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現(xiàn)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qū),其余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nèi)。其聚居點多為數(shù)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
畬族地區(qū)處于中國東南丘陵地帶,山不高但蒼翠,水不闊卻縱橫,氣候濕潤,資源豐富,除品種多而優(yōu)的水稻和薯類等農(nóng)作物外,景寧香菇和惠明茶最負盛名。
畬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閩、粵、贛交界地區(qū)繁衍生息。南宋時期“畬民”的族稱見于史書。畬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里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畬族。
畬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shù)胤窖?。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浙江麗水,是畬族的聚居地,有景寧自治縣和很多畬族鄉(xiāng)鎮(zhèn)。
畬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彩帶和竹編。彩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畬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彩帶,彩帶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彩帶。彩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彩帶一般長1 . 3 米,寬0 . 2 米。圖案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柳條紋組成的兩方連圖案;另一種是印染的藍底白花圖案。從內(nèi)容上來說,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擊花”、“銅錢幫”、“五字帶”等。直接在彩帶上繡吉祥祝福等內(nèi)容的在畬鄉(xiāng)更為流行。
編彩帶
畬族地區(qū)盛產(chǎn)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chǎn)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編工藝品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幾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風、掛聯(lián)、枕頭、席子、椅子等外,還有許多造型生動,美觀精巧,色彩鮮艷的筐、籃等。如鵝形筐,以鵝身為容體,以回首的曲頸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為羽毛,栩栩如生,美觀實用。許多竹編工藝品已遠銷海外,深受人們的青睞。竹編中堪稱畬族一絕的是斗笠。其竹篾細若發(fā)絲,一頂斗笠的上層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條之多。從斗笠的外緣看,有兩條邊和三條邊兩種。從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頂、四格、三屋檐、云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不同的花紋。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編織而成,既精致輕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紅綢帶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奪目。畬族婦女在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畬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后,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
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lǐng)于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并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哄堂大笑。
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后,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
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后白頭到老。到新娘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征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yù)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規(guī)矩在畬鄉(xiāng)仍在沿襲。
風格獨特的鳳凰裝
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lǐng)、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
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 0 多厘米長、3 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 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關(guān)于鳳凰裝有個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后,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畬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在福建寧德地區(qū)新娘仍保留著戴鳳冠的習俗。圖為準備為新郎換穿官服。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畬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shù)、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馬”、竹林競技等。
畬族武術(shù)以畬拳最著名,棍術(shù)次之。畬拳乃畬族獨創(chuàng),已有3 0 0 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畬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削、托、撥、踢、掃、跳等。進攻時多用拳肘,防守時常用前臂和掌。講究以肘護肋,步伐穩(wěn)健,動作緊湊,進退靈活,具有“下如鐵釘,上如車輪,手如輾盤,眼如銅鈴”的特點。畬拳中有點穴絕招,一旦被點中穴位,便動彈不得。在拳鄉(xiāng)福建羅源縣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拳術(shù)。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學齡兒童,不論男女都有練拳習武的愛好。畬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數(shù)十種之多。練功的方法很特別,如練鐵砂掌之前,先砍一節(jié)粗壯的竹筒,內(nèi)裝一條毒蛇,蛇腐爛后,練武者將手伸進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癢難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沙子及鐵砂中磨擦,久之則皮肉堅硬。
畬拳
棍術(shù)籠統(tǒng)地來說,連“柱杖”、鋤頭、扁擔等生產(chǎn)工具都是習武器械?!氨P柴槌”(即打柴棍)是棍術(shù)的一種,有長短之分。長的3 . 6 米左右,短的也有2 . 3 米。其招式有7 步、9 步、猴子翻身、雙頭槌、3 步跳、4 步半、天觀地測等。
“打尺寸”的玩法是,一人站在直徑約2 米的圓圈內(nèi),右手持一根3 0 至4 0 厘米的棍子(即“尺”),左手拿一根筷子長的竹條(即“寸”),以“尺”將“寸”打出圈外,站在圈外的一伙人在“寸”落地前爭取接住它,再投向圈內(nèi),圈內(nèi)的人可再以“尺”將“寸”擊出,或用手接住。誰使“寸”落地,誰便輸了。此項活動傳說起源于唐代畬民起、、義中,赤手撥箭的英雄事跡。
“操石磉”是推石頭角力。騎“海馬”是在海灘足踩名叫“海馬”的滑溜板飛速前進。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畬族“三月三”是畬族一年中除春節(jié)外最熱鬧的日子,“三月三”又稱“烏飯節(jié)”和“對歌節(jié)”。
畬族烏米飯
畬族烏米飯?zhí)瞥ü?69年)以來是畬族同胞“三月三”過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它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qū)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現(xiàn)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設(shè)宴的佳肴,分別有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菠蘿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八寶烏米飯(甜、咸)等品種。
每逢農(nóng)歷三月初三。畬族都過“烏米飯”,闔家共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沉醉在一片歡樂、純樸的鄉(xiāng)情之中。
烏飯是畬民從山地里采來的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于石臼中搗爛后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 ,然后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里燒煮成的飯。
畬族烏飯得副其實,吃起來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shù)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畬鄉(xiāng)上等美食。
畬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其一,“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畬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畬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畬民與敵兵交戰(zhàn)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畬民便安穩(wěn)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被關(guān)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以后,雷萬興越獄,于農(nóng)歷三月初三戰(zhàn)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lǐng)畬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里,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饑,為畬軍度過斷糧關(guān),并限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采擷??墒?,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烏稔葉子,有人出了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jié)果糯米飯呈現(xiàn)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地瓜包
對情歌
畬族民居
整個村落坐西向東,沿山溝向陽的東坡建造的四十多座木構(gòu)土牆民居順應(yīng)地勢而分佈,以石板坡道和臺階串連,形成豎向跌落佈局的村落景觀。村內(nèi)小巷道、石板路、夯土牆、石臺階、小門樓是其典型的特色。村裏各家各戶均設(shè)門樓,其位置不在住宅的中軸線上,且構(gòu)築簡樸。
小鳳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