月》開篇就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就道出了此意:“七月流火”,黃昏時候,大火星開始向西方地平線墜去,表明秋天開始了,“九月授衣”,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該是紡織娘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七月》通篇皆言時令,它其實就是周代豳地流傳的農(nóng)時歌謠,而此詩起首就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引出,并諄諄告誡,“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表明這首詩就是一首流傳于紡織娘之口的歌謠,詩中又說“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女子的唇吻聲腔猶然在耳,可見此詩出自女性之口,謳歌的主要是女子一年到頭的勞作和悲歡。詩的前三章,都是以“七月流火”起興,表明這首歌很有可能就是古時候的織婦們在七月螢火明滅的夜晚,在燦爛的星光下,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fù)吟唱的。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伴隨著七月的紡織娘唱歌,還有那些天生會彈琴的秋蟲,《七月》中的紡織娘唱道:“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薄八贵笔且环N蚱蜢,“莎雞”不是雞,是紡織娘,“蟋蟀”就是促織,紡織娘和促織一般人往往不加分別,這里我們也不需要嚴加辨別。這些卑微的生命,潛隱于草柯土塊間,尤其是蟋蟀,整個夏天都無聲無息,人們幾乎忽視了它們的存在。但是,一入秋天,它們就開始了天籟的鳴唱,而且隨著天氣漸冷,它們?yōu)榱巳∨?,逐漸偎近人的居屋?!捌咴略谝啊保咴麻_始在野外遠遠地自在放歌;“八月在宇”,八月已經(jīng)來到了屋檐下唱起夜曲;“九月在戶”,九月就進了人家的門戶殷勤弦歌了;“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嚴冬來臨,蟋蟀已經(jīng)登堂入室蟄伏過冬了。這些秋蟲的歌聲陪伴著紡織娘的勞作一起興歇,一往情深地為紡織娘的夜歌伴奏,因此,它們也就獲得了促織和紡織娘的雅號。緯書《春秋考異郵》稱:“立秋趣織鳴,女功急趣之。”《易緯通卦驗》也說:“蟋蟀之蟲,隨陰迎陽,居壁向外,趣婦女織績,女工之象。”就一言道破促織得名的緣由。“促織鳴,懶婦驚”,諸如此類的諺語一直流傳在民間。秋夜的蟲唱,正如閨中的夜作、天上的織女一樣,也曾引起古代詩人無邊的惆悵。“秋風(fēng)嫋嫋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保菪荨栋桌偽韪柙姟罚┢咴率几璧捏氨环Q為促織、紡織娘,也足以證明七月是女工夜績的月份,從而說明織女星得名之緣由。
說到這里,有人或許會問,我們談的原是七夕,而上面喋喋談?wù)摰膮s只是七月,這一切,又與七月七這個特殊的時日何干?其實,七夕和織女的關(guān)系,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標(biāo)志秋季開啟、女工伊始的日子,是根據(jù)物候和星象確定時令,其來歷肯定可以追溯到成文歷法產(chǎn)生之前很久的史前時代,即觀象授時的時代。天文學(xué)家根據(jù)天文學(xué)的歲差原理推算,認為以織女作為七月星象的習(xí)俗可以追溯到距離現(xiàn)在五六千年之前,而這也就意味著,也許那個時候的華夏先民就已經(jīng)在講述著牽牛織女的故事了。這個時期,既然沒有成文歷法,因此,也不可能給這一天規(guī)定一個確切的日期,而只能在每一年夏秋之交根據(jù)天象和物候大致確定,因此,這個時候人們肯定已經(jīng)認識到織女星和促織的紀時作用,但肯定不會有七月七這樣一個日期,也不會有七夕的概念,當(dāng)然更不可能把織女和促織跟七月七聯(lián)系起來。只是后來隨著天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歷術(shù)的成熟,有了成文歷法,才可以用數(shù)字明確地標(biāo)定日期,這個節(jié)日才可能在歷書中被固定在一個確切的日期。直到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詩意才會和七月七這個特殊的日子建立起扯連不斷的因緣?,F(xiàn)存的史料也表明,七月七的字樣只有在東漢之后的文獻中才屢屢出現(xiàn),而七夕故事和詩歌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才豐滿起來。
