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青少年發(fā)病率高,特征為粉刺、丘疹、膿皰、結節(jié),常伴疤痕,多發(fā)于顏面及胸背部。丁元慶認為痤瘡屬于陽證而好發(fā)于三陽經循行之處,臨證從三陽論治。
1
痤瘡發(fā)于三陽
痤瘡屬于陽證,好發(fā)于三陽經循行之處
痤瘡好發(fā)于頭面部、胸前、項背等部位,凡此皆為三陽經脈循行之地。六陽之經,皆會于面。手之三陽,自下而上,止于頭面。足之太陽、少陽,皆起于目眥,或上額交巔,行于項背,或走形面頰。獨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既有居中馭外之勢,走行頞、齒、口、唇、頰、耳,凡面部所有之處,其脈俱有以維絡之。面部以陽明經脈涵蓋最廣,故痤瘡從六經論治當屬三陽,而以陽明為要。
郁熱、瘀阻、滯毒于三陽經脈
痤瘡發(fā)病,以三陽氣機郁閉為先。因郁生熱,化熱化火,火熱內結是病機關鍵。陽郁則生火熱,火熱內壅而不得透達,進而產生痰濁、瘀血,久則蘊毒。陽氣與痰、瘀郁結于肌表,陽郁熱結,脂凝毒聚則成痤瘡。故陽郁是生熱之本,熱結是痤瘡之根。
病理因素以郁、熱、瘀、毒為主。郁與瘀皆類之氣機郁滯,郁久則形成血瘀,瘀熱內結,氣機郁滯,陽郁益甚,終致各種病理因素互為其害。因此,瘀熱內結是痤瘡發(fā)病的重要機制。
血瘀致病臨床可見痤瘡疼痛、色暗紅、結節(jié)、瘢痕等。邪氣阻滯均能化熱化火,中重度痤瘡的發(fā)生尤以火毒、熱毒最為常見,毒滯化膿乃至成癰是重度痤瘡的主要病理因素。
2
從三陽論治痤瘡
太陽痤瘡以郁熱、濕熱、火熱為主
太陽痤瘡多發(fā)于前額、軀體背部。太陽主表,統(tǒng)營衛(wèi),其經脈從頭面行于項背,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火內生,火灼生瘡。外因和內因皆可導致陽氣郁結,其病性多熱,陽氣郁閉于肌腠為病機要點。治療以通陽散結,清熱瀉火為大法。屬郁熱者用辛涼發(fā)散法,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屬里熱者用清散、消散法,如翹荷湯; 火盛者用清熱瀉火法,以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化裁。
陽明痤瘡以瘀熱、燥熱、熱毒、濕熱為多
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痤瘡多發(fā)于前額、頦部及胸前,病機以瘀熱、燥熱、熱毒、濕熱蘊結為主。陽明濕熱以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主之; 濕熱搏結,甚或陽明下焦蓄血、瘀熱互結,癥見痛經、大便難,則可用桃核承氣湯,或茵陳蒿湯合桃核承氣湯,濕熱瘀結并治。痰熱結于胸中,陽邪內陷與痰飲互結,當以三物白散去巴豆合小陷胸湯滌痰破結,酌加夏枯草、連翹。重度痤瘡多為陽明熱毒瘀結,當清熱解毒,治用清胃散與升麻鱉甲湯合方。
少陽痤瘡以郁熱、火熱、濕熱證為主
少陽痤瘡多發(fā)于頰部。少陽主樞機,內寄相火。若樞機不利,疏泄失常,則相火隨風木之性,循經蘊熏顏面,致生痤瘡。臨證以郁熱、火熱、濕熱證為主。治療應注重疏泄少陽,同時祛除郁熱、火熱、濕熱內結,方選柴胡陷胸湯化裁。舌苔白膩,應疏達少陽、化濁散結,宜柴胡桂枝湯; 若久病痰瘀結滯,痤瘡結節(jié)難以消除,宜桂枝茯苓丸合三物白散去巴豆。
驗案舉例
陽明瘀熱案
患者,女,23 歲,2012 年1月4日初診。主訴: 痤瘡反復發(fā)作 6 年。患者于 6 年前高考后前額始出現痤瘡,近2年痤瘡加重并漸及兩頰,兩耳前部、下頦部痤瘡頻發(fā),春季緩解,秋冬加重。色紫暗,漫腫無頭,瘙癢,碰觸疼痛。易生口瘡,口干,飲水不解。素易急躁,白晝困倦。眠差,多夢易醒,自覺燥熱不安。納可,二便調。月經周期正常,量少,經后腰痛,小腹墜脹。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滑。中醫(yī)診斷: 痤瘡; 辨證: 陽明瘀熱蘊結。以桃核承氣湯化裁,處方: 桃仁 12g,赤芍18g,牡丹皮 15g,蒲公英 24g,桂枝 6g,升麻12g,連翹 30g,夏枯草 15g。6 劑,每日 1 劑,水煎服。
2012 年1月18日二診: 間斷服用上方,痤瘡散在新發(fā),瘙癢、堅硬不消,口鼻干燥,飲水少。大便時干時溏,小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沉。上方去桂枝,加玄參 18g、浙貝母 15g、莪術15g。7 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2年2月10日三診:服藥7劑,痤瘡未見新發(fā),瘙癢減輕,堅硬亦有好轉。二便正常,口鼻干燥。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弦略滑。上方去桂枝、升麻,改蒲公英 15g、連翹 15g,加天花粉15g、生地黃12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守方繼服,口鼻干燥好轉,痤瘡未再新發(fā)。
按語
頭面經絡中以陽明經脈循行范圍最廣,本案痤瘡遍布前額、兩頰、耳前、下頜,且暗紫無頭,觸碰疼痛,經久不消,是為陽明瘀熱之象。易急躁,眠差多夢,燥熱不安,月經量少,小腹墜脹,舌質暗紅俱為陽明熱結血瘀之征。方擬桃核承氣湯,具體應用時可靈活化裁,陽明熱重、大便干結時用原方之酒大黃、芒硝,熱輕時換用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牡丹皮、赤芍、蒲公英、升麻等,避免苦寒直折。便秘者以玄參、生地黃、決明子、牛蒡子代替。二診時口鼻干燥、痤瘡瘙癢,提示熱象仍在,張介賓在 《類經》中曰: “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 ,故去溫燥之桂枝,以防助熱傷陰,加清熱不傷陰之玄參,活血散結之浙貝母、莪術。三診時痤瘡堅硬好轉,口鼻仍干燥,去升麻,減連翹、蒲公英用量,以防傷陰耗液,加天花粉、生地黃以養(yǎng)陰生津,守方調收。
聯系客服