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發(fā)掘了一座北...
近日,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發(fā)掘了一座北魏天壇。這座天壇體是鮮卑族和漢族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鮮卑族祭天一開始是沒有固定時間和場所的。而且從《魏書》的記載“天賜二年夏四月,祀天于西郊,為方壇一”可知,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定都后祭天的天壇是方形,為何此次發(fā)掘的北魏時期的天壇是圓形的呢?
祭天是起源于上古時期的最高祭禮,由天子舉行,祈禱風調(diào)雨順,農(nóng)業(yè)豐收。祭天的天壇一般建造在首都的南郊,也就是“南郊祭天”,而且祭天的祭壇為圓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為什么會將祭天的祭壇設在西郊,而且還是一個方壇?
北魏鮮卑人是興起于大興安嶺嘎仙洞附近的游獵民族,在東漢初年,和匈奴、烏桓等游牧民族一起生活在漠北草原。其始祖神元皇帝(拓拔力微) 在258年 ,率領部族遷到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 ,進行了第一次祭天,時間是“夏四月”。此后120多年沒有祭天的記載,直至拓跋珪建立代國。
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即皇帝位后,確立了西郊祭天的制度,按《南齊書》的記載,“天興元年,……祀天之禮用周典,以夏四月親祀于西郊”,也就是在城西南離白登山七里的地方,設立了天壇,壇上立了高1丈多的木人49個(陪祀主神的眾天神),祭壇邊上設立祭祀的儀仗和禮樂。在每年的四月四日這天宰殺牛馬祭祀。此時的祭天制度剛建立,設施和禮儀都較為簡單。
天賜二年(405年),拓跋珪完善了西郊祭天的制度:設方壇,于壇上西邊設主神,面南而立,另設七個木人(配祀主神的七廟神主)。祭壇有青門( 東) 、赤門( 南) 、白門( 西) 、黑門( 北) 4個門;女巫執(zhí)鼓升壇后,帝拜、后拜、百官拜,祭祀完畢后,殺牛羊犧牲和以酒禮天。此外,還規(guī)定了“歲一祭”的制度。也就是以前是不確定是一年還是幾年的“夏四月”祭祀,天賜二年開始規(guī)定為每年一祭。
其實,北魏初期祭天的地點和時間并不固定,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首次祭天時,就是在牛川這個地方,以會盟方式祭天的。而且,當時北魏不僅有“西郊祭天”,還有“南郊祭天”。鮮卑人崇拜的天神在西方 ,所以他們的傳統(tǒng)是將祭壇設在西郊。拓拔珪定都第二年就舉行了華夏儀式的南郊祭天,但在“天賜二年(405)夏四月,復祀天于西郊?!贝撕螅鹘技捞旌湍辖技捞旖换ミM行,以西郊祭天為主。直到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才把南郊的祭天圓丘建成固定建筑,并在太和十八年(494) 三月廢止了“西郊祭天”的制度,完成了最高祭禮的華夏轉(zhuǎn)型。
至于方形天壇和圓形天壇,主要是源于不同的宇宙觀?!痘茨献印け杂枴分袑懙馈? 夫圓者天也 ,方者地也”。也就是漢族人傳統(tǒng)認為“天圓地方”,故而把天壇建成圓的(如西安隋唐時的天壇和北京明清時的天壇),地壇建成方的。
鮮卑游牧民族“居無常處 ,以穹廬為舍”,為了方便遷徒,他們所居住的蒙古包做成了圓形的,對他們而言是“天圓地圓”,也就沒有漢民族“天圓地方”的觀念了。之所以一開始把天壇建成方的,應當是他們學習和接受漢民族文化的一個過程,在一開始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同時又保留民自己的民族特色,將天壇設成方形,以區(qū)別于漢族的圓形天壇。這就和“西郊祭天”和“南郊祭天”一樣,是一個逐步融合和過渡的過程。
此次考古發(fā)掘的北魏皇帝祭天遺址,在呼和浩特市區(qū)北面的大青山蜈公壩頂上,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祭祀用的牛羊骨殖。專家通過對出土文物進行年代鑒定,初步斷定其使用時間為公元430年至490年間。期待專家更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解讀。
#正史也瘋狂# #國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