七夕節(jié)乞巧風(fēng)俗,顯然就是源于其與入秋夜績、女紅勞作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xí)之。”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為牽??椗蹠埂窍?,人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yīng)?!逼呦χ螅瑡D女開始紡績裁衣,因此在這一天陳設(shè)針線,祈求心靈手巧,既是一種鄭重其事的儀式,也是一種勞作季節(jié)開始前的心理準備。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fù)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荊楚歲時記》說七夕乞巧時要“陳果瓜于庭中以乞巧”,此外,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晉代周處《周處風(fēng)土記》、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等皆記載有七夕乞巧陳設(shè)果瓜祭獻牽??椗牧?xí)俗。七夕何以必須陳設(shè)瓜果?有學(xué)者從瓜果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的詩句,說這種活動象征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這未免太“即空見色”,想入非非。其實,這種習(xí)俗并無什么神秘意味或象征意味。七夕之所以刻意陳設(shè)瓜果,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通“瓠”,即葫蘆,又云:“八月剝棗”,《七月》之詩旨在敘農(nóng)時,詩中特意提到食瓜、剝棗,可見我們的祖先自古就重視瓜、棗成熟的時令意義。七月之后,瓜果飄香,因此,婦女們于七夕聚會之際,陳設(shè)瓜果,作為祭祀牛、女的應(yīng)時之物。其實,這些瓜果名義上是供神,最后終究還是被聚會的人間兒女們自己享用了。正因為七夕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guān)聯(lián),因此,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說:“織女,天女也,主瓜果?!保ā堕_元占經(jīng)》引)則在古人心目中,織女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征。中國傳統(tǒng)星象圖中,在織女的東邊,牽牛星附近,有一組星的名字叫瓠瓜(即西方星圖中的海豚座),瓠瓜邊上還有一組更暗的星叫敗瓜,顯然也是古人用為瓜果成熟時節(jié)的時間標(biāo)志的,古人當(dāng)黃昏之際看到這個星象出現(xiàn)在頭頂時,就知道該是斷瓠剝棗的時候了,而敗瓜的意思大概是說,如果不及時采摘,瓜果就會頹敗腐爛。
三
在七夕故事中,織女和牽牛是密不可分的,以上我們說明了織女一名的來歷,那么,牽牛星又是由何取義,有何來歷呢?
牽牛之名,未見于《夏小正》,卻出現(xiàn)于華夏先民時間知識的另一個重要文獻《月令》之中?!对铝睢份d于《呂氏春秋》、《禮記》和《淮南子》等先秦兩漢文獻之中,其內(nèi)容和形式都與《夏小正》大同小異,也是按照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敘述每個月的天象、物候、農(nóng)功、儀式等等。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xué)體系中,把周天沿赤道附近的星帶分為二十八宿,即二十八個星象。一年當(dāng)中,隨著時間的流逝,二十八宿周回于天際,因此根據(jù)每天黃昏或黎明出現(xiàn)于正南方的星象,就可以了解時序之推移,《月令》于每個月皆記載其昏、旦中星(即黃昏和拂曉見于正南方的星),即此意。其中仲秋八月的黃昏中星就叫牽牛,“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觿中”。但是,此牽牛卻非彼牽牛,不是那個在銀河?xùn)|岸跟織女隔河相望的牽牛,而是指二十八宿的牛宿。
原來,銀河邊那個牽牛,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河鼓,《史記·天官書》說:“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其所謂牽牛,指二十八宿中的牽牛,而其所謂河鼓,才是銀河邊的牽牛,故《史記索隱》引《爾雅》說:“河鼓謂之牽牛。”《樂府詩集》錄有一首題為《東飛伯勞歌》的古歌辭,其首句即說:“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边@里與織女相提并論的“黃姑”顯然只能是牽牛,而詩稱之為“黃姑”,“黃姑”即“河鼓”之訛音。銀河邊的牽牛何以一星而二名,既謂之牽牛,又謂之河鼓,而牽牛之名又何以一名而二星,既指銀河邊的河鼓,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曾成為中國天文學(xué)史上一段不大不小的公案。
盡管各家對此現(xiàn)象的解釋各有千秋,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銀河邊的牽牛(即河鼓)才是真正的牽牛、最早的牽牛,先民們最早所關(guān)注的是這個牽牛。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亮度很低,一開始不會引起古人的關(guān)注,因此也不會獲得命名而被稱為牽牛,只是后來隨著天文學(xué)的發(fā)展,隨著二十八宿系統(tǒng)的建立,由于原先的牽牛星位置比較靠北,遠離天球赤道,而為便于觀察,二十八宿必須位于赤道附近,因此,后來的天文學(xué)家就在牽牛的南邊臨近赤道的星空中,找到另一組星并命名為牛宿,取代了原先的牽牛。而為了區(qū)別,原先的牽牛就被賦予了新的名字,因其所處的位置,近于星官圖三垣之一的天市垣,背靠天市左垣(城墻),前臨浩渺銀河(護城河),正處于扼守河津、護衛(wèi)天市的要塞重地,因此,就被視為守護天上城池的天兵將領(lǐng),故名之為河鼓?!皳艄钠溏M,踴躍用兵。”(《詩經(jīng)·邶風(fēng)·擊鼓》)鼓者,軍之號令也。河鼓的此種象征意義,《史記·天官書》言之甚明,“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焙庸臑樯蠈④姡^“左右將”,指分別一南一北夾持河鼓左右的左旗和右旗兩組星,實為上將河鼓麾下的左將軍和右將軍。
中國古代天文圖,在地成形,在天成象,在野象物,在朝象官,此種人間朝野文武一統(tǒng)星空的天官系統(tǒng),是中國古代一統(tǒng)江山的封建王朝在天上的投影,其產(chǎn)生不會很早,其基本定型則不會早于戰(zhàn)國時期,《史記·天官書》的星空體系其實就是綜合戰(zhàn)國時期天文學(xué)家所定星圖的產(chǎn)物。列星隨旋,四時流轉(zhuǎn),先民們對于星空的關(guān)注,首先為了觀象授時,因此,體現(xiàn)授時意義的星名肯定早于此類政治星官名稱,明乎此,可以推斷,河鼓之名肯定為后起,是戰(zhàn)國星官體系建立之后所改,牽牛才是其固有之名。
那么,銀河邊的這顆星何以被命名為牽牛呢?《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意為牽牛象征犧牲,犧牲指諸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天官書》所謂“牽?!保缸允嵌怂拗K?,但卻也足以表明,牽牛一名的意義是源于犧牲,而這也就意味著,銀河邊的牽牛亦取義于犧牲?!对铝睢肪吞崾境鰻颗V妹c犧牲之間的時間因緣。犧牲的飼養(yǎng)生長有一定的周期,每一階段,針對犧牲,都要舉行一定的活動,對此,《月令》中有明確的記載:春天,萬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統(tǒng)計幼畜的數(shù)量,“犧牲駒犢,舉書其數(shù)”;六月,夏秋之交,草木豐茂,芻秣收割,故“命四監(jiān)大合百縣之秩芻,以養(yǎng)犧牲”,令臣民貢獻牧草以為養(yǎng)牲之飼料;八月,仲秋之月,正是動物膘肥毛豐的時候,于是天子“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dāng),上帝其饗”。巡視犧牲,察其體量毛色,合規(guī)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各種祭祀所需犧牲的毛色、尺度和數(shù)量,禮有明文,“郊特牲,而社稷大牢,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禮記·郊特牲》);九月,暮秋之月,犧牲已經(jīng)長成,故“犧牲告?zhèn)溆谔熳印?;到了臘月歲末,就該是宰牲祀神,舉行一年一度的郊天大典的時候了,于是,天子“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饗?!敝T神降臨,馨享犧牲,降福穰穰,給蕓蕓眾神帶來太平和吉祥。八月“循行犧牲”,載于《月令》,表明其被古人視為犧牲飼養(yǎng)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而此時昏見南方的中星,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biāo)志,被命名為牽牛,可謂順理成章。也就是說,牽牛星之名牽牛,不過是因為古人以之作為牽牛視牲之月的時令標(biāo)志。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上文的分析,織女為七月之星,被作為秋天到來和女工伊始的標(biāo)志,而牽牛為八月之星,被作為視牲和祭獻的標(biāo)志,兩者時間不同,事義亦別,似乎毫不相干,豈不是與七夕故事和民俗中兩者息息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相矛盾嗎?其實,當(dāng)七月,織女星升上天頂并垂顧人間織婦之時,牽牛星就已經(jīng)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牽牛與織女之間,盈盈一水,原本相去不遠。七月過后,當(dāng)一度高懸天頂?shù)目椗x開天頂向西傾斜時,牽牛星就后來居上,升上了最高點了,歲序也隨之進入仲秋八月。多情的牽牛就是這樣在織女身后緊追不舍,然而天命難違,這對生死冤家之間永遠間隔著那段咫尺天涯的時、空距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綜上所述,可見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由其與歲時的關(guān)系得以解釋:織女之名織女,因其為紡績之月的標(biāo)志;牽牛之名牽牛,則因其為視牲之月即八月的標(biāo)志;當(dāng)此夏秋之交,織女星和牽牛星先后雙雙升上中天,隔河相望,牛女七夕會銀河的故事即由此而來;七夕穿針乞巧,不過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紡織季;乞巧之時陳設(shè)瓜棗,則是因為此時正是瓜棗成熟的季節(jié)。至于民間傳說中,因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之后,分手之際,織女都會傷心落淚,因此,每到七月七,天上就會飄下一陣綿綿細雨。七夕的雨水自然不是織女的淚水,七夕之所以多雨,不過是因為初秋七月,正是副熱帶高壓向北移動導(dǎo)致華北連綿秋雨季節(jié)開始的時候,《夏小正》說:“七月……時有霖雨?!薄对铝睢妨略疲骸笆窃乱?,土潤溽暑,大雨時行?!逼咴略疲骸巴甑谭溃斲杖?,以備水潦?!笨梢姽湃嗽缇蛯ο那镏欢嘤甑臍夂蛱攸c了然于心??傊呦适碌拿恳粋€關(guān)目都能在古人的時間感中找到源頭,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鳴蟲、人間的織女、初秋的陰雨以及成熟的瓜果,都因其在時序中的同時呈現(xiàn)而被聯(lián)系起來,被賦予相同的時序意義,被編織于同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時間性對于人類知識和敘事的奠基作用由此可見一斑。時間,作為大自然恒久不變、周而復(fù)始的節(jié)律,不僅決定著人們的生計作息,也引導(dǎo)著人們的認識和敘事。在存在論的意義上,時間與其說是人類認知和度量的對象,不如說是人類理解和度量萬物的可能性條件。時間川流不息,萬物生生不已,世間萬物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沉浮隱現(xiàn),并因此進入或者退出人類的生活和視野,因其在時間這一宏大節(jié)律中所出現(xiàn)的不同關(guān)口,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被歸于不同的認識范疇,被納入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八臅r行焉,百物生焉”(《論語》),時間,或者說大自然的節(jié)律,就是造物造化眾生的腳本;“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易傳》),浩瀚的星空,蒼茫的大地,就是這個腳本搬演的舞臺;“天地缊,萬物化醇”(《易傳》),物類熙熙,眾生紛綸,則是這個舞臺上周而復(fù)始重復(fù)上演的戲劇。每年七夕,牛郎織女天河會,不過是這場戲劇中一個哀婉多情的片段而已。
七夕故事和風(fēng)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jié)日,七夕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也不過是時令轉(zhuǎn)換、秋天開始的消息。盡管有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卻初與愛情無關(guān)。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秋風(fēng)起兮,繁華落盡,萬物蕭條,令人黯然神傷。因此,七夕與其是情人的節(jié)日,不如說是一個傷情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jié),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于婚嫁,并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并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簡書《日書甲種》就有以牛郎織女為占的條目,一條說:“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另一條說:“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保?/span>1}可見,在古人心目中,七夕故事,對于愛情和婚嫁而言,原本是兇多吉少的“下下簽”,是抽不得的。
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jié)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jié)抗衡,用心可謂良苦,然而,把七夕當(dāng)成情人節(jié),可謂數(shù)典忘祖。本土意識為了回應(yīng)外來沖擊而“復(fù)興”傳統(tǒng),卻不得不參照外來文化而對傳統(tǒng)進行重新闡釋,因此反倒使“傳統(tǒng)”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其實,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jié)的,它和西方的圣瓦倫丁節(jié)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nèi)的春天節(jié)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nóng)事、祭祀有關(guān)的儀式內(nèi)容之外,無一不是風(fēng)情搖曳的愛情節(jié)日,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jié)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fēng)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鐘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搖蕩性靈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jié)。
本文原刊于《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5期,注釋請參見紙媒原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